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转归,提高对儿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4月-2007年4月住院的15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病因主要为变态反应性疾病(4例)、恶性肿瘤(4例)、感染性疾病(寄生虫感染3例,病毒感染1例)、药物反应(2例),原因不明1例;临床表现多为发热(86.7%)、乏力(46.7%)、咳嗽(40.0%)、浅表淋巴结及肝脾肿大(53.3%);除恶性肿瘤外,经治疗多数预后良好.结论 儿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以继发性为主,多见于变态反应性疾病、恶性肿瘤、寄生虫感染;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患儿需进行全身各系统评估,寻找病因,警惕肿瘤,予以积极病因治疗.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儿童肾病综合征(NS)合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合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18例次NS患儿(15例,其中3例于第2次复发时也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转归。结果 嗜酸性粒细胞轻度增多16例次(89%)、中度增多1例次(6%)、重度增多1例次(6%)。12例次(67%)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发生在冬春季。9例次(50%)合并感染性疾病:4例肺炎(其中2例为支原体肺炎)、3例EB病毒感染、1例疑似蛲虫感染、1例链球菌感染;5例次(28%)合并过敏性疾病,其中2例表现为荨麻疹,2例表现为过敏性鼻炎,1例表现为湿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尿蛋白定量、血白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无明显相关性(P > 0.05)。8例次初发NS患儿,激素治疗后尿蛋白4周内转阴;10例次复发NS患儿,9例次患儿调整激素治疗后尿蛋白亦转阴。1例次(嗜酸性粒细胞中度增多)合并过敏性鼻炎的NS患儿予以抗过敏等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尿蛋白转阴,未恢复激素治疗,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降至轻度增多;余17例次患儿嗜酸性粒细胞均恢复正常。结论 NS合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常合并感染或过敏性疾病,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尿蛋白定量、血白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嗜酸粒细胞增多症(eosinophilia)临床多见.为引起儿科医师的重视,避免误诊及漏诊,现将我院近3年来收治的5例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少见原因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患儿,男,7岁。因反复水肿伴腹痛、呕吐8 d,水肿加重2 d入院。患儿8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睑水肿,伴咽痛、腹痛,非喷射性呕吐,近2 d水肿加重,逐渐蔓延至四肢及腹部,无发热、寒战,无尿频、尿急、尿痛,精神、食纳可,小便为浓茶样,偶为洗肉水样,大便正常。既往有腹股沟斜疝手术史,对鸡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生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原因 ,评价新生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 2 4例新生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患儿 ,监测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检测Ig系列 ,详细记录患儿入院后情况及患儿家属情况 ,并对所有患儿进行随访。结果 在同期住院的 10 5 2例新生儿中 ,2 4例 (2 .3% )患儿存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轻度增高占 2 9.2 % ,中度增高 5 4 .2 % ,重度增高 16 .7%。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时间为入院后 0~ 2 0d不等 ,其中 2 5 .0 %患儿入院当时即发现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 9.2 %患儿为入院后 1d发现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例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在恢复期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在Ig系列中 ,IgA增高 6例 (2 5 .0 % ) ,IgE增高 2例 (8.3%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患儿的恢复时间为 2~ 2 1d。患儿出院后 ,对所有患儿进行随访 ,其中 3例(12 .5 % )患儿有湿疹存在。截止至随访日期 ,尚未发现有过敏及哮喘发作。结论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在新生儿期并不少见 ,常见的原因与新生儿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7.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疾病是一组异质性疾病,表现为血液以及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持续性增多,并因嗜酸性粒细胞增殖所产生的炎症物质而造成微环境的改变和慢性不可逆的器官损害。世界卫生组织根据有无器官受累,将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疾病分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HE)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ES)。除家族性HE外,又分为继发性(反应性)、原发性(克隆性)和特发性HE。而淋巴细胞变异型HE是继发性HE的一种特殊类型。随着对淋巴细胞变异型HE发生的分子机制的研究,其诊断逐渐明确,并且一些靶向治疗药物如抗IL-5单克隆抗体Mepolizumab、抗CD 52单克隆抗体Alemtuzumab也相继出现。文章综述淋巴细胞变异型HE的基础与临床现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儿童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EOS)增多综合征(HES)的诊断及治疗特点。方法通过复习相关文献并结合本院2005年收治的2例HES患儿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了解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儿童和成人患者的异同。结果2例患儿虽均表现为HES,但1例转归为恶性过程,最终考虑为EOS白血病;而另1例经治疗病情稳定。结论儿童HES表现有其自身特点,但仍以EOS增多引起脏器损伤为主要表现,而FIP1L1-PDGFRA融合基因检测及T淋巴细胞功能异常,对本病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儿童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HES)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13例儿童HES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胃镜和影像、病理、治疗经过,结合相关文献对儿童HES临床特点以及诊治进行探讨。结果 13例HES中男7例(54%),女6例(46%);年龄3~14岁;病程1~72个月;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4.5~29.2)×109/L。受累器官:胃肠12例(92%), 肾脏膀胱11例(84%), 肺部7例(53%),可疑心脏受累3例(23%),皮肤1例(8%),肝脏1例(8%);2个部位受累共6例,3个部位受累5例,4个部位受累2例。治疗上均给予泼尼松口服治疗,随访10例均无临床不适症状(2例已停激素),但嗜酸性粒细胞仍有不同程度升高,3例失访。结论 儿童HES多见于学龄以及青春期儿童,以胃肠道、泌尿系统、肺部受累多见,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需要小剂量长期维持。 相似文献
10.
嗜酸性粒细胞(EC)性胃肠炎(EG)是一种原发于胃肠道,以胃肠道EC异常浸润为特征的罕见胃肠道疾病.本科于2008年9月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1 病例资料 患儿女,6岁11月,以"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4年余"于2019年5月15日入院.4年前发现腹部包块,检查发现脾大、白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异常增多,给予泼尼松及别嘌呤醇治疗,2个月后诊断"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继续口服泼尼松治疗半年余疗效不佳,又先后加用羟基脲、长春新碱、环孢素、IFN-α治疗,嗜酸性粒... 相似文献
12.
药物反应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全身症状(DRESS)是一类以发热、皮疹、淋巴结大、血液系统异常和内脏器官受累为临床特征的重症药疹,同时还具有发病延迟、症状迁延及人类疱疹病毒再活化等临床特点,使其区别于其他药物反应,具有高度临床异质性、可变性和不可预测性。发生在儿童群体的DRESS具有不同于成人的独特之处,如致敏药物、皮疹... 相似文献
13.
儿童肺吸虫病合并继发血小板增多症与嗜酸性细胞增多症(附1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儿,女,5岁,因咳嗽两月,发现血小板增多6天入院。患儿两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呈阵发性,无痰,无呼吸困难,抗炎治疗无好转。近1月开始出现间断发热,咳嗽、咳痰加剧,咳后有鸡呜样回声,6天前入当地医院住院治疗,血常规WBC25.7×10^9/L、Hb92g/L、Plt 1171×10^9/L,胸片示“支气管肺炎”,腹部B超发现肠淋巴结肿大,诊断为“支气管肺炎、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血小板增多待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患儿男,1岁11个月,因发热、皮疹3d入院。患儿为第3胎第1产,孕23周,母因妊高症早产。无哮喘及过敏家族病史。无生食食物史。发病初期于四肢远端及颈部出现针尖大小红色皮疹,后遍及全身,伴中等发热。体检:体温38.6℃,呼吸25次/min,血压80/60mmHg,反应弱,全身皮肤散在直径约1~5mm的瘀斑和瘀点。以躯干部及臀部为著,下肢少。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心肺无异常。肝肋下4cm,剑突下2cm,质中,边锐。脾未及。 相似文献
15.
幼儿反复发热、肝脾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儿,男,2岁,因咳嗽、发热第6次入院。患儿2月龄时发现腋下淋巴结结核,多次因发热、咳嗽住院,并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以及多次免疫全套提示IgG、IgA、IgM降低。入院后予以抗结核、抗细菌、抗真菌治疗,仍反复发热、肝脾进行性增大,入院第35天出现果酱样大便、B超提示左侧腹局部肠管横断面呈“同心圆征”,于全麻下行剖腹探查、肠套叠复位+回盲部成形术以及肠壁结节、肠系膜淋巴结活检、肝活检术,术后患儿出现肝功能衰竭、DIC、电解质紊乱,救治无效死亡。入院后血培养及肝活检均发现马尔尼菲青霉菌;并进一步对患儿、患儿父母及弟弟进行免疫缺陷病相关基因检测,提示患儿存在CD40L基因半合突变 (IVS1-3T→G),确诊为高IgM综合征。患儿母亲为此拼接点错误基因的携带者、父亲正常,患儿弟弟与患儿有相同的CD40L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16.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7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燕军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9,16(4)
目的 分析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发病趋势、临床特征、并发症的治疗情况及预后.方法 对70例确诊的IM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相关的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不伴有多脏器功能损害IM预后良好,伴有多脏器功能损害IM应积极治疗并发症,减少后遗症发生.结论 根据临床表现及外周血常规检查结果给予早期确诊并积极治疗并发症是IM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1 病历摘要
患儿,女,11岁.因“发现白细胞(WBC)升高近1个月,发热9d”入院.患儿入院前1个月因“尿频、尿急”来我院就诊,血常规示WBC 75.71×109/L,嗜酸性粒细胞占0.88.予头孢呋辛钠治疗5d,尿频、尿急消失,但复查血常规WBC为58.54× 109/L,嗜酸性粒细胞占0.76.9d前患儿体温升高,最高达40℃,每日均有发热,无明显时间规律,热型不规则.不伴咳喘、吐泻、皮疹、腹痛、关节肿痛、呕血、黑便、气促等,再次复查血常规,WBC为73.71×109/L,嗜酸性粒细胞为0.79.门诊遂以“WBC升高待查”收住儿科.起病以来,患儿精神、食欲、睡眠可,体力、体重无明显改变,大便正常. 相似文献
18.
17岁男童,因腹痛、腹泻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3年,加重3 d入院。3年前患儿因进食“老酸奶”后出现腹痛、腹泻,彩超示大量腹腔积液,血常规、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腹水组织学检查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3 d前因腹痛、腹泻再次入院,胃肠镜检查胃角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确诊为嗜酸细胞性胃肠疾病(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给予糖皮质激素及饮食规避治疗后好转,随访1年未反复。对于因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就诊的患儿,如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需考虑嗜酸细胞性胃肠疾病的可能,内镜活检胃肠道组织中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且计数异常为诊断的关键。 [引用格式: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1,23(11):1169-1173] 相似文献
19.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GE)是一种儿童少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以胃肠道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根据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部位分为黏膜型、肌型、浆膜型及混合型.该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隐匿起病,反复发作.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的依据.部分患儿有食物过敏病史.治疗以膳食疗法、激素治疗为主,基于免疫炎症靶点的生物制剂治疗是研究的... 相似文献
20.
患儿,男,10岁,因胸闷头晕10 d入院.10 d前出现胸闷,并伴头晕、呕吐、左侧胸痛,活动后加重.当地医院心脏彩超示"心包积液",予头孢拉定、激素等治疗7 d,仍头晕,并出现阵发性晕厥,遂来我院.20 d前被猫咬伤后肌注狂犬疫苗,当日出现发热,按上呼吸道感染治疗,2 d后症状消退.其外公40多岁时患"冠心病",心脏彩超示心肌肥厚,其舅舅患高血压1年余.[收稿口期]2009-03-13;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