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深圳市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了解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为提高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层随机抽取深圳市3所学校共计1 335名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手册(MHT)》进行调查、评估、对比。结果流动男童的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总焦虑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常住男童(P值均0.05)。流动女童的学习焦虑、恐怖倾向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常住女童(P值均0.05)。结论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常住儿童差,流动男、女童心理健康问题不同,需要给予针对性干预。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现况调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描述安徽省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探索不同类型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差异.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皖南、皖北城乡普通中学7所,获得样本3421人,其中留守青少年682人.应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结果 安徽省10~18岁青少年的留守率为19.94%;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于非留守青少年,其孤独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均明显高于非留守青少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皖北差于皖南(MHT总分、自责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P<0.05);女生差于男生(MHT总分、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P<0.05);初一学生MHT总分低于其他年级(P<0.05);农村差于城镇(对人焦虑、孤独倾向,P<0.05);非独生子女差于独生子女(MHT总分、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P<0.05).结论 安徽省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于非留守青少年,留守青少年中的女生、高中学生、非独生子女以及皖北和家庭所在地为农村的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天津市区单亲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级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天津市1 625名中小学生,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进行调查.结果 天津市区中小学生单亲比率为10.8%,和平区最高,为12.85%,七年级学生单亲比率最高,为12.79%;父母文化程度为本科的学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方面的得分低于父母为中专的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亲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总分≥65分)检出率为20%;单亲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总分及各个因子得分均高于双亲学生(P<0.05);父亲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与单亲学生MHT的8个因子均呈正相关(P<0.01);母亲过分干涉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与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等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天津市单亲中小学生存在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现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描述安徽省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探索不同类型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差异.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皖南、皖北城乡普通中学7所,获得样本3421人,其中留守青少年682人.应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结果安徽省10一18岁青少年的留守率为19.94%;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于非留守青少年,其孤独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均明显高于非留守青少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皖北差于皖南(MHT总分、自责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P<0.05);女生差于男生(MHT总分、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P<0.05);初一学生MI-IT总分低于其他年级(P<0.05);农村差于城镇(对人焦虑、孤独倾向,P<0.05);非独生子女差于独生子女(MHT总分、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P<0.05).结论安徽省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于非留守青少年,留守青少年中的女生、高中学生、非独生子女以及皖北和家庭所在地为农村的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与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沈阳市4所学校的858例流动儿童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研究对象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进行流动儿童社会支持的调查。结果:流动儿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以学习焦虑最常见,发生率为48.50%。女生的支持利用度高于男生,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健康状态下的学生获得社会支持不同,心理健康问题与社会支持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流动儿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以学习焦虑和自责倾向为主;流动女童的社会支持利用度高于流动男童;社会支持影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主观支持是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广西玉林市农村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干预策略。方法 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广西玉林市2 700名农村高年级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农村高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状况。结果 玉林市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1.80%,不同性别在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上差异显著(均P<0.05)。是否独生子女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和冲动倾向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是否为留守儿童在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孤独倾向、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年级的小学生在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和身体症状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照顾者类型的小学生在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学习焦虑、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玉林市农村高年级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学习焦虑是本次调查发现的首要心理健康问题。未来可从建设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等方向着手,为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分析黔西南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以期为青少年培养健康的人格提供科学的建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黔西南地区492名初中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留守儿童272人作为研究组,非留守儿童220人作为对照组。采用一般情况自编问卷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比较SCL-90各因子平均分在两组之间及组内按性别、是否独子之间和留守时间的差异。结果 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各症状因子得分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留守男童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的症状因子得分低于女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留守儿童中独生子女在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的症状因子得分高于留守儿童中的非独生子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留守时间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有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非留守儿童;留守女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较男童差;留守儿童中的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水平高于留守儿童独生子女;留守时间越长,心理问题检出率越高。  相似文献   

8.
某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乔良  陈希宁  袁萍  苏维  曾谨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6):3108-3111
[目的]了解南充、眉山两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特点,为有针对性地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南充和眉山两个镇中心小学3~5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留守儿童填写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表. [结果]留守儿童中,总焦虑倾向检出率为6.21%.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总焦虑倾向上的检出率高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女生在对人焦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总焦虑倾向上的检出率高于留守男生.高学年留守儿童的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总焦虑倾向的检出率高于低学年儿童.与父母保持联系的留守儿童的孤独倾向和身体症状的检出率高于不与父母联系的留守儿童. [结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必须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9.
了解汶川灾后小学生的亲和动机、社交焦虑状况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为有效改善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亲和力动机量表(AFMS)、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对随机抽取的绵阳市及周边的5所小学校的五、六年级436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不同性别、不同地区、是否独生子女的灾区小学生亲和动机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社交焦虑方面,女生的害怕否定评价和总分高于男生,城乡之间、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灾区小学生较易产生的三大主要心理问题依次为学习焦虑(58%)、身体症状(25%)、自责倾向(18%);女生的学习焦虑得分高于男生,但自责倾向低于男生(t=-3.18).社交焦虑和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亲和动机和社交焦虑呈显著负相关(r=-0.34,P<0.05).结论 社交焦虑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灾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而亲和动机则通过与社交焦虑的负相关关系间接影响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龙 《中国校医》2009,23(2):134-136
目的分析当前安徽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安徽省6088名中小学生进行测查。结果①安徽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总分阳性检出率为2%,各分量表阳性总检出率为总人数的68.1%,其中学习焦虑因子检出率为57.3%。各项检出率依次排序为:学习焦虑、身体症状、过敏倾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对人焦虑、冲动倾向、孤独倾向。②不同性别、生源、年级的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安徽省中小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较好,但心理问题还普遍存在,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深圳市福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促进工作。方法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对深圳市2所中学1 090名中学生进行心理测试。结果中学生主要的心理卫生问题有孤独倾向、学习焦虑、冲动倾向、自责倾向和对人焦虑等,异常者(人次数)的累积百分比达85.59%,男生的冲动倾向、身体症状和恐怖倾向高于女生,而女生学习焦虑和自责倾向显著高于男生。结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所不同,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促进工作。  相似文献   

12.
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丽水市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状况,为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在丽水市莲都区历年劳务输出最多的雅溪、曳岭2个区随机抽取2所初中和2所小学的留守儿童,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调查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共发放问卷940份,回收完整问卷896份,回收率为95.32%;经效度检测作废25份,获得有效问卷871份,有效率为97.21%。其中小学生495人,初中生376人;男生451人,女生420人。留守儿童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检出率分别为46.96%、3.90%、1.61%、13.20%、14.81%、12.51%、4.13%和2.53%。小学阶段留守儿童在自责倾向方面的检出率为15.56%,高于初中阶段留守儿童的10.11%(P0.05);女生学习焦虑和自责倾向检出率为52.62%和17.62%,均高于男生的41.69%和9.09%(P0.05);男生冲动倾向检出率为3.55%,高于女生的1.43%(P0.05)。结论丽水市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心理问题较多,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某县农村中学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探索该地区不同类型青少年的心理差异,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制定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某县农村中学的初中生700人,以班为单位,利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中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四个因子对留守青少年、非留守青少年的一般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 结果 某县农村中学11~17岁青少年的留守率为67.89%;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于非留守青少年,其MHT总分、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均明显高于非留守青少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青少年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中学习焦虑、孤独倾向差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在MHT总分、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项目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某县农村中学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于非留守青少年,留守青少年的女生比留守青少年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初一年级的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最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丽水市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为开展丽水市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丽水市劳务输出最多的12所学校学生研究对象,调查2 109人,其中留守儿童974人,非留守儿童1 135人,使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MHT)展开调查。结果留守儿童冲动倾向和总焦虑分方面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在自责倾向方面得分高于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女童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和总焦虑分方面得分均高于留守男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丽水市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应针对不同留守儿童群体开展人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杭州市流动儿童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干预工作提供合理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杭州市2所民工子弟学校588名流动儿童进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和儿童家庭环境及生活方式问卷调查。结果11~12岁杭州市流动儿童MHT总分39.52±11.64。孤独倾向得分男生高于女生,过敏倾向和恐怖倾向得分女生均高于男生。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和总焦虑倾向得分本省户籍流动儿童均高于外省户籍儿童;学习焦虑得分住校生高于走读生;孤独倾向和恐怖倾向得分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而独生子女的冲动倾向较高;来杭居住≤5年流动儿童的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和总焦虑得分均高于进城居住5年以上者。家庭经济状况、母亲文化程度、课余生活、与周围人的相处关系和对考试的担忧,为影响其总焦虑得分的因素(P〈0.05)。结论新迁入城市、非独生子女和住校生的流动儿童焦虑状况需提高重视。良好的人际交往、丰富的课余生活、降低应试压力,有助于降低流动儿童的心理焦虑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改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作用。方法 使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ental Health Test,MHT) 对31名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进行测评,将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给予为期8周的心理干预,并在干预后再次使用心理健康测验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测评。结果 1)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心理健康问题总分阳性检出率为38.7%,各项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顺序为:学习焦虑(67.7%)、身体症状(45.2%)、自责倾向(41.9%)、过敏倾向(22.6%)、恐怖倾向(16.1%)、对人焦虑(6.5%)、冲动倾向(6.5%)。2)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干预前后心理健康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27,P<0.001)。 结论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主要问题表现为学习焦虑、身体症状和自责倾向。心理干预对改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心理健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家庭环境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择辽宁省沈阳市4所学校的858名流动儿童为调查对象,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研究对象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研究对象进行家庭环境调查.结果 流动儿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以学习焦虑最常见,发生率为48.50%;健康组与不健康组的家庭环境不同,不健康组儿童家庭的亲密度(6.61±2.29)分、组织性(4.95±1.86)分均低于健康组的(7.16 ±1.92)、(5.31±1.76)分,而矛盾性得分为(3.06±2.46)分高于健康组的(2.43±1.9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儿童的知识性得分分别为(3.54 ±2.06)、(3.56±1.9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环境与心理健康状况有相关性(P<0.01).结论 流动儿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以学习焦虑、自责倾向为主,家庭环境影响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8.
张萍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3):399-401
分析初中住宿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问题类型,为探讨住宿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对昭通市1 128名住宿与非住宿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问题类型报告率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 住宿生在自责倾向上和恐怖倾向上得分均低于非住宿生(P值均<0.05),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余各维度得分两组学生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住宿学生较非住宿学生学习能力低、学习焦虑等心理问题的报告率较高(P值均<0.05).结论 住宿环境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不大.应加强住宿学生自责、恐怖倾向以及学习方面的辅导.  相似文献   

19.
吉安市城乡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吉安市城乡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吉安市小学生心理健康保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1295名小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吉安市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情况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小学生中受各种情绪困扰和适应不良的人数达38.3%,其中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有性别差异(P<0.05);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有年级差异(P<0.05);总焦虑分、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有非常显著的学校差异(P<0.01)。结论: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受成长环境影响较大,社会、学校、家庭要共同关心小学生心理健康。小学生心理健康指导要针对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  相似文献   

20.
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心理健康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贵州省某少数民族地区2所中学全部学生共1 605名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结果 初中生存在心理问题者431名,检出率为26.95%;女生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得分及MHT总分均高于男生;不同家庭类型、成长环境初中生MHT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父母学历不同及家庭经济条件不同的初中生MHT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父母关系不满意的初中生MHT得分高于其他人(P<0.05);父母教养方式不一致的初中生MHT得分高于父母教养方式一致的初中生;父母不同管教方式的初中生MHT得分不同(P<0.05).结论 家庭类型、是否独生子女、成长环境、父母文化程度及教养方式等对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作用显著,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