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射频消融治疗所致心肌损伤的药物干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射频导管消融术(RadiofrequencyCatheterAblation,RFCA)在使病变部位心肌脱水、凝固、坏死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要对心肌组织造成损伤。本研究利用心肌肌钙蛋白T(cTnT)进行RFCA治疗前后的连续监测,并作防治研究,旨在判断RFCA造成心肌损伤的程度,初步探讨减少心肌损伤的方法。研究对象 因室上性心动过速行RFCA的病人43例进行cTnT监测,其中男27例,女16例,平均年龄42±11岁。分为干预组与非干预组。健康对照组 健康人38例,其中男21例,女17例,平均41±5岁。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 全部消…  相似文献   

2.
射频导管消融术(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alation,RFCA)在临床应用日趋广泛。然而关于RFCA时心肌局部热损伤,以及与损伤程度相关的诸因素,目前研究尚少。本组对4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superventricular tachycar-dia,PSVT)患者RFCA前后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心肌酶水平进行动态观察,并分析其与消融靶点个数、消融次数、消融时间、平均功率及累汁能量等因素的关系,探讨RFCA对心肌损伤及其影响因素。 资…  相似文献   

3.
采用99mTc 甲氧基异丁基异腈 (99mTc MIBI)心肌灌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 (SPECT)方法观察射频导管消融(RFCA)对儿童心肌的损伤情况 ,旨在评价RFCA在儿童应用的安全性。 8例快速型心律失常患儿 ,男 7例 ,女 1例 ,年龄8.5± 3.0 (5~ 13)岁。反复发作心动过速 6个月~ 3年 ,发作时心电图 6例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PSVT) ,2例为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IVT)。全部病例RFCA治疗前经体检、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及心肌酶学检查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全部患儿于术前 1~ 2天及术后 1天行99mTc MIBI…  相似文献   

4.
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在射频消融治疗前后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射频消融合治疗对心肌细胞的损伤。方法测定了53例行RFCA者的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结果术前cTnT无一阳性。术后阳性率66.0%,且与放电次数,累积时间呈正相关。结论RFCAA可对心肌细胞造成损伤。损伤程度与射频放电次数。累积放电时间相关。  相似文献   

5.
射频消融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是十几年来发展很快的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新技术,其治疗范围与适应证也不断扩大。它对电生理学家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要求他们在短时间内对心动过速作出正确的诊断,熟练掌握导管操作技术和心脏的解剖结构等。我院自1990年成功地进行1例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治疗,至今已完成1800余例各种快速性心律失常的RFCA治疗。据此,本文将就目前RFCA治疗方法作一介绍。1 各种快速性心律失常RFCA适应证见1996年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指南[1]。2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  相似文献   

6.
射频导管消融术 (RFCA)是根治某些快速心律失常安全有效的方法 ,但术中、术后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时有报道 ,对RFCA的安全性带来负面影响。本组观察了RFCA前后不同时间内血小板活性和纤溶系统活性的变化 ,探讨RFCA并发血栓栓塞的可能机制。资料和方法  36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在我院行RFCA治疗的患者 ,男性 2 0例 ,女性 16例 ,平均年龄(38 6± 12 3)岁。术前检查均无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出血性疾病病史。所有患者在RFCA插管前、插入电极导管完成心内电生理检查放电前 (放电前 )、放电消融成功后即刻、消融成功后 30…  相似文献   

7.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指南(修订版)   总被引:115,自引:13,他引:115  
射频导管消融 (RFCA)治疗快速心律失常自 1991年引入我国以来 ,得到了极为迅速的发展与普及。据不完全统计 ,2 0 0 0年内我国完成射频消融术已逾万例 (136家医院 ) ,成功率达到 96 .6 % ,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 2 .8%和0 .9% [1] 。1996年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导管消融学组和《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编辑部组织全国有关专家、导管消融学组成员对当时国内开展RFCA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经验加以总结 ,编写了“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指南”(简称指南 ) [2 ] 。这一指南对近 6年来我国RFCA…  相似文献   

8.
<正> 射频消融是通过造成心肌局部凝固性坏死而达到消融异常传导通路的目的,因而必然存在心肌损伤.本文通过对心脏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T,cTnT)及心肌酶(CK-MB)等心肌损伤敏感血清标志物的观察,探讨导管射频消融术中心肌损伤的影响因素.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1998~1999年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于本  相似文献   

9.
随着导管射频消融(RFCA)技术在临床的不断推广及操作水平的日益提高,目前越来越多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房扑(AF)、特发性室速(IVT)等心律失常患者接受了RFCA这一非药物性的根治性治疗,使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断及处理出现了突破性进展。晚近有作者报告RFCA术后患者血清心肌酶有一过性增高[1],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可受到一定程度损伤[2]。但RFCA术后高频心电图(HFECG)的变化尚未见报道。本文观察了27例患者RFCA前后HFECG变化,以了解RFCA对心肌的损伤性影响及相应的高频…  相似文献   

10.
动态心电图检测射频消融术前、后过早搏动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90例病人分别于射频导管消融(RFCA)前、后记录24小时动态心电图,用计算机自动检测房性早搏(简称房早)及室性早搏(简称室早),并作定量分析,探讨动态心电图检测RFCA前、后过早搏动的临床意义。结果显示各组RFCA前、后室早数量均无明显改变。在心房侧放电消融,当消融靶点数≥5处、放电时间≥200s时,RFCA后房早数有所增加(47.65±53.15次/24小时vs40.25±51.60次/24小时),但无统计学意义(转换为对数后进行统计处理,P>0.05)。提示射频电流对心肌的损伤作用轻微,一般不会形成新的心律失常病灶。  相似文献   

11.
对76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资料进行分析,回顾性研究消融房室结慢径终点、快径前向传导功能及复发率三者的关系。76例病人经系统电生理检查和导管射频消融(RFCA)确诊,均为慢快型。男36例、女40例;年龄42.7±17.9(13~71)岁;心动过速发作史6个月~33年;心率130~220bpm。5例有高血压病、1例合并心房扑动、2例有冠心病劳力性心绞痛。将病例分三组:A组,44例消融后慢径完全消失;B组,17例消融后慢径尚残存,但无心房回波;C组,15例消融后慢径残存且有心房回波。  检查前均停用抗心律失常药至少5个半衰期。常规穿刺右颈内…  相似文献   

12.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指南   总被引:86,自引:11,他引:86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指南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导管消融学组*《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编辑部射频导管消融(RFCA)自1987年应用于临床以来,已使快速心律失常病人的治疗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1991年至今我国有24个省、...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全国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资料总汇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自 1996年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 (CSPE)首次注册 1991年 1月 1日至 1995年 5月 31日的全国 93家医院射频导管消融 (RFCA)治疗快速心律失常资料以来[1,2 ] ,随着电子和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心电生理诊疗技术的进一步完善 ,开展RFCA工作的医院越来越多 ,快速心律失常的治疗谱也发生很大变化。为展示近年国内开展RFCA工作情况 ,CSPE组织了第二次全国RFCA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注册。由CSPE组织专家制定RFCA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注册登记表并寄发给国内所有开展RFCA工作的医院和单位 …  相似文献   

14.
射频消融治疗室上速的成功决策及并发症预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通过对 5 91例室上性心动过速 (SVT)行射频消融术 (RFCA)的结果 ,总结分析了消融失败的原因 ,提高成功率的决策方法 ,及并发症的预防措施。资 料上海瑞金医院心脏科于 1992年至 1999年 4月应用RFCA治疗SVT5 91例 ,其中男 32 5例 ,女 2 66例 ,平均年龄 38γ15 (6~ 78)岁。按常规穿刺置管 ,完成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慢径消融 168例 ,房室折性心动过速(AVRT) 42 3例。术后随访 1~ 90个月。结 果本组RFCA总的成功率为 98 3% (5 81/ 5 91) ,AVNRT慢径消融成功率为 99 4 %…  相似文献   

15.
采用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心肌灌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方法观察射频导管消融(RFCA)对儿童心肌的损伤情况,旨在评价RFCA在儿童应用的安全性.8例快速型心律失常患儿,男7例,女1例,年龄8.5±3.0(5~13)岁.反复发作心动过速6个月~3年,发作时心电图6例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2例为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全部病例RFCA治疗前经体检、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及心肌酶学检查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全部患儿于术前1~2天及术后1天行99mTc-MIBI心肌灌注SPECT检查.评价标准为在至少两个不同轴面断层图像上同一部位出现放射性减低(>20%)、灶性缺损或花斑样改变为异常.若RFCA术前正常部位在术后出现上述改变,判定为消融致心肌损伤.全部病例均消融成功,未出现任何并发症.其中左侧房室旁道3例,消融部位为左室前侧壁;右侧房室旁道2例,消融部位为右室游离壁;房室结双径路1例,消融部位为冠状窦口下缘与His束电极之间;IVT 2例,消融部位为右室流出道.输出功率:左侧房室旁道15~20 W,右侧房室旁道25~40 W,房室结双径路15 W,右室流出道IVT 25 W.平均放电时间157±33 (120~195)s.8例患儿经99mTc-MIBI心肌灌注SPECT检查,其中7例RFCA前后无异常改变,1例RFCA术前及术后在短轴和垂直长轴断面均可见左室前壁(非放电部位)放射性减低.  相似文献   

16.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新起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新起点蒋文平(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苏州215006)自1991年《起搏与心脏》报道国内首例(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以来,迄今治疗病人已逾万例。大量的临床实践无可辩...  相似文献   

17.
快速心律失常射频导管消融时完全性房室阻滞的预防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快速心律失常射频导管消融时完全性房室阻滞的预防马长生(中日友好医院心内科北京100029)胡大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红十字朝阳医院心脏中心)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已达较高的成功率,控制并发症已成为RFCA质量提高的关键所在。永久...  相似文献   

18.
导管消融是治疗心律失常的重要方法之一,消融的功率、放电时间及消融导管与心肌组织接触压力等均为影响消融损伤的重要因素。其次,基础阻抗、灌注的溶液类型、消融的方式(如双极消融)也可增加心肌消融损伤。此外,导管贴靠方向、灌注溶液的温度与速度等因素也对心肌消融损伤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00年全国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资料总汇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1  
由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和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组织的全国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注册登记已进行了 2次[1,2 ] ,对国内该领域内的学术交流和专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客观、准确地反映我国RFCA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两个学会将 2 0 0 0年的RFCA注册登记表寄发给国内所有开展此项工作的医院和单位 ,注册时间为 2 0 0 0年 1月 1日至 12月 31日。截止至 2 0 0 1年 9月 2 8日 ,共收到国内136家医院 (单位 )共 10 811例注册登记的资料。1  10 811例RFCA治疗快…  相似文献   

20.
射频导管消融术中的抗凝与血栓栓塞性并发症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射频导管消融术 (radiofrequencycatheterablation ,RF CA)自 1987年应用于临床以来 ,目前已成为快速心律失常有效、安全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对一些心律失常已成为一线治疗方法[1 4] 。虽然RFCA具有创伤小、安全、根治、成功率高、恢复快等优点 ,但也存在一些并发症[5,6] ,如心脏穿孔、房室阻滞、气胸、和血管并发症等。左心消融操作所致的血栓栓塞也是受关注的问题[7,8] 。一、射频导管消融术血栓栓塞并发症RFCA血栓栓塞的发生率报道并不多 ,欧洲多中心RF CA注册资料报道了 80 2 9例患者 ,4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