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瑞云  宋国军 《医学信息》2008,21(8):1410-141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以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 对64例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4例患者经精心救护,显效58例,无效6例,有效率90.6%;未出现严重的出血和心律失常.结论 护理工作与溶栓治疗的成功密不可分并可有效防治溶栓后出血及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观察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疗效及微循环中做血栓的变化。按WHO规定的AMI诊断标准选择病例.按1992年全国统一的溶栓方案治疗,观察溶栓前后球结膜微循环改变。对微循环中有微血栓记录溶栓前后的微血栓数量,并与溶栓结果对比分析。其中16例AMI溶栓治疗后再通者13例,再通率81.25%。溶栓前微循环中有微血栓者11例,溶栓后仅有3例。微血栓出现率由溶栓前的68.75%下降至溶栓后18.75%,统计学处理差异非常显著(p<0.001)。13例再通者无一例再出现微血栓。可见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效果肯定,对消溶微血栓有显著作用。可把微血栓作为尿激酶治疗AMI后冠脉再通的一项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塞早期溶栓治疗疗效.方法 总结我科2005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65例心肌梗塞患者,早期溶栓治疗情况.结果 65例心肌梗塞患者,除3例死于心源性休克,3例死于严重心律失常外,59例临床治愈出院.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早期溶栓治疗,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12月就诊的4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断,确诊后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并采用急性心肌梗塞常规治疗处理,探讨并分析治疗效果。结果46例患者经有效治疗,冠脉再通患者高达44例,再通率为95%;痊愈出院的患者共43例,再痛患者3例,再痛率为7%,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3%。结论急性心肌梗塞可根据心电图动态检查、心肌坏死标志物检测综合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同时根据患者病情采取相应的常规、溶栓、抗凝、抗血小板等治疗方法,能获得理想的疗效,可在临床治疗中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塞的溶栓治疗及微循环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疗效及微循环中微血栓的变化。胺WHO规定的AMI诊断标准选择病例,按1992年全国统一的溶栓方案治疗,观察溶栓前后球结膜循环改变。对微循环中有微血栓记录溶栓前后的微血栓数量,并与溶栓结果对比分析。其中16例AMI溶栓治疗后再通者13例,再通率81.25%。溶栓前微循环中有微血栓者11例,溶栓后仅有3例。微血栓出现率由溶栓前的68.75%下降至溶栓后18.7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2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和20例正常人的高频心电图。结果表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增加的高频切迹,多分布在心电图QRS波群的起始部,溶栓治疗成功者高频切迹减少。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溶栓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本文观察了4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经溶栓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 性变化。1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1995~1999年住院急性心肌梗塞患者40例,其中男28例、女12例,平均年龄52例。全部病例同时具备以下二诊断标准:(1)心电图ST段抬高,病理性Q波形成。(2)血清心肌酶学(CPK,SGOT,LDH)活性升高,至少超过正常值一倍。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入院后进行溶栓治疗(尿激酶1.5 ×10~6U)和肝素持续静脉滴注(500 U/h)。 方法: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分别于起病3h、溶栓治疗后3h采血样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查…  相似文献   

8.
溶栓疗法的临床应用Horwitz报道,初级保健医师,包括普通内科医师,应在急性心肌梗塞(AMI)的治疗方面起更大的作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内科荣誉退休教授Swan医师称,在目前,通常都是要等医院的心脏科医师对患者进行检查后才批准溶栓治疗。这种做...  相似文献   

9.
王丽 《医学信息》2008,21(2):274-27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心脏骤停心肺复苏(CRP)后静脉溶栓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AMI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患者分为静脉溶栓A组与未溶栓组B组,并设AMI未发生心脏骤停的静脉溶栓患者为C组,三组进行临床特点比较.结果 A组较B组心力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组较C组血管再通率高.结论 对于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后,立即静脉溶栓治疗可以显著提高出院生存率,较安全,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浆心钠素水平的变化刘希增,黄元伟,胡昌荣,陈天秩(浙江医科大学杭州310006)用放免疫法测定了胸疼发作后6小时以内收住院的17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血浆心钠素(ANP)的变化。17例患者被分为无心衰非溶栓治疗组(Ⅰa组,n=...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过程中冠状动脉是否再通的判断比较困难。结扎家兔冠状动脉左室支30分钟再灌注210分钟,用高频心电图三维谱分析法观察中高频成分、甚高频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心肌缺血时,中高频成分、甚高频成分减少,再灌注后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12.
我科自2000年10月至2001年10月对22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进行溶栓治疗,溶栓后均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本组22例中男13例,女9例,年龄34~70岁,平均62岁,以上病例均符合WHO急性AMI诊断标准。溶栓药物有重组链激酶、尿激酶。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塞是循环科的多发病.它的特点是发病急、死亡率高,近些年来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为了及时再灌注心肌,临床经常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梗,它的血管再通率高于尿激酶,相对于PCI治疗更快捷,但应用rtPA静脉溶栓的成功却离不开有经验的护理人员密切配合.现将我科2010年6月-12月间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14例心梗病人的护理经验做以下介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龄(>70岁)急性心肌梗塞(AMI)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静脉应用尿激酶治疗高龄AMI患者29例(高龄组) ,并与≤70岁年龄组AMI52例(对照组)对比。结果高龄组再通率69 % ,对照组再通率75 % ,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溶栓并发症(出血、低血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出血并发症相对较高 ,但大多为皮肤穿刺部位瘀斑 ,无颅内及消化道出血。结论高龄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是可行的、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作为抗栓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以来,大量资料证实,应用溶栓剂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恢复梗塞区血流,具有缩小梗死面积,恢复心功能改善预后的良好效果。溶栓疗法已成为临床AMI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但目前应用的溶栓剂链  相似文献   

16.
目的:动态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早期尿激酶(UK)溶栓治疗甲襞微循环变化,并探讨其发生的可能机制,为临床AMI的治疗及再灌注损伤(RI)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显微电视录像系统结合加权积分法对21例AMI病人甲襞微循环进行研究。结果:再灌注即刻,血液流态恶化(P<0.01);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与血液流态积分值有关(P<0.05)。结论;1、AMI早期UK治疗随冠脉再通,甲襞微循环特征性改变为红细胞高度聚集,白微栓大量形成即血流状态的恶化。提示纤溶的同时凝血功能亢进。支持AMI溶栓前后应用ASA、肝素等抗凝治疗。2、微循环异常改变参与AMI及RI发生和发展,临床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7.
溶栓疗法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缺血半暗带在决定采取溶栓治疗中起关键作用.本文从能否超早期诊断、影像诊断征象与溶栓治疗预后的相关性等方面对CT、PET、SPECT及MRI在脑卒中溶栓治疗中的作用进行综述,认为随着影像技术对缺血半暗带识别能力的增强,溶栓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将会更加准确与灵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球结膜微血栓的出现与QT间期离散度(QTd)、JT间期离散度(JTd)的关系。方法对AMI早期患者进行球结膜微循环检查 ,根据球结膜微循环中有无微血栓分为有血栓组与无血栓组 ,同时测量常规体表心电图QTd、JTd ,对AMI符合静脉溶栓条件者给予溶栓抗凝治疗。结果AMI患者QTd、JT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栓组明显高于无栓组(P=0.01)微血栓出现的数量与QTd、JTd呈明显正相关(r=0.46P<0.01)。溶栓治疗后微血栓减少或消失后QTd、JTd渐减小。结论微血栓可能是QTd、JTd增加的原因之一 ,改善微循环、消除微血栓能够减少心室肌复极离散度。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对于老年患者急性心肌梗塞(AMI)普遍开展溶栓治疗尚有争议。我院自1997年7月至2000年7月对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发病在6h以内的AMI患者进行对比观察。 一、资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老年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65~85岁,平均(71.2±4.2)岁。非老年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35~64岁,平均(55.2~4.8)岁。两组患者除年龄差异有显  相似文献   

20.
韩烨  陈吉 《中国微循环》2000,4(4):237-23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球结膜微血栓的出现与QT间期离散度(QTd)、JT间期离散度(JTd)的关系。方法 对AMI早期患者进行球结膜微循环检查,根据球结膜微循环中有无微血栓分为有血栓组与无血栓组,同时测量常规体表心电图QTd、JTd,对AMI符合静脉溶栓条件者给予溶栓抗凝治疗。结果 AMI患者QTd、JT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栓组明显高于无栓组(P=0.01)微血栓出现的数量与QTd、JTd呈明显正相关(r=0.46P<0.01)。溶栓治疗后微血栓减少或消失后QTd、JTd渐减小。结论 微血栓可能是QTd、JTd增加的原因之一,改善微血栓能够减少心室肌复极离散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