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阵发性心房纤颤(房颤)的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1月—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62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血脂指标变化、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发生率、阵发性房颤复发率及缺血性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LDL-C、TC、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LDL-C、TC、TG水平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阵发性房颤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缺血性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阵发性房颤,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血脂水平,降低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发生率、阵发性房颤复发率、缺血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纤颤病人P波离散度的影响,以评价P波离散度判断药物疗效的意义。方法:有阵发性心房纤颤病史的23名患进入观察组,另选23名无心房纤颤及其它器质性心脏病为对照线,测量其P波离散度(PD),观察组在服用胺碘酮15到20天后复查P波最大间期(Pmax)和PD。观察治疗前后和组间PD和Pmax的变化和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Pmax与PD显增加,P分别<0.05,0.01,观察组服胺碘酮后Pmax与PD明显下降,P分别<0.05,0.01,但治疗后PD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PD对预测心房纤颤有较好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对于胺碘酮抗房颤作用的疗效评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P波时限(Pmax)和离散度(Pd)对特发性阵发性心房纤颤(IPAF)的预测价值。方法通过12导联同步心电图测定70例IPAF患者的Pmax、Pd,并与对照组比较,研究Pmax、Pd对IPAF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结果两组研究对象Pmax、Pd、LAD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Pmax、Pd和Pmax+Pd预测IPAF有较高敏感性(98.3%)和特异性(97.9%)。结论Pmax和Pd是预测IPAF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P波离散度(Pd)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发生阵发性心房纤颤的预测价值.方法 62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按是否伴有阵发性心房纤颤分为心房纤颤组(n=30)和无心房纤颤组(n=32),分别测量两组患者的心电图P波最大时限、P波最小时限并计算P波离散度.结果 心房纤颤组与无心房纤颤组患者P波离散度和P波最大时限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心房纤颤组又高于无心房纤颤组;心房纤颤组P波离散度>40ms者23例(73.3%),而无心房纤颤组4例(12.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P波离散度可作为预测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是否发生阵发性心房纤颤的一个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5.
瑞舒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的影响。方法入选6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测定基础PWV,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瑞舒伐他汀组,常规组选用厄贝沙坦和硝苯地平缓释片,瑞舒伐他汀组在常规降压药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5mg,1次/日,治疗6个月,重复测定PWV。结果两组血压控制良好,瑞舒伐他汀组的收缩压、舒张压、PWV分别低于常规组,收缩压、舒张压、PWV,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除降低血脂外,还具有降压及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PWV作用。  相似文献   

6.
氯沙坦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冠心病心房纤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氯沙坦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冠心病心房纤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冠心病心房纤颤患者分为观察组38例及对照组22例,观察组采用氯沙坦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对照组采用氯沙坦治疗,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每月阵发性心房纤颤发作频率及发作时间。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氯沙坦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冠心病心房纤颤可以减少心房纤颤发作,值得临床推广适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心电图P波时限和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EH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维尔亚4 mg/d和依那普利10 mg/d,血压控制不良者可加用利尿剂和钙离子拮抗剂,共观察6个月。分别于用药前后测定12导联体表心电图中P波时限和P波离散度。结果 用药后两组均可使EH患者心电图P波时限和P波离散度减小,组间比较显示,维尔亚组的作用更优于依那普利组。结论 维尔亚对EH患者心电图P波时限和P波离散度的作用强于依那普利。  相似文献   

8.
P波离散度在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纤颤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PD)在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纤颤中的价值。方法观察10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据PD将其分为A组(PD≥40ms)和B组(PD<40ms),分别观察两组心房纤颤的发生率。结果A组心房纤颤的发生率(61.77%)明显高于B组(8.22%)。结论PD≥40ms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易并发心房纤颤,说明PD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纤颤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持续性心房纤颤(房颤)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以及在复律中的作用。方法 338例持续性房颤患者按复律是否成功分为A组(复律成功组,n=217)和B组(复律不成功,n=121),A组按是否使用瑞舒伐他汀分为对照组(103例)和治疗组(114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在随访终点按是否复发房颤分为两亚组:窦性心律维持组与房颤复发组。分别于当天和随访终点抽静脉血5ml,测定血清hs-CRP、IL-6、Hcy水平。比较组间水平差异及随访房颤转复后窦性心律维持情况。结果 A组与B组hs-CRP、IL-6及Hcy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hs-CRP、IL-6及Hcy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上述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56.8%(n=63),对照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40.4%(n=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治疗组和对照组亚组间比较:房颤组较窦性心律组hs-CRP、IL-6、Hcy水平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能通过抗炎、抑制氧化应激反应、改善心肌纤维化作用来降低患者血清hs-CRP、IL-6、Hcy水平,从而减少房颤的发生与复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胺碘酮对特发性阵发型心房纤颤 (PAF)患者P波离散度的作用。方法 观察 5 5例特发性阵发型心房纤颤患者口服胺碘酮前后P波离散度的变化 ,以 40例无心房纤颤、无其他器质性心脏病者为对照 ,比较PAF患者给予胺碘酮治疗 3个月后最大P波时限 (Pmax)和P波离散度 (Pdis)的变化 ,以及胺碘酮治疗有效者与无效者用药前后P波离散度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 ,PAF组最大P波时限及P波离散度均显著增加 (P <0 .0 5 ) ,胺碘酮治疗有效率为 80 % ,服用按碘酮治疗后有效治疗组前后最大P波时限和P波离散度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无效者治疗前后最大P波时限和P波离散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体表心电图P波离散可作为无创性预测PAF简单有效的指标 ,并可用于胺碘酮治疗PAF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卡维地洛对高血压伴房颤患者P波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卡维地洛对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P波最大时限(Pmax)和P波离散度(Pd)的影响,探讨卡维地洛对心房颤动的抗心律失常效应。方法将52例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成卡维地洛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6例),另设正常人26例为正常组。在服药前、服药3月分别测量Pmax及Pd,并观察治疗后阵发性房颤发作情况。结果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者Pmax及Pd均较正常人明显延长(Pmax:128.20±8.49msvs105.20±8.21ms,p<0.05;Pd:45.89±8.92msvs29.11±8.02ms,p<0.05)。服药第3个月治疗组Pmax及Pd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max:108.82±8.27msvs127.24±7.25ms,p<0.05;Pd:29.28±5.92msvs45.66±8.82ms,p<0.05),较对照组也明显缩短(Pmax:108.82±8.27msvs126.28±6.24ms,p<0.05;Pd:29.28±5.92msvs44.07±6.30ms,p<0.05)。治疗第3个月时,治疗组阵发性房颤发作减少12例,而对照组6例有效。结论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Pmax、Pd较正常人增大,卡维地洛可缩短Pmax及Pd并可能减少阵发性房颤的发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左心房病变情况,为临床治疗此类患者提供指导。方法 回顾分析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房颤者110例,其中阵发性房颤者42例,非阵发性房颤68例。收集心脏超声断面图收缩期左心房前后径(LA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资料,并进行比较。结果 非阵发性房颤组LAD显著增大(P<0.05),房颤的发生与维持与血压、年龄及LAD相关。结论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房颤者可出现显著的左心房扩大,年龄、高血压、左心房扩大均为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预防高血压病并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复发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86例高血压并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1例和对照组95例,两组均口服胺碘酮,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同时口服替米沙坦20-80 mg/d,均连续治疗6个月;两组血压控制不理想者均联用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与利尿剂,但对照组停用和避免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随访6个月分别观察两组血压变化,房颤复发例数、发作次数、首次复发时间及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房内径(LAD)变化。结果两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无显著差异;观察组6个月末房颤复发例数与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首次复发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观察组6个月末LVEDD、LAD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替米沙坦可预防高血压病并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复发,机制主要是抑制心房重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与贝那普利联合应用对阵发性房颤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入选7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试药组(口服胺碘酮+瑞舒伐他汀+贝那普利)及对照组(口服胺碘酮),比较两组患者房颤治疗效果、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左房内径(LAD)。结果:经过6个月的随访,与对照组比较,试药组房颤发作次数、房颤持续时间显著下降,总有效率提高,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且CPR水平、LAD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贝那普利可以减少房颤发生,其机制可能与减少炎症反应,抑制心肌重构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心电启动机制。方法选择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伴PAf患者63例(高血压组),进行动态心电图人工回放,分析PAf心电触发因素、PAf发作前120、60和30 s房性期前收缩(APB)发作频率及其起源部位,另选老年非高血压PAf患者44例(非高血压组)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组心电触发因素主要为APB(66.2%),触发PAf的APB主要来源于左心房上部(61.7%)。高血压组PAf前120、60和30 s APB发作频率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P<0.01)。高血压组触发性APB联律间期和期前收缩指数均明显低于非高血压组,而期前收缩前心动周期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P<0.01)。结论与老年非高血压PAf患者相似,APB特别是起源于左心房上部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PAf最主要的触发因素。  相似文献   

16.
P波离散度预测阵发性房颤及房性心律失常的价值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体表心电图P波离散度 (Pd)与阵发性 (含特发性 )心房颤动 (AF)及房性心律失常 (AR)的关系。方法 观察测量 5 2例AF和 5 0例AR患者P波离散度、P波最大时限 (Pmax)并与5 0例正常对照组对比分析 ,以上三组均按年龄分为≥ 60岁及 <60岁。结果 两年龄段的AF组、AR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则Pmax、Pd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1) ,AF和AR组在年龄、各指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Pd≥ 40ms,预测Af的敏感性为 65 % ,特异性为 88% ,阳性预测准确度为 85 % ,Pmax≥110ms ,预测AF敏感性为 75 % ,特异性为 60 % ,阳性预测准确度为 66% ,而当Pmax≥ 110ms+Pd≥ 40ms时 ,预测AF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为 44 %、92 % ,阳性预测准确度为 85 %。结论 体表心电图P波离散度是预测AF、AR的一个无创而可靠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预测因子及其预测价值。方法67例甲亢患者,分为观察组(35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和对照组(32例,单纯甲亢患者)。两组均在窦性心律时以多导电生理记录仪测最大P波间期(Pmax)、最小P波间期(Pmin)和P波离散度(Pd);以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左房内径(LA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观察组年龄(49.8±10.7VS44.3±9.5岁,p〈0.05)、左房内径(35.2±3.6VS32.9±2.9mm,p〈0.01)、Pmax(114.6±7.6VS105.4±9.2ms,P〈0.001)和Pd(45.4±8.2VS33.4±7.3ms,P〈0.001)均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性别构成、心率、LVEF、血清游离T3(FT3)、游离T4(FT4)、促甲状腺激素(TSH)及Pmin未见统计学差异。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左房内径、Pmax、Pd为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因子。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只有Pd为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独立预测因子(p=0.000)。以Pd≥37.5ms为切点值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敏感性为91.4%,特异性为68.7%,阳性预测准确率为76.2%。结论P波离散度增大可作为甲亢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Pd≥37.5ms可作为甲亢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预测的切点值。  相似文献   

18.
P波离散度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体表心电图P波离散度(P-wave dispersion,Pdis)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86例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观察组)和同期54例健康成人(对照组)窦性心律时体表心电图的Pdis、P波最大时限(maximum P-wave duration,Pmax)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观察组Pdis和Pmax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dis或Pdis加Pmax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有较高的特异度(81.5%,92.6%)和阳性预测价值(88.2%,94.6%)。结论 Pdis可作为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一个可靠的体表心电图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与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关系。方法观察36例有PAF的老年高血压患者(A组)的血浆BNP水平、左房内径(LA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36例无PAF病史的高血压患者(B组)进行比较;并在有PAF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中,观察了19例患者在窦性心律时和房颤发作期的血浆BNP水平对照,以及5例患者在房颤发作前、中、后的血浆BNP水平对照。结果有PAF病史者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无PAF病史者[(69.99±55.18)ng/dl比(32.21±22.80)ng/dl,P<0.01]、LVEF显著低于无PAF病史者[(61.48±8.87)%比(67.66±5.06)%,P<0.05],2组左房内径无差异。此外,19例PAF者房颤发作时的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窦性心律时[(132.45±46.68)ng/dl比(62.72±38.40)ng/dl,P<0.01],5例PAF者房颤发作时的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房颤发作前及房颤中止后的BNP水平[(143.56±57.68)ng/dl比(79.68±27.08)ng/dl及(143.56±57.68)ng/dl比(95.88±38.39)ng/dl,P均<0.05]。结论PAF发作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的BNP释放。窦性心律时血浆BNP水平可能用于预测老年高血压患者PAF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P波离散度预测高血压病患者发生阵发性房颤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高血压病患者发生阵发性房颤的危险因素。方法:记录44例高血压病伴阵发性房颤(Ⅰ组)和45例高血压病不伴阵发性房颤(Ⅱ组)患者的同步12导联心电图,测量P波最大时限(Pmax)、P波最小时限(Pmin)及P波离散度,左房直径(LA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Ⅰ组P波离散度显著高于Ⅱ组(P<0.01);Ⅰ组Pmin和LVEF显著低于Ⅱ组(P<0.01);Pmax和左房直径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别(P>0.05)。单变量分析显示Pmin、P波离散度和LVEF对阵发性房颤有显著的预测价值,但多变量分析显示仅P波离散度对阵发性房颤具有独立预测价值。结论P波离散度可以识别高血压病患者发生阵发性房颤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