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厥而心下悸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组成茯苓六两人参一两甘草一两炙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破八片以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注凡太阳病治不如法,汗后复下,或下后复汗,误而又误,变成坏病,若其人阳盛而从热化,则转属三  相似文献   

2.
茯苓四逆汤     
伤寒厥而心下悸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组成茯苓六两人参一两甘草一两炙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破八片以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相似文献   

3.
治少阴水气为患,腹痛下利,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其人或咳或呕,或小便利而下利者。用此加减。组成白尤二两,茯苓二两,白芍二两,大附予一枚(炮),生姜二两(切),以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去附子加生姜,足成半助。  相似文献   

4.
治少阴水气为患,腹痛下利,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其人或咳或呕,或小便利而下利者。用此加减。组成白术二两,茯苓二两,白芍二两,大附子一枚(炮),生姜二两(切),以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予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去附子加生姜,足成半砌。  相似文献   

5.
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又治肺痿咳吐多,心中温温液液者。 组成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桂枝三两麦门冬半升麻子仁半升大枣十三枚擘人参一两阿胶二两生地黄一筋以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服一升,日三服。  相似文献   

6.
治少阴水气为患,腹痛下利,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其人或咳或呕,或小便利而下利者,用此加减。组成白朮二两,茯苓二两,白芍二两,大附子一枚(炮),生姜二两(切),以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去芍药加干姜二两,  相似文献   

7.
再论茯苓四逆汤中茯苓之功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力 《河北中医》1996,18(3):20-20
再论茯苓四逆汤中茯苓之功效徐力(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部210029)陈亦人指导茯苓四逆汤系《伤寒论》方,为张仲景所创,关于方中茯苓之功效,历来争论颇多。今人也多有主张其功效为利水渗湿。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方中茯苓之功用。1茯苓四逆汤证的病...  相似文献   

8.
治少阴水气为患,腹痛下利,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其人或咳或呕,或小便利而下利者,用此加减。组成白术二两,茯苓二两,白芍二两,大附子一枚(炮),生姜二两(切),以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去附子加生姜,足成半觔。  相似文献   

9.
赵致镛  李建才 《四川中医》2006,24(12):35-36
茯苓四逆汤证历代注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作者通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及思考,渐悟其真谛。本文就烦躁的病机及茯苓的功效对此条文予以论述。  相似文献   

10.
张清仲  朱章志 《中医药学刊》2006,24(10):1927-1928
通过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病症特点和用药规律的研究及吾师朱章志教授运用该方治疗疑难病的临床验案分析,认为茯苓四逆汤证的病机为阴阳两虚、肾水上泛。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病症特点和用药规律的研究及吾师朱章志教授运用该方治疗疑难病的临床验案分析,认为茯苓四逆汤证的病机为阴阳两虚、肾水上泛。  相似文献   

12.
茯苓四逆汤出自《伤寒论》,系由茯苓、人参、附子、炙甘草、干姜所组成,是仲景治疗少阴病方剂之一。笔者多年来,在此方基础上稍加化裁治疗许多种病,每收出奇制胜之效,可见经方异病同治之妙。仅举验案如下: 高血压张××,男,60岁,1979年初诊。患高血压病已八年之久,近日来头晕较甚,经前医用六味丸、牛黄降压丸及汤剂、  相似文献   

13.
14.
治热结在内,心下急呕不止,郁郁微烦,柴胡证仍在者,与大柴胡汤下之。组成柴胡半升,黄芩三两,半夏半升,芍药半两,枳实四枚,大黄二两,生姜五两,大枣十二枚擘以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相似文献   

15.
笔者通过对《删补名医方论》一书进行详细研读,从方剂的选材、方名的考释、方义的注解、药引的运用等方面对其学术思想作出初步探讨,并对其学术地位作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认为其学术思想对当代中医方剂学的发展仍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伤寒厥而心下悸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组成茯苓六两人参一两甘草一两炙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破八片以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注凡太阳病治不如法,汗后复下,或下后复汗,误而叉误,变成坏病,若其人阳盛而从热化,则转属三阳,阳衰而从寒化,则系在三阴,此二汤所治之烦躁,皆坏病也,烦躁虽六经俱有,而多见于太阳少阴者,太阳为真阴之标,少阴为真阳之本也,未经汗下而烦躁,多属阳,其脉实大、其证渴热,是烦为阳盛,躁为阴虚,已经汗下而烦躁,多属阴,其脉沉微,其证汗厥,是烦为阳虚,躁为阴极也,夫先下后汗,于法为逆,外为大热,内不渴呕,似乎阴阳自和,而实妄汗亡阳,所以虚阳扰乱于阳分,故昼日烦躁不得眠,盛阴偏安于阴分,故夜而安静,脉沉微,是真阳将脱而烦躁也,用干姜附子壮阳以配阴,姜附者阳中阳也,生用则力更锐,不加甘草则势更猛,是方比四逆为峻,救其相离,故当急也,先汗后下,于法虽顺,若病不解,厥悸仍然,骤增昼夜烦躁,似乎阴盛格阳,而实肾上凌心,皆因水不安其位,抉阴邪而上乘,是阳虚有水气之烦躁也,用茯苓君四逆抑阴以伐水,人参佐四逆生气而益阳,参苓君子也,兼调以甘草,此四逆为缓,阴阳不急,故当缓也,一去甘草,一加参苓,而缓急自别,仲景用方之妙如此。  相似文献   

17.
翁銮坤 《中医药学刊》2006,24(8):1550-1551
试从茯苓四逆汤证的病机、茯苓四逆汤中茯苓的功效等方面,对茯苓四逆汤证中有无水气这一争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刘敏 《河北中医》2006,28(8):594-595
何某,女,64岁,2004-01-15初诊.手指间歇发作苍白、发紫、寒冷,针刺样疼痛,麻木僵硬已五六年,并逐渐发展至整个手掌,冬天尤甚,下冷水则更加严重,即使戴皮手套下冷水仍觉手指疼痛难以忍受.  相似文献   

19.
试从茯苓四逆汤证的病机、茯苓四逆汤中茯苓的功效等方面,对茯苓四逆汤证中有无水气这一争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茯苓四逆汤乃仲景为伤寒发汗,若下后,病仍不解,烦躁者而设之方。对于该方病机为阴阳两虚一说,目前基本认识一致;方中附子生用回阳救逆,干姜温中散寒,炙甘草既益气补中,又可缓解附子的毒性,人参益气生津,诸药合而回阳益阴,这是历代医家的共同认识。对其中重用茯苓之意,历来解释不一。成无己曰茯苓人参益阴;柯韵柏言茯苓以滋阴;程郊情云;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