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失能中老年人在居家养老、老年公寓、敬老院、托老机构4种养老模式下的心理需求状况。方法使用老年人心理需求调查问卷对320名失能中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不同养老模式下居家养老组、老年公寓组、敬老院组和托老机构组在身体健康、生活满意度差异显著,在经济来源途径上,除了养老保险外,四组在劳动所得、离退休工资、子女供养、社会救济方面差异显著。在心理需求总分(F=1.677)、生理需求(F=1.142)、认同需求(F=1.835)上,居家养老组显著高于托老机构组和敬老院组,在交往需求(F=1.859)上,老年公寓组显著高于其他组,自我实现需求(F=2.711)上,居家养老组显著高于敬老院组。结论居家养老组心理需求最高,居家养老应是今后主要的养老模式;其他养老模式下,应该更加关注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和交往需求。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宁夏农村地区回汉老年人社会服务需求及对策。方法 2016年9~11月单纯随机抽样法对宁夏农村地区≥60岁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回族老人生活护理需求显著低于汉族老人(P0.01),但康复护理及健康教育需求显著高于汉族老人(P0.0);回族老人目前存在的困难为经济不足、孤独焦虑、疾病,均显著高于汉族老人(P0.01);回汉老人选择养老方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汉老人居住状况和娱乐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民族老人社会服务需求存在较大差异。社会与政府应重视民族地区老年人的护理及社会服务需求,制定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养老服务政策。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老年人社会支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老年人社会支持测定量表、自编个人资料问卷对798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社会支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独居老人的社会支持状况最差,其次是机构养老;女性为他人提供支持显著高于男性(P<0.01);城镇老人感受到的情感性支持和总支持显著高于农村(P<0.01);有配偶老人的各项社会支持显著高于无配偶老人(P<0.05);老年人受教育程度越高,情感性支持水平越高(P<0.05);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越好,社会支持水平越高(P<0.01)。结论养老模式、有无配偶、居住地、性别、年龄是老年人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对社会支持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调查整群随机抽取的杭州市344名60岁以上老人的生理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家庭养老老人的健康状况总分〔(90. 17±11. 71)分〕显著低于社会养老老人的健康状况总分〔(95. 98±10. 15)分,P<0. 05〕。影响杭州农村家庭养老老人生理健康的因素是婚姻状况、家庭月收入、医疗费用承担方式、近1年看病次数、与子女关系、养老模式、体育锻炼;影响心理健健因素是居住地、婚姻状况、家庭月收入、近1年看病次数、与子女关系、养老模式。结论杭州市农村家庭养老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社会养老老年人,而社会养老老年人在生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较家庭养老老年人表现出更好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不同养老模式下南京市区机关离退休老年人生活质量(QOL)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对居家和机构养老的机关离退休老人QOL进行调查分析,并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居家养老模式的老年人QOL总分、生理及社会关系领域得分显著高于机构养老(P0.05);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QOL总分与自评分影响因素不同,居家养老模式的老年人QOL总分及自评分影响因素有睡眠质量、文化程度、健康状况及慢性病种数;机构养老模式的老人QOL总分影响因素有睡眠质量、运动锻炼及慢性病种数,影响自评分的因素则是年龄、运动锻炼及慢性病种数。结论 不同养老模式机关离退休老人的生活质量有差异,且影响因素不完全相同,应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不同养老方式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研究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吴振云研究员编制的老年心理健康问卷,评定对象为110例60~98岁大连社会养老者和90例60~96岁大连城区家庭养老者。结果不同年龄组的心理健康状况总分年龄差异不显著;不同文化程度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总分有随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增加的趋势;不同职业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总分及各分量表分都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家庭养老者心理健康状况好于社会养老者,但差异不显著。在人口老龄化,家庭结构小型化、养老结构多元化的社会形势下,社会养老功能发挥着作用。  相似文献   

7.
离退休干部的老化态度及其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离退休老干部的老化态度与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方法 采用中文版老化态度问卷(AAQ)、UCLA孤独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AS)、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对87名离退休干部进行测查.结果 ①离退休干部的老化态度在性别和年龄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别;②男性离退休干部与社区男性老人的老化态度差异不显著;在积极和消极维度的老化态度得分上,女性离退休干部比社区女性老人都低且差异显著.③心理社会丧失维度得分与孤独得分、焦虑得分呈显著正相关,心理获得得分与其相关不显著.结论 离退休干部老化态度比较积极,相对更平和;离退休干部对变老的消极体验能够显著预测其具体的负性心理状态,如孤独和焦虑;而积极的老化体验却未显示出与心理健康指标的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城镇化进程中"新城市老人"的养老支持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方法借用社会支持理论,在自编量表的基础上,以攀枝花市为例,以城镇化进程中"新城市老人"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新城市老人"养老支持与生活满意度的现状,并且分析人口统计学变量、养老支持结构与功能各变量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从而给出提高老年人特别是"新城市老人"健康促进的对策与建议。结果在所有接受调查的老人中男性多于女性(56.5%vs 43.5%),年龄低于69岁的低年龄者所占比例明显大于高龄老人。从接受教育情况来看文盲及小学文化所占比例最高。从婚姻状况来看大部分老人有老伴陪伴,但是单身独居者也占有一定的比例(35.2%),这些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更值得关注。从健康状况来看攀枝花市患者的健康状况良好,说明大部分新城市老人具有生活自理能力。从月收入来看,在被调查新城市老人中86%的老人有3个或以上子女,但是由于属于城镇化后的新城市老人,其收入水平处于较低水平,大部分低于400元。所以,攀枝花市在城镇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新城市老人在生活保障上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除了年龄不同、子女数量不同的个体在养老支持总量表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外,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健康状况、月收入在养老支持总量表上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个体特征是影响攀枝花市城镇化新城市老人获得不同养老支持的重要因素。除年龄对获得养老支持数量与质量的影响较小外,性别、文化程度、月收入状况、婚姻状况和健康状况在空巢老人的养老支持上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t=-3.357、3.533、5.280、4.255、4.368,P0.05)。除了性别和子女数量两个因素外,其他婚姻状况、年龄、文化程度、健康状况、月收入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均对攀枝花市城镇化新城市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影响(t=2.885、9.707、4.336、12.399、3.378,P0.05)。总体养老支持结构各变量与总体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介于0.154~0.366。养老支持功能各变量与生活满意度均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介于0.202~0.459。结论从整体看,"新城市老人"存在着心理适应更困难的现状,根据增强弱支持力,同时保证强支持力充分发挥作用的原则为前提,全面开展提升老年人特别是"新城市老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感及健康促进工作尤为迫切,确保城镇化进程中"新城市老人"在养老过程中,能够根据个人需求,获得足够的物质保障和生活照料等工具性支持和情感性支持。  相似文献   

9.
老年人睡眠质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老年人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关系.方法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和症状自评量表对廊坊市235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①12.3%的被调查老年人存在睡眠质量问题.②不同年龄老年人在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和睡眠时间上差异显著.③独居与非独居老人在日间功能障碍上差异显著.④日间功能障碍、睡眠障碍和入睡时间能预测心理健康.结论 睡眠质量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老年人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问卷法对芜湖市211名老人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结果 在负性生活体验维度上,不同锻炼方式的老年人存在显著差异;在支持利用度维度上,不同性别和性格的老年人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存在交互作用;在亲社会性维度上,不同年龄层次的老年人存在显著差异;在主观生活满意感维度上,各属性老年人不存在差异.结论 老年人坚持锻炼身体有益于主观幸福感的提升,性格外倾的老年人较容易寻求到社会支持和帮助,分享和合作行为有利于老年人健康心态的养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3种典型养老方式(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养老院养老)下老年群体心理状态。方法采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处于不同养老方式中的306名城市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 1社区养老方式下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得分显著高于家庭和养老院养老(P<0.01);家庭和养老院养老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2家庭、社区和养老院养老的老年人心理资本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而希望、韧性、乐观等因子得分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社区养老方式下老年人心理资本各因子的得分除韧性外均高于其他两种养老方式。3在社会支持上,社区养老方式下的老年人得分显著高于家庭和养老院养老(P<0.05),而家庭养老方式下的老年人得分又显著高于养老院养老(P<0.001)。结论老年人最幸福的养老方式应该首推社区养老,其次是家庭养老,养老院养老是老年人的一种无奈选择。  相似文献   

12.
张惠  戴冰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6):3494-3495
目的了解四川地区家庭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人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四川省224名家庭养老的老人为研究对象,采用老年抑郁量表(GDS)对其抑郁症状进行评定分析。结果四川省家庭养老老年人抑郁的检出率为51.8%。性别、常住地、文化程度、医疗保障和经济收入等都对老年人的抑郁症状有显著影响。不同家庭居住方式对农村的老年人的抑郁状况有显著影响。结论四川省家庭养老的老年人的抑郁检出率较高。女性、农村的、文化程度低的、没有完善医疗保障和经济收入较差的老年人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对农村空巢老人的心理防护应是今后老年心理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成都市老年人心理需求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一般情况问卷和老年人心理需求调查问卷对231例成都市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成都市老年人心理需求总分为(57. 96±11. 479)分,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养老模式、文化程度、职业、月经济收入是影响老年人心理需求的重要因素。结论成都市老年人的心理需求程度处于较高水平,并受养老模式、文化程度、职业和月经济收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应关注不同层次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并给予满足,以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和老年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城乡老年人的宗教信仰状况。方法使用2010年第三次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的全国性数据,对老年人宗教信仰的城乡分布、地区分布基本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老年人宗教信仰存在显著的城乡和地区差异,这主要是城乡老年教徒在经济收入、健康状况、社会养老保障和受教育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以及城乡人口老龄化倒置所导致。老年人信仰宗教形成的信仰共同体提供的社会保障是老年人信仰宗教的重要原因,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社会保障水平低是老年人宗教信仰城乡差异的根本原因。结论加快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构建农村老年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任务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5.
不同养老模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影响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并进行对比分析其相关因素,为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及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秦皇岛市及周边地区的7所敬老院和养老院及3个居民小区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访问.结果 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心理健康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调查研究表明家庭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社会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16.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许加明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24):3241-3243
目的 探讨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自编"老年人主观幸福感调查问卷",对淮安市120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老年人总体幸福感良好,不同年龄、工作状况、婚姻状况、养老方式的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指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性别的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指数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年龄、工作状况、婚姻状况、养老方式是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性别不是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离退休人员特殊群体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状况。方法以老年心理健康问卷和社会支持量表为工具对216名离退休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状况在年龄、受教育程度、特殊类别方面的特点相似,不同性别、婚姻状况的被试在心理健康总分上无显著性差异,而对社会支持的主效应显著;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相关性显著。结论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对特殊群体心理健康影响较大;空巢、高龄类群体心理状况优于孤寡、瘫痪癌症、痴呆精神类群体;社会支持是改善特殊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需求,探讨从多渠道满足其需求的途径,为积极养老建议建言提供参考。方法以分层整群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青岛市427名空巢老人进行问卷及访谈调查。工具采用SPSS13.0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结果空巢老人的经济保障、医疗保障、社会支持与社会参与、养老方式等需求,因其个人特征、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居住现状等不同而显示出一定差异:低收入空巢老人对经济和医疗保障的需求较为迫切;绝对空巢、独居的、独生子女和无子女的空巢老人在生活照料和社会支持方面有更多的需求;男性、低龄、教育程度高的空巢老人的社会参与的能量在不断蓄积;相对空巢、独居的、非独生子女的低收入空巢老人仍倾向于选择与子女同住养老,居家养老是空巢老人对未来居住安排的主流意愿。结论低收入空巢老人的养老金和医疗保障幅度需要提高;社会养老服务和社会支持应当加强;空巢老人社会参与的潜力有待挖掘;社会养老服务亟待完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北京市高校离退休老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主要相关因素.方法 以"老年心理健康量表(城市版)"为研究工具,对304名北京市高校离退休老人进行调查.结果 北京市高校离退休老人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全国水平,尤其在高龄阶段,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和家庭结构上的差异均不显著;相对空巢组的适应能力好于非空巢组;子女关系、健康、身体锻炼以及经济收入状况对高校离退休老人的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结论 高文化程度对于高校离退休老人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相对空巢的家庭结构可能更加适合该群体;良好的子女关系、健康、身体锻炼以及经济收入状况是促进高校离退休老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获知福州市社会养老机构老年人社会支持现状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编的背景信息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福州市区22家在省民政厅登记在册的社会养老机构中的272名老人进行调查。结果老年人社会支持以主观支持为主。婚姻状况、家庭中的地位等对老人的社会支持有显著性影响。结论福州养老机构老年人社会支持状况在医疗保障、满意度、兴趣爱好等几个方面提升空间较大,建议相关部门根据不同影响因素采取相应措施改善社会养老机构老人的社会支持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