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李丹阳  王殿玺  李德 《中国学校卫生》2019,40(11):1682-1685
了解澳门中学生攻击行为的总体情况及影响因素,为预防和减少校园攻击行为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于2018年9-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中国澳门地区的2 681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使用攻击行为调查量表对中学生的攻击行为进行评估.结果 澳门中学生攻击行为平均得分为[(36.18±17.62)分],其中被动性攻击行为平均得分[(20.00±9.19)分],高于主动性攻击行为[(16.18±9.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01,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初中生攻击行为得分高于高中生(t=5.95,P<0.01),学习成绩好的中学生得分低于学习成绩差的(F=9.12,P<0.01),母亲没有工作的中学生得分高于母亲有工作的(t=2.40,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最近1个月逃课频率对中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t=6.27,P<0.01);物质滥用的经历特别是近1个月的饮酒(t=5.77)、吸食毒品频率(t=2.90)是中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而被偷(t=4.98)、被打(t=2.87)以及被武力抢夺(t=-2.62)等被害经历也是中学生攻击行为的重要预测因素,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澳门中学生的被动性攻击行为水平高于主动性攻击行为,逃课、物质滥用以及被害经历是中学生攻击行为的风险因素,需要加强中学生攻击行为的预防.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大学生亲子依恋、人际敏感性与自我认同的关系,研究人际敏感性在亲子依恋与自我认同间的中介作用。方法 2021年11月,采用亲子依恋量表(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IPPA)、人际敏感性量表和自我认同量表,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陕西省和安徽省两所高校的37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大学生亲子依恋、人际敏感性、自我认同得分分别为(1.81±0.39)、(2.39±0.67)和(2.84±0.29)分。不同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和家庭经济状况的自我认同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年级、教养方式、家庭结构的亲子依恋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不同教养方式的人际敏感性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学生亲子依恋与自我认同呈正相关(r=0.328,P<0.01),人际敏感性与亲子依恋和自我认同均呈负相关(r=-0.157、-0.517,均P<0.01)。人际敏感性在亲子依恋与大学生自我认同之间起到部分中间作用(β=-0.4...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汉族和藏族中学生自尊和孤独的差异,探讨中学生被嘲笑与自尊、孤独的关系。方法整群随机选取四川、青海地区4所中学786名学生,以中文TQ-R嘲笑量表、自尊调查表(SEI)和UCLA孤独量表进行测试。结果汉族中学生的社会自我和家庭自我得分显著低于藏族中学生(P值均0.05),而其孤独得分显著高于藏族中学生(P0.01);男生的一般自我和社会自我得分显著高于女生(P值均0.05),农村中学生的社会自我和家庭自我得分显著高于城市中学生(P值均0.05),自尊中的家庭自我有性别与民族(P0.05)、城乡(P0.01)的交互作用;汉族和藏族中学生自尊的4个因子在年级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汉族和藏族中学生被嘲笑与自尊和孤独都有显著相关(P0.001);回归分析显示,自尊和孤独对中学生被嘲笑有预测作用,三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结论自尊和孤独是影响汉族和藏族中学生被嘲笑的重要变量,三者之间有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情绪管理能力对4~6年级小学生交往焦虑与攻击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蚌埠市四、五、六年级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为小学生一般情况、攻击行为量表(AQ)、情绪管理能力量表和交往焦虑量表(IAS)四个部分。采用偏相关和层次回归法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攻击行为方面,男生攻击行为得分(72.74±18.09)高于女生(66.31±17.53)(P<0.01),五年级学生攻击行为得分(71.76±18.06)高于四年级(69.24±18.95)和六年级学生(68.40±17.19)(P<0.05)。三者关系分析显示,控制性别、年级后,攻击行为与情绪管理能力呈负相关(r=-0.463,P<0.01),与交往焦虑呈正相关(r=0.229,P<0.01),情绪管理能力与交往焦虑呈负相关(r=-0.234,P<0.01);情绪管理能力在交往焦虑与攻击行为中起到部分中介和调节作用(P<0.01),中介作用占总效应的46.08%,而调节作用仅占总效应的3.5%。结论情绪管理能力在4~6年级小学生的交往焦虑与攻击行为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可以降低交往焦虑程度与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焦虑抑郁自尊水平及其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焦虑、抑郁、自尊水平差异及相关关系,为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OS)和自尊量表(SES),对蚌埠地区大学、高中、初中学生进行测查.利用SPSS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大学、高中、初中学生焦虑、抑郁、自尊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生焦虑、自尊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学生的自尊水平与焦虑、抑郁呈正相关,随着自尊水平的增高,焦虑与自尊的密切程度越强.结论 中学生的焦虑、抑郁水平显著高于大学生.学生的自尊水平越高,焦虑水平越高,焦虑水平与自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女生焦虑、抑郁、自尊水平均高于男生.  相似文献   

6.
探讨大学生寝室人际信任、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共抽取13所高校665名大学生;采用社交焦虑量表(IAS)、大学生寝室人际信任量表、自尊量表(SES)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不同年级大学生自尊和寝室人际信任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8.448,10.520,P值均<0.01).是否独生子女和不同家庭居住地大学生行为信任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74,-2.211,P值均<0.05).不同家庭居住地大学生品质信任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7,P<0.05).是否学生干部得分和不同家庭居住地大学生社交焦虑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929,-3.045,P值均<0.01).社交焦虑得分与自尊和行为信任得分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83,0.339,P值均<0.01).逐步回归分析发现,自尊与寝室人际信任中的行为信任对社交焦虑的解释度均达到统计学水平(B值分别为-0.492,-0.170,P值均<0.01).结论 大学生自尊水平和行为信任水平与社交焦虑水平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  相似文献   

7.
考察中学生自尊、羞耻与攻击行为的关系,为制定合理的干预措施提供实证参考.方法 采用自尊量表、中学生羞耻感量表和Buss&Perry攻击问卷,对从哈尔滨市方便抽取的l 174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中学生的主要攻击形式为敌意和言语攻击.男生的攻击行为总分、愤怒和身体攻击水平均高于女生(t值分别为2.806,3.864,4.279,P值均<0.05);高一学生攻击行为水平最高,初一学生的攻击行为得分低于初三和高一学生(P<0.05);在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维度上的年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自尊与羞耻、攻击行为及各维度间呈负相关,羞耻与攻击行为及各维度间呈正相关(P值均<0.05).自尊不仅能直接影响中学生的攻击行为,还可通过羞耻的中介效应间接影响攻击行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别为0.172,0.150,中介模型拟合指标x2/df=2.924,CFI=0.899,TLI=0.912,RMSEA=0.038,SRMR=0.044.结论 中学生自尊、羞耻与攻击行为的关系密切,且羞耻在自尊预测攻击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考察中学生羞耻倾向与敌意、愤怒、攻击行为的关系,为中学生精神卫生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中学生羞耻感量表、Buss-Perry攻击问卷,对方便抽取的哈尔滨市851名中学生进行测试.结果 中学生羞耻倾向、身体攻击与言语攻击得分在性别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值分别为7.04,6.87,2.98,P值均<0.05),男生得分高于女生;中学生羞耻倾向、愤怒、身体攻击与言语攻击得分在年级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5.73,3.63,5.77,4.05,P值均<0.05),表现出先增后减的发展过程.羞耻倾向、敌意、愤怒与攻击行为(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间均存在正相关(P值均<0.01).敌意与愤怒在羞耻倾向预测攻击行为间多重中介作用(x2/df=4.11,CFI=0.901,TLI=0.907,RMSEA=0.047,SRMR=0.054).结论 中学生羞耻倾向可直接影响攻击行为,也可通过敌意、愤怒间接影响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9.
探讨医学生成人依恋、自我同一性与手机成瘾的关系,为预防医学生手机成瘾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分层整群随机抽取广西某医学院校1 014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成人依恋量表、自我同一性量表、手机成瘾量表进行评价.结果 医学生手机成瘾检出率为16.57%,手机成瘾组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得分均高于非手机成瘾组(t值分别为2.809,7.312,P值均<0.01),现在的自我投入得分(15.38±3.06)低于非手机成瘾组(16.34±3.40)(=-2.839,P<0.01).相关分析显示,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与自我同一性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12,-0.150,P值均<0.01),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与手机成瘾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06,0.369,P值均<0.01),自我同一性与手机成瘾呈负相关(r=-0.198,P<0.01).结构方程模型显示,依恋焦虑正向预测手机成瘾(β=0.522,P<0.01),依恋回避对手机成瘾的直接效应无统计学意义,完全通过自我同一性影响手机成瘾,中介效应有统计学意义(效应值=0.115,P<0.05,95%CI=0.108~0.126).结论 成人依恋和自我同一性是手机成瘾的重要影响因素,自我同一性在依恋回避和手机成瘾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高校青年女教师的成人依恋和自尊、社会支持的关系进行探讨。方法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358名高校青年女教师,施以关系问卷(RQ)、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自尊量表(SES)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结果 (1)358名被调查者中,有40.5%为安全型依恋类型,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得分均低于平均值4分。(2)依恋焦虑、依恋回避与自尊、社会支持及各维度得分均呈负相关,自尊与社会支持各维度均呈正相关;(3)自尊在成人依恋与社会支持间的中介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简单中介效应的Bootstrap置信区间均小于0,依恋焦虑通过自尊影响总支持、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的效果量ab/c分别为47.2%、14.1%、85.2%、89.4%;依恋回避通过自尊影响总支持、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的效果量ab/c分别为47.1%、14.2%、73.6%、71.7%。结论自尊能部分中介高校青年女教师成人依恋与社会支持。提升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程度高的高校青年女教师的自尊,有利于其构建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中学生自杀相关行为的特征及其与亲子依恋的关系。方法 以江西省南昌市和抚州市共3所中学7129名中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使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自杀相关行为条目和父母和同伴依恋量表相关条目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中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为23.9%,自杀计划检出率为10.6%,自杀未遂的检出率为3.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亲子依恋是中学生自杀相关行为的影响因素,在控制人口社会学变量后,父/母子信任和沟通是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的保护因素(OR=0.302~0.515,P<0.001),而父/母子疏离是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危险因素(OR=1.103~4.895,P <0.001)。结论 亲子依恋的质量对中学生自杀相关行为可能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罗贻雪  余毅震  杨奕  孙艳 《中国学校卫生》2011,32(8):914-915,918
目的了解中学生的攻击行为与外显自尊相关联状况,为学校及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安徽、云南、广东、黑龙江、湖北5省15个城市抽取了初、高中学生共15 738名,进行中国修订版攻击性问卷(Buss-W arren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BWAQ)、Rosenberg自尊量表(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SES)等的问卷调查。结果不同性别学生在攻击总分及各维度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级学生在言语攻击、间接攻击、愤怒、敌意、攻击总分及外显自尊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样本总体外显自尊与攻击性行为呈负相关。结论中学生的外显自尊对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有着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中学生故意自伤行为的发生情况,分析不同形式的亲子依恋对自伤行为发生的影响。方法 分层整群选取我国4省市14 221名在校城乡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性别及不同亲子依恋程度间自我伤害行为检出率的差异;以Spearman相关分析亲子依恋各维度的相关性;并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亲子依恋对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发生的影响。结果 中学生故意自伤行为的检出率为24.9%,偶发自伤检出率为8.5%,反复自伤检出率为16.4%。男生自伤行为和反复自伤行为的检出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父/母子依恋是中学生自伤行为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受性别、年级、户口所在地、父母文化程度、是否独生子女、自评家庭经济条件、亲密的朋友数量个数等指标的影响较小。高母子信任水平和高父/母子沟通水平是中学生自伤行为发生的保护因素,而高父/母子疏离程度会增加自伤行为发生的风险。结论 亲子依恋是中学生自伤行为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积极改善亲子关系,对中学生自伤行为的防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杨杨 《现代预防医学》2019,(9):1595-1599
目的 了解郑州市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和生活技能状况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为郑州市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供支持。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在郑州市2所中学以班级为单位随机对422名在校中学生进行健康行为问卷和生活技能评价问卷的调查。结果 郑州市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率为34.8%,生活技能总得分为(79.7±12.5)分。男生在吸烟、健康危险行为方面发生率高于女生,存在统计学意义(x2值为8.01、8.68,P值均<0.01)。不吸烟学生的生活技能总得分和应对压力/调节情绪方面得分显著高于吸烟学生,存在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334、-4.02,P值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中学生发生健康危险行为是初中学生的2.21倍,与教师关系较差的学生发生健康危险行为的风险性较高(OR值为11.56),宽容的父母管教方式(OR值为0.56)是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的保护因素;生活技能总得分高(OR值为0.96)对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起到保护作用。结论 郑州市中学生存在一定比例的健康危险行为学生,生活技能对降低学生健康危险行为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探讨中学生坚毅、自我同一性与自尊的关系,为中学生坚毅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于2019年3月选取福建某市2所普通中学1 476名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坚毅量表(Grit-12)、自我同一性量表(SIS)、自尊量表(SES)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相关分析表明,中学生坚毅的坚持努力、兴趣一致与自我同一性和自尊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0,0.31;0.46,0.18,P值均<0.01),自我同一性与自尊呈正相关(r=0.67,P<0.01).中介作用检验结果表明,自我同一性在坚毅的坚持努力与自尊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0.38%;自我同一性在坚毅的兴趣一致与自尊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 中学生自我同一性在坚毅的坚持努力对自尊的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在坚毅的兴趣一致对自尊的关系中具有完全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危害健康行为与自尊及生活满意度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目的了解中学生危害健康行为与自尊及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研究高生活满意度和高自尊对青少年危害健康行为的保护作用.方法于2003年分别对合肥市1 900名城市中学生和1 227名农村中学生开展危害健康行为调查,运用Rosenberg自尊量表评定自尊,运用自编的生活满意度问卷评定主观生活满意度.以年龄、年级、性别、出生地、学校类别、父母文化程度以及学习成绩为协变量,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生活满意度和自尊是否为中学生常见的12项危害健康行为独立的保护因素.结果与低生活满意度评分比较,中等和高主观生活满意度评分是12项危害健康行为的保护因素,且评分越高,其保护意义越大;中等和高自尊评分是自杀意念和无大强度运动的保护因素.结论提高自我意识对降低中学生危害健康行为的发生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中学生自杀未遂现状,并探讨其与父母依恋的关系,为中学生自杀行为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湖北省鄂州市和孝感市4 419名七至十二年级在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使用父母和同评依恋量表(IPPA)、罗森博格自尊量表(RSES)、凯斯勒心理疾患量表(K10)进行问卷调查,并评定中学生自杀未遂情况。结果 中学生自杀未遂检出率为6.8%。自杀未遂检出率在不同年级、家庭类型、父母感情、家庭管教方式、家庭月收入、自尊水平和心理困扰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t值分别为3.88,10.12,18.00,52.54,13.90,2.37,8.99,P值均<0.05),有自杀未遂组的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得分(14.64±13.45,14.77±12.26)均低于无自杀未遂组(22.05±16.08,23.79±14.93)(t值分别为-9.07,-12.11,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均与中学生自杀未遂负向关联(父亲依恋,OR=0.99,95%CI=0.98~0.99;母亲依恋,OR=0.97,9...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上海市初中生暴力电子游戏接触、自我控制水平和应对方式对攻击性行为的影响,为有效降低青少年攻击性行为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于2019年5—6月对上海市4所普通公立初中学校1 886名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暴力电子游戏使用习惯问卷、Buss和Perry攻击问卷、青少年自我控制双系统量表以及简易应对方式问卷。  结果  上海市初中生攻击性行为水平根据潜在剖面分析可以分为4个组别,根据攻击性水平从低到高,依次命名为低攻击组、中等攻击1组、中等攻击2组和高攻击组。在控制性别和年龄的基础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低攻击组相比,其余各组别中暴力电子游戏接触、冲动系统、消极应对与攻击性行为均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26,1.30,1.70;2.96,4.40,6.84;1.17,1.42,1.74,P值均 < 0.05),积极应对与攻击性行为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82,0.52,0.49,P值均 < 0.05)。  方法  暴力电子游戏接触、冲动系统和消极应对方式会增加初中生的攻击性行为水平,而积极应对方式能降低初中生攻击性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结构方程探讨交往焦虑、自尊、情绪管理及环境因素与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关系,为预防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问卷,调查广州、阳江、阳春3城市2907名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建立测量模型,再构建结构方程分析攻击性行为与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果研究对象攻击性行为问卷得分为70.4±16.4。结构方程模型发现,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交往焦虑和自尊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直接效应值分别为5.99,6.94,1.67,1.01和3.11;此外,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还通过交往焦虑和自尊对攻击性行为有不同程度的间接效应。结论改善社会、学校、家庭中的不良因素,降低交往焦虑、提高自尊水平,可以预防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