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近年来中学生已成为手机使用的重要新生主体.我国部分城市青少年手机拥有率为70%~98.9%[1].2011年6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发表手机辐射可致癌的相关信息,由于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耳朵较成年人小,颅骨较成年人薄,在使用手机时脑部吸收的辐射量比成年人高50%[2].长期使用手机会引起未成年人头痛、记忆力减退、睡眠失调、认知能力下降,还容易引发易怒、烦躁等症状;达到85 dB的声音就有可能损害听力,频繁玩手机游戏也有可能导致孩子听力下降[3].为提高中学生对手机辐射的认识,减少在使用手机时的辐射,促进中学生健康发展,课题组对266名中学生进行了关于手机辐射的健康教育,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了解大学生有关手机辐射的知识、信念、行为现状,为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某高校医学专业和非医学专业的大一、大二各1个班学生共345名,现场填写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结果 98.84%的学生知晓手机可以产生辐射;对于信号弱时、刚接通时以及通话时手机辐射大的知晓率超过70%;多数医学生和大二学生对手机辐射危害知识的知晓率更高(P<0.05或P<0.01);80%以上的学生介意手机辐射危害并关注手机辐射危害防护知识;女生(73.53%)较男生(62.62%)更喜欢打电话时走动(P<0.05);60.00%的学生睡觉时把手机放枕边,非医学生高于医学生(P<0.01).结论 应加强健康宣教,让大学生了解手机辐射危害,并通过各种途径促进大学生改变不正确的手机使用行为.  相似文献   

3.
随着网络与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7”数据显示,我国移动通信用户总规模超过13.6亿,其中4G用户达8.9亿,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市场.  相似文献   

4.
探讨大学生的手机使用对睡眠质量的影响,为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抽取江苏省某大学大一至大三913名学生为对象,调查其手机使用情况,并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其睡眠质量.结果 913名在校大学生的PSQI平均得分为(5.62 ±2.33)分,大学生手机使用年限越长,睡眠质量越差,手机使用年限>3 a者的睡眠障碍率达22%.每天使用手机的社交通讯软件、看视频节目的时间>60 min的学生睡眠障碍率分别为54.5%和21.3%,高于<10 min组的13%和13.7%(P值均<0.05).每天使用手机时间越长,睡眠质量越差;每天熄灯后使用时间>60 min组的学生睡眠障碍率为30.2%,明显高于<10 min的10.4%(P<0.05).但未发现每天使用手机的基础功能(接打电话、收发短信)对睡眠质量的影响.结论 过度使用手机会降低睡眠质量,引发睡眠障碍.应采取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措施,倡导合理使用手机,以有效改善在校大学生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5.
宗一楠  徐英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1):1722-1724
目前,手机已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的一部分,大学生手机拥有率已高达99%以上[1].由于大学生群体具有易于接受新事物而心理发育不成熟等特点,使他们在享受手机带来的便利和娱乐的同时,也成为了手机依赖的高危人群.手机依赖也称"手机依赖综合征""手机成瘾""手机焦虑症"等.韩登亮等[2]将手机成瘾症界定为由于某种原因过度地滥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上不适应的一种病症[2].徐华等[3]从操作层面界定手机依赖为由于重复使用手机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主要表现为对手机短信的依赖,缺乏人与人之间语言交流,影响青少年人际交往的正常发展[4].本研究于2013年11月以广州某高校不同专业的各个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分析手机依赖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为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手机依赖是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1].手机依赖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影响尤其明显.近年来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手机依赖率为15% ~ 30%[2-5],大学生手机依赖将会对其学习、生活及身体健康等方面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辐射基础知识及其防治的认知水平和应对态度差异。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某校780名大学男女生进行有关辐射认知知识调查。结果不同性别大学生对辐射的认知水平都较低,但女生高于男生(P〈0.01);在应对核辐射的心理反应方面,女生优于男生(P〈0.01);80%的大学生愿意接受辐射知识的教育,女生多于男生(P〈0.01)。结论某高校大学生对辐射认知水平普遍较低,有性别差异,应有针对性地通过各种渠道提高大学生对辐射知识的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8.
了解初中生对在道路上使用手机与出行安全关系的态度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预防初中生交通伤害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6年12月选取上海市某区某街道3所中学六~九年级1 793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人口学基本信息和对在道路上使用手机的危险程度判断.结果 认为“驾驶机动车时使用手机发微信”“驾驶电动车/助动车时使用手机”危险性高的比例分别为83.8%和85.3%,而认为“骑自行车时使用手机或戴耳机听音乐”“驾驶机动车时使用手机打电话”和“步行时使用手机”危险性高的比例分别仅为62.3%,61.8%和61.7%.针对部分在路上使用手机的危险程度判断上,女生、独生子女分别优于男生、非独生子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初中生对在道路上使用手机的危险性整体认知水平尚需提升,应重点加强对男生及非独生子女的交通安全认知干预,建议通过社区交通安全氛围构建提升初中生的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手机已经成为集娱乐、通讯、休闲于一体的生活必备物品~([1])。手机依赖是指过度沉迷于以手机为媒介的各种活动,对手机使用产生强烈、持续的渴求感与依赖感,并导致个体出现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受损的行为~([2])。中职学生比普通高中学生的自由时间多、学习任务轻,所以手机的使用更普遍,手机依赖问题更需引起高度的关注和重视~([3])。本研究拟通过调查中职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和  相似文献   

10.
了解医学生经常使用的手机细菌污染情况,为高校学生卫生保健工作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广西医科大学129名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其中101名学生的手机表面进行采样、细菌培养及检测.结果 129名学生中,有47名(36.43%)手机累计使用时长>8 h/d,117名(90.70%)在实验课上使用手机,71名(55.04%)在上实验课时习惯把手机放在实验服口袋,114名(88.37%)将手机带入洗手间,55名(42.64%)手机清洁周期超过1个月,91名(70.54%)认为手机携带大量细菌,只有12名(9.30%)能够坚持每天清洁手机.101部手机表面样本中,有44部(43.56%)细菌总数超标,男、女生手机细菌总数超标分别为26(52.00%)和18部(35.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87,P>0.05).有13部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2.87%,男、女生分别有7(14.00%)和6部(11.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1,P>0.05).结论 医学生手机微生物污染情况严重,且缺乏认识及有效的消毒与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1.
探讨不同手机功能的使用对高职学生感知到的压力和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为指导高职生科学使用手机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方便抽样法在武汉、聊城2所高职院校抽取911名学生,使用智能手机使用问卷(SU)、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和抑郁-焦虑-压力量表简版中的压力分量表(DASS-S)进行施测.结果 高职学生最常使用的手机功能是社交网站[(4.77±1.06)分],女生在手机社交功能上的得分高于男生(t=2.05,P=0.04),男生在MPATS和DASS-S、消极应对方式分量表上的得分高于女生(P值均<0.01).手机的社交功能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r=0.17,P<0.01),手机的游戏功能与消极应对方式、压力和手机成瘾呈正相关(P值均<0.01).消极应对方式能够正向预测压力和手机成瘾(β值分别为0.53,0.50,P值均<0.01),消极应对方式和压力在非社交功能与手机成瘾中的链式中介效应有统计学意义(95%CI=0.06~0.24,P<0.01).结论 经常使用手机非社交功能的高职生感知到的压力更大.手机的游戏功能对高职学生身心健康有不利影响,消极应对方式是压力和手机成瘾的一个强有力的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手机依赖大学生的抑制控制特点以及抑制控制资源消耗后渴求感的变化,为开展相应干预提供参考。方法在沈阳师范大学采用海报招募的方式选取调查对象,使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筛选手机依赖和非依赖大学生各40名,各分为两组,进行有无手机震动干扰的数字Stroop任务,并在任务前后测量手机渴求感。结果无论有无手机震动干扰,手机依赖组的Stroop冲突效应量高于非依赖组(F=19.34,P<0.01)。在手机震动铃声干扰下完成抑制控制任务后,手机依赖大学生对手机渴求感提升(t=-6.02,P<0.01)。手机依赖大学生所在的实验组1、实验组2渴求感后测成绩与Stroop冲突效应量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1,0.51,P值均<0.05)。结论手机依赖大学生一般抑制控制和手机相关抑制控制均较差,抑制控制任务完成会导致手机渴求感显著上升。  相似文献   

13.
某军校600名新生视力状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军校入学新生视力状况,为军队院校高考招生视力体检工作提供参考意见。方法 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对某军队指挥院校600名普通高中毕业入伍新生进行裸眼视力、矫正视力、近视力和裂隙灯检查,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4、9为合格,裸眼视力低于4.9或行角膜屈光手术为不合格。结果 600名新生中,眼科检查合格占86.92%,不合格占13.08%,视力不合格新生中,裸眼视力不合格占45.22%,角膜屈光手术占54.78%。裸眼视力不合格新生中高度近视占2.82%,中度近视占29.58%,轻度近视占67.60%,近视力全部正常。角膜屈光手术新生中高度近视占16.28%,中度近视占54.65%,轻度近视占29.07%,远视力全部正常。结论 军校新生视力体检不合率高,体检把关不严,招生监督不力是其主要因素,军校招生视力体检要求中的标准欠合理,不完全切合实际也是重要因素。建议完善招生体检制度,加强监督;调整现行的视力体检标准。  相似文献   

14.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validity of self-reported mobile phone use in a subset of 75 993 adults from the COSMOS cohort study. Agreement between self-reported and operator-derived mobile call frequency and duration for a 3-month period was assessed using Cohen’s weighted Kappa (κ).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both self-reported high (≥10 calls/day or ≥4 h/week) and low (≤6 calls/week or <30 min/week) mobile phone use were calculated, as compared to operator data. For users of one mobile phone, agreement was fair for call frequency (κ = 0.35, 95% CI: 0.35, 0.36) and moderate for call duration (κ = 0.50, 95% CI: 0.49, 0.50). Self-reported low call frequency and duration demonstrated high sensitivity (87% and 76% respectively), but for high call frequency and duration sensitivity was lower (38% and 56% respectively), reflecting a tendency for greater underestimation than overestimation. Validity of self-reported mobile phone use was lower in women, younger age groups and those reporting symptoms during/shortly after using a mobile phone. This study highlights the ongoing value of using self-report data to measure mobile phone use. Furthermore, compared to continuous scale estimates used by previous studies, categorical response options used in COSMOS appear to improve validity considerably, most likely by preventing unrealistically high estimates from being reported.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s

Mobile phones are commonly used by adolescent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larify associations between duration of mobile phone use and psychological mood in high school students.

Methods

This cross-sectional study included 2,785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Niigata, Japan. A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elicit information on sex, school year, hours of mobile phone use, psychological mood status, and possible confounders. Psychological mood outcomes were evaluated with the Mood Inventory, developed and validated in 1994, which includes five subcomponents with total scores ranging from 8 to 32 (higher score indicates stronger feeling): “Tension and excitement,” “Refreshing mood,” “Fatigue,” “Depressed mood,” and “Anxious mood.” Analysis of covariance with Bonferroni’s multiple comparison was used to compare mean values among quartiles of hours of mobile phone use.

Results

Among the respondents, mean mobile phone use per week was 24 (median 18) h. Long-duration mobile phone use was associated with female students, no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club activities, early mobile phone use, and fewer hours spent sleeping (all P < 0.001). Overall associations between hours of mobile phone use and total scores were significant for “Depressed mood” (P for trend = 0.005), “Tension and excitement” (P for trend <0.001), and “Fatigue” (P for trend < 0.001). Total scores for “Depressed mood,” “Tension and excitement,” and “Fatigue” of the fourth quartile (≥33 h/week) of mobile phone us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for other quartiles (all P < 0.05).

Conclusions

Increased duration of mobile phone use is associated with unfavorable psychological mood, in particular, a depressed mood. Decreasing mobile phone use may help maintain appropriate mental health in very long-duration users.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儿科医生辐射风险认知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利用自行设计问卷对北京3所三级甲等医院的195名儿科医生进行调查。结果 儿科医生辐射基础知识客观评估处于中上认知水平(≥ 60%);正确回答电离辐射标志得分最低,占61.5%;性别是辐射基础知识的影响因素,女性低于男性(P<0.05)。电离辐射对身体健康影响,82.6%认为白血病肿瘤风险增加;78.5%白细胞降低。结论 儿科医生辐射基础知识客观评估较理想,但辐射基础知识及风险认知培训仍需加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移动电话射频辐射对大学生神经行为的影响。方法 采用现况调查的方法对238名拥有移动电话手机和95名无移动电话手机的大学生以问卷方式对其一般情况、睡眠质量、移动电话手机使用情况等进行调查,并进行神经行为核心测试。结果 移动电话手机使用组简单反应时间中错误反应次数增加,每日使用手机时间与情感反应中的紧张以及视觉的注意分配中错误次数呈正相关。结论 说明使用移动电话手机能引起神经行为方面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