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兰瑞家 《医学教育探索》2011,42(9):1715-1718
目的 研究姜黄素(CU)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变温试验研究二者之间的猝灭类型,求算结合数(n)和结合常数。结果 静态猝灭是导致BSA荧光猝灭的主要原因,CU与BSA结合反应的平衡常数(K0)为5.26×106(21 ℃)和4.60×106(31 ℃),n为1.35。通过计算结合反应的热力学参数,推断CU与BSA之间的作用力以疏水力为主。结论 荧光法适合于研究CU与蛋白质的结合反应,具有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模拟生理条件下中乌头碱(M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键合作用,以及硫酸阿托品(AS)对其相互作用的影响。方法 主要采用荧光光谱法及紫外吸收光谱法进行研究。结果 MA对B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猝灭机制为动态猝灭。MA与BSA表观结合常数(Kb)和结合位点数(n)均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类型主要为疏水作用,结合距离为4.44 nm,该反应是自发进行的。同步荧光光谱图的信息表明MA对蛋白微环境有影响。AS使MA和BSA的Kbn均减小;抑制MA对BSA构象的改变。结论 MA与BSA能发生相互作用,AS与MA间存在竞争作用,能够增加游离型MA浓度,通过减少MA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加快代谢,发挥解毒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水相法制备3-巯基丙酸(MPA)稳定的碲化镉量子点(CdTe QDs),即MPA-CdTe QDs。研究Cu2+对发射波长为599 nm的MPA-CdTe QDs荧光猝灭效应,发现Cu2+浓度与荧光猝灭强度之间满足Stern-Volmer修正方程的线性关系。通过多项式拟合得出Cu2+浓度在2.28×10-6~18.24×10-6 mol/L和4.8×10-7~12×10-7mol/L两个区间范围内与MPA-CdTe QDs的荧光强度F0/F的多项式关系分别为:F0/F=7.999-2.470c+0.339c2,F0/F=3.154-0.160 c+0.049 c2,拟合度分别为0.991,0.993。MPA-CdTe QDs对Cu2+检测限可达1.326×10-7 mol/L。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有无锆离子(Zr4+)共存时槲皮素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方法 于10 mL的比色管中,依次加入0.20 mol/L Tris-HCl缓冲溶液(pH 7.40)2.50 mL,0.10 mol/L NaCl溶液1.0 mL,一定量的HSA溶液,Zr4+溶液,槲皮素溶液,用二次蒸馏水定容至10 mL。HSA荧光激发/发射波长为281/352 nm,激发和发射光狭缝宽度为3 nm,在波长300~500 nm内记录荧光光谱。结果 测得了有无锆离子存在时槲皮素-HSA结合反应的平衡常数和结合摩尔位点数分别为1.032×106 L/mol、2.964×105 L/mol,1.13、1.07;确定槲皮素-HSA的作用类型为静态猝灭过程。结论 锆离子、槲皮素对HSA荧光均有猝灭作用,而且二者共存时对HSA荧光有协同猝灭作用,其猝灭机制为槲皮素与锆离子形成配合物后再对HSA的荧光有猝灭作用,而不是槲皮素和锆离子各自猝灭的简单累加。  相似文献   

5.
以L-谷胱甘肽(GSH)为稳定剂合成了性能良好的水溶性ZnSe量子点,并利用其与维生素B2(VB2)组成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体系,考察ZnSe量子点(供体)和VB2(受体)之间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最佳条件,建立了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淬灭法测定VB2的新方法。VB2在1.54×10-8~2.77×10-7 mol/L浓度范围内与ZnSe量子点的荧光强度变化F0/F呈现良好线性关系(r=0.996 7),检测下限(S/N=3)为1.0×10-8mol/L。将1.54×10-7 mol/L VB2标准溶液平行测定9次,RSD为1.2%。将该方法用于3个不同厂家生产的VB2的含量测定,用加标的方法测得平均回收率为99.28%~101.9%(n=6),结果满意。相比紫外分光光度法,本方法测得VB2的含量更接近于标示量,这为痕量VB2的含量测定提供了一种简便灵敏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南五味子Kadsura japonica栽培中的耐荫能力。方法 对南五味子进行不同遮荫处理,利用7230G分光光度计测定叶片的叶绿素量;利用Li-6400光合测定仪测其气体交换数据;利用PAM-2100脉冲调制荧光仪测定叶片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 随着遮荫强度的增加,叶绿素总量、光饱和点(LSP)、净光合速率(Pn)迅速上升而后又降低,在70%遮荫处理时达最大值,分别为(2.013±0.263) mg/dm2, (749±10.84) μ mol/(m2·s), (7.26±0.15) μ mol/(m2·s);光补偿点(LCP)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在70%遮荫处理时最小,为(4.92±0.20) μ mol/(m2·s)。开放系统Ⅱ(PSⅡ)反应中心光化学效率FV/Fm总体变化不显著,光电子产额(Yield)、电子传递速率(ETR)、叶绿素荧光的光化学猝灭(qP)和叶绿素荧光的非光化学猝灭(qN)则是先上升后降低,与Pn变化一致,均在70%遮荫处理时达峰值,分别为0.761±0.027、(3.583±0.674) μ mol/(m2·s)、0.990±0.011、0.892±0.030。结论 适度遮荫有利于南五味子生长,这主要是适度遮荫条件下更有利于各种酶活性的激发。  相似文献   

7.
童俊  韩凤梅  陈勇 《医学教育探索》2010,41(9):1453-1456
目的 研究马钱子碱、士的宁与人血清白蛋白(HSA)间非共价结合特性。方法 采用荧光猝灭法计算药物与蛋白间的结合常数与结合位点数;根据不同作用温度时药物-蛋白非共价结合复合物的热力学参数变化,分析药物与蛋白间的主要作用力类型。结果 当作用温度分别为25 ℃和35 ℃时,马钱子碱与HSA的结合常数(K)分别为2.12×104 L/mol和1.97×104 L/mol,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1.07和1.07;士的宁与HSA的K分别为6.34×10.3 L/mol和3.05×103 L/mol,n分别为1.01、0.97。马钱子碱、士的宁与HSA间的作用力主要为氢键和范德华力。结论 马钱子碱、士的宁与HSA能自发形成不发荧光的复合物,这种药物蛋白结合可能对马钱子碱、士的宁的药动学过程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连翘苷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方法采用荧光光谱法测定不同温度(302K、310K)时连翘苷对BSA的猝灭光谱,根据Stern-Volmer方程求得302K、310K时连翘苷与BSA相互作用的荧光猝灭速率常数kq,并计算二者的结合位点数n。结果 302K、310K时连翘苷与BSA相互作用的荧光猝灭速率常数kq分别为1.26541×10^12L/(mol·s),1.24196×10^12L/(mol·s),二者的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0.9410、1.0395。结论连翘苷对BSA荧光的猝灭属静态猝灭,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结合位点。  相似文献   

9.
曲克芦丁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光谱技术研究曲克芦丁(troxerutin, TRO)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 间结合作用机制.方法:通过荧光光谱法确定曲克芦丁对BSA的荧光猝灭机制.依据热力学参数讨论两者之间的主要作用力类型.利用同步荧光光谱考察曲克芦丁对BSA构象的影响.结果: 曲克芦丁对BSA的荧光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反应的热力学参数ΔH=-77.06 KJ/mol,ΔS=-152.20 J/(mol·K).结论: 曲克芦丁与BSA之间的主要作用力是范德华力;曲克芦丁的加入使BSA构象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0.
HPLC法测定海藻多糖空心胶囊中不同价态铬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深入研究海藻多糖空心胶囊中是否含有铬元素以及铬元素的价态,采用EDTA与三价态铬螯合、HPLC法,测定了海藻多糖空心胶囊中三价态铬、六价态铬的含量。色谱柱为Thermo Dionex IonPacTMCS5A(4 μm×250 mm)柱,流动相为10 mmol/L无水硫酸钠溶液,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42 nm。在所建立的方法中,三价态铬和六价态铬分离良好。线性范围为0.2~40.0 μg/mL,Cr(Ⅲ)线性方程为A=3.96×104 c-1.78×104(r=0.999 1,n=8);Cr(Ⅵ)线性方程为A=1.00×105c+2.97×104(r=0.999 5,n=8),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3%、98.7%。本方法适用于同时测定海藻多糖空心胶囊中三价态铬和六价态铬的含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金刚烷甲酸(Ad)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方法以BSA为荧光剂,Ad为猝灭剂,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圆二色性光谱等方法研究在生理条件下Ad与BSA的相互作用。结果 Ad与BSA二者间的结合常数为7.83×104L.mol-1(291 K),1.59×104L.mol-1(301K);Ad与BSA相互结合时,结合反应的主要作用力为氢键和范德华力,结合距离为r=3.12 nm,结合位点数n=1;BSA的α-螺旋由22.4%降低为19.6%,β-折叠分别由30.2%上升为43.6%。结论 Ad对BSA的荧光猝灭属于静态荧光猝灭;紫外吸收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和圆二色性光谱数据证实Ad与BSA相互作用后,BSA的二级结构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刺槐素(AC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光谱学特性;方法: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pH=7.4),应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光谱法研究ACA与BSA的结合作用;结果:ACA可以通过静态猝灭使得BSA荧光强度减弱;在298 K下,ACA与BSA结合常数为1.13×105L/mol,结合位点数为1.011;结合距离为4.45 nm;ACA与BSA作用力主要为氢键和范德华力;ACA与BSA的同步荧光光谱表明,ACA与BSA的结合对蛋白质的构象未产生影响,其结合位点更接近于色氨酸;结论:ACA与BSA存在较强的结合作用,人体内必须的金属离子对ACA与BSA结合能力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山萘酚(kaem pferol,KF)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al bumin,BSA)相互作用的特征。方法应用荧光光谱法检测KF对BSA内源性荧光的猝灭作用,应用校正的Stern-Volmer方程计算动态荧光猝灭常数和静态猝灭常数,应用荧光猝灭双对数方程计算KF与BSA之间的结合位点数,并且根据热力学参数,推断结合反应的主要作用力类型,在此基础上根据Frster的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KF与BSA结合时供体-受体之间的结合距离和能量转移效率。结果 KF对BSA荧光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和动态猝灭的复合方式,结合常数KA在108数量级,结合位点数接近2,结合距离r=1.45nm,能量转移效率E=0.73,作用力类型为疏水作用。结论 KF可通过动态和静态猝灭结合的机制对BSA的内源性荧光产生明显的猝灭作用,两者之间的结合力为疏水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新型光敏剂五聚赖氨酸-2-羰基酞菁锌(ZnPc-(Lys)5)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从BSA角度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光谱法通过荧光猝灭实验探讨ZnPc-(Lys)5与BSA相互作用的猝灭机制、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从ZnPc-(Lys)5角度采用胶束荧光增敏法测定ZnPc-(Lys)5浓度通过Scatchard方程计算ZnPc-(Lys)5与BSA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结果荧光猝灭实验结果表明ZnPc-(Lys)5对BSA的荧光有强烈的猝灭作用,猝灭机制主要是静态猝灭形成基态配合物。不同温度(298,303,308,313,318 K)的结合常数K1分别为12.1×104L/mol,7.69×104L/mol,6.12×104L/mol,4.57×104L/mol,3.76×104L/mol,结合位点数分别为0.93,1.02,1.07,1.13,1.17。Scatchard方程计算出298 K结合常数K2为1.557×105L/mol,结合位点数位1.07。结论从两个方面计算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基本一致,ZnPc-(Lys)5与血清白蛋白之间主要通过形成基态配合物的方式相互作用,进入血清白蛋白中1个结合位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咪唑斯汀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机制和作用类型。方法用荧光光谱法检测Stern-Volmer猝灭常数,用紫外分光光度法(UV)和圆二色谱法(CD)检测咪唑斯汀对牛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结果用上述检测方法获得不同温度下咪唑斯汀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猝灭常数和热动力学参数。结论静态猝灭是咪唑斯汀导致BSA荧光猝灭的主要原因。不同温度下计算的热动力学参数表明,咪唑斯汀与牛血清白蛋白分子间的结合力以疏水作用力为主。上述二者的结合导致BSA的构象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叶酸受体靶向土大黄苷前药(FRHA)与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HSA)的结合作用.方法 模拟生理条件,采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研究FRHA与HSA结合反应的光谱学特征,探讨药物对蛋白质内源性荧光的淬灭机制,并结合三维、同步荧光光谱和圆二色谱分析FRHA对HSA微环境及构象的影响.结果 FRHA-HSA复合物的形成将导致HSA发生荧光淬灭,298、302、306和310 K时FRHA与HSA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4322×105、1.1793×105、0.9334×105和0.7896×105 L/mol.由实验计算出热力学参数焓变ΔH为-38.772 kJ/mol,熵变ΔS为-31.39 J/(mol·K).结论 FRHA-HSA复合物的形成是自发进行的,范德华力和氢键作用力是使该复合物稳定的主要作用力,并且复合物的形成使HSA的微环境和构象发生改变,进而导致HSA发生荧光淬灭,淬灭机制为静态淬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在生理条件下青藤碱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方法 采用荧光光谱和圆二色性光谱等方法,研究在生理条件下青藤碱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 青藤碱与牛血清白蛋白二者间的结合常数(KA)为(9.77±0.01) ×105 L· mo1-1(291 K)和(2.47±0.02)×105 L...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红花忍冬黄酮类成分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荧光猝灭法和紫外吸收光谱法计算黄酮类分子与BSA的结合常数和结合距离,并根据热力学参数确定它们之间的主要作用力类型。结果:红花忍冬黄酮类小分子能够插入BSA内部与BSA形成复合物,导致BSA内源性荧光猝灭,黄酮分子中羟基对内源性荧光猝灭有一定的影响,猝灭机理主要为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结合过程的热力学参数变化表明上述过程是一个熵增的自发分子间作用过程。结论:BSA与红花忍冬黄酮类小分子间有较强的结合作用,且结合以疏水作用为主,同时还存在偶极-偶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