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采用Ilizarov技术Ⅰ期治疗伴有皮肤缺损的胫骨创伤性骨髓炎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6月至2013年12月,采用Ilizarov技术Ⅰ期治疗伴有皮肤缺损的胫骨创伤性骨髓炎骨缺损44例,男35例,女9例;年龄18~70岁,平均42.5岁。骨缺损4~16 cm,皮肤缺损3 cm×4 cm~5 cm×16 cm.手术彻底扩创,切除感染骨段,微创截骨,安装可延长骨段的环形外固定架,应用Ilizarov骨延长技术,术后1周开始转动螺杆上的螺母,每日延长0.5~1.0 mm.观察创面、新生骨痂以及骨段会师后愈合状况,确定临床疗效。结果:44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1~36个月,平均18.5个月。截骨后骨缺损6~22 cm,平均11.5 cm;伤口愈合时间21~79 d,平均38 d;骨缺损愈合时间8~15 个月,平均12.5个月。所有病例治愈,无感染复发、再骨折及小腿短缩畸形等。结论:Ilizarov骨段延长技术Ⅰ期治疗伴有皮肤缺损的胫骨创伤性骨髓炎骨缺损,手术创伤小,感染复发率低,可避免多次复杂手术,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合并足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Ilizarov技术一期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伴足下垂13例.术前根据患肢最大周径,内踝到胫骨结节长度,足下垂角度,病灶范围和骨缺损长度设计Ilizarov外固定延长架,手术彻底切除病灶区炎性肉芽、坏死组织及死骨,把外固定延长架套入小腿,在相应胫骨部位进行截骨和穿针,术后8d以1.0 mm/d分3次延长胫骨,同时以3 mm/d的速度矫正足下垂.结果 13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8个月.所有患者胫骨延长段、骨折段均骨性愈合.结论 对于感染性胫骨缺损合并足下垂的患者,应用Ilizarov技术一期治疗创伤小,避免多次复杂手术,缩短治疗时间和节省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8):1699-1702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长段骨髓炎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月2012年12月,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长段骨髓炎36例,其中GustiloⅡ型2例,ⅢA型8例,ⅢB型15例,ⅢC型11例。手术切除感染骨段,并彻底扩创,安装环形外固定架,干骺端截骨,应用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结果]36例全部治愈,病骨切除后骨缺损82012年12月,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长段骨髓炎36例,其中GustiloⅡ型2例,ⅢA型8例,ⅢB型15例,ⅢC型11例。手术切除感染骨段,并彻底扩创,安装环形外固定架,干骺端截骨,应用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结果]36例全部治愈,病骨切除后骨缺损822 cm,平均13.6 cm。随访时间为1822 cm,平均13.6 cm。随访时间为1830个月,平均21.5个月。骨缺损愈合时间为830个月,平均21.5个月。骨缺损愈合时间为815个月,平均11.4个月。延长指数2715个月,平均11.4个月。延长指数2755 d/cm,平均42 d/cm。无感染复发,无再骨折,无小腿畸形等。[结论]手术切除长段慢性骨髓炎骨段,应用Ilizarov骨搬移技术修复胫骨长段骨缺损的临床疗效确切,避免多次复杂手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同期治疗感染性胫骨大段骨缺损并小腿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2014-05应用Ilizarov技术同期治疗8例感染性胫骨骨缺损并软组织缺损。均为胫骨骨折术后感染,清创后小腿软组织缺损位于胫前内外侧,面积平均为30.4(24~91)cm2,胫骨缺损长度平均为9.5(6~13)cm。7例胫骨中远段缺损采用胫骨结节下方截骨向远端骨搬运修复,1例胫骨近段缺损采用胫骨远端截骨向近端骨搬运修复,软组织缺损修剪成椭圆形后直接拉拢缝合。术后10 d开始骨段搬运,速度为1 mm/d,分4次完成。结果术后延长段切口及创面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17~36个月,平均23个月。延长段骨自然愈合,愈合时间为210~496 d,平均271 d;愈合指数3.4~4.0 d/mm,平均3.7 d/mm。对接点2例行二期植骨后愈合,其余6例均自然愈合,愈合时间170~308 d,平均236 d。去除外固定架后5个月疗效根据ASAMI评价标准评定:优6例,良2例。结论Ilizarov技术简便、疗效良好,是同期修复感染后大段胫骨缺损并软组织缺损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合并皮肤缺损的胫骨感染性骨缺损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至2008年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合并大面积皮肤缺损的胫骨感染性骨缺损21例,其中男18例,女3例;年龄19~43岁,平均31岁。骨缺损3~13cm,平均6cm;皮肤缺损面积3cm×3cm~6cm×10cm。11例合并足下垂,5例合并膝关节强直。术前拍摄患肢X线片和标定皮肤坏死区域,确定术中截除病骨长度,搬运骨截骨平面,骨与软组织清创范围等。术前如有内固定,则取出内固定。术后应用开放冲洗,VSD(vacuum sealing drainage)或开放换药。全部病例应用Ilizarov技术在搬运骨段克氏针固定皮肤,术后4~7d骨搬运与皮肤同时延长,每日4~6次,每次1/6~1/4mm。观察创面新鲜状况,皮肤延长程度,确定临床疗效。结果:21例均得到随访,时间6~62个月,平均49.5个月。21例中14例骨感染Ⅰ期全部治愈;3例在骨对接端仍有分泌物存在,清创后炎症治愈,骨愈合;4例搬运骨残端再次修整加压后愈合。18例骨缺损全部补足,另3例有2例在骨对接愈合中骨对接端吸收呈轻度鼠尾状和1例对接端部分缺乏血运,取自体髂骨植骨成活。18例皮肤延长Ⅰ期愈合,3例未能Ⅰ期愈合,在对接时骨段有分泌物直到骨感染控制后愈合。所有合并足下垂病例得到矫正,膝关节功能得到改善。平均去除外固定架时间1.2~2.6年,骨感染治愈,骨与皮肤缺损修复。结论:对于合并皮肤缺损的胫骨感染性骨缺损,应用Ilizarov技术Ⅰ期治疗创伤小,能够避免多次复杂手术,缩短治疗时间和节省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一期骨短缩与二期骨延长术治疗感染性胫骨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07—2018-12采用一期骨短缩、二期Ilizarov骨延长术治疗的30例感染性胫骨骨缺损。观察术后伤口愈合、骨愈合、下肢功能恢复和并发症情况。骨愈合与下肢功能恢复情况按照Ilizarov技术研究与应用学会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3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8.5(12~30)个月。术后伤口愈合良好,无感染复发。短缩骨愈合时间6~8个月,平均7.3个月;延长段骨愈合时间6~11个月,平均7.7个月;愈合指数为1.5~1.7个月,平均1.6个月。骨愈合分级:优21例,良7例,可1例,差1例。下肢功能恢复分级:优14例,良13例,可2例,差1例。并发症情况:针道感染4例,邻近关节挛缩或僵硬3例,足下垂2例,骨不愈合1例,暂时性腓总神经损伤1例,针道松动1例。结论在严格控制伤口感染的前提下,一期骨短缩、二期Ilizarov骨延长技术治疗感染性胫骨骨缺损可同时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和胫骨缺损,具有简化伤口闭合、促进缺损骨愈合、骨愈合率较高、骨整体愈合时间短、并发症相对较少、肢体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Ilizarov骨延长和骨搬移技术治疗下肢长骨创伤后慢性骨髓炎的效果。方法采用Ilizarov骨延长和骨搬移技术治疗10例下肢长骨创伤后慢性骨髓炎患者。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28个月。9例手术感染得到一期控制,1例术后进行1次清创术后感染得到控制。骨折愈合、延长停止后,8例患肢长度比对侧缩短2. 5 cm,2例患肢长度比对侧缩短2. 5 cm和3. 0 cm。结论 Ilizarov骨延长和骨搬移技术治疗下肢长骨创伤后慢性骨髓炎在控制感染和改善患肢功能方面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比较Masquelet技术与Ilizarov技术治疗成人胫骨慢性骨髓炎清创后大段骨缺损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成人胫骨慢性骨髓炎病例45例,其中采用Masquelet技术治疗27例,骨缺损长度为5~15.5cm,平均8.9±2.1cm;采用Llizarov技术治疗18例,骨缺损长度为5~14.9cm,平均8.3±2.3cm。Masquelet组分2阶段治疗:第1阶段术中彻底清除感染病灶,制备个体化抗感染占位器(抗生素与PMMA骨水泥混合)植入缺损部位;第2阶段采用Masquelet技术修复骨缺损并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固定。Llizarov组11例近中段缺损采用胫骨远端截骨向近端骨搬运修复,7例中远段缺损采用胫骨近端截骨向远端骨搬运修复。记录两组病例骨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采用胫骨骨折疗效Iowa评分及中文版SF-36量表评定两组手术疗效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45例患者获随访,时间12~38个月,平均(21.5±6.5)个月。Masquelet组与Llizarov组骨愈合时间分别为20.8±6.0周和28.8±9.6周,完全负重时间分别为23.2±7.6周和32.8±8.4周,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胫骨骨折疗效Iowa评分及SF-36量表总得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相同时间点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Masquelet技术与Ilizarov技术均可以有效解决成人胫骨慢性骨髓炎清创后大段骨缺损问题,但Masquelet技术能显著缩短治疗周期,完全负重时间早,手术操作简单,患肢功能恢复良好,是治疗成人胫骨慢性骨髓炎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游离髂骨皮瓣移植一期修复胫骨创伤后骨髓炎骨缺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游离髂骨皮瓣移植一期修复胫骨创伤后骨髓炎骨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2001年3月至2004年8月,收治8例胫骨创伤后骨髓炎骨缺损病例,病灶清除后,胫骨外固定器固定,皮肤软组织缺损和骨缺损采用游离髂骨皮瓣移植一期修复。结果 移植髂骨皮瓣全部成活,但术后2例发生静脉危象。创口无感染,移植髂骨均在术后6-12个月内骨性愈合,患肢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游离髂骨皮瓣移植,可以明显改善受区骨的血运,增强抗感染能力,加速骨的愈合,缩短疗程,减少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是一种治疗胫骨创伤后骨髓炎骨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2):1133-1137
[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创伤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4月2012年12月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创伤性骨髓炎患者13例。男9例,女4例,年龄232012年12月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创伤性骨髓炎患者13例。男9例,女4例,年龄2365岁,平均39.5岁。早期彻底清创并截除坏死骨段,安装外固定器在干骺端微创截骨,采用闭合灌洗负压引流或开放换药或VSD生物材料覆盖,二期移植中厚皮片。应用Ilizarov骨段滑移技术修复骨缺损。定期随访,根据X线片所示骨愈合情况及矿化情况逐步拆除固定组件。[结果]13例患者随访1265岁,平均39.5岁。早期彻底清创并截除坏死骨段,安装外固定器在干骺端微创截骨,采用闭合灌洗负压引流或开放换药或VSD生物材料覆盖,二期移植中厚皮片。应用Ilizarov骨段滑移技术修复骨缺损。定期随访,根据X线片所示骨愈合情况及矿化情况逐步拆除固定组件。[结果]13例患者随访1232个月,平均18.4个月。不同程度的软组织缺损经个体化治疗后均愈合且无感染复发。扩创后骨缺损4.532个月,平均18.4个月。不同程度的软组织缺损经个体化治疗后均愈合且无感染复发。扩创后骨缺损4.512 cm,平均6.1 cm,均实现骨愈合,恢复正常长度。1例发生滑移骨段轴向偏移,经截骨调整延长模块恢复正常力线;1例发生骨缺损处组织挛缩塌陷,经清创丝线牵拉固定后改善;1例发生轻度钉道感染,经清创换药联用抗生素治愈;所有膝、踝关节功能活动无明显影响。[结论]治疗创伤性骨髓炎的关键在于解决感染和骨缺损问题,而Ilizarov骨滑移技术不仅可在简化治疗程序的前提下安全有效控制感染、修复骨缺损,而且可根据骨愈合时段调整固定刚度消除应力遮挡,纠正畸形,避免二次手术且临床疗效优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骨髓炎中出现复杂软组织问题的多种处理技巧。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骨髓炎过程中出现复杂软组织问题的31例患者临床资料。男23例,女8例;年龄14~67岁,平均37.8岁。为创伤后慢性骨髓炎,病程12 d^16个月,平均6.3个月。入院前手术次数2~8次,平均3.8次。其中行骨搬移后出现软组织嵌插29例,马蹄足、跟骨骨髓炎并足底部皮肤大面积感染缺损1例,胫骨开放骨折术后感染软组织缺损大于骨缺损骨外露1例。软组织缺损范围为4.5 cm×4.0 cm^16.5 cm×8.5 cm。软组织嵌插通过皮下植入克氏针缓慢弹性回缩后纠正,软组织缺损则通过缓慢牵拉逐步解决。结果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1.5个月。术后创面均获Ⅰ期愈合,未二期行皮肤移植、皮瓣移位修复等。1例马蹄足并足底皮肤缺损患者,行马蹄足牵拉矫形后逐步皮肤牵拉,未行二期缝合,行走3个月后未见皮肤破溃,感觉较正常稍减退。1例软组织横向牵拉患者创面完全覆盖,无骨质外露,局部软组织未见明显色素沉着,感觉较正常稍减退,皮肤弹性较正常差,颜色、温度无明显异常。29例应用克氏针弹力纠正皮肤凹陷患者均未出现严重针眼反应;其中6例克氏针出现弹性回缩至皮下割破皮肤;1例足底皮肤牵拉患者出现2次针眼大量渗出,局部皮肤色红现象,其中被迫更换牵引针1次,停止牵拉1周、加强换药并应用抗生素1次,症状缓解;1例横向牵拉患者出现3次针眼反应(感染),调整牵拉装置及对症处理后好转并完成治疗。结论对于骨髓炎中出现的大多数复杂软组织问题,利用Ilizarov技术早期有效干预,可便捷、经济、有效地解决,为临床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及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四肢长骨创伤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4月~2013年5月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四肢长骨创伤性骨髓炎患者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15~62岁,平均39.5岁,病程为5~32个月,平均17.2个月。其中肱骨2例,股骨2例,胫骨11例。骨缺损范围3.2~12.9 cm,平均7.6 cm。采用病灶骨段切除、Ilizarov技术骨段延长结合清创、灌洗引流、开放换药及VSD技术等治疗。观察外固定时间、骨性愈合时间、术后患肢延长长度及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术后按Paley评价标准进行功能评价,并应用Spearman秩检验分析其相关性。[结果]15例患者随访6~28个月,平均16.4个月。15例患者均获得了良好的骨性愈合,患肢延长长度平均为7.6 cm。外固定时间6.2~12.5个月,平均7.4个月。平均外固定指数为36.8 d/cm(25.2~75.6 d/cm);骨搬运速度为15.7 d/cm(12.3~23.8 d/cm)。根据Paley治疗感染性骨不连改良评分标准评定功能结果:优13例,良2例,优秀率达86.7%。延长长度与骨愈合、功能恢复等级均呈负相关(P0.05);外固定时间与功能恢复呈负相关(P0.05)。[结论]治疗创伤性骨髓炎的关键在于解决感染、皮肤软组织缺损和骨缺损、骨不连问题,而Ilizarov骨滑移技术不仅可安全有效控制感染、修复软组织及骨缺损,而且利用时间因素在三维空间逐渐牵拉刺激组织生长及塑形,纠正畸形,避免多次手术,且临床疗效优良,治疗过程较为简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骨髓炎中出现复杂软组织问题的多种处理技巧。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骨髓炎过程中出现复杂软组织问题的31例患者临床资料。男23例,女8例;年龄14~67岁,平均37.8岁。为创伤后慢性骨髓炎,病程12 d~16个月,平均6.3个月。入院前手术次数2~8次,平均3.8次。其中行骨搬移后出现软组织嵌插29例,马蹄足、跟骨骨髓炎并足底部皮肤大面积感染缺损1例,胫骨开放骨折术后感染软组织缺损大于骨缺损骨外露1例。软组织缺损范围为4.5 cm×4.0 cm~16.5 cm×8.5 cm。软组织嵌插通过皮下植入克氏针缓慢弹性回缩后纠正,软组织缺损则通过缓慢牵拉逐步解决。结果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1.5个月。术后创面均获Ⅰ期愈合,未二期行皮肤移植、皮瓣移位修复等。1例马蹄足并足底皮肤缺损患者,行马蹄足牵拉矫形后逐步皮肤牵拉,未行二期缝合,行走3个月后未见皮肤破溃,感觉较正常稍减退。1例软组织横向牵拉患者创面完全覆盖,无骨质外露,局部软组织未见明显色素沉着,感觉较正常稍减退,皮肤弹性较正常差,颜色、温度无明显异常。29例应用克氏针弹力纠正皮肤凹陷患者均未出现严重针眼反应;其中6例克氏针出现弹性回缩至皮下割破皮肤;1例足底皮肤牵拉患者出现2次针眼大量渗出,局部皮肤色红现象,其中被迫更换牵引针1次,停止牵拉1周、加强换药并应用抗生素1次,症状缓解;1例横向牵拉患者出现3次针眼反应(感染),调整牵拉装置及对症处理后好转并完成治疗。结论对于骨髓炎中出现的大多数复杂软组织问题,利用Ilizarov技术早期有效干预,可便捷、经济、有效地解决,为临床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及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Ilizarov自体骨段延长技术治疗胫骨上段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10例骨创伤或胫骨感染性骨不连导致胫骨大段缺损的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2例;年龄25~58岁,平均年龄(38.0±3.2)岁。全部患者采取大段病灶切除旷置,并进行骨缺损段相邻部分的干骺端截骨,于手术7 d后以每天1 mm速度滑移,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制定每天的调整次数,一般每日4~6次。结果 10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感染完全治愈,带架时间7~14个月,骨延长长度6~13 cm。10例患者均于骨会师后形成骨性愈合。其中2例针道感染,1例在骨延长期间偏离轴线,1例断端接触后6个月不愈合,经处理后均达到良好效果。结论 Ilizarov骨段延长是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干感染性骨不连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2例骨创伤后胫骨感染性骨不连患者采取大段病灶切除+旷置并相应的干骺端截骨术。术后10 d以0.25 mm/6 h速度延长,经8~25周固定延长至骨缺损端会师,于骨缺损处两断端加压并继续维持外固定支架至骨愈合。结果 22例均获随访,时间12~24个月。骨延长6~18(9.5±4.5)cm,骨性感染全部治愈。带支架时间6.5~13个月。19例加压固定处及延长部位骨生长良好,达到了骨性愈合;3例断端骨接触后6个月无明显骨愈合,2例行自体髂骨植骨、1例拆除支架后行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4~6个月达到骨性愈合。截骨延长区及骨缺损对合处对位对线良好。结论 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术后感染控制良好,骨愈合率高。  相似文献   

1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6):1530-1533
[目的]探讨使用Ilizarov外固定器治疗创伤后胫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以减少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对2008年2月~2014年5月本科使用Ilizarov外固定技术治疗的56例创伤后胫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的整体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护理效果,总结护理经验。[结果]56例患者均获得良好的护理,未因护理不当出现严重并发症。全部患者均按治疗计划拆除Ilizarov外固定器,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创伤后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疗效确切,良好的整体护理措施,确保了手术疗效,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组织瓣移植联合骨延长技术修复烧创伤后下肢严重软组织与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严重股骨或胫骨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1例。男10例,女1例;年龄19~37岁,平均28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8例,高压电烧伤2例,CO中毒烧伤1例。伤后至该次入院时间为3~14 d,平均6.5 d。骨缺损长度8~18 cm,平均14 cm;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13 cm×8 cm~25 cm×19 cm。一期彻底去除坏死组织和病变股骨或胫骨断端,组织瓣修复软组织缺损;二期采用Orthofix单边外固定延长架或Ilizarov环形外固定延长架修复骨缺损。结果术后1例修复术后2个月皮瓣下出现一窦道,经扩创、去除坏死股骨、抗生素骨水泥间隔物填充后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骨延长期间,1例出现针道感染,经换药和加强护理后控制感染。患者截骨段延长8~18 cm,平均14 cm;停止延长后外固定支架继续保留4~12个月,平均6.5个月。患者骨缺损均修复,骨愈合时间为12~22个月,平均17个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5个月。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术后未见骨髓炎、再骨折等并发症发生,下肢功能恢复较好。结论组织瓣移植联合骨延长技术修复烧创伤后下肢严重软组织与骨缺损可获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和总结择期Ilizarov外固定架辅助下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我院自2011年11月至2014年1月择期采用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辅助下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17例,男13例,女4例;年龄20~59岁,平均36岁。受伤原因:9例交通事故,5例高处跌落,3例砸伤,均系开放性骨折,其中GustiloⅡ型1例,GustiloⅢA型5例,GustiloⅢB型7例,GustiloⅢC型4例;左侧5例,右侧12例;骨缺损部位在胫骨上段7例,中段6例,下段4例。骨延长-骨搬移前骨缺损长度6~10cm。感染创面清创后软组织缺损面积约3cm×4cm~7cm×9cm。一期手术清理创面:去除感染骨段、植入骨水泥链珠或以VSD及皮瓣覆盖创面控制感染;择期应用Ilizarov外固定架骨延长-骨搬移技术通过骨段输送或加压使骨缺损修复、重建。分析各项指标如骨缺损长度、携带外固定架时间等,并对患肢功能恢复程度进行评分。结果所有病例随访时间10~22个月,平均13.5个月。其中12例应用皮瓣患者术后均成活,余5例经游离植皮或换药愈合。胫骨骨段搬移或延长6~10cm,平均7cm;外固定架携带时间7~16个月,胫骨缺损均获得重建,平均11个月。根据Paley标准评价骨延长-骨搬移结果及功能,优13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4.1%。结论择期Ilizarov外固定架辅助下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具有治疗周期短、并发症少等特点,同时重建肢体及矫正畸形,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7):1612-1614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糖尿病足跖骨慢性骨髓炎的疗效。[方法]自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本科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6足8例跖骨Wagner分期≥3级的濒临截肢的糖尿病足跖骨慢性骨髓炎患者,一期清创去除感染病灶,应用Ilizarov骨段滑移术治疗糖尿病足骨髓炎及跖骨骨缺损,对治疗效果进行随访评估。[结果]本组患者6足8例跖骨慢性骨髓炎,经Ilizarov技术治疗后伤口均一期愈合,骨髓炎治愈,糖尿病足保肢成功。随访1年以上,糖尿病足跖骨骨髓炎未见复发。并发针道感染2例,骨痂生长慢1例。[结论]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糖尿病足跖骨慢性骨髓炎,能够彻底清除足部感染病灶,同时重建跖骨长度并保留足部功能,是治疗糖尿病足跖骨慢性骨髓炎的一种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骨-软组织复合搬移技术治疗伴有皮肤缺损的胫骨骨缺损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10月~2014年7月对7例伴有皮肤缺损的胫骨骨缺损患者行骨-软组织复合搬移治疗。男5例,女2例,年龄25~54岁,平均35.2岁。彻底清创,截除病骨,干骺端截骨,安装Ilizarov外固定架行骨-软组织复合搬移治疗伴有皮肤缺损的胫骨骨缺损。定期随访,软组织靠拢后,予以清创缝合。随访X线片示两缺损端对合后,根据骨愈合及矿化情况,逐步简化Ilizarov外固定架,达到骨性愈合后,拆除外固定架。统计并发症、骨愈合情况,踝、膝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33个月,平均24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外支架取出后再次骨折,患膝、踝关节功能良好。1例出现钉道感染,经清创换药及抗生素治疗后感染控制;1例出现外固定架术后软组织阻挡,行软组织松解术后阻挡解除。Paley骨愈合评分标准评定优5例,良2例。[结论]骨-软组织复合搬移技术是治疗伴有皮肤缺损的胫骨骨缺损的有效方法,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易于推广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