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MN的杀菌机理及其与补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性粒细胞(PMN)保护机体免受病原微生物感染,主要通过依赖氧和不依赖氧的杀菌机理;前者如活性氧(O_2~-、H_2O_2、·OH和~1O_2等),后者如溶酶体酶类和碱性蛋白酶等。影响上述杀菌功能的因素很多,有促进,有促退。补体是重要因素之一;在不同条件下,以不同方式起有利或有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性粒细胞与急性肺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急性肺损伤(ALI)及ARDS的发生中,中性粒细胞(PMN)过度活化起着重要作用。其机制涉及PMN与肺血 管内皮细胞间的粘附反应、PMN的效应反应,如呼吸爆发、脱颗粒,释放炎性细胞因子、凋亡抑制、脂质介质释放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烧伤急性期中性粒细胞的激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烧伤机体内的一系列介质可最先激活中性粒细胞,使之表达膜表面分子,并与内皮细胞粘附而游出血管,激发氧自由基等物质的产生和释放。但大量中性粒细胞在血管内同时激活,水但会导致机体早期抗感染能力下降,还会带来组织继发损伤,因此应设法使其活化保持有利于机体的水平上。  相似文献   

4.
中性粒细胞凋亡与细胞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机体在严重感染或遭受创伤应激后的高炎症反应与中性粒细胞的凋亡及体内众多细胞因子的产生和参与密切相关,而细胞因子可能通过介导中性粒细胞的凋亡来影响机体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中性粒细胞化学发光的程度,研究中性粒细胞在冠心病中的作用、氧化程度与冠心病类型和程度的关系.方法分离冠心病病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测定其化学发光程度的变化,对其发光强度与急性心肌梗死心肌酶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发光的峰值和积分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中性粒细胞的发光强度与磷酸肌酸激酶(CPK)的峰值呈明显的正相关,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结论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化学发光增强,反应其氧化能力增强,其程度与心肌缺血程度和心肌坏死的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8.
家兔烫伤早期中性粒细胞凋亡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Zhang P  Ma E  Huang X  Luo Z  Zhang S 《中华外科杂志》1999,37(12):771-773
目的 通过检测烧伤早期中性粒细胞(PMN)凋亡,观察烧伤血清和创面水肿液对PMN体外自发凋亡的影响。方法 应用全血荧光染色观察30%家兔Ⅲ度烫伤早期PMN凋亡;应用流式细胞分析等方法观察血清和痂下组织液培养PMN的体外凋亡。结果 伤后4、8、12、24h循环PMN凋亡减少,约为伤前的1/6,且4个时相间差异无显著意义;烧伤血清和痂下组织液能抑制PMN凋亡,使PMN凋亡率下降,DNA断裂百分率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tumor associated neutrophils,TANs)在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发生发展及预后中的重要作用。方法 查阅并总结TANs与肝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相关性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的相关文献并加以综述。结果 中性粒细胞作为人体最丰富的炎症细胞,也是肝癌免疫抑制性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免疫逃逸及药物敏感性密切相关。在肿瘤微环境中,TANs、肝癌细胞、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等其他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受到多种信号通路的调控,一些与中性粒细胞相关的参数如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已被用作肝癌患者临床预后的有效预测性生物学标志物。结论 中性粒细胞在肝癌中的确切作用仍有待进一步研究。随着肿瘤相关免疫抑制性中性粒细胞的功能和靶向中性粒细胞的新型治疗的研究成果不断积累,更多的肝癌患者将从免疫治疗和个性化靶向治疗中受益。  相似文献   

10.
体外循环(CPB)诱发炎性反应,引起体液和细胞炎性介质的释放,本文着重综述中性粒细胞的激活、与内皮的粘附及中性粒细胞的损伤作用和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1.
地塞米松对中性粒细胞死亡过程的调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地塞米松对中性粒细胞死亡的调控 ,阐明地塞米松防治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理。方法  5 0只大鼠等分成 5组。Ⅰ组 :正常皮瓣组 ;Ⅱ组 :阻断动脉 8h ,生理盐水对照组 ;Ⅲ组 :阻断静脉 8h ,生理盐水对照组 ;Ⅳ组阻断动脉 8h ,地塞米松 5mg kg组 ;Ⅴ组 :阻断静脉 8h ,地塞米松 5mg kg组。术后观测皮瓣成活面积 ,检测全血中中性粒细胞凋亡、坏死水平。光镜观察中性粒细胞凋亡及坏死形态 ,电镜观察吞噬细胞吞噬凋亡中性粒细胞形态。结果 Ⅰ、Ⅱ、Ⅲ、Ⅳ、Ⅴ组的皮瓣成活面积分别是 ( 99 8± 2 5 ) %、( 18 8± 1 8) %、( 9 0± 0 8) %、( 98 2± 2 4) %、( 96 2± 2 2 ) %。中性粒细胞凋亡含量术后早期Ⅱ、Ⅲ组明显低于另外 3组 ,但第 6天则高于另外 3组。坏死水平术后Ⅱ、Ⅲ组高于另外 3组。皮瓣中吞噬细胞吞噬凋亡粒细胞的数量Ⅳ、Ⅴ组明显高于Ⅱ、Ⅲ组。结论 地塞米松防治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在于调理了中性粒细胞凋亡水平 ,减少了其坏死数量 ,增加吞噬细胞吞噬凋亡中性粒细胞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中性粒细胞(PMN)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发育后,进入血液或组织。是血液中数目最多的白细胞。成年人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数量约占白细胞总数的55%-70%。该细胞胞浆内含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浅红或浅紫色颗粒,主要分为两类,分别出现于中性粒细胞成熟过程的不同阶段。第一类为嗜苯胺蓝颗粒,主要包括:防御素、蛋白分解酶、组织蛋白酶、弹性蛋白酶、髓过氧化物酶及  相似文献   

13.
14.
15.
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病,严重时会发展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甚至导致死亡,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不同病理生理条件下,中性粒细胞呈现多种不同的死亡形式,如中性粒细胞外诱捕网、铁死亡、焦亡、凋亡、自噬、坏死及坏死性凋亡等。不同形式的中性粒细胞死亡在ALI的发生、发展进...  相似文献   

16.
肾病综合征患儿末梢血中性粒细胞活性氧产生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观察了是肾病综合征(肾综)患儿末梢血中性粒细胞产生活性氧情况和不同来源的PMN及血浆混合培养手ROS产生状况,结果表明肾综患儿PMN自发性ROS产生性ROS产生抗进,激发后ROS产生不足,缓解肾综患儿均恢复正常;不同组合的PMN培养提示肾综患者血浆中存在激活PMN物质是PMN自发性ROS产生过多的原因,而PMN长期处于高分泌状态是PMN激发后ROS合成减少的原因。本研究提示PMN产生ROS异常  相似文献   

17.
中性粒细胞在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性粒细胞介导的肺损伤是一多相性反应,趋化作用、休克期低肺血流量导致中性粒细胞在肺毛细血管中的积聚、特殊粘附-介导的中性粒细胞截留等都参与了中性粒细胞介导的象ARDS样的肺细胞损害。  相似文献   

18.
烧伤早期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烧伤早期中性粒细胞 (PMN)可损伤内皮细胞 (EC) ,CD11/CD18介导的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 (PMN -EC)粘附 ,在其中起重要作用[1] 。为进一步了解烧伤早期PMN -EC粘附情况 ,本研究采用微管吸吮技术 ,直接定量测量了严重烧伤早期PMN与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之间的粘附力 ,并对其分子基础CD11a/CD18和CD11b/CD18的变化规律进行探讨。资 料 与 方 法1.PMN分离 :从 7例健康成人志愿者和 7例烧伤患者( 10 5 0岁 ,Ⅲ度 2 0 % 40 %TBSA)伤后第 1、3、5、7天抽取外周静脉血 ,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P…  相似文献   

19.
中性粒细胞是炎症反应的重要效应细胞 ,在机体起消灭病原体和组织损伤双重作用。呼吸爆发是中性粒细胞发挥其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现就麻醉药物对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功能影响及其机制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严重烧伤早期大鼠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凋亡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严重烧伤后中性粒细胞(PMN)凋亡及烧伤血清刺激后PMN、巨噬细胞(Mφ)凋亡,以及巨噬细胞吞噬凋亡PMN的变化.方法选用Ⅲ度30%TBSA烧伤大鼠模型,收集伤后0、6、12、24hPMN,分离伤后24h烧伤血清,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PMN凋亡百分率;同时收集大鼠腹腔巨噬细胞,检测烧伤血清对Mφ凋亡变化的影响及烧伤后24h大鼠腹腔Mφ对凋亡PMN吞噬能力.结果伤后大鼠PMN凋亡百分率明显降低,伤后6、12、24h各时相点无显著差异.烧伤大鼠血清刺激24h后,PMN凋亡百分率为(15.4±1.2)%,较正常大鼠血清刺激后(50.6±3.9)%显著降低;而Mφ凋亡百分率为(23.2±2.1)%,较正常大鼠血清刺激后(¨.5±1.6)%增多;严重烧伤后大鼠腹腔Mφ对凋亡PMN吞噬能力由(35.0±2.6)%降至(21.8±2.1)%.结论严重烧伤后及在烧伤血清刺激下大鼠PMN凋亡延迟,Mφ吞噬凋亡PMN能力降低,可能凋亡的PMN被Mφ吞噬不完全,最终坏死,释放毒性内容物,是引发SIRS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