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细胞血型是人类血液的主要遗传特征之一,由于红细胞血型对输血影响最大,因此人们对红细胞血型的研究日益深入,现将红细胞血型抗原及抗体的研究进展分类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红细胞ABO血型以外的不规则抗体是引起输血不良反应、新生儿溶血病、血型鉴定困难及疑难配血的主要原因。不规则抗体常由于输血和妊娠等免疫刺激而产生,在盐水递质中不能凝集而只能致敏相应抗原的红细胞,必须通过特殊递质才能使红细胞出现凝集反应。  相似文献   

3.
人类Rh血型系统主要有5种抗原,目前在临床输血中,一般只对供受者进行D抗原检测和配型,很少对Rh系统其他抗原进行检测和配型.对于反复输血的患者在输入Rh系统不配合的血液会产生相应的免疫性抗体.笔者报告1例因反复输血产生IgG抗-E.  相似文献   

4.
研究红细胞T多凝集现象的发现方式,探讨T多凝集患者的T-活化与输血、溶血的关系。通过对1例患儿临床资料调查及血型血清学检测的分析(血型鉴定、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不规则抗体筛查、交叉配血及与不同血清学的反应格局),确认为T多凝集。对诊疗经过追踪了解患儿T-活化与输血、溶血的关系。患儿为肠道感染引起红细胞T多凝集,输入血浆制品导致溶血反应,给予对症治疗,洗涤红细胞输注、手术、床旁血液净化后,患儿病愈出院。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困难时要考虑多凝集情况的存在;T多凝集发生时多伴有溶血,输血应限制血浆成分输入。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基层医院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疑难配血的患者做ABO及Rh血型鉴定、抗体筛选及抗体鉴定、交叉配血试验。结果:共收集148例交叉配血不合的患者,同种抗体128例(冷抗体14例),占86.5%,自身抗体13例,占8.8%,蛋白凝集7例,占4.7%。结论:不规则抗体和蛋白凝集是造成疑难配血的主要原因。正确的血型鉴定、抗体筛选、交叉配血试验是提供安全有效输血的保障。受血者血清中有同种抗体,选择无相应抗原的供者血液交叉配血,温自身抗体的患者同种抗体不能完全去除,用多个血液同时与患者交叉主侧同型盲配,取凝集相对较弱的给予输注。  相似文献   

6.
目的:开展Rh血型抗原检测技术,利用实验室血型自动分析软件系统和输血信息管理软件系统等计算机信息识别技术,探讨Rh血型5种抗原检测在精准化输血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利用实验室血型全自动分析系统,对献血员红细胞标本和受血者标本都进行ABO血型和Rh 5种血型抗原(D、C、c、E和e)检测,将检测结果上传至输血信息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识别技术为受血者自动匹配ABO血型和Rh 5种血型抗原相合的血袋,用凝聚胺法及抗人球蛋白卡式法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实现临床精准化输血。结果:实施输血精准化方案后,90%以上的受血者可以实现ABO血型和Rh 5种血型抗原完全相合的输血,未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与实施精准化输血方案前相比,多次输血或有输血史的患者血型不规则抗体阳性明显降低,且在不规则抗体阳性情况下疑难配血成功率大大提高。结论:开展Rh血型抗原检测技术实现临床精准化输血,既可以避免Rh系统抗体的产生,同时也减少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升了解决疑难配血的能力,提高了输血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婴幼儿的血型鉴定常因抗体效价低或红细胞血型抗原未发育完全或形成不足而出现不凝集或凝集很弱,给血型鉴定带来一定困难。常见的血型鉴定方式有生理盐水凝集法(包括玻片法和试管法)以及微柱凝胶法。通常用试管法和微柱凝胶法鉴定新生儿血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Rh血型抗原鉴定,对Rh阴性患者中存在不规则抗体的输血患者选择相合性输注。方法:对2007年1月-2008年12月检出的RhD阴性输血患者进行D抗原复检、抗体筛查,及对其他Rh血型抗原进行鉴定。结果:在79例RhD阴性的输血患者中抗体筛查阳性的共25例;抗-D抗体3例,抗-E8例,抗-c4例,抗-c、E7例,抗-C1例,抗-e3例,对存在不规则抗体的患者均选择Rh因子相合的血液输注,其中,有7例患者采用O型的ccdEE和CCdee表型红细胞输注。结论:应用抗体筛查及Rh抗原鉴定的结果,选择Rh因子相合的血液输注及对有抗c和抗e抗体的阴性患者在血源困难的情况下选择O型的ccdEE和CCdee表型红细胞输注,保证了特殊血型的用血需求,既可以避免不规则抗体的产生,同时也减少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血型血清学方法对本血液中心。型献血者进行稀有血型筛选,约筛18100人中发现1例类孟买血型。该红细胞与筛选用抗-H反应为阴性,与强的抗-H反应为弱凝集。血型为O,D,I,Le(a-b+)型。抗体筛选结果:献血者血清与自身、新生儿、和成人红细胞在室温下反应均为0;在4℃下反应分别为W+、0、1+。抗体鉴定结果:血清中存在弱的抗-H和抗-I抗体。红细胞抗原检查结果:吸收放散试验证实红细胞上存在H和A抗原,但A抗原不与抗-A、抗-B和抗-AB凝集。  相似文献   

10.
早在1900年Landsteiner 首先证实人类红细胞的ABO 血型系统,使输血成为可能并奠定基础。半个多世纪后,人们相继发现各种血液成份均具有型别差异。有关白细胞血型至50年代方被认识,现已发现各形态白细胞的抗原决定簇不尽相同,对其中淋巴细胞和粒细胞抗原认识较清。由抗原所致同种免疫性抗体,对器官移植的成败及产生输血发热反应密切相关。本文就白细胞抗体检测与输血间的关系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1.
母婴血型不合可引起新生儿溶血病(HDN)等严重疾病,随着输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血型相关知识的普及,产前血型血清学检查越来越受到重视。Rh血型系统是人类的第2大血型系统,RhD阴性的女性患者在免疫过程中容易产生抗D抗体,并且Rh系统的其他抗原没有作为常规抗原进行检测,在输血、妊娠等免疫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相应抗体。  相似文献   

12.
张志哲 《内科》2011,6(3):266-269
不规则抗体是指不符合ABO血型系统Landsteiner法则的血型抗体,即抗-A、抗-B以外的所有血型抗体,正常人群有0.3%~2%的人有这种抗体,是引起血型鉴定困难,疑难配血,输血不良反应以及新生儿溶血症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人们对不规则抗体认识的深入及实验室检测技术的进步,不规则抗体检测与输血已日趋受临床关注。在此就不规则抗体的检测方法与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对红细胞血型抗原效价的影响.方法 检测174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红细胞血型抗原效价的变化,同时观察红细胞血型抗原效价与化疗疗程时间长短的关系.采用抗原检测法,将抗原倍比稀释与受检者红细胞进行反应,结果以凝集效价表示.结果 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ABH抗原明显减弱,且跟化疗时间长短呈正比关系;Rh(D)抗原减弱不明显.结论 在给恶性肿瘤患者输血时遇到正、反定型不符合时,一定要考虑红细胞血型抗原减弱,同时根据患者详细的临床资料,进一步做血型鉴定有关的试验,确保输血安全,防止意外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构建血型A抗原模拟多肽融合表达载体,初步鉴定融合表达蛋白结合抗A抗体的能力.方法:PCR扩增血型A抗原模拟多肽(P17)和谷胱苷肽S-转移酶(GST)编码基因,并连接成P17-GST.双酶切后克隆入原核表达质粒pET 28 b,酶切、测序鉴定.以BL21(DE3)为表达菌,在IPTG诱导下表达P17-GST融合蛋白,Ni-NTA柱纯化蛋白.红细胞凝集抑制实验分析融合蛋白模拟血型A抗原的能力.结果:成功构建P17基因和GST基因融合的原核表达质粒pET28b-P17-GST,目的基因可以高效表达,纯化的融合蛋白以浓度依赖的方式抑制A型红细胞的凝集作用.结论:血型A抗原的模拟多肽序列与GST的融合表达蛋白可特异性结合抗A抗体,具有替代血型A多糖抗原潜能,为发展新型的抗A抗体滤除材料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为保证患者及时得到输血治疗,在检测患者血样中ABO以外抗体后,针对性筛选相应抗原阴性血液。方法:ABO血型、Rh(D)血型及Rh表型鉴定采用试管法,抗体鉴定试验、直接抗人球蛋白法、交叉配血试验采用试管法和微柱凝胶法,综合判定结果。结果:AIHA患者含有自身抗体合并有抗-Mur、抗-E抗体,输注同型血液后,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得到提升,疗效显著。结论:准确鉴定出患者血清中同时存在的自身抗体及抗-Mur、抗-E抗体,有利于缩短配血时间,筛选相应抗原阴性血液,保证输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正Kidd血型是临床研究较为清楚的一类血型系统。该血型系统包括JKa、JKb、JK3三种抗原,除JK(a-b-)表现型缺少JK3高频抗原,其他表型均含有。Kidd血型系统相关抗体多数表现为IgG性质,易激活补体,产生补体导致的溶血性输血反应。由于抗体的特殊性,在临床输血过程中,以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较为多见,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也偶有报道。20世纪50年代发现JKa抗体以后,临床报道多例相关输血病例。笔者在输血前疑难配  相似文献   

17.
杨文 《地方病通报》2006,21(4):127-128
血液中心在采供血工作中产生的(如献血者信息、血液检测结果、实验记录等)各种档案资料,是中心日常业务工作的真实反映,也是一个地区输血事业发展的历史记载.随着我国<献血法>的深入实施,输血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如何对血液中心档案进行有效管理,特别是实现稀有血型档案信息化,充分发挥其应用价值,是血液中心档案管理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8.
<正>人类Rh血型是除ABO血型之外临床意义最大的血型系统,也是较复杂的血型系统之一,因其高免疫性,可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而备受重视。Rh血型系统主要有5种抗原,即C、c、D、E、e。在临床输血中,一般只做D抗原的鉴定,凡被检红细胞和抗D血清凝集者为RhD阳性,不凝集者为RhD阴性。在我国汉族人群中,RhD阴性的比例为0.2%~0.4%,属于稀有血型,因为非常罕见,  相似文献   

19.
在临床输血中,Rh血型系统是仅次于ABO的重要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5种主要抗原的免疫性强弱依次为D〉C〉E〉c〉e[1]。过去,因为交叉配血方法的局限性,时有因Rh血型抗体引起的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报道。随着输血检测技术的提高和对Rh血型抗体认识的逐渐深入,近年来因Rh血型抗体引起的交叉配血不合的报道日益增多,但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报道减少了。我院自2001年起即采用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发现Rh血型抗体引起的交叉配血不合有近42例,其中抗E有30例,占71.4%,也因此避免了多起可能的输血反应。但其中仍出现1例因抗E发生的迟发性溶血反应,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探讨Rh抗原分型及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检在精准输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在青龙满族自治县医院住院且需临床输血治疗的患者200例,年龄12~71(48.43±1.45)岁。以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未实施Rh(D、C、c、E和e)5种血型抗原检测的100例输血病例作为对照组;以2020年9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经Rh血型抗原检测行相容性配血的100例输血病例作为试验组。在血制品入库前,应用抗人球蛋白卡式法对标本进行ABO血型和Rh(D、C、c、E和e)5种血型抗原及不规则抗体进行检测,并将结果录入输血信息管理系统。在使用时,应用输血信息管理系统为试验组受血者自动匹配ABO血型和Rh(D、C、c、E和e)5种血型抗原相合的血袋,采用盐水法及抗人球蛋白卡式法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实现临床精准化输血。结果 对照组检出不规则抗体11例(11.00%),试验组检出2例(2.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64,P=0.010)。试验组中未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病例。对照组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1例,系患者产生了血型不规则抗-E抗体,经疑难配血、输注相合性血液4 U后,患者血红蛋白浓度升至预期水平,康复出院。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疑难配血用时、住院时间更短,输注去白悬浮红细胞量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开展Rh血型抗原检测有助于实现临床精准化输血,有效避免不规则抗体的产生,减少临床输血不良反应,提高临床输血治疗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