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老年脑卒中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为临床护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症状评定量表(SCL-90)和自行设计的家属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家属的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与患者的关系、患者的病情)对128名老年脑卒中住院患者家属(简称调查组)进行调查,并与常模组进行对照。结果老年脑卒中患者家属SCL-90各项评定指标(除外偏执、精神病性)其余均高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心理健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结论老年脑卒中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常模。因此护士做好病人护理的同时,还要重视家属的心理护理,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陆叶  卫勤 《四川精神卫生》2009,22(3):182-184
目的探讨在精神科病房实施舒适护理的有效方法,全面提升精神病人的护理质量。方法将93例住院精神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住院环境、心理、治疗、护理、康复出院等方面均实施舒适护理,并对两组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干预组患者自觉舒适,紧张、焦虑及恐惧程度较实施前明显改善(P〈0.01),患者满意程度提高(P〈0.01),患者愉快接受治疗及护理,治疗依从性提高(P〈0.01)。结论舒适护理能使患者身体、心理上均获得安全和满足感,达到最愉快状态,增强其信心,为护理的顺利进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规范化健康宣教在精神科行保护性约束患者陪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10-2015-12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心理科住院治疗的精神病患者陪护家属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陪护家属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和干预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宣教,干预组在患者入院时通过幻灯片进行健康宣教,约束后发放宣教卡片进行个体健康宣教,并针对患者陪护家属的顾虑及心理反应进行心理疏导。比较2组陪护对保护性约束的心理接受程度及对治疗的影响。结果干预组陪护对保护性约束的接受程度(99%)明显高于对照组(68%),对治疗的影响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规范化健康宣教可有效改善陪护对约束性治疗的接受程度及满意度,减少患者约束时间及护士执行保护性约束所需时间,避免因约束对患者造成的躯体伤害,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病程与家属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为促进患者家属心理健康和培养良好应对方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36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按患者病程的长短将患者家属分为首发患者家属组(A组)、5年以下病程患者家属组(B组)、5年及以上病程患者家属组(C组)3组,通过调查法、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Bradburn编制情感量表对3组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3组SCL-90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国内常模(P〈0.05),A组SCL-90量表除敌对和偏执外其他各因子分及总分均高于B组(P〈0.05),除焦虑、敌对、偏执外其他各因子分及总分均高于C组(P〈0.01),B组躯体化、强迫、抑郁、恐怖因子分高于C组(P〈0.05)。A组在正性情感、负性情感、情感平衡3个维度上均显著低于B组、C组(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且不同病程的患者家属存在的心理问题不尽相同,而随着病程迁延,家属的心理调节能力逐渐增强,心理满意程度渐趋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精神卫生法实施前后男性住院精神障碍患者的保护性约束使用情况,并分析其原因。方法根据患者病历记录、保护性约束观察记录单进行回顾性调查,内容包括保护性约束使用率,保护性约束总人次、总时间、平均每人次约束时间,入院当天约束比率及保护性约束的原因。结果精神卫生法实施前后,男性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保护性约束总时间分别为5 364 h和2 231 h,保护性约束总人次分别为452人次和480人次。保护性约束使用率、平均每人次约束时间与精神卫生法实施前比较均明显下降(P〈0.01);平均每人约束次数较精神卫生法实施前增加(P〈0.01)。精神卫生法实施后,因不合作外走、行为紊乱约束保护的患者例数与实施前比较减少(P〈0.05);因暴力攻击、自杀自伤因素进行保护的患者例数较实施前增加(P〈0.05)。结论精神卫生法的实施对保护患者合法权益,降低住院患者保护性约束使用率,防止保护性约束的滥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老年期痴呆患者家属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老年期痴呆患者家属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健康状况问卷(SF-36)、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AD病理行为评分表(BEHAVE-AD)对老年期痴呆(AD和VD)患者和其家属进行评定,并与正常老人的家属和老年护理病人的家属进行比较。结果住院痴呆患者家属SF-36总分及因子分比正常对照组和老年护理组的家属评分低,但较门诊痴呆组家属评分高,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0.05)。单因素分析发现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工作情况、性格、病程、与患者的关系及有无躯体疾病之间SF-36总评分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痴呆患者家属生存质量的因素依次为患者痴呆的严重程度,精神行为症状,与患者的血源关系,性别及获得的社会支持。结论老年期痴呆患者家属生存质量较差,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奥氮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方法将110例应用奥氮平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做为研究组,102例应用氟哌啶醇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做为对照组,共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使用症状自评量表、应对方式问卷评定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经过三个月治疗后,研究组家属的SCL-90除偏执因子外,其余因子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应对方式问卷中研究组的解决问题、求助两个积极因子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自责、退避两个消极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奥氮平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和应对方式优于应用传统抗精神病药治疗的精神分裂症家属。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患者听感觉门控电位P50的影响。方法采用配对听觉条件(S1)、测试(S2)刺激范式,对33例未经抗精神病药治疗的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患者(患者组),给予第一代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进行听觉诱发电位P50检测,并与30名健康成年人(对照组)对照。结果(1)治疗前,患者组S1波幅[(1.86±0.90)μV]低于对照组[(2.79±1.70)μV],波幅比值S2/S1(1.03±0.61)高于对照组(0.46±0.26),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0.01);两组s2波幅及潜伏期的差异均无统计意义。(2)治疗6周后,患者组P50检测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意义。(3)与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相比,第二代抗精神病药能提高S1波幅(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已存在P50抑制异常,经两类抗精神病药治疗6周仍未能明显改善;与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相比,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治疗可提高S1波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吸烟对首发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将102例首发住院的精神分裂症男性患者按是否吸烟分成吸烟组、非吸烟组,均予8周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PANSS总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PANSS总分均有显著下降(P〈0.01);吸烟组治疗后PANSS总分高于非吸烟组(P〈0.01),临床显效率低于非吸烟组(P〈0.01);吸烟组抗精神病药物使用剂量高于非吸烟组(P〈0.05)。结论吸烟可能影响首发精神分裂症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使用奥氮平、利培酮、氯氮平3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分别合并碳酸锂治疗女性躁狂发作疗效和院外服药依从性。方法按照随机的原则将84例女性患者分为3组,分别使用奥氮平、氯氮平、利培酮合并碳酸锂治疗,在急性期不少于4周的住院期间使用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评估疗效;院外治疗期8周内,应用在Morisky问卷基础上改进的自编依从性问卷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调查。结果住院期间奥氮平组起效时间中位数为3d,明显早于利培酮组的(7d)(Z=4.75,P〈0.01);奥氮平组与氯氮平组(3d)的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周、4周后奥氮平组BMRS减分值与氯氮平组相当(Z=0.54、0.67,P=0.40、0.49),而大于利培酮组(Z=3.04、1.98,P〈0.01、P=0.04)。随访期间奥氮平组服药依从性评分高于其他两组。结论奥氮平应用于女性急性躁狂发作患者起效迅速,维持治疗时服药依从性良好,其常见不良反应为过度镇静、头晕和体质量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电图QTc间期延长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对服用稳定剂量抗精神病药的522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收集人口学资料,测定空腹血糖等生化指标,并进行心电图检查,以QTc≥440ms作为QTc间期延长标准,分析QTc间期延长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结果 QTc间期延长发生率12.8%,女性(22.7%)高于男性(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和传导阻滞患者QTc间期延长风险分别是心电图正常患者的2.6和3.1倍(P〈0.05)。结论 抗精神病药治疗期间QTc间期延长发生率存在性别差异,女性QTc间期延长的风险可能更高。  相似文献   

12.
保护性约束中的人性化措施在精神科病房的应用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保护性约束中的人性化措施在精神科病房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50例需要保护性约束的男性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观察组在约束中使用人性化措施,加强基础护理,维护患者自尊、重视倾诉和沟通,避免不良语言刺激,满足其合理要求,确保生理、心理满足而舒适;对照组采用常规保护性约束,并比较两组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理反应良好,约束后患者躯体影响小,治疗依从性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为95.6%,护患纠纷和投诉为零。结论保护性约束中的人性化措施极大地满足了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对患者的后续治疗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提升了医院的整体形象,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社区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以患者为中心的“患者-家属-社区居民”模式的社区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康复的影响。方法将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患者及其家属、社区居民实施群体干预和个别指导,对照组只给予一般健康指导,共干预1年。采用家庭社会关怀度指数问卷(APGAR)、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1~74)对干预效果进行评定。结果实施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程度明显降低,与干预前及两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患者得到较多的家庭、社会支持,家庭社会关怀度显著提高(P〈0.01)。患者生活质量与家庭社会支持度的相关性分析,除物质生活维度,其余3个维度即躯体功能(r=0.34、P〈0.01)、心理功能(r=0.36P〈0.01)、社会功能(r=0.28,P〈0.05)均与家庭社会关怀度呈正相关,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P〈0.01)。结论及时的社区干预可有效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研究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体重增加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将83例抗精神病药物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n=42例)和未干预组(n=41例),对干预组实施护理干预。结果 未干预组体重增加差异显著高于干预组(P〈0.05)。结论 护理干预对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体重增加的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护理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恢复的影响。方法将精神分裂症患者84例随机分成药物治疗组(对照组)42例和药物加认知行为护理治疗组(研究组)42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末进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住院病人护士观察量表(NOSIE)和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测定。结果BPRS在2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NOSIE和ITAQ在治疗前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12周末研究组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认知行为护理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恢复有明显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司法精神病鉴定凶杀案件的特征。方法:采用自编司法精神病鉴定案例调查表,对1990年至1999年期间256例(前期组)和2000年至2007年期间179例(后期组)司法鉴定的凶杀案件进行比较。结果:与前期组比较,后期组凶杀案比率减少(χ2=35.55,P〈0.01);无业者增多(χ2=24.91,P〈0.05);农民减少(χ2=53.37,P〈0.05);外省人员增多(χ2=24.30,P〈0.05);由家属举鉴者增多(χ2=35.55,P〈0.05);作案手段残忍者增多(χ2=26.65,P〈0.01);鉴定为无精神病者增多(χ2=74.00,P〈0.01);而精神分裂症减少(χ2=16.3,P〈0.05);评定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者增多(χ2=30.44,P〈0.01)。结论:新时期司法精神病鉴定凶杀案件的特征存在显著变化,值得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护理管理模式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对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经家庭式开放式的病房管理60例、封闭式病房管理60例治疗,于入院时、治疗2周末、4周末、6周末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住院精神病患者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评价其精神症状严重程度及社会功能情况。结果家庭式开放式管理模式组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社会功能,SSPI减分明显,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治疗后BPRS总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开放式管理有利于提高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适应社会技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及混合发作)住院患者家属生活质量及社会支持状况。方法以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住院患者的家属为研究对象,进行一般调查表(自制)、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等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住院患者家属生活质量的各项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2)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住院患者家属社会支持总分与全国常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患者家属文化程度越高,获得的社会支持情况越好,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家人获得的社会支持状况好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9)。结论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住院患者家属的生活质量令人担忧,这可能与疾病的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9.
李鑫  夏晓 《精神医学杂志》2009,22(6):431-433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强迫症状的干预效果。方法将85例伴有强迫症状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2例)和对照组(43例),研究组接受共6个月的心理护理,并在基线、干预后3月末、干预后6月末应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疗效。结果干预后6月末,研究组和对照组的Y—BOCS评分以及HAMA评分较干预前均有显著性降低(P〈0.05)。而在干预后3月末、6月末,干预组的Y—BOCS评分和HAMA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强迫症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脑出血稳定期患者采取综合护理措施的临床体会,为今后提高脑出血患者护理质量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将符合条件的16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综合护理组和对照组,综合护理组给予全程康复护理,出院后继续给予康复指导;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及纠纷发生次数、运用SIS3.0比较2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的生活质量。结果综合护耻组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满意度及发生纠纷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6个月SIS比较,除记忆与思维一项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OS)外,其他各项比较综合护理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出血患者采取综合护理措施可以减少并发症及纠纷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