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美两国大学生学生生活应激量表测试结果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多年来,许多理论家和研究者试图以不同的方式对应激加以定义和研究。Selye的GAS(GeneralAdaptationSyndrome)应激理论对应激以及应激状态下所产生的机体反应做了精辟的阐述[1]。近年来,人们对大学生生活应激及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应激源评定现状及思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了解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大学生心理应激源评定的常用方法,评定工具的编制和应用的现状。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法回顾分析国内外有关大学生心理应激的文献。结果相关文献中,国内学者对在校大学生群体进行心理应激水平的评定和应激源的甄别时,常用的方法仍然是问卷调查和历史资料回顾;国外学者则普遍使用心理测验的手段了解大学生生活应激及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结论 建立具有良好信度、效度的大学生心理应激源评定工具已逐步得到国内业内人士的关注和重视,但评定量表的推广使用和及时修订尚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生活事件和睡眠质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心理应激和睡眠质量关系研究是我国心理学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一项紧迫课题。前期对压力、压力源等重要心理应激对睡眠质量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进行了综述[1]。本文探讨大学生生活事件与睡眠质量之间的关系,以期从生活事件的视角找到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具有考研意向的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为该群体的心理支持提供帮助。方法 采用自编《大学生考研意向及相关应激源调查表》对2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考研意向及面临应激源的调查。结果 ①大学生考研意向一般情况统计结果显示,被调查者中92.9%的人选择了考研,7.1%的人选择了不考研。②考研压力方面:52.9%的大学生考研理由为就业压力大;88.5%的大学生考研时间为大学时代;43.9%的大学生感觉考研压力较大;59.9%的大学生对考研感觉没有把握;③考研准备:61.5%的大学生选择在大三、大四备研;备研与课程冲突时,75%的大学生选择边上课边备研;④社会支持:80.1%的大学生认为家庭会支持考研。4个年级在考研理由的选择上,经卡方检验,其构成比存在显著性差异(x^2=31.57,P=0.002),考研时间亦存在显著性差异(x^2=112.92,P=0.000)。结论 考研学生已成为大学校园中一个特殊群体,他们面临着更多的心理压力,为其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缓解压力,已成为高校心理学工作者的又一项新任务。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应激有关因素对医务人员应激反应的影响。探讨在应激系统中各应激有关因素的作用途径。方法:使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生活事件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和自编压力反应问卷对556名医务人员进行调查。结果: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压力反应与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之间相关均有显著性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表明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对压力反应均有预测性。其中消极应对方式是影响医务人员压力反应的最主要因素;积极应对方式通过影响消极应对方式间接影响压力反应;生活事件可以直接导致压力反应,也可通过应对方式间接影响压力反应;社会支持对压力反应没有直接影响,而是通过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来影响压力反应。结论:心理压力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系统。  相似文献   

6.
高师大学生应激源、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群体应激源、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以洛阳师范学院331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大学生的应激源、应对方式问卷以及心理健康(SCL-90)自评量表.对他们的应激源、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进行评定分析。结果①大学生压力感受较重的两个应激源是学习与人际交往、社会发展及未来前途。②大学生对各种应激源及采用的应对方式与其心理健康均有显著的正相关。③应对方式是作为应激源与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而存在并发挥作用的。结论大学生应激源、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有显著相关,应对方式是应激源和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急性应激对大学生反应抑制的影响。方法:对27名大学生(男12,女15)采用特里尔社会压力范式诱发急性应激状态,中性状态采用出声阅读进行匹配,分别在急性应激和中性状态下完成双选择Oddball任务。结合ERP技术,比较两种状态下反应时间,错误次数,N2、P3成分,以及应激区线下面积与N2、P3的相关关系。结果:双选择Oddball任务中,相较于中性状态,急性应激状态下反应抑制时间(P<0.05)缩短,反应错误次数(P<0.05)减少,N2、P3波幅减小。结论:诱发急性应激可促进大学生反应抑制能力。  相似文献   

8.
大量的跨文化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民族、国家、地区的文化,对在该地区生活的人都会产生影响,使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及对现实的态度及行为方式都有所不同[1]。许多学者对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研究,但对生活在中美两国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调适水平的跨国研究的报道还较少见。我们进行跨国比较研究,以了解生活在不同社会环境和文化对心理调适能力的影响。1方法1.1调查材料利用自编的大学生心理调适综合量表(简称CCSAI),对生活在中美两国的华人大学生进行调查,测量在大学生活期间所遇到的各种心理调适问题,如学…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大学生群体中,探讨个体的归因方式、心理求助、应激性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检验归因方式和心理求助是否能在应激性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方法:采用自杀意念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大学生归因方式问卷、心理求助问卷等对广州某大学37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施测,利用层次回归对变量间的效应关系进行分析。结果:①应激性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存在显著相关(r=0.30,P<0.001);②可控性归因方式和向亲友求助的意愿在应激性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中起着显著的调节作用。结论:可控性归因倾向、向亲友求助的意愿能降低应激性生活事件对个体产生的不利影响,是减少个体自杀意念产生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0.
大学新生生活应激调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大学生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特点及影响因素,为今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C)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山西医科大学2005级临床系学生进行团体施测。结果1在大学生各类生活事件的发生频度和应激强度排序中,学习压力最为突出;2在学习压力方面,女性高于男性,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农村大学生高于城市大学生;3影响大学生生活事件发生频度的因素主要有神经质人格、母亲学历、合理化应对方式和主观社会支持;影响大学生生活事件应激强度的因素主要有神经质人格、母亲学历、总体社会支持、自责及合理化应对方式。结论大学生家庭、性别、人格特点、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可能是导致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电力中专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上海电力中专生进行SCL-90量表测试,结果显示,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全国青年组常模,13.8%中专生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表现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敌对和抑郁。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明显差异,有抽烟行为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更差,需引起学校心理卫生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SARS流行期医科大学学生EPQ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面对突发医学事件 ,医科大学学生的个性变化 ,为医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及教学提供心理学的依据。方法 在 SARS流行期间 ,我们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对某医科大学 5个年级 5 0 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应用 SPSS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1医科大学学生 SARS期间情绪稳定、性格外向、倔强 ,讲求实际 ,同时纯朴、诚实。 2男同学比女同学倔强、讲求实际、固执 ,女同学比男同学更易于掩饰自己。 3来源于城市的同学和来源于农村的同学比较 ,来源于城市的同学更倔强、更讲求实际、更固执 ,来源于农村的同学相对更易于掩饰自己。结论 应针对医科大学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其特定的文化背景 ,加强心理卫生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奖惩作用对初中生宽恕倾向的影响。方法:采用修改后的Taylor攻击行为范式进行研究,选取96名初中生为研究被试,其中有效被试91名,被试的年级、性别比例相等。探究在对侵犯者进行奖励或惩罚两种条件下,对初中生宽恕倾向的影响。结果:(1)初中生群体更倾向于宽恕受到惩罚的侵犯者(F=4.12,P0.05);(2)女生较男生更倾向于宽恕侵犯者(F=5.06,P0.05);(3)初中生群体给予受到奖励的对手更多的高强度惩罚(F=5.67,P0.05);(4)年级主效应显著(F=4.01,P0.05)。其中,初一学生选择高强度惩罚的次数显著低于初二、初三学生。结论:侵犯事件发生后,对侵犯者进行奖励或惩罚,会对初中生的宽恕行为产生影响:初中生更容易宽恕受到惩罚的侵犯者;初中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宽恕侵犯者;初一学生比初二、初三学生更容易宽恕侵犯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大学生在非典隔离期间与非典前对心理幸福感和社会支持的态度进行比较。方法非典前和非典期间用同一组问卷对同一个群体57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在良好的社会支持下,隔离在校园中的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和非典前相比社会支持利用度显著提高;与非典前相比,大学生对各种社会支持的态度、感受和行为方式更积极,学生生活压力显著降低。结论大学生主观上体验到的社会支持越多,并且对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越高越充分,那么他们与他人的关系越积极与亲密,越有能力选择和创造适合自身发展的环境,生活目标更加明确,生活更富有意义,最终个人不断成长与充实。  相似文献   

15.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two types of teacher stimulation on 1) learning motivation of students who were poor in mathematics and 2) the students' impression of the teachers. One type of teacher stimulation was the encouragement of students who were poor in mathematics to make more effort because they had good ability but their ability was not yet realized. The other type of teacher stimulation was the encouragement of the students to exert themselves because of their previous lack of effort. A questionnaire, including the scenario describing the two types of teacher stimulation and several questions about the students' motivation and impression of the teachers, was administered to 378 elementary school, junior high school, and college students. The former type of teacher stimulation was partially more effective in the motivation of students and also fully more effective in the students' impression of the teachers than the latter type of teacher stimulation.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中生自我概念的特点及其与学业成就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描述问卷(SDQ-Ⅱ)对187名高中生进行了调查,并收集学生的学业成绩数据。结果①高中生自我概念在年级之间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②高中生自我概念在性别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③不同学业成就组学生除在体能自我、与父母关系自我、诚实可信自我、情绪稳定性自我4个子量表上得分不存在差异外,在其他各子量表和学业自我、非学业自我分量表以及自我概念总分上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①高中生自我概念发展趋于稳定;②男生相比女生表现出更为积极的自我概念;③学业成就高的学生对自我的评价更为积极。  相似文献   

17.
不同种族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的跨国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种族在异地生活的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方法: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心理调适综合量表”(CCSAI)对439名生活在美国夏威夷和中国的部分大学生进行测查。该量表具有较高的同质信度和分半信度。结果:在本研究中,所有具有中国血缘的被试在父母关系方面的心理调适能力与欧美学生有显著差异;生活在中国的大学生在异性交往方面与美籍华人、港台学生、中西方混血学生和欧美学生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大学生强迫症状的现状,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大学生强迫症状问卷(OBCSS)测试15064名1~4年级大学生。结果:大学生强迫症状的检出率为12.4%,在性别(χ~2=69.653,P0.001)、年级(χ~2=1289.233,P0.001)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男生更多性强迫观念(t=34.332,P0.001),而女生更多完美化强迫信念(t=-3.158,P0.001),但一般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习惯的性别差异不显著(P0.05)。方差分析表明,无论是量表总分(F=106.073,P0.001),还是一般强迫思维(F=140.192,P0.001)、完美强迫信念(F=45.449,P0.001)、强迫行为习惯(F=38.740,P0.001)、性强迫观念(F=39.061,P0.001)等因子得分上,大一年级都比高年级更严重。结论:大学生是强迫症状的高发人群,应引起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当代大学生对幸福的看法。方法用自编问卷调查了196名大学生的幸福认知。结果男女大学生在幸福认知的自身和家庭条件(t=-3.002,P0.01)及人际关系维度上得分有显著差异(t=-2.928,P0.01);专本科生在得到或付出的关爱与温暖维度上的得分有显著差异(t=2.081,P0.05);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人际关系维度上的得分有显著差异(t=2.795,P0.05);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在幸福认知各维度上得分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对幸福的认识上女大学生更看重自身和家庭条件及人际关系;专科生更看重得到或付出的关爱与温暖;独生子女更看重人际关系。在对其进行幸福教育时,应充分考虑不同群体大学生对幸福的不同认知,实施有针对性地教育措施。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学业情绪及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大学生学业情绪的特点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方法 :采用大学生学业情绪量表(The AchievementEmotions Questionnaire,AEQ)的中文版对845名大学生样本进行测查。结果:①大学生的学业情绪存在性别差异,男生体验的消极学业情绪比女生多;②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学业情绪存在显著差异;③学业成绩和积极学业情绪呈正相关,和消极学业情绪呈负相关,不同学业成绩的大学生在积极学业情绪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成绩好的大学生体验到了更多的积极学业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