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及其逻辑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各脏腑之精、气、阴、阳的概念及其逻辑关系.指出各脏腑之精是一身之精分藏于各脏腑的部分,是支撑各脏腑机能活动的液态精华物质;各脏腑之气是一身之气分布于各脏腑的部分,是各脏腑之精化生的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和能量,具有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生理机能的作用;各脏腑之阴是一身之阴气分布于各脏腑的部分,也是各脏腑之气中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特性的部分;各脏腑之阳是一身之阳气分布于各脏腑的部分,也是各脏腑之气中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特性的部分.脏腑之精、气、阴、阳的逻辑关系是脏腑之精化为脏腑之气.脏腑之气分为脏腑之阴气与脏腑之阳气.  相似文献   

2.
五味者,酸苦甘辛成也。五味有食之五味和药之五味。从中医养生的角度看,五味调和,则脏腑各有所归,人体就健康,五脏的功能发挥就正常,此生理之常也。五味之味,各走所欲之脏之经。如辛入肺经,能散能行;酸入肝经,能收能涩;甘入脾经,能升能缓;苦人心经,能泻能燥;咸入肾经,能软坚能润下。即所谓“嗜味不同,各有所喜”。若五味偏盛,易致脏腑功能紊乱。故《素问·生气通天论》云:“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  相似文献   

3.
<正> 自董汉良提出痰淤相关学说(见《中医杂志》1980年9期》后,笔者颇受启迪,故宗痰淤并治之旨,并结合五官科疾病热证偏多之理,将化痰活血药与清热药共冶一炉,自拟清化活血汤治部分五官科之热性疾病,获效尚可,简介于后。方剂组成:银花15克,连翘、丹皮、大贝母、苦杏仁、白僵蚕、广郁金各10克,白芷、粉甘草各7克。痰热较甚,口渴便秘加天花粉、大黄各10克;风热表证明显者加薄荷6克,菊花10克;血热之象明显加紫草,地鳖虫各10克;热毒较甚加黄芩10克,蒲公英15克;久病或有阴伤之象加北沙参、天花粉各15克;眼、耳、鼻、喉之病,各可酌加引经药,即眼病加菊花、青葙子;耳病加柴胡、石菖蒲;鼻病加辛夷花、白蒺藜;喉病加桔梗、板兰根。  相似文献   

4.
河图阴阳之理:土为中为阴,四象在外为阳,此内外阴阳之理;木火相生为阳,金水相生为阴,乃阴阳水火既济之理;五行中各有阴阳相交,生生不息,乃阴阳互根同源之理;中土为静,外四象为动,乃阴阳动静之理。若将河图方形化为圆形,木火为阳,金水为阴,阴土阳土各为黑白鱼眼,就是太极图了。此时水为太阴,火为太阳,木为少阳,金为少阴,乃太极四象也。故河图乃阴阳之用,易象之源也。易卜乃阴阳三才之显也。  相似文献   

5.
医家座右铭     
《现代中医药》2014,(5):94-94
<正>医乃仁术,良相同功。立志当坚,宅心宜厚。纵有内外妇幼之别,各尽神圣工巧之能。学无常师,择善而事;卷开有益,博览为佳。必读昔贤之书,俾免离经而叛道;参考近人之说,亦使温故而知新。及其成功,尤贵经验;再加修养,方享令名。临证非难,难于变化;处方应慎,慎则周详。认清寒热阴阳,分辨表里虚实。诊察各求精到,举止切戒轻浮。毋炫己之长,勿攻人之  相似文献   

6.
王汉裕 《陕西中医》2002,23(10):957-958
《素问·金匮真言论》曰 :“夫精者 ,身之本也。”《灵枢·决气》曰 :“两精相搏 ,合而成形 ,常先身生 ,是谓精。”《灵枢·经脉》曰 :“人始生 ,先成形。”《灵枢·本神》也说 :“生之来 ,谓之精。”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成、发育及各种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人体的各脏腑组织器官均由精这种物质构成。精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之精即肾精。广义之精指脏腑之精 ,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后天之精由脾胃化生 ,然后化生气、津液、血 ,输送灌注于各脏腑组织 ,成为各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余者由肾贮藏 ,成为肾精 ,即后天之精。故《素问…  相似文献   

7.
治疗伤科疑难顽病注重使用中医的辩证与辩病相结合,并根据疾病的不同而各有侧重。认为难证之治;应重辩证,顽疾之辩,应重辩病;疑症之施,取中西之长。  相似文献   

8.
脾阴虚渊源及论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棉娟 《陕西中医》2011,32(2):251-252
<正>《内经》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五脏各有阴阳,脾为五脏之一,亦有阴阳之分。历代医家对五脏之阴多注重滋补心、肝、肺、肾之阴,而很少重视脾脏之阴。  相似文献   

9.
《灵枢·九针十二原》篇尝有“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原文“勿复针”后还有“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一句,张志聪认为此句置此则将前后连属内容悬隔,疑为衍文,今从,故省去)之载述,该段经文常作为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10.
味咸微温。主崩中漏下,寒滑之病。破子脏中血,症瘕结气,寒热腹痛,无子,凡寒凝血滞之病,皆能除之。阴痿不起,补不足。强肾补阳益气。 阳起石得火不燃,得日而飞;硫黄得日无焰,得火而发。皆为火之精,而各不同。盖阳起石禀日之阳气以成,天上阳火之精也;硫黄禀石之阳气以成,地上阴火之精也。所以硫黄能益人身阴火之阳,阳起石能益人身阳火之阳也。五行各有阴阳,亦可类推。  相似文献   

11.
<正>笔者临证30年,遵审证求因、辨证论治之旨,既重内服,又崇外治,或两者取一,或两者并行;内服外用虽各有所主、各有所归、各有特点,但理本同一,惟以治疗所需为务。"内治之理,即外治之理;内治之药,即外治之药",病在内,治在外,医理法则药理无二,殊途同归,异曲同工,更有单独内服所不及的诸多优点。现举临证浅验,请同道指正。1中药电离子导入法该法是融中药、穴位及电流等综合物理作用为一体的一种  相似文献   

12.
程凯  胡元骏 《东方养生》2011,(9):106-107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者为定?岐伯答曰: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秋取经喻,邪在鹏,取之合.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篇》)译文:皇帝问岐伯说:四季的气候,各有...  相似文献   

13.
试谈《伤寒论》的气化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伤寒论》六经是在《素问·热论》基础上发展和完善的。历代医家对《伤寒论》六经证候的认识,议论纷纷,见解不一。有人用“经络学说”来解释;有人用“脏腑学说”来解释;有人用“气化学说”来解释。他们各有其特点,各有所发挥,为我们研究《伤寒论》提供了宝贵资料。我本着与同道共同学习的想法,试谈个人肤浅体会。《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  相似文献   

14.
<正>当归四逆汤出自张仲景之《伤寒论》:"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原文由当归、桂枝(去皮)、芍药、细辛各三两,甘草(炙)、通草各二两,大枣二十五枚组成。本方养血散寒,温经通脉。临床多用于厥阴伤寒,血脉凝涩,  相似文献   

15.
白常继 《东方养生》2011,(10):122-125
先天须知原文:凡物各有先天,如人各有资禀.人性下愚,虽孔、孟教之,无益也;物性不良,虽易牙烹之,亦无味也.指其大略:猪宜皮薄,不可腥臊;鸡宜骗嫩,不可老稚;鲫鱼以扁身白肚为佳,乌背者,必倔强于盘中;鳗鱼以湖溪游泳为贵,江生者,必搓丫其骨节;谷喂之鸭,其膘肥而白色;变土之笋,其节少而甘鲜;同一火腿也,而好丑判若天渊;同一...  相似文献   

16.
《内经》中五气一词出现在很多篇章中 ,但名同义异。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含义 :1 木、火、土、金、水五运之气  《素问·天元纪》说 :“五气运行 ,各终期日 ,非独主时也。”《素问·至真要》说 :“五气交合 ,盈虚更作。”《素问·六节脏象》说 :“五令更立 ,各有所胜。”《素问·五运行》说 :“正五气之各主岁尔 ,首甲定运。”以上诸篇所言五气是指五运之气。五运之气是《内经》中运气学说的一个概念 ,除了上述篇章中直称五气外 ,另外关于五运之气的内容还见于《素问》之《六微旨》、《气交变》、《五常政》、《六元正纪》等 7篇大论中 ,…  相似文献   

17.
《素问·痿论》“帝曰:治之奈何?歧伯曰: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对其中“荥”、“俞”二字有两种解释;第1种认为“荥”、“俞”即“荥俞”,“腧穴”的意思。持这种观点的如明·张介宾曰:“补者所以致气,通者所以行气,上文云独取阳明,此复云各补其荥,而通其俞。盖治痿者,当取阳明,又必察其所受病之经而兼治之也。如筋痿者,取阳明厥阴之荥俞,脉痿者取阳明少阴之荥俞;肉痿骨痿,其治皆然。”清·张志聪亦曰:“伯言治痿之法,虽取阳明,而当兼取五脏之荥俞也。各补其荥者,补五脏之真气也;通其俞者,通利五脏之热也”。第2种解释则认为“荥”、  相似文献   

18.
医家座右铭     
正医乃仁术,良相同功。立志当坚,宅心宜厚。纵有内外妇幼之别,各尽神圣工巧之能。学无常师,择善而事;卷开有益,博览为佳。必读昔贤之书,俾免离经而叛道;参考近人之说,亦使温故而知新。及其成功,尤贵经验;再加修养,方享令名。临证非难,难于变化;处方应慎,慎则周详。认清寒热阴阳,分辨表里虚实。诊察各求精到,举止切戒轻浮。毋炫己之长,勿攻人之  相似文献   

19.
医家座右铭     
医乃仁术,良相同功。立志当坚,宅心宜厚。纵有内外妇幼之别,各尽神圣工巧之能。学无常师,择善而事;卷开有益,博览为佳。必读昔贤之书,俾免离经而叛道;参考近人之说,  相似文献   

20.
<正> 聚于胃,关于肺,语出《素问·咳论篇》,这两句话高度概括了咳嗽的发病机理。六腑以胃为本,五脏以肺为先。从发病成因上讲:“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