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秦汉至唐宋以“非升”立论,对升麻功效的认识以清热解毒为主。《神农本草经》将升麻列为中品,能“解百毒,杀百精老物殃鬼,辟温疫、瘴气、邪气、蛊毒”。说明当时升麻作为清解温热毒邪之药而应用,并未提出其升举阳气之功。同时代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与《神农本草经》的认识一致。从魏晋南北朝到唐代,仍以清热解毒为主,临床应用方面,既有内服,亦有外用。宋代,由升麻所组方剂更为丰富,所治病证亦较广泛,但升麻的方中发挥的功效总以清热解毒为主。  相似文献   

2.
张群 《河南中医》2006,26(8):21-22
家父张学华临证40余年,学验俱丰,擅长内妇科常见病及疑难杂症诊治,善用阴阳、气血、脏腑、邪正理论指导临床,处方用药别具匠心。如善用半夏治疗不眠症。他认为,引起不眠症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不外乎脏腑失和,阴阳失调,阳不归阴,阴阳气血功能紊乱所致。导致阴阳气血及脏腑功能紊  相似文献   

3.
张腾飞  王松鹏 《光明中医》2010,25(4):575-576
<正>咳喘是临床常见病,亦是肺系疾患主要证候之一,部分咳喘呈慢性、反复性发作,屡药难愈,临床治疗难度较大。《金匮要略》中所言之咳喘,包括了咳嗽、喘  相似文献   

4.
“伏邪学说”的概念最早见于《黄帝内经》,至明代后,吴又可《温疫论》才有“伏邪”之名[1]。伏邪的致病特点为邪气伏于内,在一定诱因下病从内发,具有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正气内虚等特点。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 OLP)是较常见的口腔黏膜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是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因长期糜烂有恶变现象, WHO将其列入癌前状态。中医认为,OLP与“口蕈”“口糜”相近,或认为与“口藓”“口破”类似[2],具有迁延难愈、反复发作的特点,与伏邪特点有相似之处,且运用“伏邪”理论指导临床治疗可获效。因此,笔者拟以“伏邪学说”为理论依据,阐释口腔扁平苔藓的诊治规律。  相似文献   

5.
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是以持续咳嗽、喘息、呼吸困难等为特点的慢性气流阻塞性肺病,在儿童中相对少见且迁延难愈。基于伏邪理论,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主要病机为伏邪藏内,外邪诱发。急性期表里同病,应驱除外因,并区分内因之伏风、伏痰、伏瘀、伏燥,分别治以祛风邪、涤伏痰、通血络、润肺燥;持续期余邪未清,正气未复,应清解余邪、扶助正气,治以顾护脾胃、补肾益精;缓解期正虚为主,应益气温阳、防止复发。根据临床不同阶段辨证施治,随证加味,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6.
风药即指具有祛风作用的药物,大多味薄气厚,辛散升浮,可宣发肺卫之气。咳嗽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症状,尤其是慢性咳嗽,多病程日久,迁延难愈,正虚邪恋。在辨治咳嗽中,适当加入风药,常可收到较好的疗效,其具体运用试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介绍李东海教授运用脏腑风湿理论治疗硬皮病的临床经验。李东海教授认为硬皮病的病机关键是寒湿内伏、脏腑虚损、痰瘀胶着互结,治疗宜透散伏邪、补益虚损、消除痹阻。临证有升散、发汗、散寒、透表、清上、逐风等诸法透散伏邪,补肺、健脾、益肾、固精诸法补益虚损,行气、活血、祛瘀、通络诸法消除痹阻。透散伏邪常用葛根升散,麻黄发汗,附子散寒,香薷透表,升麻清上,荆芥逐风等时时透邪为要,补益虚损早期注重补肺健脾,后期注重益肾固精,酌加行气活血、祛瘀通络之品,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升麻鳖甲汤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方升麻鳖甲汤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简称SLE)的理论依据。方法:重温《金匮要略》所论阴阳毒病的源流,总结临床实践经验,提出SLE的中医病因病机、证候分类及治法方药。并对方中雄黄、蜀椒的配伍问题,作了初步的动物实验。结果:(1)临床所见SLE症状表现,当属阴阳毒病。(2)中医病机为热郁血分所致阳证,与SLE的急性期相似;病机为邪盛正虚,经络阻塞,病邪内损脏腑所致阴证,为SLE的缓解期。(3)认为SLE病因是毒邪,具有暴发性、症状呈进行性加重、病情凶险危重等特点,符合SLE暴发期的临床表现。其病情缠绵难愈,症状复杂易于反复的特点,与SLE具有亚急性和慢性过程、缓解和复发交替出现的病情相近。(4)毒、热、瘀可贯穿于疾病始终,笔者创立SLE的基本治法是益气养阴、扶正补虚固其本;解毒祛风、散瘀通络治其标。(5)对升麻鳖甲汤方中雄黄、蜀椒两药的毒性和药理作用进行了探索性求证。结论:SLE属中医学"阴阳毒"范畴。笔者对其致病因素"毒邪"及病机演化、证候特点的解析有独到见解。临床应用升麻鳖甲汤化裁方辨治SLE无明显毒副作用,有效便捷,不失为一种新思路、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伏邪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奠基于汉晋唐宋时期,成熟于明清时期。伏邪有狭义、广义之分。根据伏邪伏而不发、正邪交争,邪自内发的致病特点,发现其与临床中较多感染性疾病的致病特点相吻合,可广泛应用于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感染性疾病、细菌感染性疾病、其他感染性疾病)中,可用来指导临床这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且疗效颇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伏邪新书》首次提出“遗邪内伏”,将其归于伏邪之一,并解释为消除临床症状,但未能除尽病根,致遗邪伏于体内,伺机发作。其内伏的“遗邪”外感内伤皆可,而关于邪气的潜伏部位各家则观点各异,遗邪可致疾病复发,所致疾病缠绵难愈,而在复发之前病情常轻微难识,故临床常见患者无明显不适,但亦应详询病史,全面搜集四诊资料,见微知著,把握病机于出现病症之前。而在现代医学角度也可从微小残留灶、肿瘤细胞龛、循环肿瘤细胞及感染性疾病的遗留病毒等导致疾病复发的临床机制来认识遗邪内伏理论。综合分析临床上针对遗邪之治法,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当扶正与祛邪并行,扶正在于调补脏腑,祛邪强调给邪以出路,因势利导;从患者自身方面,应循《黄帝内经》养生之道,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外避邪气,内养精神。  相似文献   

11.
特发性膜性肾病是临床的常见病,30%~40%的患者可最终进展为终末期肾病,常隐匿起病,病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治疗难度大。文章从伏邪理论出发,基于伏邪基本特性,结合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发病原因与临床特点,认为伏邪贯穿整个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病程,提出“脾肾亏虚,邪伏肾络”为其核心病机,确立“健脾益肾,祛邪通络”的基本治则。  相似文献   

12.
延年玄参汤在五官科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春生 《山西中医》1994,10(2):50-51
延年玄参汤在五官科的临床应用山西省中医研究所(030012))王春生延年玄参汤是《外台秘要》所录方。由玄参、升麻、菊花、连翘、防己、独活等六味药组成。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服一升日三。原书谓主治恶核、瘰疠、诸风。家父王立华常用此方,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3.
吴又可在《瘟疫论》下卷"行邪伏邪之别"中说:"凡邪所客,有行邪,有伏邪。……先伏而后行者,所谓瘟疫之邪。"《说文解字》云:"客,寄也。"段玉裁注:"故自此托彼曰客。""凡邪所客"指明伏邪乃由外入内,非由体内生成。吴又可所谓伏邪,是瘟疫类疾病感染戾气后伏而未发的病邪。而伏邪理论经后世各医家发扬,所指范围扩大。《中医大辞典》释"伏邪"为"藏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1]任继学认为:"伏邪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相似文献   

14.
诊余话柴胡     
柴胡性味苦平微寒,质轻入少阳经,具有和解少阳、疏肝解郁、升提清阳之功能。笔者参考古人之说,结合自己数十年的用药体会,对此药的功效与应用有些见解,现介绍如下: 1.发散表热、和解表里柴胡在药物归类上属辛凉解表药,有发散风热的作用,如临床常用之柴葛解肌汤、柴胡升麻汤等治时邪感冒,均以柴胡为君,故张元素说:“柴胡性味俱轻,阳也,升也。”柴胡入少阳经能旋枢机和解表里邪热。《别录》谓:“柴胡除心下烦热、诸疾热结实。”甄权谓:“柴胡主时邪内外热不解。”《本经》谓:“柴胡治实热邪气、肠胃积聚。”张元素说:“柴胡主往来寒热。”其它如《伤寒论》中的大  相似文献   

15.
“退热速”肛注剂治疗外感高热症107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感冒是感触六淫病邪,引起肺卫郁闭,营卫失和,邪郁化热传里的外感热病之一。由于人们生活与居住条件的改善,内热渐盛,伏邪常有。故能及时有效驱邪外出退热,阻断病机传变发展,是早期治愈外感热病的关键,为此,我们深入学习《伤寒六书》柴葛解肌汤证治机理,结合临证体会,组方制成的“退热速”肛注剂,采用科学方法,利用直肠给药途径吸收快、药效高、安全便捷的优点和本院发明专利直肠给药专用器具“肛注器”研制成功的肛注新剂型。通过临床观察疗效甚佳。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呼吸系统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其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特点为医患所苦。武蕾教授基于“邪伏肺络”理论认为,哮喘的根本原因为正气不足、肺络阳虚;病机关键为邪伏肺络、肺络不通;哮喘的夙根为伏风、伏寒、伏痰。在临床治疗中,谨守病机,以温补肺阳扶正气,祛除伏邪断夙根,通畅肺络调气机,并配合中医外治疗法,临床疗效满意。该文主要总结武蕾教授运用“邪伏肺络”理论论治哮喘经验,为论治哮喘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李洁生为我市名老中医,从事临床60余年,学验俱丰,选方遣药颇具特色。现介绍李师治疗齿龈病经验如下。一、辨证注重经络,善用引经药李师认为,齿龈病缠绵反复,临证如能注重经络,善用引经诸药,有助于提高疗效。早在《内经》中即有“夫齿者,肾之标,骨之余也”、“...  相似文献   

18.
梅伟英 《河南中医》2020,40(5):725-728
申春悌教授认为,咳嗽变异性哮喘属"风咳"范畴,邪内伏于肺、正气亏耗是风咳缠绵难愈和反复发作的核心病机,瘀、虚为内邪,为风咳证之本,风为外邪,为风咳证之标,多因外邪引动伏邪而发病。其病位在咽喉、气管、肺络。祛风化瘀,降气止咳为该病治疗大法,申教授创立抗敏镇咳方,主张用药轻平,若属发作期则重视治标,以疏风肃肺,抗敏镇咳;若属缓解期则兼顾治本,以祛风活血,扶正固本。  相似文献   

19.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起病隐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中医在此有突出优势。将祛风的治疗思路作为切入点,结合对IBS-D病因病机及风药源流的整理分析,认为祛风药轻扬升散,祛风胜湿,条达肝气,升举清阳,临床治疗IBS-D时,防风等风药多为补脾胃引经药,临证常用葛根、荆芥、防风、桔梗、白芷、藁本、升麻、羌活等风药,在抑木扶土基础上酌加一二,如画龙点睛,效若桴鼓。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配伍适当祛风药,会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伏邪”在《伤寒论》中称为“伏气”,在《温疫论》中称为“伏邪”。《内经》中早已提到了“故邪”一名,如《灵枢·贼风篇》日:“……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从病邪潜伏与隐藏的意义来讲,可以说“故邪”就是“伏邪”。故邪者旧邪也,“伏邪”以病机而言,“故邪”指时间许久而言,其意思基本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