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是在血小板粘附聚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粘附分子受体,能结合纤维蛋白原、VWF等多种粘附蛋白.GPⅡb-Ⅲa质或量的缺陷导致血小板无力症,根据GPⅡb-Ⅲa缺陷程度分为Ⅰ,Ⅱ,Ⅲ型,临床表现为出血时间延长,聚集反应明显减弱.GPⅡb-Ⅲa的研究已进入分子水平,对其发病机制也有较深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3.
板膜糖蛋白(glycoprotein, GP)Ⅱb/Ⅲa属整合素家族, 是纤维蛋白原受体, 介导血小板的聚集.GPⅡb/Ⅲa复合物质的数量不够和质量缺陷都可导致血小板聚集功能障碍, 并导致产生患血小板无力症(Glanzmann′s thrombasthenia, GT)[1].检测血小板膜上GPⅡb/Ⅲa复合物的缺陷, 可从分子水平诊断GT.本文介绍一种用荧光单抗标记血小板, 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诊断GT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同胞姐弟同患血小板无力症福建省泉州市儿童医院(362000)郑天文,洪建东指导郭玉章病例报告例1:女,7岁。因反复鼻衄、皮肤紫癜6年余,加重5小时入院。患儿于生后4个月始出现反复鼻衄,同时伴有皮肤瘀点、瘀斑、轻微外伤后即皮下瘀斑。曾在外口服强的松,维...  相似文献   

5.
6.
巨型血小板综合征的分子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巨型血小板综合征 (BSS)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BSS患者编码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受体和凝血酶受体 (即血小板糖蛋白GPIb IX V复合体 )的基因突变 ,使GPIb IX V复合体的合成减少或与vWF和凝血酶的亲和力异常 ,导致vWF依赖性血小板粘附和凝血酶依赖性血小板激活障碍 ,引起出血。  相似文献   

7.
8.
为了从分子水平阐明血小板无力症的发病机理,对一例Ⅰ型血小板无力症进行了系列研究。用抗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单克隆抗体(SZ-22,21)作免疫印迹分析发现患者GPⅡb,Ⅲa明显减少;完整血小板膜表面Ⅱb,Ⅲa和αvβ3结合试验显示患者几乎缺乏GPⅡb,Ⅲa复合物,而αvβ3复合物数量增加,提示原发缺陷位于GPⅡb;提取患者DNA对GPⅡb全部30个外显子和启动子序列进行PCR-单链构象多态性-测序研究发现,患者GPⅡb第13外显子第8658~8673位核苷酸16个碱基缺失,对应于GPⅡb第3、4钙离子结合之间第400~405位6个氨基酸丢失(精400-丝-精-脯-丝-谷氨酰-405),该缺陷可能改变了GPⅡb钙离子结合的结构和空间构象,使GPⅡb,Ⅲa复合物不能形成,或虽有复合物形成但不稳定而容易被降解。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剖宫产对不同孕妇外周血小板活化分子含量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以 3种血小板活化分子单克隆抗体CD6 2 p、CD6 1、CD4 1标记 5 0例普通孕妇和 36例妊高征患者剖宫产前后外周血小板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 普通孕妇剖宫产前血小板CD6 2 p、CD6 1及CD4 1的检测值分别为 7.16 %± 3.10 %、5 .6 0 %± 2 .78%及 8.31%± 4 .31% ;妊高征随程度的加重 3种分子呈增高趋势 ,且重度组检测值显著高于正常组和轻、中度组 (P <0 .0 5、P<0 .0 1)。轻度组产前及产时与普通妊娠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重度组剖宫产后活化分子水平显著增加 (P <0 .0 1) 。结论 妊高征外周血小板活化分子检测值显著增加 ,标志着血小板活化程度和凝血能力明显增强 ,重度妊高征者剖宫产后外周血小板活化更加增强 ,应采取适当的抗凝措施防止血栓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最早运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和过碘酸-Schiff氏(PAS)糖染色技术将血小板膜糖蛋白分为三个主要区带:糖蛋白Ⅰ、Ⅱ、Ⅲ(简称GPⅠ、GPⅡ、GPⅢ、)。目前发现的糖蛋白越来越多,暂行的命名方法是按照分子量大小分成几组;大于135kDa(千道尔顿)为GPⅠ组,介于115~134kDa的为GPⅡ组,介于90~115kDa的为GPⅢ组。每组又以a、b、c来命名不同的糖蛋白组分。  相似文献   

11.
血小板粘附分子基础研究与临床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血小板在止血、凝血机制中具有重要意义,主要通过血小板表面的粘附受体或称粘附分子来实现,本文总结了近下来有关血小板粘附分子基础与临床领域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血小板膜糖蛋白在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肺栓塞(PTE)组与对照组血小板膜糖蛋白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及其差异。结果:PTE组血小板膜糖蛋白相关因子的mRNA表达与对照组显著差异(P0.05)者只占所测基因的45.45%。结论:血小板膜糖蛋白相关因子mRNA表达的差异性提示在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血小板仅发挥少部分功能,支持了临床大规模试验所述的不提倡单独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和预防静脉血栓性疾病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二尖瓣狭窄患者及射频消融术后患者血小板功能状态。方法:运用流式细胞术测定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n=12)射频消融术(RFCA)前、后及二尖瓣狭窄(MS)患者(n=14)股动脉血小板膜糖蛋白Ⅳ(GPⅣ)及凝血酶敏感蛋白(TSP)的分布。结果:MS患者及PSVT患者RFCA后静息血小板膜GPⅣ分布明显多于PSVT患者RFCA前(P<0.05,<0.01);MS患者静息血小板膜TSP分布显著多于PSVT患者RFCA前(P<0.05),而PSVT患者静息血小板膜TSP分布RFCA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在凝血酶(01U/mL,0.5U/mL)激活时,MS患者及PSVT患者RFCA后血小板膜GPⅣ及TSP分布均显著多于RFCA前(P<0.05,<0.01)。结论:MS患者及PSVT患者RFCA后血小板的活性及反应性增加,血小板发生不可逆聚集的危险性增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u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儿童外周血中miRNA-150以及血小板膜糖蛋白(glycoprotein, Gp)特异性抗体表达情况和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ITP患儿总共98例设为观察组, 另选择同时间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健康体检儿童100例设为对照组,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应检测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外周血miRNA-150以及Gp特异性抗体水平, 分析观察组不同疾病分期和不同疗效患儿外周血中miRNA-150水平及有关抗体表达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外周血miRNA-150水平高于对照组[(1.14±0.30)比(0.39±0.05), t=24.65, P<0.05]。观察组中新发ITP组的miRNA-150水平、抗GPIIb/Ⅲa抗体阳性率高于持续性ITP组以及慢性ITP组[(1.24±0.22)比(1.15±0.20)、(0.88±0.16), 75.00%比54.05%、61.90%, F/χ2值为14.35、11.38, P值均<0.05]。观察组中治疗后...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purpura,ITP)是因免疫机制使血小板破坏增多而致的临床常见出血性疾病,又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本文以血小板膜表面纤维蛋白原受体(FIB-R)、P-选择素(CD62P)的表达反映血小板的活化状态,分析比较血小板数量与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关系,探讨血小板活化状态的改变在ITP病理生理机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假性血小板减少症(pseudothrombocytopenia,PTCP)是由于在EDTA(枸橼酸盐、肝素等)作为抗凝剂的前提下出现的免疫介导的血液中冷抗血小板自身抗体,使血小板互相聚集现象,这种EDTA依赖的冷抗血小板自身抗体直接作用于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上,同时,这种与血小板结合的自身抗体Fc端可与单核细胞或淋巴细胞膜上Fc受体结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兔后腔静脉血栓形成后对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兔55只,随机分血栓形成组(T组)、假手术组(S组)、正常对照组(N组),分别于术后1、3、7、14、28天采静脉血行流式细胞术,测血小板CD62p、CD63的表达水平。结果:CD62p在T组1、37、、14、28天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34)%、(1.27±0.50)%(、2.57±0.45)%、(1.13±0.6)%、(0.29±0.11)%,CD63的阳性表达率则为(1.59±0.52%)、(3.53±1.28)%(、2.37±0.45)%(、2.79±1.81)%(、2.21±0.56)%,与S组、N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CD62p和CD63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性(r=0.362,P<0.01)。结论:CD62p、CD63是检测血小板活化的敏感、特异的指标,其表达在血栓形成7天内呈显著增高,在7天以后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后血小板活性的变化。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测定AMI患者(10例)静身状态及凝血酶(100U/L,500U/L)激活时,血小板膜表面凝血酶敏感蛋白(TSP)及糖蛋白Ⅳ(GPIV)分布状况,并与健康人(12名)比较。结果:AMI 12h-3d,静息血小板和凝血酶激活血小板膜表面TSP及GPIV均明显高于健康人(P<0.05,P<0.01),MAI 1周激活血小板膜TSP及GPIV高于健康人(P<0.05,P<0.01),静息肉小板膜TSP及GPIV与健康人无显著差别(P>0.05)。AMI静息血小板膜和激活血小板膜TSP与GPIV呈显著正相关(r=0.383,P<0.01)。结论:AMI 3d内血小板活性及反应性明显增高,AMI 1周时血小板反应性仍增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不同孕妇外周血小板活化分子含量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以 3种血小板膜糖蛋白单克隆抗体CD6 2p、CD6 1、CD4 1标记 5 0例正常孕妇和 4 6例妊高征患者外周血小板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 正常孕妇血小板CD6 2p、CD6 1及CD4 1的检测值分别为 7 16 %± 3 10 %、5 6 0 %± 2 78%及 8 31%± 4 31% ;妊高征随程度的加重 3种分子呈增高趋势 ,且重度组检测值显著高于正常组和轻、中度组 (P <0 0 5、P <0 0 1)。轻度组产前及产时与正常妊娠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重度妊高征者剖宫产后CD6 2p、CD6 1及CD4 1水平显著增加 (P <0 0 1)。结论 妊高征外周血小板CD6 2p、CD6 1及CD4 1检测值显著增加 ,标志着血小板活化程度和凝血能力明显增强 ,重度妊高征者剖宫产后外周血小板活化更加增强 ,应采取的适当的抗凝措施防止血栓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家族性血小板减少症与白血病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