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了解攻击行为与家庭教养方式、人格、自尊和社会支持的关系,为大学生攻击行为研究提供指导和借鉴.方法 采用线性结构方程并建立模型来探讨大学生攻击行为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通过建立大学生攻击行为模型发现,大学生攻击行为受人格变量直接和间接影响;而自尊对攻击行为仅产生直接影响,效应指数为0.19;家庭教养方式和社会支持通过人格变量和自尊中介因素对大学生攻击行为起不同程度的间接作用,分别为:父亲情感温暖、理解(0.062),父亲惩罚、严厉(0.147),父亲偏爱被试(0.094),母亲惩罚、严厉(0.001),客观支持(0.056),主观支持(0.021),对支持的利用度(0.027),精神质(0.258),内外向(0.014),神经质(0.430);神经质对攻击的直接效应值最大,达0.360.结论 加强大学生个性辅导,提供给他们物质支持和精神理解,使他们在良好家庭氛围中以更好的心态来进行学习、工作和交往,可减少攻击行为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2.
了解大学生攻击行为现况及其家庭和个人心理影响因素,为预防和减少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家庭教养方式量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人格量表及攻击量表为工具,在江苏、安徽省随机分层抽取10所高校的84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父母关系不和谐的大学生身体攻击及攻击总分高于父母关系和谐的大学生.父母为高中以上学历的大学生,除身体攻击外,攻击的其他维度及总分均低于父母为小学及或初中学历的大学生.高攻击组大学生家庭关爱维度得分低于低攻击组,而控制维度得分高于低攻击组.除目标关注维度外,高攻击组大学生心理弹性各个维度的得分均低于低攻击组.高攻击组大学生神经质得分高于低攻击组,人格特征其余维度的得分均低于低攻击组.结论 大学生的攻击行为受到父母关系、父母学历水平、家庭教养方式、心理弹性和人格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广州市中学生亚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州市中学生亚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相关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整群选取广州市城区完全中学1所,农村初中、高中各1所,共调查在校学生1639名,以《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为调查工具,所得资料采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统计方法有独立样本t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结果学生亚健康状况高危检出率为10.9%,其中躯体亚健康高危检出率为13.4%,心理亚健康高危检出率为10.1%。女生、独生子女更易处于亚健康状态,15~16岁是亚健康的高发年龄段,城乡学生之间、高初中生之间亚健康状况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广州市中学生亚健康相关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性别、年龄、独生子女、小时候父亲的陪伴、学习压力、生活干扰、吃早餐的频率、每天睡眠时间、患重大疾病、性格内向、体型及朋友个数等。结论广州市中学生亚健康问题较为突出。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中学生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大孩与独生子女小学生的攻击行为现状,分析其家庭环境影响因素并提出建议,为预防和控制儿童攻击行为的产生提供依据。  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蚌埠市3所小学,以二至六年级共计922名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分为学生基本情况、家庭状况、学生攻击行为评估三部分。  结果  男生中,7岁独生子女的总体攻击得分[26.0(22.0,34.5)]高于大孩20.0[(17.5,26.5)],9岁大孩的总体攻击得分[27.5(23.0,34.3)]高于独生子女[23.0(18.5,28.5)],8岁大孩的躯体攻击维度得分[7.0(4.0,11.0)]高于独生子女[5.0(3.0,8.0)](Z值分别为1.97,2.39,2.11,P值均<0.05)。女生中,8岁独生子女的躯体攻击维度得分[5.0(3.0,7.0)]高于大孩[3.0(3.0,4.0)],12岁大孩的敌意维度得分[7.0(6.0,8.0)]高于独生子女[4.5(3.3,9.0)](Z值分别为2.48,1.98,P值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大孩中男生除敌意外的其他攻击行为得分均高于女生,父亲文化程度越高者躯体攻击和敌意得分越低(P值均<0.05);独生子女中,年龄越大者言语攻击得分越高,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及较好者躯体攻击得分低于较差者,其他陪伴情况者的愤怒和敌意得分高于父母双方陪伴者,父亲文化程度越高者敌意得分越低(P值均<0.05)。  结论  良好的家庭经济条件、较高的父母陪伴质量和合理的教养方式,可减少儿童攻击行为的产生,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评价潍坊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学校环境及学生在校行为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潍坊市5 399名中学生,对其进行简版心理健康连续量表(MHC-SF)(青少年版)间卷调查.结果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总评(MHC)得分为(3.51±1.00)分,情绪幸福感(EWB)、社会幸福感(SWB)、心理幸福感(PWB)3个维度的得分分别为(3.79±1.12) (3.16±1.25) (3.651.07)分;男生社会幸福感维度得分(3.49±1.06)低于女生的(3.52±0.96)分,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总分(3.57±1.04)高于高中生的(3.42±0.9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8,5.38,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负面影响的因素包括学校生活差、受同学暴力威胁或言语侮辱、受学校成年入暴力威胁或言语侮辱、教室教学环境差、自我感觉在学校地位偏低、学习欲望差、不能与同学或老师互相尊重、不经常参加集体活动(OR值分别为0.411,1.412,0.786,0.834,1.741,0.732,0.690,0.732,P值均<0.05).结论 学校因素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学校应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6.
了解宁波市中学生抑郁情绪现状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在宁波市4个地区的初中、高中抽取中学生1 939名,采用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调查学生抑郁情绪现状,同时调查家庭一般状况、应对方式及父母教养方式等.结果 宁波市中学生抑郁情绪检出率为17.23%;无抑郁组学生在健康状况、学习成绩、伙伴关系、父母和睦程度等均优于抑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父母教养方式中无抑郁组父母情感温暖因子评分高于有抑郁组,父母惩罚严厉及拒绝否认因子低于抑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抑郁情绪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伙伴关系差、父母陪伴时间少、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得分低、父亲惩罚及母亲拒绝否认高、针对问题的解决及积极合理解释得分低、忍耐高(P值均<0.01).结论 父母养育方式对学生的抑郁情绪影响较明显.改善父母养育方式及学生的应对方式,可有效减少中学生抑郁情绪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李丹阳  王殿玺  李德 《中国学校卫生》2019,40(11):1682-1685
了解澳门中学生攻击行为的总体情况及影响因素,为预防和减少校园攻击行为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于2018年9-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中国澳门地区的2 681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使用攻击行为调查量表对中学生的攻击行为进行评估.结果 澳门中学生攻击行为平均得分为[(36.18±17.62)分],其中被动性攻击行为平均得分[(20.00±9.19)分],高于主动性攻击行为[(16.18±9.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01,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初中生攻击行为得分高于高中生(t=5.95,P<0.01),学习成绩好的中学生得分低于学习成绩差的(F=9.12,P<0.01),母亲没有工作的中学生得分高于母亲有工作的(t=2.40,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最近1个月逃课频率对中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t=6.27,P<0.01);物质滥用的经历特别是近1个月的饮酒(t=5.77)、吸食毒品频率(t=2.90)是中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而被偷(t=4.98)、被打(t=2.87)以及被武力抢夺(t=-2.62)等被害经历也是中学生攻击行为的重要预测因素,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澳门中学生的被动性攻击行为水平高于主动性攻击行为,逃课、物质滥用以及被害经历是中学生攻击行为的风险因素,需要加强中学生攻击行为的预防.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杭州市中学生心理压力的影响因素,为开展心理辅导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国7城市与美国南加州大学合作控制吸烟项目组编制的调查问卷,对杭州市9所中学的学生及其家长进行相关内容调查。结果学业对中学生的心理压力影响最大;女生的心理压力较男生大;母亲心理状态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家庭过分严格的管教方式是男生心理压力形成的重要因素。结论在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充分考虑性别差异以及母亲心理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考察中学生羞耻倾向与敌意、愤怒、攻击行为的关系,为中学生精神卫生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中学生羞耻感量表、Buss-Perry攻击问卷,对方便抽取的哈尔滨市851名中学生进行测试.结果 中学生羞耻倾向、身体攻击与言语攻击得分在性别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值分别为7.04,6.87,2.98,P值均<0.05),男生得分高于女生;中学生羞耻倾向、愤怒、身体攻击与言语攻击得分在年级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5.73,3.63,5.77,4.05,P值均<0.05),表现出先增后减的发展过程.羞耻倾向、敌意、愤怒与攻击行为(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间均存在正相关(P值均<0.01).敌意与愤怒在羞耻倾向预测攻击行为间多重中介作用(x2/df=4.11,CFI=0.901,TLI=0.907,RMSEA=0.047,SRMR=0.054).结论 中学生羞耻倾向可直接影响攻击行为,也可通过敌意、愤怒间接影响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环境影响因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了解辽宁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环境影响因素,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对辽宁省初一至高三年级学生4 593人进行调查。结果有心理问题者占26.3%,其中有严重心理问题者占5.0%。高一和高三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最高。女生的抑郁和恐惧检出率显著高于男生,男生偏执检出率显著高于女生。父母离异、父亲下岗和校外补习是心理问题增加的相关因素。家庭温暖有很强的保护作用。结论辽宁省中学生心理问题随着年级升高而增加。家庭环境和校外补课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罗贻雪  余毅震  杨奕  孙艳 《中国学校卫生》2011,32(8):914-915,918
目的了解中学生的攻击行为与外显自尊相关联状况,为学校及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安徽、云南、广东、黑龙江、湖北5省15个城市抽取了初、高中学生共15 738名,进行中国修订版攻击性问卷(Buss-W arren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BWAQ)、Rosenberg自尊量表(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SES)等的问卷调查。结果不同性别学生在攻击总分及各维度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级学生在言语攻击、间接攻击、愤怒、敌意、攻击总分及外显自尊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样本总体外显自尊与攻击性行为呈负相关。结论中学生的外显自尊对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有着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江西省某市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其与家庭功能之间的关系,从家庭功能的角度为改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利用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和家庭功能评定量表对江西省某市1 152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高中生的总体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4.10±0.60)。主观幸福感各维度与家庭功能的各维度间均显著相关,家庭功能可以预测主观幸福感水平。结论家庭功能对高中生主观幸福感具有较大的影响。家庭功能健康的高中生更有可能体验到较高水平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农村中学生内隐攻击性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为预防青少年暴力犯罪提供教育依据.方法 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方便抽取的河南省农村地区116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女生内隐攻击性显著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父亲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因子上男生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母亲严厉惩罚因子上女生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分析表明,内隐攻击性与父亲严厉惩罚、父亲拒绝否认以及母亲严厉惩罚3个因子呈显著正相关(P值均<0.01).结论 农村中学生内隐攻击性存在性别差异,而不存在年级差异.不同性别农村中学生的内隐攻击性受父母亲教养方式不同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中学生网络欺负与受欺负行为的发生特点,为网络欺负行为的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海口市3所中学的599名中学生,采用青少年网络欺负与安全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欺负者与受欺负者的报告率分别为27.5%和40.2%.女生欺负与受欺负的比例均高于男生,高中生受欺负的比例高于初中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网络聊天、手机短信、电话与网站是中学生最常遭遇及最常实施的欺负类型.36.5% ~ 53.6%的受欺负者不知道欺负者是谁.22% ~27%的受欺负者不会告诉任何人,40%-50%会告诉朋友,约20%会告诉父母,不到5%会告诉教师.结论 中学生网络欺负行为存在性别与年级差异,网络聊天、手机短信、电话与网站是中学生最常遭遇及实施的欺负类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学生攻击行为与人际归因的关系,对预防攻击行为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安徽、云南、广东、黑龙江、湖北等5省15个大、中、小城市抽取7 008名小学生进行攻击行为问卷和人际归因策略调查。结果父亲文化程度高(P<0.05)、父母管教方式严格、对孩子期望值高(P<0.001)的学生攻击性低;与老师和同学有较好的关系、成绩优良、居住地社会风气较好(P<0.001)的学生攻击得分明显低于其他学生;人际关系外倾性归因与攻击行为有显著相关(r=0.4,P<0.01),并且外倾性越高,攻击行为越严重。结论改善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以及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及人际关系,对预防和干预学生攻击行为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精神卫生知识问卷应用于中学生的信效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自编精神卫生知识问卷在中学生中使用的信度和效度,为开展学生心理卫生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分层随机整群抽取武汉市1237名初高中生,采用自编精神卫生知识问卷进行调查;间隔1周对其中97名中学生进行重测。选择96名精神卫生专业人员作为对照组进行相同问卷评定。采取相关分析、t检验和因子分析,评价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结果 20个项目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35~0.79之间,平均相关系数为0.49。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73,分半信度为0.63,重测信度为0.68(P<0.01)。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了精神卫生纪念日、精神健康、精神疾病防治和精神疾病病因4个因子,累计解释方差53.37%。除了项目7,8,10,其他条目的负荷范围在0.42~0.95之间。结论精神卫生知识问卷在中学生中使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结构效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其攻击性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杭州市某中学初中学生316人,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MHI-60)和中学生攻击性量表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攻击性进行评定。按照心理健康水平量表总均分将学生分为高心理健康水平组和低心理健康水平组。结果高心理健康水平组177人(61.89%),MMHI-60总分为(1.51±0.27)分;低心理健康水平组109人(38.11%),MMHI-60总分为(2.52±0.47)分。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中学生在不同的攻击性水平上的人次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心理健康水平组在攻击性量表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均明显高于高心理健康水平组(P〈0.01)。MMHI-60总分与攻击性量表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有相关性(P〈0.01)。结论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对其攻击性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为提出相应的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层整群抽取江西省某市2所初中、1所高中和入户调查18个自然村共2 335名中学生,采用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进行调查。结果中学生的总体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学业满意度最低。性别和是否寄宿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大部分维度,且方向不同;独生子女的半数维度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家庭居住地影响友谊、家庭、学校和环境满意度,家庭结构影响友谊、家庭、学校、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总体幸福感,是否留守影响环境满意度和消极情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友谊和学业满意度。初中生的积极情感、生活满意度和总体幸福感得分随年级增长而逐渐下降,高中生恰好相反,初二、高二学生体验到最低的消极情感;随着学习成绩的提高,积极情感、生活满意度和总体幸福感均逐渐增加,消极情感逐渐减少。结论学生的总体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在选择措施时,应根据人群的不同特征采取不同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重庆市普通中学生与少年犯攻击行为及敌意归因偏向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为预防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方便选取重庆市某未教所少年犯198名和某中学学生170名,采用攻击行为问卷及敌意归因偏向同卷进行调查,分析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少年犯的攻击和敌意归因偏向得分显著高于普通中学生;采用回归分析,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和生源地影响的基础上,不同类型的被试对攻击行为具有独立预测作用;去除中学生样本,敌意归因偏向对攻击行为有显著影响.结论 与普通中学生相比,少年犯拥有较高的攻击性和敌意归因偏向.应更多地关注青少年攻击性的敌意归因偏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