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口腔健康教育对改善孕妇口腔卫生状况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口腔健康教育对孕妇妊娠中后期的口腔卫生状况的影响。方法:将310名孕妇(孕24~26周)用随机、单盲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口腔健康教育,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措施。临产(孕37~40周)时检查简化口腔卫生指数(OHI-S)和牙龈指数(GI)。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口腔卫生指数和牙龈指数经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过口腔健康教育后,实验组口腔卫生状况优于对照组。结论:对妊娠中后期的孕妇进行口腔健康教育可以明显改善口腔卫生状况。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字、电化、语言三种健康教育形式,对小学生进行半年口腔卫生知识普及教育,并以教育前后牙菌斑指数测定为效果比较依据,观察到经过三种形式的教育,特别是语言教育,有明显改善学生口腔卫生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根据第3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分析,我国12岁学生口腔卫生知识贫乏,口腔卫生习惯较差[1]。而这一时期是口腔保健的重要时期,也是口腔健康观念和行为的形成期。因此提高学生口腔卫生知识,培养良好的口腔卫生习 相似文献
4.
健康教育对小学生口腔卫生及行为改善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课题利用大学生暑期三周的社会实践,先对大学生进行口腔健康知识培训,合格后通过他们对农村小学生进行口腔健康知识、行为调查,并进行口腔卫生行为指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l对象与方法1.l对13名口腔专业H年级大学生进行为期3天的培训,内容有口腔保健知识、正确的口腔健康行为、牙菌班测试及检查(采用1987年辽宁省卫生防疫站的测试法)。牙菌斑指数判断标准为:<1.10属刷牙基本清洁,1.11-2.m欠清洁,>2.m则刷牙基本无效。龋齿的检查、诊断标准是以世界卫生组织于lop4年内部公布的标准为准。所有大学生均作一致性检验,以口… 相似文献
5.
口腔健康教育对改善青少年口腔卫生状况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口腔健康教育对改善青少年口腔卫生状况的效果。方法从学校学生中随机抽取436名学生,分为教育组和对照组。对教育组学生通过讲课的方式进行口腔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同时要求教育组学生在老师的监督下认真刷牙;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措施。结果3个月后,教育组学生的口腔卫生指数(OHI)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改善(P<0.05),牙龋指数(GI)也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增加青少年口腔保健的知识和行为对口腔健康状况的改善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7.
12岁儿童口腔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口腔健康教育对12岁儿童口腔健康知识、态度、行为以及口腔卫生的影响. [方法]选择小学6年级12岁儿童共120名,随机分为实验组60名进行口腔健康教育,并课间在学校老师监督下用BASS法刷牙1周,对照组60名不作任何口腔健康教育及刷牙指导,两组均在干预前后行口腔健康问卷测试、菌斑染色测试和菌落计数. [结果]在口腔卫生知识和行为方面,实验组在关于牙龈炎和龋齿的病因、含氟牙膏的作用和使用率、刷牙的频率等回答正确率都有明显的提高,尤其对含氟牙膏的作用认识升高了67.7%.实验组的菌斑指数在干预后下降了29.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菌数在干预后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口腔健康教育能明显提高儿童的口腔健康知识和行为,有效改善儿童口腔的卫生状况. 相似文献
8.
加强健康教育促进小学生口腔卫生的改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们于1997年在1所小学进行口腔卫生教育和强化卫生行为,对口腔卫生改善情况进行了追踪观察,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选择1所一般小学,全校1025名学生为教育对象,从中随机抽取300名学生(1-6年级各一班)作为追踪样本。定期用牙菌斑指示剂检查口腔卫生状况,作为客观指标。1.2方法1.2.1开展口腔卫生教育由保健教师上卫生课,讲解怎样保护牙齿、预防使齿、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刷牙的方法等知识,并利用板报、广播、图片展览等向学生进行全面口腔卫生知识教育,组织学生自己动手编写口腔卫生小报及刷牙表演赛等。1.2.2强化卫… 相似文献
9.
坚持口腔卫生知识教育是防治小学生口腔疾病的重要措施。瓦房店市防疫站从1988年开始,结合全国首批农村学校卫生试点县工作,把口腔卫生知识教育纳入日程,经过三年反复强化教育,学生的口腔自我保健意识提高,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及口腔疾病明显减少。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本市某小学三年级学生 1.2 教育形式①每学期两次口腔卫生知识课;②校内广播和黑板报定期宣传口腔卫生知识;③现场训练掌握正确刷牙方法;④借9.20全国爱牙日之际组织口腔卫生知识竞赛。 1.3 调查方法:开展口腔卫生知识教育前 相似文献
10.
农村儿童口腔卫生健康教育的群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口腔卫生健康教育在当前农村儿童龋齿防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于1996年9月~1997年9月,在江苏省金坛市农村,开展了儿童口腔卫生健康教育的群组研究,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选择两所幼儿园3~5岁儿童326名为实验组。配对选择其他... 相似文献
11.
12.
<正>口腔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咀嚼、消化、味觉、语言和辅助呼吸等重要功能,健康的口腔对人体摄取食物、正常沟通、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具有重要意义[1],而良好的口腔卫生是口腔健康 相似文献
13.
学校口腔卫生健康教育模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口腔卫生健康教育可以提高人们对口腔保健知识的认知水平.但它能否改变人们的观念,并且进一步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和口腔卫生状况值得探讨[1].为了在这一问题上探索出一条适合学校口腔卫生健康教育的新路,自1999年3月起,我们在石河子市区的各小学以“知-信-行”为主线,采取“复合式”的口腔健康教育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14.
健康教育对培养中学生口腔卫生行为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6月至1999年1月,我们在哈尔滨市第53中学开展了一次口腔卫生专题的健康教育活动,促进了中学生口腔卫生保健意识的提高和口腔卫生行为的改善,现将做法和结果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抽取初一至初三各2个班,30O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追踪调查。定期由道外区牙病防治院的专业技术人员,用牙菌斑指示剂检查口腔卫生状况,作为评价指标。2教育形式与干预措施2.1提高健康教育课的质量,由保健教师负责,通过面授和电化教育,向中学生普及口腔卫生保健知识。2.2请牙病防治院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口腔保健知识专题讲座,讲解和指导如何选择… 相似文献
15.
了解小学生口腔卫生知识行为现状,并评价健康教育效果,为开展小学生口腔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梧州市市区20所小学二年级在校学生1 304名进行为期1个月的口腔健康教育,以问卷调查方式评价健康教育效果.结果 健康教育后,除引起龋齿和牙龈出血的原因外,小学生的口腔卫生知识知晓率与健康教育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口腔卫生行为如每天刷牙2次、选用含氟牙膏和正确刷牙方法的持有率比健康教育前分别提高了10.76,17.73和8.41百分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应将口腔健康教育作为小学生健康教育工作重点之一,以提高小学生的口腔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6.
刘董林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2,(4):307-308
正儿童口腔疾病患病已成为危害儿童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加强儿童口腔疾病综合防治,可以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改善口腔卫生状况,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为了尽快改变我国儿童口腔卫生健康现状,中央财政从2008年起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浙江省舟山市某城区幼儿园开展口腔卫生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使用自行设计的《幼儿口腔卫生行为和家长口腔卫生知识调查表》,对舟山市的2所公办幼儿园的全体2010年人园幼儿家长进行2次问卷调查。包括家长观察到的幼儿行为和家长健康知识知晓率两部分。结果入园时幼儿家长观察到的幼儿口腔卫生健康行为形成率为50.53%,2年后为58.9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年后幼儿在“每天刷牙”、“有自己的牙刷”、“正确刷牙”等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园时幼儿家长健康知识知晓率为78.83%,2年后为77.5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经常吃蔬菜、水果对牙齿有好处”、“每天早晚刷牙”、“睡前吃东西对牙齿有害”、“用含氟牙膏能保护牙齿”的知识知晓率较入园时有提高。结论舟山市某城区幼儿园开展口腔卫生健康教育的效果明显,但家长的相关健康知识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幼儿园应通过创建“健康促进幼儿园”,加强家园联系,全面提高幼儿的健康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为认真实施全国<九亿农民健康教育行动>,加强山东省邹城市3~14岁儿童口腔卫生保健,探讨健康教育对预防口腔疾病的效果,促进学校卫生工作的开展,邹城市卫生防疫站于1998~2001年以邹城市第二实验小学、杏花村小学(含学前班)的学生为对象,对其口腔疾病的流行病学、口腔健康行为进行了动态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口腔健康教育干预前后温州市学龄前儿童家长口腔卫生知识、态度以及儿童口腔健康行为的改变情况,为制定针对性的口腔健康教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2020年5—12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温州市龙湾区3所在园儿童人数大于150人的幼儿园,对在园的480名4~6岁儿童及其家长进行口腔健康教育干预。使用第四次口腔流行病学调查问卷收集干预前后儿童家长口腔卫生知识、态度以及儿童口腔健康行为情况。结果干预前、后儿童家长对“食用甜食可以导致龋齿”和“龋齿可以引起牙龈发炎”的知晓率均在90%以上。干预后儿童家长对口腔疾病知识的后5题知晓率均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前、后儿童家长对“口腔健康对自己的生活很重要”持积极态度率均在90%以上。干预后的儿童家长在“预防牙病首先靠自己”“保护孩子六龄牙很重要”“定期口腔检查是十分必要的”“乳牙龋齿应及时充填”“乳牙缺失应及时制作间隙保持器”持积极态度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后儿童刷牙频率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993,P<0.001);干预后家长帮助儿童刷牙率(41.04%)明显高于干预前(1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79,P<0.001);干预后儿童含氟牙膏使用率、饭后刷牙/漱口率均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后儿童“甜点食用频率≥1次/d”率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832,P<0.001);干预后儿童碳酸饮料饮用频率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248,P<0.001);干预前、后儿童口腔清洁率分别为65.63%、82.08%,干预前后儿童口腔清洁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667,P<0.001)。结论对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口腔健康教育,能够促进学龄前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对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医学院校学生口腔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口腔健康教育传播口腔保健知识和技术 ,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 ,预防疾病 ,消除危险因素 ,促进口腔健康〔1〕。不同的对象对口腔健康教育知识的接受力不同。医学院校的学生 ,特别是口腔系学生 ,应该说是人群中接受力最强、行为改变最快的一个群体。为了评价这一特殊人群的口腔健康教育效果 ,我们作了此项调查。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受试者为本校口腔系四年级学生 ,其中本科班 30人 ,专科班 42人 ,共 72人。男性 47人 ,女性 2 5人 ,年龄 2 1~ 2 5岁 ,平均 2 3岁。1.2 方法 :在“口腔预防医学”理论课上 ,详细讲述有关去除菌斑的方法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