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运用古代文献及现代实验研究材料为佐证,从生理、病理、临床方面论述了消渴的病因病程。认为与禀赋不足,劳逸失度,作息无规律,饮食失节,情志不遂,外邪侵袭直接相关。阴虚是痰病的根本,痰浊贯穿着疾病的整个过程,气虚是病程迁延的主要原因,血瘀是变生他病的重要环节,脾肾肺是累及的重要脏器,阴阳离决是疾病的常见终结。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消渴安汤对消渴病阴虚燥热兼气虚血瘀证患者降血糖,减少胰岛素用量,及中医证候疗效等方面的作用。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法,在基础治疗和胰岛素治疗的同时,予消渴安汤治疗,对比前后疗效。结果消渴安汤能降血糖,减少胰岛素用量,明显改善消渴病阴虚燥热兼气虚血瘀证患者的症状、体征,且无不良反应。治疗总有效率76.7%。结论消渴安汤治疗糖尿病减少胰岛素用量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3.
消渴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其表现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主症。历代医家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阴虚燥热”,因而至今将“阴虚”或“燥热”作为治疗消渴的用药依据 ,而对于阴虚燥热所致全身广泛瘀血之病理改变却认识不足。其实早在《内经》中就已阐述了消渴与瘀血的关系。如 :“怒则气上逆胸中积热 ,血气逆留 ,髋皮充肌 ,血脉不引 ,转而为热 ,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金匮要略》中亦简述了瘀血作渴 ,曰 :“病人胸满 ,唇痿舌青 ,……脉微大来迟 ,……口干燥而渴 ,……是瘀血也。”唐容川在《血证论·发渴篇》详细地论述了消渴与…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属于中医学"消渴"范畴,具有现代医学微血管病变的典型特征和中医阴虚血瘀的典型证候表现。阴虚是消渴之本,血瘀是消渴之标,阴虚血瘀是其根本病机。滋阴生津、活血通脉是中医调理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属于中医学"消渴"范畴,具有现代医学微血管病变的典型特征和中医阴虚血瘀的典型证候表现.阴虚是消渴之本,血瘀是消渴之标,阴虚血瘀是其根本病机.滋阴生津、活血通脉是中医调理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糖尿病的基本病机。方法:结合《黄帝内经》等理论依据和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系统论证。结果:采用益气中药治疗糖尿病能够改善其相关临床症状以及实验指标,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结论:糖尿病的基本病机为气虚。  相似文献   

7.
消渴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自古以来一直受到众多医家的研究和重视,从对该证的所提出的各种分型论说以及对不同证型所采用的方剂数量、种类就可见一斑。文章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从治疗消渴不同证型的药对入手,对其进行浅析,从而初步探究中医对消渴的治疗思路,以期为临床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我们根据临床表现发现难治性2型糖尿病患者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一些不良情志因素,这些情志因素是导致病情难以控制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以逍遥散为基础方加减拟成具有养血柔肝、理气健脾的消渴康1号治疗158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重养阴益气 消渴虽有热在肺、脾(胃)、肾之分,其病理则均为阴虚火盛。肾藏精,主水,为水之本,故其病本则在肾。前人对本病的治疗,一般取滋阴清热法,从肺、脾(胃)、肾三脏论治。祝师根据中医理论并结合他的老师施今墨先生的经验,认为消渴证虽有虚实之分,然三消之证多虚,病本在于肾虚。故治疗以增液汤合生脉散、玉锁丹,加苍术配玄参(降血糖)。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是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属祖国医学"消渴"范畴,中医中药通过综合调节作用,补五脏、益精气、去淤血,标本同治,使体内阴阳、气血、脏腑功能恢复正常.近年来在整理和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中医对消渴病从五脏方面的治疗又提出了许多新的学说和观点,笔者认为,消渴的病理主要在于肝失疏泄与肾阴虚两方面即由肝失疏泄引起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为主的全身脏腑功能失调;肾阴虚引起全身阴虚、阴虚燥热和阴阳两虚,而发为"消渴".现将消渴从肝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血瘀证的客观化指标。方法:9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按照血瘀证类型分为气虚血瘀证、阴虚血瘀证、阳虚血瘀证等3种类型,每组30例患者,比较3组患者年龄、糖尿病病程、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糖化血红蛋白、C 反应蛋白等指标。结果:阴虚血瘀证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值明显高于气虚血瘀组、阳虚血瘀组(P <0.05)。3组患者发病的 BMI、平均年龄、平均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阴虚血瘀证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明显较高,其他指标在不同血瘀证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中风病"气虚血瘀"病因病机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代医家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唐宋以后多以“内风”立论。详察中风病因病机,归纳起来不外虚、火、风、痰、气、血六端。临床常采用清热通腑、平肝潜阳、解毒通络、活血化瘀、化痰通络等治法,虽取得了一些疗效,但仍不能令人满意。因此深入开展中风病因病机研究,探索相应的治疗方法,已成为提高中风临床疗效的关键。本文旨在分析气血与脑关系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和临床实践及现代医学发病机制,认为“气虚血瘀”是中风病主要病机特点,并对其内涵及意义进行探讨。1中风病“气虚血瘀”病因病机的理论与…  相似文献   

13.
试述肾与消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渴一般分为三消:“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证治准绳·消瘅》)三者各有侧重,又相互影响,其中以肾虚为主。 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和门诊治疗及对385例消渴患者的分析总结,笔者认为三消皆与肾相关。这是因为“治消渴……盖五脏主津液皆本在肾,故肾暖气上升而肺润。”(《证治汇补》)也只有清阳得升,浊阴得降,气机调和,才能维持机体功能的正常进行,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  相似文献   

14.
急性脑梗死的病因有内伤积损、劳欲过度、饮食不节、情志所伤、气虚邪中等,导致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发为本病。病性多属本虚标实,基础病理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致病因素多为风、火、痰、气、瘀等。临床常分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风痰阻络证、痰热腑实证4个证型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5.
肝阳化风证病理生理学基础的进一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肝风内动证三亚型(肝阳化风证,气虚血瘀证及阴虚风动证)进行不同层次多指标实验研究。结果发现:肝阳化风证的脑梗塞,脑出血患者的指标变化相似,显示了本证的特点,如:外周交感肾上腺髓质机能亢进,机体处于低T3综合征,调节血管平滑肌舒缩机能的活性物质的显著变化,炎症介质释放增加等。气虚血瘀证与阴虚风动证的指标测定值近似,异常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16.
1 消渴与消渴病1 1 消渴的含义 消渴之名的提出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二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 ,随时代的不同 ,消渴的含义也代有变化 ,甚至同一时代 ,不同医家的解释亦不相同。消渴首见于《内经》。《素问·奇病论篇》曰 :“帝曰 :‘有病口甘者 ,病名为何 ?何以得之 ?’哎伯曰 :‘此五气之溢也 ,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 ,脾为之行其精气 ,津液在脾 ,故令入口甘。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 ,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 ,甘者令人中满 ,故其气上溢 ,转为消渴。”这里明确指出了消渴的症状为口甘 ,口渴 ;消渴的病因病机为过食肥甘…  相似文献   

17.
正张锡纯(1860-1933),字寿甫,河北省盐山县人,我国近代中西汇通学派的代表医家,著有《医学衷中参西录》~([1])。其一生致力于中西医结合临床与实践,在其对消渴的论治中可见一斑。其恰逢西学东渐的年代,当时西方医学已从多方面阐释了糖尿病的诊断及机制,胰岛素已被提纯,并作为特效药物应用于临  相似文献   

18.
试论阳虚消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临床对消渴的辨证多从"阴虚燥热"着手,治疗上偏重滋阴清热.通过查阅古代文献,发现阳虚消渴在消渴中占有重要地位,临床应用补阳法,往往收到较好的效果.试从有关文献的论述,对阳虚消渴做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9.
消渴膜原论     
南征教授认为,消渴的病机是在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不调等各种因素下,损伤散膏,机体出现阴虚燥热,继而气阴两虚,阴阳两虚,气滞血瘀,湿浊痰瘀等基本症候。毒邪具有损伤、致变、顽固、秽浊、结聚、依附等多种特性,致病又有虚、瘀、郁、痰、湿、燥等特点,故易侵犯膜络,损伤脏腑,盘踞膜原,形成窠巢,影响气血水的输布,三焦失常,病延全身,形成消渴心病、消渴脑病、消渴肝病、消渴肾病等多种消渴并发症。治疗采用透达膜原,解毒通络导邪之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胸痹病中医阴虚血瘀证型治疗效果.方法 治疗组30例给予阴虚血瘀汤,对照组给予口服丹参滴丸规范治疗,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0.95.对照组总有效率0.67,其他情况基本相同.两组一般情况经统计学检验无差异(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