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调查和分析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并存疾病,收集了5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例,记录并存疾病的种类、数量,分析并存疾病与住院天数、年龄、术前功能状态等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0%左右患有并存疾病,且以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居多;并存疾病并不因年龄增高而增多,但年龄越大平均住院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2.
快捷风险评估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早期康复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快捷风险评估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早期临床康复的指导意义。方法:对65岁以上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进行快捷风险评估,接受手术治疗的63例根据分值高低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比较两组年龄构成、住院期间病死率和住院期间的康复效果。结果:高分组50例,住院期间死亡1例,49例在住院期间恢复助步器帮助下的行走能力;低分组13例,住院期间死亡3例,无一例在住院期间恢复行走能力。结论:快捷风险评估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患者的早期临床康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背景: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植入物治疗的特点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目的:分析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植入物置入固定复合综合治疗方法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2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例,统计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受伤原因、合并骨折及内科合并症情况,并对治疗方式和结局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所有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年龄≥65岁的骨质疏松性转子间骨折患者比例达72.6%,其中9.5%合并其他部位骨折,46.3%具内科合并症.84.5%获得植入物置换治疗,优良率分别为:动态髋螺钉内固定85.6%、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或γ钉固定90.9%、全髋或人工股骨头置换86.7%.可见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发病率较高,治疗以髓内固定的效果最佳,治疗时应综合考虑其年龄、骨折类型、骨质疏松和内科合并症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4.
骨折类型与老年髋部骨折术后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类型对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 2007年4月至2008年11月收治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21例。入组后根据X线表现将髋部骨折分为非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和非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四种。详细记录患者并存症、手术细节、术后并发症等。观察四组患者住院期间、术后6个月、12个月四种骨折患者的死亡率以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符合入选标准93例,其中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22例,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30例,移位型股骨颈骨折19例,非移位型股骨颈骨折22例。四组患者年龄、并存症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住院期间、术后6个月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死亡率较其他三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12个月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死亡率较其他三组明显升高。此外出院时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ADL评分较其他三组明显升高;术后6个月、12个月四组患者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排除自身差异后,髋部骨折类型对术后疗效具有一定影响。早期(住院期间、术后6个月)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死亡率较其他三种类型骨折高,晚期(术后12个月)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死亡率较其他三种类型髋部骨折高。骨折类型对术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快捷风险评估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早期临床康复的指导意义。方法:对65岁以上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进行快捷风险评估,接受手术治疗的63例根据分值高低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比较两组年龄构成、住院期间病死率和住院期间的康复效果。结果:高分组50例,住院期间死亡1例,49例在住院期间恢复助步器帮助下的行走能力;低分组13例,住院期间死亡3例,无一例在住院期间恢复行走能力。结论:快捷风险评估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患者的早期临床康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手术隐性失血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3月收治的8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性别、年龄、骨折类型、基础疾病和手术时间等临床资料,分析所有患者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手术隐性失血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骨折类型、手术时间、高血压病、糖尿病和性别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手术隐性失血的影响因素,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骨折类型A2-3、A3型、手术时间80 min、高血压病、糖尿病和男性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手术隐性失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骨折类型A2-3、A3型、手术时间80 min、高血压病、糖尿病和男性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手术隐性失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重视上述因素,给予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减少隐性失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人康复训练效果。方法:对DHS和Gamma 钉治疗3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采用系统规范的康复训练,结果:38例患者除2例因其他疾病在院外死亡,其余患者骨折已愈合,生活基本能自理,结论:系统、规范的康复训练是促进老年股骨转子骨折手术后功能康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手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5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特点、治疗方法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对手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57例不同骨折类型的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平均年龄71.5岁,其中49例患者有不同种类和不同程度的内科疾病,骨折固定方法有动力髋螺钉及髓内系统固定。术后6个月52例获得随访功能评定优良率为90.4%。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病率高,充分评估及治疗术前疾病,积极行手术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骨科的常见疾病,常见于骨质疏松的老年人,主要致伤机理为突发的外展或扭转内收过度。目前,治疗老年患者不稳定转子间骨折的方法有所争议,总体疗效尚未令人十分满意,这主要与老年患者往往同时罹患多种慢性疾病,且其本身骨质严重疏松相关。同时,骨折后的长期卧床本身对老年患者而言,就可引起很多严重的并发症,如肺部感染、褥疮等。本次研究对采用股骨转子间重建联合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不稳定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17例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查尔森并发症指数(CCI)、改良POSSUM评分系统,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手术风险评估,评价基础疾病、术前生理状态及手术侵袭等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探讨两种评分系统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骨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年龄≥60岁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按照住院期间治疗转归分为有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记录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基础疾病、术前血红蛋白量、血清白蛋白水平、血清尿素氮值、白细胞计数、心电图结果、手术时机、麻醉方式、手术内固定方式、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是否发生并发症或死亡等临床资料。计算入院时CCI评分、POSSUM评分系统术前生理学评分、手术严重度评分。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共纳入131例符合条件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血红蛋白量、血清白蛋白水平、血清尿素氮值、心电图结果、麻醉方式、手术出血量、改良POSSUM生理学评分、CCI评分与患者住院期间预后独立相关(P<0.05)。结论 CCI评分、POSSUM生理学评分、术前血红蛋白量、血清白蛋白水平、血清尿素氮值、心电图结果、手术麻醉方式、手术出血量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治疗方式。方法:对2010-01-2015-12收治的56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将220例专科(骨科)收治患者纳入专科治疗组,340例急救创伤科收治患者纳入急诊早期整体治疗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入院至手术开始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伤后1年病死率等指标。结果:急诊早期整体治疗组在入院至手术开始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伤后1年病死率等方面与专科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早期整体治疗能有效解决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治疗中的难点,提高治疗效果,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较为理想的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12.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方法选择及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方法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对12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前内科疾病、骨折类型、术后并发症等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平均年龄80.4岁,每例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内科疾病,平均2.3种,均成功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2%.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前合并内科疾病多,充分评估和治疗术前疾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可以降低围手术期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马胜利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19):2873-2875
目的 分析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8月该院收治的10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深静脉血栓分为发生组(35例)和未发生组(67例).比较两组基础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性别、年龄、骨折部位、固定类型、骨折原因、骨折类型、骨折至入院时间、术后感染情况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DGF预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价值;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骨折部位、固定类型和骨折原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横行骨折、术后感染患者比例及骨折至入院时间显著高于或长于未发生组,PDGF水平显著低于未发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DGF预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曲线下面积为0.737,最佳截断值为5.235 ng/mL,灵敏度为54.5%,特异度为76.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横行骨折、骨折至入院时间较长、术后感染和PDGF<5.235 ng/mL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影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较多,包括横行骨折、术后感染、骨折至入院时间较长、PDGF<5.235 ng/mL.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2004年1月至2007年1月共手术治疗65岁以上老年人转子间骨折有完整随访资料者共68例。其中男22例,女46例,年龄65—88岁,平均76.5岁。骨折按Evans分型,Ⅰ型21例,Ⅱ型19例,Ⅲ型23例,Ⅳ型5例。共有61例并存内科疾病,占89.7%。结果本组平均住院时间21d。术前准备时间1~5d,平均4d。内固定物共两种,分别为DHS及股骨近端解剖钢板。本组无死亡病例,平均骨折愈合时间4.5个月。术后出现各种并发症23例,占33%。经积极处理术后并发症,并未延长平均住院日。随访时间平均22个月,总优良率达94%。结论老年人转子间骨折患者并存各种内科疾患手术治疗存在风险,术前准备充分,术后积极处理并发症,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能够取得满意疗效。对不稳定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内固定也是一种可选择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查尔森合并症指数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市正骨医院骨伤六区65岁以上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人数据。100例病人曾行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内固定手术的病人纳入研究。收集的数据包括病人的性别、年龄、内科合并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等。从这些数据计算出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CI指数)以及住院的花费、住院时间及并发症之间的关系。结果 :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CCI指数同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之间关系。CCI每个单位的增长对应着住院时间的增长及花费的增加。CCI评分为2的患者,相对于评分为1的患者,住院时间平均延长了2.1日,约增了2004.22人民币的费用。结论 :CCI评分同老年转子间骨折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密切相关的。CCI是用来评估医疗成本增长的非常有用的工具。  相似文献   

16.
<正>股骨转子间骨折(IFF)又名粗隆间骨折,是指发生在股骨大小转子间部位的骨折;大多发生于老年患者,平均发生的年龄在55.5岁左右[1]。由于人口老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日常生活中车辆骤增所引起车祸数量的增加等因素造成股骨转子间骨折逐年增加,并严重威胁老年生命健康。由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解剖关系和生理特点,决定了其治疗方式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股骨转子间的骨质主要是松质骨,其周围有丰富的肌肉层血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使用股骨近端髓内针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经验和教训。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自2002年3月。2006年4月间使用股骨近端髓内针治疗的37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男12例,女25例,年龄61~95岁,平均年龄75岁。骨折按照AO分类:3-1Al型10例,3-1A2型22例,3-1A3型5例。结果随访到的35例患者中,33例在术后3个月复诊时可以完全负重,X线片显示已骨性愈合,无内固定并发症发生,疗效满意;2例出现拉力钉股骨头颈切割,造成髋内翻畸形。结论股骨近端髓内针(PFN)承载力强,内固定牢固,手术操作简单、创伤轻微,术后患者可以在耐受的情况下早期离床活动,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种理想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PFN—A微创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围手术期护理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7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应用AO/ASIF推荐的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同时做好围手术期护理。结果97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有5例原有脑血管疾病,肌力下降未能配合功能锻炼,其余92例术后3~7d可站立部分负重或日常行走。住院时间10~25d,平均15d,均达到临床愈合。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多发于高龄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内科疾病,手术风险大,PFN—A具有抗旋转,稳定性强,内固定牢固,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创伤少的特点,且患者尚能配合围手术期护理,尤其是术后进行功能锻炼及早期下床负重活动,从而减少并发症,使患者早日回归家庭与社会。  相似文献   

19.
PFN-A微创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PFN-A微创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围手术期护理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97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应用AO/ASIF推荐的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同时做好围手术期护理.结果 97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有5例原有脑血管疾病,肌力下降未能配合功能锻炼,其余92例术后3~7 d可站立部分负重或日常行走.住院时间10~25 d,平均15 d,均达到临床愈合.结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多发于高龄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内科疾病,手术风险大,PFN-A具有抗旋转,稳定性强,内固定牢固,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创伤少的特点,且患者尚能配合围手术期护理,尤其是术后进行功能锻炼及早期下床负重活动,从而减少并发症,使患者早日回归家庭与社会.  相似文献   

20.
正股骨转子间骨折指发生于股骨颈基底部至小转子水平之间的骨折,也称股骨粗隆间骨折,约占髋部骨折的55%。该部位为松质骨,易发生骨质疏松,是老年患者发生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重要因素。而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选择保守治疗,如持续牵引等需长期卧床,将面临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褥疮等,死亡率可达20%。早期手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已成为共识,但采取何种手术方式,是髓内固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