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基于PET-CT与4DCT所构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原发肿瘤内生物靶区(IBTV)与生物靶区(BTV)、内靶区(ITV)体积差异,并分析IBTV应用于放疗计划的可行性。方法 15例NSCLC患者序贯完成3DCT、4DCT、18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胸部定位扫描。基于4DCT 10个呼吸时相图像勾画原发肿瘤大体肿瘤体积(GTV)并融合获得ITV。基于PET图像标准摄取值(SUV)≥ 2.0阈值勾画原发肿瘤靶区并定义为BTV。以ITV和BTV融合构建内生物靶区(IBTV),比较IBTV与ITV、BTV体积差异及空间匹配。比较基于IBTV与ITV、BTV放疗计划的剂量学参数差异。结果以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结果 ITV、BT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IBTV与ITV、BTV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533,P<0.05)。要包括>95%体积的IBTV,基于BTV需要外扩9.0(6.0,12.0)mm,基于ITV需要外扩10.00(7.0,12.0)m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TV与ITV的戴斯相似性系数(DSC)为0.72(0.54,0.79)。基于计划生物靶区(PBTV)或者计划内靶区(PITV)制定的调强放疗计划,仅能保证85.6%(80.5%,91.2%)的PITV或者80.2%(74.4%,87.6%)的PBTV体积达到处方剂量,而且均匀性指数(HI)和适形度指数(CI)均不理想。结论 基于PET-CT或者4DCT的放疗计划,难以保证依据ITV或者BTV外扩得到的PTV的合理剂量分布,建议参考IBTV定义PTV和制定放疗计划。  相似文献   

2.
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MRT)在我国应用较少,笔者系统地比较了IMRT和3D-CRT两种放疗方法在靶区剂量分布、危及器官受量方面的不同,还研究了不同射野数对肺癌IMRT的影响,期望能为建立一套适合肺癌的逆向IMRT计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立体定向放射非小细胞肺癌近年研究较多,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呼吸动度对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影响。对原发性肺癌、早期肺癌、老年性肺癌、转移性肺癌,及肺癌局部复发者的治疗方法及其疗效进行了观察和评价;对治疗禁忌证、并发症也进行了分析。总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对原发性肺癌、转移性肺癌、复发性肺癌、不能手术的早期肺癌、老年性肺癌都有积极的治疗作用,而且副作用小,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放射反应。方法对36例临床Ⅰ—Ⅱ非小细胞肺癌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病人年龄58—88岁,中位年龄74岁,Ⅰ期25例,Ⅱ期11例,病灶小于3cm17例,3cm以上19例。采用真空袋固定,Philips公司CT模拟机定位及YARIAN公司的Eclipse三维治疗计划。小于3cm病灶采用弧形照射结合2-3个适形固定野,剂量10-15Gy,次,共3—5次;3cm以上病灶采用非共面适形野,剂量5~8Gy/次,共6—12次,计划要求95%以上PTV体积接受95%以上剂量。按100%等剂量线计算处方剂量,全肺V20控制在≤25%。结果近期疗效中完全缓解(CR)率为53%,部分缓解(PR)率为36%,无进展(NR)率为11%,总有效率(CR+PR)为89%。肿瘤直径小于3cm者CR率为76.5%,而3cm以上者CR率为3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3.3%、52.4%、38.5%。Ⅰ期、Ⅱ期1年生存率分别为96%、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年生存率分别为57%、43%。放射性肺反应早期多为0级,Ⅰ级9例,Ⅱ级3例,晚期肺反应多为Ⅰ级,Ⅱ级6例,无Ⅱ级以上早期及晚期放射性肺损伤。结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技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是安全、有效的,具有较好的近期及远期疗效,失败原因主要为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调强放疗计划设计的合理方案。方法 对11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别制定2种放疗计划:PTV60计划的PTV为(GTV+6~8mm)+呼吸动度+摆位误差,对PTV获得60Gy处方剂量进行归一;PTV70计划的PTV为GTV+呼吸动度+摆位误差,对PTV获得70Gy处方剂量进行归一。通过剂量体积直方图分析2种治疗计划的靶区剂量分布和危及器官受量,并进行剂量学的对比研究。结果 PTV70计划接受60Gy剂量的靶区体积明显高于PTV60计划,两组在靶区剂量均匀性方面相似。PTV70计划的肺V20较PTV60计划平均下降(1.69±0.42)%,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47,P=0.002);肺V5平均下降(1.29±1.09)%,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非小细胞肺癌调强放疗设计中,PTV70计划优于PTV60计划。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用热释光剂量计(TLD)和放射性免冲洗胶片(Film)测量调强放射治疗(IMRT)靶体积(PTV)、危及器官(OAR)剂量和二维剂量分布质量核查方法,为我国IMRT剂量质量应用提供技术指导。方法中国参加国际放射治疗多中心研究。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提供调强放射治疗聚苯乙烯固体模体,经CT扫描,影像传给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勾画靶体积处方剂量,剂量限制在400 cGy,勾画危及器官剂量,剂量限制在200 cGy,静态机架,能量6 MV X射线,对IMRT固体模体,实施调强放射治疗计划。照射后的TLD和胶片邮寄至IAEA剂量学实验室测量和估算。选择加速器多,物理师水平较高的江苏、湖北、河南和四川参与验证方法研究,治疗计划的创建、勾画、照射TLD和胶片的程序与国际放射治疗多中心相同。照射后TLD和胶片邮寄至外部核查组(EAG)测量和估算。结果按IAEA要求,靶体积和危及器官剂量,TLD测量与TPS计划处方剂量相对偏差为±7.0%。参加国际放射治疗多中心研究结果:靶体积上段和下段,TLD测量与TPS计划处方剂量相对偏差分别为-0.2%和0.8%,符合要求。危及器官上段和下段,TLD测量与TPS计划处方剂量相对偏差分别为-0.6%和-1.0%,符合要求。江苏、湖北、河南和四川参与验证方法研究结果:靶体积上段和下段,危及器官上段和下段,TLD测量与TPS计划处方剂量相对偏差分别在0~10.6%和-0.6%~20.9%范围内。按IAEA要求,二维剂量分布3 mm/3%通过率应≥90%。参加国际放射治疗多中心研究结果为100%,结果优秀。江苏、湖北、河南和四川参加IAEA验证方法研究结果:胶片测量与TPS计划二维剂量分布通过率在45.0%~100.0%范围内。结论TLD用于调强放射治疗靶体积和危及器官剂量质量核查,胶片用于调强放射治疗二维剂量分布通过率质量核查,方法科学适用,可操作性强,便于邮寄,数据准确可靠,适合在我国放射治疗机构大范围开展质量保证核查。  相似文献   

7.
肺癌发病率已位居恶性肿瘤之首,早期肺癌首选手术治疗,中晚期则提倡以放化疗为主综合治疗。常规放疗受肿瘤周围正常组织耐受剂量所限,很难达到肿瘤根治量,而照射剂量又与肿瘤局部控制率成正比,多年来单纯放疗肺癌的5年生存率一直徘徊在10%左右。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崭新的放射治疗技术,能最大限度地增加肿瘤的局部放射剂量,并减低周围正常组织的放射剂量。作者采用3DCRT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40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调强技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可能性分析及剂量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调强技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可能性及对正常肺组织和胸部其他危及器官的保护。方法选择20例非小细胞肺癌病人,回顾性地分析三维适形和调强治疗计划。调强与适形计划都要求使95%的计划靶区接受64Gy的处方剂量,使肺、食管、心脏、脊髓接受大于耐受剂量的体积最小。根据计划靶区的等剂量分布、体积一剂量直方图以及其他的剂量学指标,比较两种不同治疗计划的优劣。结果与适形计划相比,调强治疗计划在临床认可的范围内降低了靶区剂量的均匀性,但剂量的适形性有显著提高;正常肺组织的V20值减少11%、平均剂量下降2Gy,但肺组织和危及器官的V5、V10值很难进一步改善。结论调强比适形放疗更适合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深度学习神经网络高精度预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计划的剂量分布。方法 基于Res-Unet基础网络引入大核空洞卷积模块和多头注意力(MHA)机制构建了MHA-resunet网络。在此基础上,以随机数表法从上千例接受VMAT放疗NSCLC患者中选取151例患者,以CT图像、计划靶区(PTV)与危及器官(OARs)轮廓作为输入,以剂量分布图作为输出训练神经网络。然后将该网络的性能与常用的几种网络的性能进行比较,通过PTV与OARs内的体素级平均绝对误差(MAE)和临床剂量体积指标误差对网络性能进行评估。结果 基于MHA-resunet网络的预测剂量与真实计划剂量的平均绝对误差在靶区内为1.51 Gy,靶区的D98D95误差均<1 Gy。与Res-Unet、Atten-Unet、DCNN 3种常用网络比较,MHA-resunet在靶区与除心脏外的OARs内的剂量误差均为最小。结论 MHA-resunet网络通过提高感受野来学习靶区与危及器官的相对位置关系,能够准确地预测接受VMAT放疗的NSCLC患者的剂量分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三维适形放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长期疗效、放疗毒副反应及影响患者的预后因素。方法 2000年11月至2004年5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接受根治性三维适形放疗并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的Ⅲa/Ⅲ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06例。46例接受单纯放射治疗;另60例接受化疗,其中同期化疗41例,序贯化疗19例。对相关临床指标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并用预后指数模型综合评价放疗疗效。结果 全组患者治疗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0.0%、22.2%、15.5%;1、3、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0.2%、53.8%、32.7%;中位生存期12个月。其中单纯放疗、序贯放化疗及同期放化疗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0、12及13个月;Ⅲa与Ⅲb期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3、10.2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治疗前卡氏评分、病理类型、锁骨上淋巴结、吸烟状况、治疗前血红蛋白值、N分期、瘤体最大直径、肿瘤体积、GTV大小及近期疗效为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吸烟状况、GTV大小及治疗前血红蛋白值为预后独立影响因素。全组≥2级放射性食管炎18例,占17.0%;≥2级放射性肺炎39例,占36.8%;≥3级血液学毒性反应11例,占10.4%。结论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显示了较好的疗效,吸烟状况、GTV大小及治疗前血红蛋白值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预后指数模型能够显著提高多指标联合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正>肺癌是世界范围内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占城市恶性肿瘤之首位,也是我区较常见的恶性肿瘤,而且发病率及死亡率每年还在不断增加[1]。以往治疗主要以手术或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在国内首次报道采用质子碳离子射线治疗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2014年8月至2015年12月,共收治10例病理证实的Ⅰ期NSCLC患者。使用IONTRIS设备笔形束扫描技术,通过可以调节能量的点扫描、实现对靶区更加适形的目的,2~4个射野给予质子和碳离子放疗。根据肿瘤部位给予不同分割方式照射,4例周围型接受 50~70 GyE/10次放疗,3例中间型60~64 GyE/15~16次,3例中央型66~72 GyE/22~24次。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18.1(11.9~28.1)个月,最后一次随访时患者均存活。10例患者局部控制率100%,其中6例患者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1例疾病稳定;2例放疗后随访中出现远处转移。放疗开始3个月内,无3级及以上放疗相关急性不良反应发生。随访期内未观察到2级及以上的晚期不良反应。放疗后1和3~5个月肺功能(最大通气量、第1秒通气量及CO弥散量)与放疗前相比略有上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质子碳离子笔形束扫描技术治疗短期随访结果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接受三维适形放疗(3D-CRT)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发生≥2级急性放射性食管炎(ARE)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102例接受3D-CRT的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三维计划资料,采用RTOG分级标准,评价患者自放疗开始3个月内≥2级的ARE。分析临床因素和三维计划的剂量体积参数。结果 发生2级ARE19例,3级15例,未出现更严重的ARE。非同步化疗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食管V55(OR=1.170,P<0.05)为≥2级ARE发生的惟一影响因素,食管V55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0(95%CI: 0.782~0.957,P<0.05),界值为16.0。同步化疗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食管V35(OR=1.125,P<0.05)和同步化疗方案(OR=39.740,P<0.05)是≥2级ARE发生的影响因素,食管V35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2(95%CI: 0.636~0.927,P<0.05),界值为23.75。长春瑞滨+顺铂(NP)同步化疗方案的≥2级ARE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方案(33.3% ∶66.7%)。结论 非同步化疗患者,食管V55是≥2级ARE的影响因素。同步化疗患者,食管V35和同步化疗方案是≥2级ARE的影响因素。同步NP方案≥2级ARE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4.
调强放射治疗计划的剂量验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以其较好的剂量分布和保护正常组织等特点已在国内多家医疗单位开展。但是由于此项治疗技术受到诸如影像、逆向计划设计、精确定位及治疗设备等因素的影响,对于治疗方案的剂量验证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非小细胞肺癌的分期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联合应用无创性和有创性方法可确定非小细胞肺癌术前的临床分期,低期别肺癌术后5a生存率较高,但仍需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兼顾根治和微创两个原则,高期别肺癌的手术治疗更要注意选择病人并结合放,化疗等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能手术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放射治疗靶区包括和不包括淋巴结引流区对疗效的影响。方法55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被前瞻性随机分组为选择性淋巴结引流区照射组(ENI)和不包括选择性淋巴引流区照射组(non.ENI),患者均在2~4周期诱导化疗后行根治性放射治疗。结果ENI组和non-ENI组GTV平均照射剂量分别为58.2Gy和为65.8Gy(P〈0.05),有效率分别是45.8%和74.0%(P〈0.05),CTV以外区域淋巴结复发(ENF)发生率分别为4.2%和11.1%(P〉0.05)。Kaplan-Meier分析结果表明,两组中位局部无进展时间为11和15个月,1年局部失败率为51.9%和24.5%(P〈0.05);总体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3.0和15.0个月(P=0.084),1年生存率分别为55.7%和72.5%,2年生存率分别为0%和19.9%。两组治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能手术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性放疗不作选择性淋巴引流区照射,可以提高原发灶和肿大淋巴结的照射剂量,提高局部控制率,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体生存期,并且没有增加治疗相关性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光子剂量算法(AXB)与各向异性分析算法(AAA)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放射治疗中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20例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病部位将其分为左肺组与右肺组,每组各10例.两组患者均分别采用AXB、AAA两种算法计划.记录并比较两种算法...  相似文献   

18.
国际肺癌研究会在2009年的第13届世界肺癌大会上正式公布了新修订的肺癌分期系统,即第7版肺癌原发肿瘤、区域淋巴结、远处转移(TNM)分期系统.该分期系统与1997年第6版肺癌TNM分期系统比较,数据来源大为扩展,更具可操作性,更能科学、循证地指导临床实践和临床研究.原发肿瘤(tumor,T)分期将T1分为T1a(≤2 cm)和T1b(>2 cm且≤3 cm),将T2分为T2a( >3 cm且≤5 cm)、T2b ( >5 cm且≤7 cm),将>7 cm者定义T3.原发肿瘤所在肺叶内转移为T3,同侧非原发肺叶转移为T4.区域淋巴结(lymph node,N)分期总体未调整,但颁布了新的淋巴结分区图谱.远处转移(metastasis,M)分期将恶性胸腔积液和对侧肺内转移定义为M1a,其他肺外远处转移定义为M1b.希望在今后的肺癌分期修订中参考肺癌分子生物学特征、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计算机体层摄影术检查等的研究内容,使TNM分期系统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基于3D-CT轴位扫描所定义的计划靶区(PTVvector)与基于4D-CT定义的计划靶区(PTV4D)的位置和体积差异.方法 适合三维适形放疗(3D-CRT)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共28例,其中,16例肿瘤位于肺上叶为肺上叶组,12例肿瘤位于肺中下叶为肺中下叶组,均于同次CT模拟定位时序贯完成胸部常规3D-CT轴位扫描和4D-CT扫描.基于3D-CT图像GTV及其运动矢量定义PTVvector:GTV外扩7 mm形成CTV,在CTV基础上依据4D-CT测得的肿瘤三维运动矢量均匀外扩形成ITVvector,然后再外扩3 mm,形成PTVvector;基于4D-CT图像各时相GTV融合定义PTV4D:10个时相的GTV分别外扩7 mm形成各时相的CTV,10个时相的CTV融合形成ITV4D,ITV4D外扩3 mm形成PTV4D.对比PTVvector和PTV4D靶区位置、体积及包含度差异,分析三维运动矢量和相关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肺上叶和肺中下叶两组肿瘤中心三维运动矢量中位数分别为2.8和7,0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85,P<0.05).肺上叶组PTVvector和PTV4D中心点坐标仅在x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10,P<0.05),肺中下叶组两靶区中心点坐标仅在;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36,P<0.05).肺上叶组PTV4D与PTVvector比值的中位数为0.75,肺中下叶组为0.52,两比值与肿瘤三维运动矢量的相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0.638、-0.850,P<0.05).PTVvector与PTV4D彼此间包含度的中位数分别为66.39%和99.55%,两者与肿瘤的三维运动矢量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814、0.613,P<0.05).结论 基于4D-CT定义的PTV4D明显小于基于3D-CT定义的PTVvector,两者的比值及相互包含度均与肿瘤三维运动矢量显著相关.
Abstract:
Objecttve To compare the positional and volumetric differences of planning target volumes(PTVs)based on axial three-dimensional CT(3D-CT)and four-dimensional CT(4D-CT)for the primary tumor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Methods Sixteen NSCLC patients with lesions located in the upper lobe and 12 patients with lesions in middle and lower lobes,totally 28 patients, initially underwent three-dimensional CT scans followed by 4D-CT scans of the thorax under normal free breathing.PTVvector was defined on gross tumor volume (GTV) contoured on 3D-CT and its motion vector. The clinical target volumes(CTVs)were created by adding 7 mm to GTVs,then, internal target volume (ITVs)were produced by enlarging CTVs isotropically based on the individually measured amount of motion in the 4D-CT,lastly,PTVs were created by adding 3 mm setup margin to ITVs. PTV4D was defined on the fusion of CTVs on all phases of the 4D data.The CTV wag generated by adding7 mm to the GTV on each phase.then,PIVs were produced by fusing CTVs on 10 phases and adding 3 mm setup margin.The position of the target center,the volume of target and the degree of inclusion(DI)were compared reciprocally between the PTVvector and the PTV 4D The difference of the position,volume and degree of inclusion of the targets between PTVvecter and PTV4D were compared,and the relevance between the relative characters of the targets and the three-dimensional vector was analyzed based on the groups of the patients. Results The median of the 3 D motion vector for the lesions in the upper lobe was 2.8 mm,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for the lesion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lobe ( 7.0 mm, z = - 3. 485, P < 0. 05 ). In the upper lobe group there was only significant spati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TVvector and PTV4D targets in the center coordinate at the x axe (z = -2. 010, P < 0. 05 ), while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lobes there was only significant spati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TVvector and PTV4D targets in the center coordinates at the z axe (z = -2. 136,P <0.05). The median of ratio of PTV4D and PTVvector, of the upper lobe group was 0. 75,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lobes group (0. 52, z = - 2. 949, P < 0. 05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as found for the motion vector and the ratio of PTV and PTV4D in both groups ( r = - 0. 638, - 0. 850, P < 0. 05 ). For all patients, the median of D[ of PTV4D in PTVvector was 66. 39% ,while the median of DI of PTVvector, in PTV4D was 99. 55% , both showed a positiv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the motion vector (r = -0. 814,0. 613 ,P < 0. 05). Conclusions PTV4D defined based on 4D-CT simulation images is obviously less than PTV defined based on 3D-CT simulation images. The ratio and DI of both targets are related with the three-dimensional motion vector of the tumor.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基于3D-CT轴位扫描所定义的计划靶区(PTVvector)与基于4D-CT定义的计划靶区(PTV4D)的位置和体积差异.方法 适合三维适形放疗(3D-CRT)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共28例,其中,16例肿瘤位于肺上叶为肺上叶组,12例肿瘤位于肺中下叶为肺中下叶组,均于同次CT模拟定位时序贯完成胸部常规3D-CT轴位扫描和4D-CT扫描.基于3D-CT图像GTV及其运动矢量定义PTVvector:GTV外扩7 mm形成CTV,在CTV基础上依据4D-CT测得的肿瘤三维运动矢量均匀外扩形成ITVvector,然后再外扩3 mm,形成PTVvector;基于4D-CT图像各时相GTV融合定义PTV4D:10个时相的GTV分别外扩7 mm形成各时相的CTV,10个时相的CTV融合形成ITV4D,ITV4D外扩3 mm形成PTV4D.对比PTVvector和PTV4D靶区位置、体积及包含度差异,分析三维运动矢量和相关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肺上叶和肺中下叶两组肿瘤中心三维运动矢量中位数分别为2.8和7,0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85,P<0.05).肺上叶组PTVvector和PTV4D中心点坐标仅在x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10,P<0.05),肺中下叶组两靶区中心点坐标仅在;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36,P<0.05).肺上叶组PTV4D与PTVvector比值的中位数为0.75,肺中下叶组为0.52,两比值与肿瘤三维运动矢量的相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0.638、-0.850,P<0.05).PTVvector与PTV4D彼此间包含度的中位数分别为66.39%和99.55%,两者与肿瘤的三维运动矢量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814、0.613,P<0.05).结论 基于4D-CT定义的PTV4D明显小于基于3D-CT定义的PTVvector,两者的比值及相互包含度均与肿瘤三维运动矢量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