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广西汉族2型糖尿病(DM)合并高血压与ACE基因I/D多态性的相关情况及其与血脂代谢的关系.方法: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对81例广西地区汉族2型DM无合并高血压患者和39例2型DM合并高血压患者及100名汉族正常对照的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及血脂进行检测.结果:2型DM合并高血压组ACE基因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与正常对照组及无合并高血压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型DM合并高血压DD基因型组及ID基因型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于正常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正常组(P<0.05);II基因型组TG、TC及LDL-C低于DD基因型组及ID基因型组(P<0.05),与正常组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HDL-C高于DD基因型组及ID基因型(P<0.05);ID基因型组TG高于正常组、DD基因型组及II基因型组(P<0.05).结论:广西地区汉族2型DM合并高血压与ACE基因I/D多态性无关联.2型DM合并高血压DD基因型及ID基因型者与正常人比较更易患高甘油三酯血症、高总胆固醇血症及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 II基因型者不易患高脂血症; ID基因型者更易患更高甘油三酯血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M)合并冠心病(CHD)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Ⅰ(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的相关性及其各基因型脂代谢情况,方法: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对32例广西地区汉族2型DM合并CHD患者,88例2型DM无合并CHD患者及100名汉族正常对照的ACE基因I/D多态性及血脂进行检测。结果:2型DM合并CHD组ACE基因D等位基因及ID基因型发生频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及无合并CHD组(P<0.05),Ⅰ等位基因及Ⅱ基因型频率低于正常对照组及无合并CHD(P<0.05)。2型DM合并CHD组ID基因型组甘油三酯(TG)及总胆固醇(TC)高于正常对照组、DD基因型组及Ⅱ基因型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正常对照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2型DM合并CHD DD基因型组LG、LDL-C及TC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1)广西地区汉族2型DM合并CHD与ACE基因I/D多态性有关。(2)D等位基因及ID基因型可能为2型DM合并CHD的易感基因,Ⅰ等位基因及Ⅱ基因型可能为2型DM合并CHD的保护基因,(3)广西地区汉族2型DM合并CHD的ID基因型者及DD基因型者易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及高胆固醇血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M)合并冠心病(CHD)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I(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的相关性及其各基因型血脂代谢情况. 方法: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对32例广西地区汉族2型DM合并CHD患者,88例2型DM无合并CHD患者及100名汉族正常对照的ACE基因I/D多态性及血脂进行检测.结果:2型DM合并CHD组ACE基因D等位基因及ID基因型发生频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及无合并CHD组(P<0.05);I等位基因及II基因型频率低于正常对照组及无合并CHD(P<0.05).2型DM合并CHD组ID基因型组甘油三酯(TG)及总胆固醇(TC)高于正常对照组、DD基因型组及II基因型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正常对照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2型DM合并CHD DD基因型组TG、LDL-C及TC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①广西地区汉族2型DM合并CHD与ACE基因I/D多态性有关.②D等位基因及ID基因型可能为2型DM合并CHD的易感基因,I等位基因及II基因型可能为2型DM合并CHD的保护基因.③广西地区汉族2型DM合并CHD的 ID基因型者及DD基因型者易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及高胆固醇血症.  相似文献   

4.
海南黎汉族高血压人群ACE基因多态性与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海南黎汉族高血压人群ACE基因多态性及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海南黎族111例高血压患者、146例黎族正常人和海南汉族106例高血压患者、97例汉族正常人的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检测,观察DD、DI、II基因型频率及等位频率,并对所有普通PCR定为DD型的样本进行插入特异性PCR检测,以减少误分型率,并分析高血压患者经典危险因素.结果 海南黎族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D、DI、II基因频率及D、I等位基因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海南汉族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D、DI、II基因频率及D、I等位基因频率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ACE基因型分布与黎族、汉族高血压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ACE基因I/D多态性与黎族高血压无显著关联;ACE基因I/D多态性与汉族高血压有显著关联,是汉族高血压的主要致病基因;ACE基因型分布与黎族、汉族高血压经典危险因素无关,ACE缺失多态性是汉族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血管紧张素转移酶基因多态性与脑卒中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北京房山地区汉族人群脑卒中的易感相关性。 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分析63例脑出血患者、713例脑梗死患者和235例正常对照组ACE基因的插入/缺失多态性,观察DD、ID、Ⅱ基因型频率及其等位D、I基因频率,以及其与血糖、血脂水平的联系。 结果房山地区汉族人群脑出血组、脑梗死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较,3组的DD、ID、II基因型频率和D、I等位基因频率无显著性差异。ID、II基因型的脑出血患者和脑梗死患者的血糖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DD基因型脑梗死患者的血糖水平也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DD基因型脑梗死患者的三酰甘油水平、ID型脑出血患者的总胆固醇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P<0.05)。结论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不是脑出血和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可能影响人血糖、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ACE基因I/D多态性是否与广东人群患冠心病(CAD)有关。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分析了72例广东汉族人CAD患者的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并与186例正常广东汉族大学生ACE基因频率相比较。同时用比色法测定外周血中ACE活性。结果 CAD患者Ⅱ基因型频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35% vs49%),D基因携带者(DD+ID)明显高于对照组,且DD基因型和ID基因型患者发病年龄明显提前。广东汉族大学生不同基因型血浆ACE活性明显不同,DD型人最高,ID型次之,Ⅱ型最低。结论 ACE基因I/D多态性与广东汉族人血浆ACE活性有关,D等位基因携带者易患CAD。  相似文献   

7.
目的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基因多态性与2型糠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 )发生相关.文中分析ACE基因多态性及ACE血清活性水平,探讨其与T2DM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CR-RFLP)检测206例T2DM患者和154例健康人的ACE基因Alu重复序列的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 I/D)多态性,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CE及血脂水平,分析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与ACE活性、血脂水平及T2DM的相关性.结果 ACEI/D多态性在T2DM组为DD 12.62%,ID 46.60%,II 40.78%;对照组为DD 7.79%,ID 47.40%,II 44.81%.T2DM组ACE I/D的基因频率与健康人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显著性差异(P>0.05).T2DM组ACE各基因型之间ACE活性有显著性差异(P<0.01).T2DM各基因型的血脂水平分析显示三酰甘油(triglyceride, 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LDL-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显著性差异(P<0.05),仅LDL-C水平在T2DM组II基因型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T2DM组各基因型之间的血脂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ACE基因DD型和D等位基因与ACE活性显著相关,但ACE I/D多态性不是T2DM发生的危险因素,且与脂代谢无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海南黎族和汉族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于2010年对三个市县筛选高血压者85例作为病例组,血压正常者119例作为对照组,黎族101例,汉族103例。应用多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ACE基因的插入,缺失(I/D)多态性。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组人群ACE基因I/D多态性基因型频率和I、D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结果在黎族EH组ACE各基因型的分布频率为II型44.7%、ID型34.2%、DD型21.1%,D等位基因频数38.2%;黎族NT组为1154.0%、ID33.3%、DD12.7%,D等位基因频数29.4%;黎族两组I/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频数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0.05)。汉族EH组三种基因型比例分别是1153.2%、IDI0.6%、DD36.2%,D等位基因频数28.7%,汉族NT组1157.1%、ID28.6%、DD14.3%,D等位基因频数28.6%。汉族两组I/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频数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海南黎族和汉族地区人群ACE基因I/D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无关联。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在宁夏农村地区回汉族人群中的分布,探讨其与农村回汉族高血压的关系。方法利用PCR技术对37例农村地区回族高血压患者,42例回族正常人,81例同一地区的汉族高血压患者以及34例汉族正常人进行ACEI/D基因型的分析比较。结果宁夏农村地区回族高血压患者的ACE基因I/D多态性基因型分布是:Ⅱ型27.0%、ID型27.1%、DD型45.9%,回族正常对照的基因型分布是Ⅱ型31.0%、ID型26.1%、DD型42.9%,同一地区汉族高血压患者的基因型分布是Ⅱ型37.0%、ID型23.5%、DD型39.5%,汉族对照组的基因型分布是Ⅱ型57.6%、ID型21.2%、DD型21.2%。结论宁夏农村地区回族人群的ACE基因I/D多态性的基因型分布与同一地区相应汉族人群的分布无显著差异,D等位基因正常汉族高于相应回族人群和汉族高血压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海南汉族冠心病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海南汉族150例冠心病患者和150例汉族正常人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检测。观察DD,DI,II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并对所有普通PCR定为DD型的样本进入特异性PCR检测,以减少误分型率。结果冠心痛DD,DI,II基因的频率分别是23.3%,45.4%,31.3%;D及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6.0%,54.0%。正常对照组DD、DI、II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3.3%,42.0%,44.7%,D及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4.3%,65.7%;两组之间的DD、DI、II基因频率及D、I等住基因频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冠心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在年龄、血压、体重指数(BMI),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无显著性差异(P〉0.05),汉族CHD组性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汉族CHD组、甘油三酯(TG)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汉族对照组(P〈0.05)。结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I/D多态性与汉族冠心痛有显著关联,是汉族冠心病的主要致病基因,ACE缺失多态性是汉族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海南黎族、汉族高血压ACE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对海南黎族111例高血压患者、146例黎族正常人、海南汉族106例高血压患者、97例汉族正常人的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检测,观察DD、DI、II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并对所有普通PCR定为DD型的样本进行插入特异性PCR检测,以减少误分型率.并调查经典危险因素.结果 海南黎族高血压组DD、DI、II基因频率分别为10.8%、37.8%、51.4%;D及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29.7%、70.3%.正常对照组DD、DI、II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3.0%、43.8%、43.2%;D及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4.9%、65.1%.两组之间DD、DI、II基因型频率及D、I等位基因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汉族高血压DD、DI、II基因频率为16.0%、28.3%、55.7%;D及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0.2%、69.8%.汉族正常人DD、DI、II基因频率15.5%、44.3%、40.2%,D及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7.6%、62.4%.两组之间DD、DI、II基因型频率及D、I等位基因频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黎族、汉族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体重指数(BMI)、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有显著性差异(P<0.05);黎族高血压组收缩压,舒张压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汉族高血压组收缩压、舒张压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海南黎族高血压和黎族正常人的D等位基因频率均比I等位基因频率低;ACE基因I/D多态性与黎族高血压无显著关联;海南汉族高血压和汉族正常人D等位基因频率均比I等位基因频率低;ACE基因I/D多态性与汉族高血压的发病有相关性,是汉族高血压的主要致病基因,早期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的治疗干预.  相似文献   

12.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与胰岛素抵抗及血脂的相关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血管紧线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胰岛素抵抗(IR)及血脂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应用PCR技术和遗传学方法,检测正常人66例和冠心病、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176例患者的ACE基因多态性,测血糖、血脂、胰岛素等指标,计算ISI,分析ACE基因多态性与IR及血脂之间的关系。结果:疾病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构成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①血压、CH,TG,L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H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ACE基因DD型组与ID,Ⅱ型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②疾病组IR的发生率为27.6%,其中DD基因型占57.1%,IR组的DD基因型频率和D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Ⅱ基因型频率和I等位基因频率(P<0.01,P<0.01)。结论:ACE基因DD型和D等位基因与IR及血脂代谢异常有关,与I等位基因则无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齐齐哈尔地区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ACE I/D和CYP11B2-344 C/T基因多态性及其在EH发病中的相互作用。方法 EH患者486例,血压正常者457例。取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用PCR-RLFP对ACE I/D和CYP11B2-344 C/T进行基因分型。结果(1)高血压组和血压正常组ACE I/D各种基因型分别为II 0.344/0.326、ID 0.372/0.497、DD 0.284/0.177(P<0.001),D等位基因频率为0.470/0.404(P <0.05);(2)高血压组和血压正常组 CYP11B2-344 C/T 各种基因型分别为 CC 0.136/0.166、CT 0.469/0.438、TT 0.395/0.385(P>0.05),T等位基因频率为0.630/0.615(P>0.05);(3)高血压组DD+CT联合基因型频率高于血压正常组(P<0.01);而高血压组ID+TT联合基因型频率低于血压正常组( P <0.05)。结论 ACE I/D 多态性与齐齐哈尔地区人群的原发性高血压相关, CYP11B2-344 C/T基因多态性与齐齐哈尔地区人群的原发性高血压不相关;但两基因可能存在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朝鲜族和汉族居民原发性高血压(EH)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106例高血压患者(病例组)和105名健康人(对照组)的 ACE基因型。应用拟合优度χ2检验分析基因型频数分布是否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利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等位基因和基因型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 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ACE基因各基因型频数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5);病例组和对照组ACE基因3种基因型(II、DD和ID)和等位基因(I、D)频数分布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朝鲜族人群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ACE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数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汉族人群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ACE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数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朝鲜族高血压组和汉族高血压组比较ACE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数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朝鲜族非高血压组和汉族非高血压组比较ACE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数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ACE基因多态性可能与朝鲜族和汉族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无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gene,ACE)基因I/D位点多态性与贵州布依族、汉族原发性高血压及患者血清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rocollagen Ⅲ N-terminal peptide,PⅢNT)、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及高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相关性。方法:入选贵州黔南地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02例(布依族154例,汉族148例)为高血压组,健康者299例(布依族143例,汉族156例)为正常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ACE I/D位点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PⅢNT、MMP-9及hs-CRP水平。结果:①ACE基因ID基因型及D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高血压组和正常对照组间( ?字2=13.50,P=0.001)、在布依族高血压组和布依族正常对照组间( ?字2=28.28,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PⅢNT、MMP-9与hs-CRP水平在布依族与汉族间、在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在布依族高血压组与对照组间,以及在汉族高血压组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ⅢNT、MMP-9与hs-CRP水平在ACE I/D位点不同基因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①ACE基因ID基因型及D等位基因可能与布依族高血压有关;在布依族正常人群中,具有ID基因型及D等位基因者可能比具有Ⅱ、DD基因型及I等位基因者患高血压的风险高;ACE基因 I/D多态性可能是贵州黔南布依族高血压的致病因素之一。②布依族高血压患者及具有ID基因型的患者可能更易出现血管壁胶原积累、炎症反应、细胞外基质沉积及血管重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贵州黔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汉族心房颤动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多态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在贵州黔西南地区选取111例住院房颤患者,分为少数民族组(51例)和汉族组(60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常规检查结果,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基因测序方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液中ACE基因I/D多态性,分析ACE基因I/D多态性与房颤关系.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少数民族组房颤发病年龄、并发原发性高血压、左房前后径均小于汉族组,尿酸、左室射血分数高于汉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少数民族组ACE基因I/D的基因型以ID型(43.1%)为主,其次为Ⅱ型(41.2%)和DD型(15.7%),等位基因Ⅰ和D分布频率分别为63%和37%;汉族组基因型以Ⅱ型(46.7%)为主,其次为ID型(28.3%)和DD型(25%),等位基因I和D分布频率分别为61%和39%;两组ACE基因I/D多态位点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两组ACE基因I/D各基因型左房前后径、左室舒张期末内径大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CE基因I/D各基因型在男女性别分布上无论是组内还是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贵州黔西南少数民族及汉族房颤患者中ACE基因I/D的基因型分别以ID型和Ⅱ型为主,未发现ACE基因I/D多态性的种族差异性,该基因多态性分布不受性别的影响;少数民族房颤发病年龄、并发原发性高血压、左房前后径均小于汉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郑州地区汉族正常人群、2型糖尿病(DM)及DM并发冠心病(DM-CAD)患者芳香酯酶(Arylesterase/Paraoxonase,ArE/PON1)192位基因多态性。方法:用比色法测定郑州地区汉族正常人群(61例)、DM(60例)和DM-CAD(67例)患者血清Ar/PON1活性,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分析技术检测ArE/PON1基因192位多态性,用酶法和酶联免疫法分别测定血清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等指标。结果:郑州地区汉族人群中存在有ArE/PON1192位基因多态性,Q、R基因频率健康人群中分别为0.56与0.44;DM组为0.53与0.47;DM-CAD组为0.38和0.62。DM-CAD组R基因频率高于DM组和对照组。基因型百分比DM-CAD组RR(31%)高于DM组(13%)和对照组(11%)(P<0.05)。DM与DM-CAD组血清ArE/PON1活性水平低于对照组,以DM-CAD组为最低(P<0.05)。酶活性的降低与HDLc、HDL2C呈正相关,与oxLDL呈负相关。结论:郑州地区汉族人群存在ArE/PON1 192位基因多态性,并提示R基因是郑州地区汉族人群DM-CA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夏君慧  张旭  周赛君  林捷  叶好好 《浙江医学》2002,24(8):451-453,459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脑梗死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对158名健康成人和50例原发性高血压、90例高血压脑梗死患者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进行检测,并且非条件Logistic回归筛选出与高血压脑梗死发病相关的因素。结果 DD基因型、D等位基因频率高血压脑梗死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和高血压组(P<0.05)。发病年龄在60岁以上者,DD基因型、D等位基因频率高血压脑梗死组高于高血压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P<0.01);而60岁以下起病者,DD基因型、D等位基因频率高血压脑梗死组则与高血压组、正常对照组无差别(均P>0.05),而高血压组D等位基因频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ACE DD基因型是高血压脑梗死独立的危险因素,发现高血压时间是高血压脑梗死的保护因素。结论 ACE DD基因型携带者发生高血压脑梗死的危险性增高,早期发现及治疗高血压对降低高血压患者脑梗死发生有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ACE基因插入,缺失(D/I)多态性在海南汉、黎族冠心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海南汉族150例冠心病人及150例汉族正常人、150例黎族冠心病人及150例黎族正常人的ACE基因D/I多态性进行检测,观察DD、DI、II基因型频率,并对所有普通PCR定为DD型的样本进行插入特异性PCR检测,以减少误分型率,同时检测其血脂、裁脂蛋白、血压、血糖等,并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了解引起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结果汉、黎族冠心病组的DD基因型频率较各自对照组高(P〈0.05),而汉、黎族冠心病组间的比较DD、DI、II基因频率比较无显著差异。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汉、黎族冠心病组ACE基因DD基因型频率增高,HDL-C降低,汉族冠心病组TG水平升高。结论ACE基因DD基因型频率增高与冠心病有关,海南汉、黎族冠心病ACE基因多态性的易感性一致。  相似文献   

20.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关系。方法:应用PCR扩增ACE基因的16内含子上的287bp插入/缺失片段,确定ACE基因型。在各组间进行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ACE的DD基因型及其他易患因素对冠心病的作用。用冠状动脉造影标准确诊冠心病。结果:(1)冠心病组ACE的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频率均高于对照组(x^2分别为16.04,16.08;P均<0.01)。D等位基因与冠心病的关联性较高(隐性作用时OR=2.15,P<0.01,显性作用时OR=2.84,P<0.01)。(2)冠状动脉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组之间,ACE基因型分布和D等位基因频率均一致(x^2分别为1.50,1.06,P均>0.05)。(3)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排除公认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后,ACE的DD基因型仍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结论:(1)AC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有相关性;(2)ACE基因型分布和D等位基因频率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无关;(3)ACE的DD基因型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