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床医药实践》2015,(4):310-312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形成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下肢骨折患者60例临床资料,并对其一般资料进行统计,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其下肢深静脉血流情况进行观察,收集并分析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并寻找有效的预防措施。结果:本组共有11例下肢骨折患者形成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合理,未发生患者死亡。BMI、年龄、基础疾病、吸烟史、骨折程度均为形成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结论:BMI、年龄、基础疾病、吸烟史、骨折程度均为形成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有效的预防措施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和有效的预防对策。方法对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27例患者均进行深静脉血栓的规范治疗并采用χ2检验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不同性别下肢骨折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概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以及不同骨折部位下肢骨折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概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结论年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骨折部位是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在下肢骨折患者中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要更加重视并加强监测,对合并有糖尿病患者术前加强血糖控制,对不同骨折部位的患者应根据其实际情况加强护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5-10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74例,按是否伴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入院第2天空腹测定胆固醇、三酰甘油、血糖、纤维蛋白原以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情况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vWF浓度和纤维蛋白原值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年龄、胆固醇、三酰甘油值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比较高,vWF浓度和纤维蛋白原值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之间存在负相关,年龄、胆固醇、三酰甘油值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之间存在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张龙月  杨小杰 《河北医药》2013,35(4):577-578
下肢深静脉血栓(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LE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的静脉回流障碍[1]。LEDVT轻者可引起患肢肿胀、疼痛等,重者可致急性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导致死亡或造成血栓后遗症[2]。据报道孕产妇发生静脉血栓的危险性是同龄未妊娠妇女的4~6倍。因此,探讨剖宫产术后LEDVT发生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本院住院的118例诊断为股骨头缺血坏死并愿意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作为本次临床研究的样本资料,收集患者的信息,包括年龄、体重、是否存在基础疾病、施术时间、切口大小与抗凝药策略等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年龄、体重情况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影响不明显(P〉0.05);是否存在基础疾病、抗凝药使用情况、施术时间长短、切口大小对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施术时间长短、是否存在基础疾病、切口大小、抗凝药应用策略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预防和护理下肢骨折及术后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病率逐渐升高,特别是多发外伤、髋关节置换和膝关节手术后较易发生深静脉血栓。我科在2011—2012年,共收治下肢骨折患者482例,其中发生DVT28例,发生率为5.8%,经过精心护理和及时治疗,均达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研究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以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4年2月在我院接收的患有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一共有15例,对15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给予回顾性分析。结果对15例患者采取相对应的治疗以及护理,均治愈出院,无1例患者出现肺栓塞。结论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包括有骨折部位、功能锻炼没有到位以及随着年龄增长、机体组织器官出现病变等,同时对其采取相对应护理干预,可以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无症状性肺栓塞(PE)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9—2013年入住血管外科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共203例,所有患者均完成计算机断层扫描肺动脉造影(CTPA)。并根据结果分为发生无症状性PE组和未发生无症状性PE组,利用卡方检验分析比较两组间临床资料的差异,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无症状性PE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03例DVT患者中64例发生无症状性PE(31.5%),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部位、DVT患肢、既往DVT病史、是否合并心脏疾病与无症状性PE的发生显著相关(P0.01);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下肢深静脉血栓为中央型(OR=0.158;95%CI,0.063~0.393;P0.01)、DVT位于右下肢(OR=3.632;95%CI,1.004~13.138;P=0.045)、既往无DVT病史(OR=0.179;95%CI,0.046~0.704;P=0.014)、合并存在心脏疾病(OR=4.063;95%CI,1.107~14.918;P=0.035)是DVT患者发生无症状性PE的危险因素。结论无症状性PE在急性DVT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且下肢深静脉血栓为中央型、DVT位于右下肢、既往有DVT病史及合并存在心脏疾病可增加发生无症状性PE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探究结肠癌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以指导预防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2016年结肠癌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资料,同时选择同期未发生血栓的结肠癌患者的资料与之进行比较,分析结肠癌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χ2检验,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然后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高龄、性别、术前辅助的放疗、并发症等因素2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时间>3 h、持续卧床时间>2 d、合并感染、髙脂血症等因素2组有显著性差异 (<0.01)。Logistic回归显示手术时间>3 h、持续卧床时间>2 d、合并感染、存在输血史、术前辅助化疗是结肠癌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时间>3 h、持续卧床时间>2 d、合并感染等是结肠癌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病可能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骨科创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护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敏  李丽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2):119-120
目的:对骨科创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护理进行研究。方法:运用心理护理和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护理。结果:发生DVT患者20例经积极抗凝、溶栓治疗后,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减轻,无新血栓形成及肺脑栓塞,侧枝循环建立,肿胀肢体缩小,平均住院(31±4)d,临床痊愈。结论:通过对20例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笔者体会到创伤、手术后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做到及时发现、及早治疗,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是保证患者顺利康复,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王丽娟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8):1174-1175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术后预防,观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及相应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收治的763例下肢骨折患者密切观察、积极预防,并对17例发生深静脉血栓患者采取适宜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术后早期密切观察和预防可及时发现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采取适宜的护理措施,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对下肢骨折术后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采取积极的预防和适宜的护理措施,可有效地防治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丁宏霞 《安徽医药》2017,38(7):935-937
目的 探讨下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6月在解放军第105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创伤性下肢骨折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43例,开展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住院时间、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2.33%(1/43),低于对照组的16.28%(7/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13.29±1.67) d,短于对照组的(18.25±3.28)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7.67%,高于对照组的7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开展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显著降低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骨科创伤103例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2年11月我院收治的103例骨科创伤患者。对103例患者进行手术,将手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者(52例)作为治疗组,手术后未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患者(51)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骨折情况、患者年龄以及患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情况。分析导致深静脉血栓危险的因素。结果治疗组患者在手术前多部位骨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治疗组患者的年龄、患者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病史的患者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明显(P〈0.05)。结论深静脉血栓是创伤骨折最常见的并发症,导致深静脉血栓发生的主要原因主要与患者的年龄、骨折数量、所患者疾病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我院脑卒中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以期提出有效的护理防治措施。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432例脑卒中患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可能影响脑卒中患者发生DVT的危险因素。结果脑卒中患者发生DVT32例,发生率为7.4%。年龄≥60岁发生DVT高于≤6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症以冠心病发生DVT的比例最高,其次为高血压、糖尿病。结论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干预,以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韩花强 《医药论坛杂志》2008,29(17):108-109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近年来收治的骨折和创伤患者中出现的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出现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全部治愈。结论骨折和创伤后,尤其是骨盆骨折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应加强手术前后的预防,一旦发生,应尽早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减少致残率。  相似文献   

16.
彭志英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0):104-105
目的:探讨有利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经验体会。方法:针对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及护理措施,以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1.8%,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15.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护理措施,对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具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9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给予围手术期常规基础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给予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情况。结果 (1)观察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22%、对护理满意度95.56%及住院时间(13.36±2.25)d等方面情况均好于对照组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1.11%、对护理满意度82.22%及住院时间(19.12±2.97)d,以P<0.05为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观察组患者的术后1周下肢皮温变化情况(32.8±1.01)℃和下肢周径增长率(3.02±1.07)%均好于对照组的术后1周下肢皮温变化情况(34.9±1.21)℃和下肢周径增长率(5.36±1.38)%,以P<0.05为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具有非常好临床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性分析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原因以及临床诊治和处理方式。方法回顾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3月骨科收治的55例下肢骨折创伤术后并发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诊治情况及预防措施。结果 55例并发下肢DVT患者,经机械护理、药物治疗及介入治疗,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缓解,无不良结局出现。结论骨科创伤术后易出现下肢DVT,做好相关预防工作可减少该类病症的发生,早期进行临床诊治可有效缓解症状表现,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更好地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分析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5月至2017年10月所收治的120例疑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均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予以检查和诊断,并总结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20例疑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45例诊断为阳性,没有双侧同时受累患者;经检查,股静脉血栓的占比最高(35.56%);而胫后静脉血栓的占比最低(4.44%)。经多因素Logisit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吸烟、静脉血栓史以及发热等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断价值显著,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且能清晰的显示出下肢深静脉血栓实际分布特征,能够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