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例数的逐年增加以及患者的年轻化,翻修手术也在逐年增多。常见的翻修原因包括无菌性松动、感染、脱位、假体磨损、假体周围骨折等,而骨溶解引起的假体松动是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的主要原因[1-2]。骨溶解往往会导致髋臼侧或股骨侧骨缺损,而髋臼侧骨缺损的处理往往比较棘手。因此,髋臼侧骨缺损的重建对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成功至关重要。笔者于2017年10月收治1例严重髋臼底部缺损需行全髋关节翻修术患者,现将其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失败的翻修重.是骨科医生面临的巨大的技术挑战.翻修时面对广泛的髋臼骨缺损,可能需要采用几种不同技术,尽可能使髋臼侧恢复到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时的骨量.获得翻修假体初始稳定是翻修手术成功的关键.该文就全髋翻修术中髋臼骨缺损的分类、术前计划和翻修重建策略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骨缺损的分类和重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作为一项逐渐成熟的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骨科医师所熟知和开展,但随之也使髋关节翻修术患者增多。翻修的原因主要包括假体的无菌性松动、不稳、周围骨折、内衬磨损等,而髋臼骨缺损和髋臼假体的选择一直困扰着广大医师。本文总结了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骨缺损的分类和重建,比较各种分类法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有多种植骨方式及髋臼假体的选择来重建髋臼,阐述了植骨的材料来源、植骨方式、复杂髋臼骨缺损的重建以及假体固定方式的选择,为临床医生处理各种髋臼骨缺损提供依据,以期更精准地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侧骨缺损的处理.方法 回顾分析22例(22髋)髋臼骨缺损行全髋关节翻修术病例,采用打压颗粒性骨植骨、髋臼加强环罩重建髋臼骨缺损后假体固定.术后及随访时拍双髋正位片,观察有无骨吸收和髋臼加强环罩及假体位置变化,并进行Harris髋关节评分比较.结果 术后随访12~42个月,平均25.5个月.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43.4±3.5)分提高到术后(82.6±2.8)分,X线片1例出现轻微骨吸收,未出现内固定移位及臼杯松动病例.结论 在髋关节翻修中采用打压植骨、髋臼加强环罩支撑能重建髋臼侧骨缺损,为髋臼假体提供早期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自体骨植骨技术结合金属网杯重建髋臼骨缺损在全髋关节翻修术中的应用及其效果. 方法 以因严重髋臼骨缺损、需要行全髋关节翻修术的1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取自体同侧髂骨修复髋臼骨缺损,并以金属网杯重建髋臼.观察患者的手术情况,至少随访1年观察术后各时点的临床表现、髋关节Harris评分和X线片特征. 结果 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住院期间未发生感染、出血及假体松动和移植失败等并发症.平均随访(1.3±0.1)年,功能恢复良好;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术后1年各时间点的髋臼假体的倾斜角、假体股骨头中心水平和垂直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23~0.96,P>0.05).未出现髋臼侧假体松动的情况;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时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分别为(40.5±6.5)分、(65.2±5.0)分、(91.0±3.7)分,相邻时间段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6=9.61,t12=7.90,P<0.01). 结论 自体骨植骨技术结合金属网杯重建髋臼缺损可能是全髋关节翻修术的一种较好方法,术后患者骨缺损修复和固定效果确切,功能恢复满意,对全髋关节翻修具有一定的指导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假体的选择和髋臼骨缺损的处理。方法2002年1月至2007年6月收治资料较完整的全髋关节翻修术患者共55例,其中行髋臼假体翻修术的患者有36例,男8例,女28例;年龄52~86岁,平均73岁。左髋13例,右髋23例。髋臼翻修原因:髋臼假体松动20例,髋臼和股骨假体均有明显松动12例;头臼不匹配2例;髋臼假体位置不良导致复发性脱位2例。髋臼骨缺损21例,按照美国矫形外科学会(AAOS)分类标准:Ⅰ型:节段性骨缺损6例;Ⅱ型:腔隙性骨缺损9例;Ⅲ型:混合型骨缺损6例。结果36例中,4例仅翻修髋臼侧假体,保留原股骨假体;3例更换了磨损严重的聚乙烯内衬,未予更换金属假体,其余29例均行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术。髋臼骨缺损21例中,6例使用颗粒骨打压植骨+骨水泥假体,2例为结构性和颗粒性打压植骨+骨水泥假体,9例为结构性植骨+颗粒打压植骨后,使用金属加强环+骨水泥假体,1例为结构性植骨后,使用常规髋臼假体,3例仅对局部骨缺损部位进行植骨未予更换稳定的金属假体。随访时间6~68个月,平均39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8分,提高至随访时平均89分。结论机械性磨损是人工髋关节松动翻修的主要原因;翻修时,假体的选择和骨缺损的处理要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差异和术中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周密的术前计划、准备多种类型髋臼假体供术中选择、充分自体和异体植骨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根本。  相似文献   

7.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髋关节重建手术中最为有效的一种方法,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得到了广泛开展。不过,由于各种原因,需要进行翻修术的患者也日渐增多。尽管一般可通过重建髋关节的解剖结构和更换新假体来解除患者疼痛、恢复髋关节功能,但是那些由磨损碎屑、炎症产生的骨溶解所致髋臼骨缺损常常使翻修术变得异常困难,是目前翻修术中的难点。除此之外,髋臼发育不良、髋臼肿瘤、髋关节感染等疾病本身的病理变化所造成的髋臼骨缺损,也使得初次进行全髋关节置换变得非常棘手。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关节假体材料与设计的不断革新,初次髋关节置换数量迅速增长,随之而来的髋关节翻修术也与日俱增。髋关节翻修的常见原因包括假体无菌性松动、感染、聚乙烯内衬磨损、骨溶解、假体周围骨折等[1]。在髋关节翻修术中,骨缺损的处理可谓是最具挑战性的难题。骨缺损以髋臼侧多见,髋臼侧骨性结构缺失过多将直接导致翻修术中臼杯固定不牢靠,假体稳定性难以保证。因此,髋臼骨缺损能否得到有效重建,将直接影响髋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翻修术中对于髋臼骨缺损重建的方法及其术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03—2011-12的75例(76髋)全髋关节翻修术,髋臼骨缺损根据Paprosky分型:Ⅰ型9髋,ⅡA型21髋,ⅡB型18髋,ⅡC型11髋,ⅢA型10髋,ⅢB型7髋。髋臼骨缺损采用不同方式修复,术后定期随访。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根据X线片判断假体是否松动、植骨是否融合。结果 75例(76髋)均获得平均36(16~73)个月随访。术后12个月不同类型骨缺损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症状和关节功能明显改善,未出现髋臼骨折、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坐骨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X线片可见移植骨与宿主骨质交界处有连续性骨小梁通过,假体未见松动迹象。结论髋臼假体无菌性松动及骨溶解是需要进行全髋关节翻修的主要原因,而髋臼骨缺损Paprosky分型法对髋臼翻修重建方法有指导意义,正确选择假体类型及合理选择植骨方式是全髋关节翻修术后取得满意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10.
人工髋关节髋臼侧骨缺损翻修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3~ 5年以上 ,有明显骨吸收而骨缺损 ,特别是髋臼侧有严重的骨溶解性骨缺损 ,不得不行髋臼骨结构性重建 ,是全髋关节翻修术面临的艰巨课题。因此 ,进行有效骨缺损修复 ,成功的髋部骨结构重建 ,是人工髋关节髋臼侧骨缺损翻修的关键。其中并不包括因假体设计缺陷、假体周围骨折松动、假体安置位置失当导致脱位、松动等原因引起的翻修问题。1 髋臼骨缺损的分类1.1 AAOS改进分类法分为 5类 :Ⅰ型 :髋臼骨节段性骨缺损 ,其又分为二种亚型 :ⅠA 边缘性髋臼骨缺损 ;ⅠB 中央性髋臼内壁骨缺损。Ⅱ型 髋臼腔隙性骨缺…  相似文献   

11.
结构性异体骨移植在髋臼假体翻修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人工全髋翻修术患者的增加 ,髋臼假体翻修术的数量也逐年增多 ,但伴有骨缺损的髋臼重建术并非那么简单。髋臼假体翻修术时髋臼骨缺损的发生原因有骨溶解(Osteolysis)、骨吸收 (Resorption)、第一次全髋置换术中去除过多髋臼软骨下骨、取出髋臼假体和骨水泥时过多破坏髋臼骨组织以及髋臼假体的松动、移位和感染等[1~ 3 ] 。这种骨缺损有轻度到严重骨吸收后连髋臼解剖形态都难以辨认程度的重度骨缺损等多种类型。轻度骨缺损时的翻修术基本上与首次全髋置换术相同 ,但伴有巨大骨缺损的髋臼重建术存在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12.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骨缺损的分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R)的广泛开展,因各种原因需进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患日渐增多。THR的近期疗效满意是一致公认的,而长期随访资料显示假体松动、骨溶解是当前全髋关节置换术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磨损、炎症等引起的骨溶解与缺损给翻修手术带来极大困难,同时在手术操作过程中,由于需要彻底清除残留骨水泥,或需要拔出假体,也可造成骨残端进一步缺损或骨折。解决骨缺损的问题成为髋关节翻修手术的重要环节,也是翻修手术的难点。本就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骨缺损的分类作一介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骨缺损的重建是全髋关节翻修手术的一个难题,尤其是髋臼侧的巨大骨缺损。有效地重建骨结构,恢复关节功能是翻修手术的关键。本文就全髋关节翻修手术时髋臼骨缺损的分类及对应处理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单纯髋臼翻修术治疗单纯髋臼假体松动与全髋关节翻修术治疗全髋假体松动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44例单侧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假体松动,分成2组(各22例),研究组采用单纯髋臼翻修术治疗单纯髋臼假体松动,对照组采用全髋关节翻修术治疗全髋假体松动。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1.5、3、6、12个月Harris评分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5、3个月研究组Harris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两组Harris评分改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髋臼翻修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短期内(3个月内)优于全髋关节翻修术。  相似文献   

15.
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中骨缺损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全髋关节翻修术中骨缺损的处理方法。方法1990年12月至1999年6月对16例一期行金属-聚乙烯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失败患者行全髋关节翻修术。处理髋臼骨缺损的方式包括:(1)髂骨填充骨缺损(3例),(2)骨水泥填充骨缺损(5例),(3)异体颗粒骨打压植骨结合金属网重建髋臼(8例),后两种方式均属骨水泥型。16例行全髋关节翻修术患者全部行髋臼翻修,其中10例同时行股骨柄翻修。所有患者均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1~7.7年,平均5.9年。Harris评分由全髋关节翻修术前的范围,62-75分,平均68分,升至术后的90—94分,平均91分。随访中均未出现假体旁透亮线、假臼杯水平或垂直移位和骨溶解等征象。共有4例出现并发症,包括异位骨化2例,脱位2例,无一例发生感染。结论有效修复髋臼骨缺损,进行髋部骨性结构的重建,是全髋关节翻修术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对髋臼骨缺损的处理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的广泛开展,因各种原因需进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患者日渐增多。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目的是解除疼痛和恢复髋关节功能。一般可通过重建髋关节的解剖结构和更换假体来实现。在翻修过程中,可选用骨水泥或非骨水泥假体来获得坚强的固定。但那些由于磨损、磨损所产生的碎屑以及炎症产生的骨溶解而导致的骨缺损,常常使翻修术变得很困难。其中髋臼骨缺损是经常遇到的难题。对髋臼骨缺损的充填,需要充足的库存骨和各种类型的假体,并且要求手术医师熟悉股骨前、后方的手术入路,能充分显露骨盆,对各种并发症能及时处理。本文就…  相似文献   

17.
全髋关节翻修术髋臼骨缺损的处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翻修术中对髋臼骨缺损的处理方法。方法收治并处理全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骨缺损患者36例,结合AAOS和CQAD分类对髋臼骨缺损进行分类评估,选择植骨方式和髋臼重建方式。结果所有患者术后Harris评分较术前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全髋关节翻修术中的髋臼骨缺损结合AAOS和CQAD分型简单明确,有助于选择植骨方式和髋臼重建方式。  相似文献   

18.
加强杯联合植骨技术修复翻修术中巨大髋臼骨缺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介绍加强杯联合植骨技术在髋关节翻修手术中巨大髋臼骨缺损的修复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02—2007年,8例在翻修术中存在严重髋臼骨缺损患者,按D’Antonio分类:ⅡB型1例,ⅡC型2例,Ⅲ型5例;加强杯联合颗粒打压植骨3例,加强杯联合颗粒骨植骨+结构性植骨5例;术后进行临床评估及X线评估。[结果]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7年(6—49个月),未出现假体失败而需要再次翻修病例,植骨组织未见明显骨吸收。Harris评分系统评估患者髋关节功能,术后平均提高47分。[结论]采用颗粒骨打压植骨技术修复腔隙性骨缺损,结构性植骨恢复髋臼后方结构的完整,提高局部骨量,增加假体的骨性接触面,同时利用加强杯固定植骨组织,稳定假体,该方法可有效修复髋臼侧的巨大骨缺损。  相似文献   

19.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缺损的翻修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侧骨缺损的翻修疗效。方法对13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侧骨缺损的患者实施翻修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影像学特点、临床表现及治疗资料。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8 a。平均Harris评分由术前52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91分。末次随访时13髋均获得良好的稳定性,未出现松动及移位,髋臼周围未见透亮线,假体生存率100%。按照Anderson骨长入影像学评价标准,髋臼杯均出现不同程度骨长入。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骨缺损更换较大直径臼杯,选择同种异体颗粒骨结合金属骨小梁模块置入,或髋臼加强杯翻修是解决髋臼侧骨缺损的有效手段,近期疗效好,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原因、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综合评价 ,以避免或减少翻修术的发生。方法 总结本院 1991~ 2 0 0 0年收治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术病例 ,从翻修术的原因、治疗方法及疗效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比较。结果  10年间我院施行翻修术 98例。翻修术的原因以髋臼磨损为主 ,占 45 .92 %。其他依次为假体松动、感染、脱位、假体位置不良、柄远端股骨骨折和人工髋关节强直等 ,非假体松动原因而行翻修术 79例 ,占翻修病例总数的 80 .5 8%。 2次及以上翻修术的主要原因是习惯性脱位和感染。翻修术方式主要采用生物学固定。合并髋臼骨缺损 2 9例 ,股骨侧骨缺损 2 5例 ,自体或异体骨植骨修复骨缺损 2 5例。平均随访 63 .9个月 ,Harris评分翻修术后优良率 82 .2 8%。结论 翻修术的主要原因是髋臼磨损 ,多次翻修术的原因主要是假体习惯性脱位和感染。翻修术应以生物学固定为主。为避免或减少翻修术的发生和次数 ,在行初次人工关节置换术时 ,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规范手术操作 ,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