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段君凯  邹峥  彭晓卫  许飞 《江西医药》2002,37(2):101-102
我院自1991~2000年共收治小儿川崎病90例,其中发生少见并发症16例,现将诊疗体会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文16例(男12例,女4例,年龄4个月~6岁,平均2岁3个月).16例均符合1984年日本MCLS研究组制定的6条川崎病诊断标准的5条以上,并排除细菌和病毒性疾病.  相似文献   

2.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简称KD)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自1962年由日本川崎首先报告后,至今日本已有10万例以上,在世界各地均有此病报道,在美国此病已取代风湿病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王永  彭茜 《现代临床医学》2021,47(6):468-471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表现的小儿发热自限性疾病,常常累及冠状动脉导致不同程度的血管病变,如引起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形成等损害.KD病因至今不明,其诊断主要依靠典型临床表现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急性期治疗目的 在于控制全身炎症以及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早期诊断并及时静注人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可明显降低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率.本文就川崎病的研究概况及诊治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KD的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的护理。方法对我科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38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儿的症状和病情需要进行护理干预,并对患儿及家属进行健康心理指导。结果 38例川崎病患儿全部痊愈。结论对于川崎病患儿有效合理护理是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小儿川崎病诊治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利民 《安徽医药》2007,11(8):747-749
川崎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小儿常见的血管炎综合征,重者可引起冠状动脉受损导致后天性心脏病。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是关键。本文对近年来川崎病的流行病学及诊治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的临床表现,为治疗此病提供参考。方法我院于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了74例小儿川崎病患者,收集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他们的临床表现。结果比较完全性川崎病组和不完全性川崎病组的体征和症状,完全性川崎病组和不完全性川崎病组的患儿在发热、球结膜充血、口唇改变这3个症状上,并没有完全的差异和区别;但是在皮疹、肛周红肿、颈部淋巴异常、手脚蜕皮这几个症状上,完全性川崎病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不完全性川崎病组。结论由于完全性川崎病和不完全性川崎病的临床表现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所以在检查的时候,必须将实验室检查的八项指标全部纳入进去,这样才能防止出现误诊和漏诊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丙种球蛋白在小儿川崎病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崎病(KD)是小儿较常见的一种结缔组织病。我院自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收治该病90例,随机采用丙种球蛋白单剂2g/kg;400mg·kg^-1·d^-1)连用5d,静脉滴注两种方法治疗。我们对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进行了观察比较,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川崎病病因不清,发病机制不明确,常被误诊为其他疾病而造成严重后果。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既往病例,找出误诊原因。结论川崎病误诊原因很多,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全面检查,是减少误诊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正>川崎病是病因未明的血管炎性综合征,幼儿高发,临床特点为发热、皮肤黏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由于临床症状及体征表现复杂,有些病例早期表现不典型,容易误诊,现将我科一例川崎病误诊病历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患儿男性,5岁,因发热伴咳嗽6d入院。患儿6d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发热,体温高达39℃,同时有轻微的声声干咳。在当地诊所诊断上呼吸道感染,给予头孢,炎琥宁每天一次静点,治疗6d热不退来诊。  相似文献   

10.
川崎病 (K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急性发热性疾病 ,在基层医院能够早期明确诊断 ,是相对地比较少见的病例。我院儿科自 1997年 3月至 2 0 0 2年 12月共收治发热性疾病 35 0例 ,其中 ,经临床观察及检查 ,确认为川崎病的有 13例 ,占3 71%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3例患儿中 ,男 9例 ,女 4例 ,男∶女为 2 2 5∶1,其中 ,小于 1岁者 7例 ,大于 1岁小于 3岁者 4例 ,大于 3岁者 2例。1 2 诊断标准 :持续发热 13例KD患儿均符合第三届国际川崎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 (1998年 12月修订 )。1 3 临床表现 :持续发热 13例 ,一过性充血性…  相似文献   

11.
郭红莲 《北方药学》2014,(9):143-143
目的:总结和探讨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对我科38例小儿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经过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36例均达到临床治愈,2例转院,无并发症。结论: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尽早诊断,积极治疗,合理全面护理,可防止冠状动脉损害及相关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2.
非典型小儿川崎病早期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小儿川崎病(KD)非典型病例的早期诊断的指标,对82例住院的。KD进行分析,非典型病例37例(45.12%),三日内确诊达79例(9634%),提出6项症状中,如具备发热在内的3项体征,参考血小板及血沉有升高者或伴有冠状动脉扩张患者可早期诊断KD。  相似文献   

13.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本文仅就8例川崎病患者临床特点分析如下。1 一般资料 8例中男6例,女2例,年龄最小8月,最大5岁,≤3岁5例,>3岁3例。2 临床表现 8例均以发热起病,热程长,入院时发热已5~14天,平均9.5天。7例有全身一过性多形性皮疹,其中5例为红色斑丘疹,1例呈粟粒样皮疹,1例呈猩红热样皮疹;最短于发病当天出疹,最长于第10天,平均4天;皮疹持续时间最短2天,最长9天。非化脓性淋巴结肿大6例(耳后1例,颈部2例,  相似文献   

14.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fhnode syndrom,MCLS),是好发于婴幼儿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以冠状动脉损害为中心的全身性血管炎,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感染、免疫失调和多种血管活性因子释放相关,此外Uehara等[1]研究发现KD可能存在家族聚集性。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是KD最严重的并发症,可形成冠状动脉扩张或冠状动脉瘤,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对本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7例川崎病患儿进行分析。结果:17例患儿均临床治愈,未发现冠状动脉瘤等并发症的出现。结论:川崎病的诊断标准以临床表现为依据,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方法,在临床工作中应特别注意早期诊断,减少冠状动脉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冯晓 《现代医药卫生》2001,17(9):723-723
现就本院1988~2000年间收治48例川崎病作以下分析。1临床资料1 1一般资料 :48例中男32例 ,女16例。发病年龄4月~7岁 ,4岁以下32例 ,占70 % ,<1岁10例。无明显季节变化。1 2临床表现 :所有病例均有发热 ,入院时发热持续>5天28例 ,其中>7天20例 ,最长15天 ;热型不规则 ,平均热程11 3天。41例出现多形皮疹 ,出疹时间不定 ,一般部位较局限 ,以躯干部为多 ,但均无疱疹及结痂。颈淋巴结肿大者34例 ,大小不等 ,在0 5~3 5cm之间 ,轻压痛 ,非化脓性。两眼结膜充血者30例 ,杨梅舌29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提高小儿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63例小儿川崎病病例的临床诊断资料和治疗效果。结果早期了解川崎病的诊断、治疗,尽可能早期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联合口服阿司匹林,降低冠状动脉疾病风险,临床症状很快恢复,效果显而易见。结论川崎病是急性、自限性、多系统受累的血管性疾病。早期对川崎病诊断和治疗,避免误诊和漏诊,尽早应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和口服阿司匹林药片,确保治疗效果,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川崎病(KD)是一种病因病机不明的急性血管炎性疾病,临床上可分为典型川崎病及不典型或不完全性川崎病。由于其病因病机不明,治疗特别棘手。西医治疗川崎病基本以激素加IVIG加阿司匹林作为基本治疗方案;中医治疗主要以辨证论治,急性期以清热解毒祛邪为主,后期以滋阴养血扶正为主,中西医协同治疗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卫气营血辨证治疗。由于没有特异治疗方法,大多数可发展为慢性冠脉炎,造成冠脉畸形,逐步发展为冠心病。所以寻找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9.
川崎病(kawasake disease)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为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本院从2005年4月至2010年3月,收治川崎病患儿共56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分析小儿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制定KD的治疗方案。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来我院治疗的40例KD患儿,回顾性分析这些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经验,为治疗制定合适的方案。结果 40例KD患儿男性多于女性,所有患儿发热,18例患儿出现皮疹,眼结合膜充血14例,口腔黏膜弥漫充血12例,颈部非脓性淋巴结肿大15例,出现唇及口腔临床症状21例,出现手足临床症状23例;实验组检查白细胞计数、血小板水平、C反应蛋白水平、血沉是否加快,是诊断川崎病的重要指标;所有患者均采取口服阿司匹林、注射丙种球蛋白,多数患儿体温恢复正常,皮疹等临床症状消失。结论小儿川崎病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检测某些细胞因子能够辅助诊断该疾患,早期应用阿司匹林和丙种球蛋白可控制患儿症状,减少其他并发症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