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乙,字仲阳,北宋著名儿科医家,著《小儿药证直诀》(以下简称《直诀》)。钱氏临证证五十余年,诊察小儿之疾,主张四诊合参,尤擅长目诊,经验十分丰富。因小儿方术,号为哑科;“医为持脉,又多惊啼,而不得其审”;且“其骨气未成,形声未正,悲啼喜笑,变态不常”;故目诊在儿科诊法中更为重要。《直诀》论目达五十余处,内容广泛,颇具特色。而有关钱乙目诊的研究尚未见专题报道,因此笔者对钱氏目诊作以探讨,冀对临证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冯兆张为明末清初著名医家,于内外妇儿各科均有涉猎,而尤精于儿科。冯氏继承发扬小儿性禀纯阳、脏腑娇嫩、易虚易实等特点,更加重视小儿先天禀赋及后天长养。其临证注重四诊合参,但更加强调望诊与闻诊在诊察小儿诸病中的重要性;其用药灵活多变,师古而不泥古,主张三因制宜,对儿科临床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冯氏儿科学术思想及其临床遣方用药特色进行探析,以期对临床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元代著名儿科医家曾世荣,深谙小儿生理,认为小儿腹痛病因或因先天不足,或因后天产妇饮食失宜及喂养不当,从而致小儿脾胃受损而发为腹痛。辨治方面重视脉诊,慎审标本,治疗小儿腹痛重脾胃,用药多温补,疗效卓著。  相似文献   

4.
<正>七味白术散出自《小儿药证直诀》[1]46,为儿科临床常用方剂,清代医家陈复正在《幼幼集成》提到"幼科之方,独推此为第一,后贤宜留意焉"。徐荣谦教授出生于中医世家,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及辨证经验,徐教授在儿科临证中灵活运用七味白术散治疗多种小儿脾胃病,如疳证、厌食、泄泻、佝偻病等,临床疗效颇佳。笔者有幸随师待诊学习,受益匪浅,现简述其要,以供同道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5.
小儿舌诊历来受到古代医家的重视,《千金要方》卷五《辟结胀满第七》“小儿胎寒喔哼,腹中痛,舌上黑,青涎下。”是对小儿舌象的较早记载,《小儿药证直诀》提出“舒舌”、“弄舌”之名,并叙述其病机及治疗和预后,《临证验舌法》云“幼稚之病,往往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唯有舌可验。”更具体地说明了舌诊在小儿诊法中的地位。诚然,此语亦有偏颇之处,但相对指纹、山根等小儿望诊内容而言,舌诊确有更为客观和特异的意义,它对判断疾病性质,病情轻重、病变转归都极为重要。近年来,随着四诊研究的深入开展,小儿舌诊已成为受到普遍重视的研究课题之一,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就此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曾世荣,字德显,号育溪,又号演山翁,湖南衡阳人,元代儿科医家.著有〈活幼心书〉及〈活幼口议〉.曾世荣习医六十余年,以活幼之心,潜心专研儿科."参前辈之奥义,伸自己之独见",对小儿生理病理、面部望诊、指纹诊、脉诊、疾病治疗、护养保育等方面,均提出了精辟的见解.曾氏重视四诊,认为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方面,但在强调四诊合参的同时,尤重望诊,认为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决定了儿科望诊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受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中医寿夭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明清医家在继承《黄帝内经》以及历代医家寿夭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小儿寿夭、脉诊寿夭、地域寿夭、脏腑气血寿夭以及德为福寿之本等理论,并在实践上进行了有益地探索,对指导后世有效开展中医养生长寿与延缓衰老的实践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明代著名医家万全的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重视小儿调护保健、强调四诊合参、药精方简、重视脾胃、擅长情志疗法等方面。对于小儿调护保健,万全提出的"育婴四法"包涵了诸多独到见解和宝贵经验,值得后世参考。  相似文献   

9.
吴彤  贾春华 《世界中医药》2023,(16):2336-2340
先行梳理舌面脏腑分布理论的流变,后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工具探寻医家不同舌诊理论的认知根源。文献梳理发现舌面脏腑分布理论随时代而变迁。如《伤寒指掌》言“四畔属脾”,《医医偶录》云“舌中主脾”,《医述》称“舌左属肝,舌右属肺”,现行《中医诊断学》教材谓“舌边主肝,舌尖主肺”等。不同的舌面脏腑分布理论是舌诊理论发展过程中的节点,是医家不同学术观点的体现,反映了医家对于舌诊认识的不断思考和完善。通过对不同时期舌面脏腑分布理论的考察,发现舌面脏腑分布理论的产生以隐喻认知为基础,方位映射在舌面脏腑分布理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支撑舌诊理论的基础是医家的学术背景与医学经验。  相似文献   

10.
明代著名医家龚廷贤医术高明,一生著书颇丰。《小儿推拿秘旨》是其早年所著的一部儿科推拿专著,是现存小儿推拿较早、较完善之作,为后世小儿推拿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龚氏小儿推拿诊治强调辨证求因,注重病因病机的分析,诊断多以脉诊和望诊相结合,治疗多以手法与方药相结合,整体审查,顺小儿禀性而治。面对凶险病症,龚氏强调必先预测善后,再以外治法急救之,形成了龚氏小儿推拿辨证特色,为后世小儿推拿临床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1.
<正>许尤佳教授,系广东省中医院儿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罗笑容的亲传弟子。许教授在小儿脾胃病诊治上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有其独到见解,特别是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上运用七味白术散加减进行治疗,疗效显著。笔者有幸随师出诊,承师经验,收益甚多。兹将许教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经验介绍如下。1脾常不足是根本中医学把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归之为腹痛的范畴。许教授认为,脾常不足是本病发生的根本病因。明代医家万全认为小  相似文献   

12.
六味地黄汤出自宋代医家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功能滋补肝肾,用治小儿“五迟、五软”等疾病。后世医家推而广之,用于肝肾亏虚所致多种病证。笔者在长期中医临证中本着有是证用是方的原则,运用六味地黄汤并灵活随证加减,亦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现举三例简介之。  相似文献   

13.
小儿抽动障碍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越来越引起社会、家庭及医家的关注;近年来,不同的医家通过不同的角度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主要综述了近5年在小儿抽动障碍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4.
从面诊论治小儿病验案三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诊法,离不开望闻问切四诊。然而小儿口不能言,脉无所察,唯形色以为凭,故历代儿科医家均将望诊列为四诊之首。笔者在儿科临证中,每每将望诊列为四诊之首,而在望诊中更注重面诊,尤其在其他诊法难以实施时,则以面部望诊为据而施治,多获效验。现选验案三则介绍如下,以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5.
四逆散源自《伤寒论》,为调和肝脾的基本方,历代医家多将其用于妇科及内科疾病。笔者随师临诊发现此方亦可用于治疗小儿的常见病多发病,如小儿咳嗽、发热、泄泻、厌食等,其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正> 腹诊属中医四诊之切诊范畴。日本医家十六世纪以降才逐渐应用于临证,并以腹诊来研究瘀血。我国虽然对瘀血腹诊的研究专篇和明确诊察的要点较少,但有关腹部瘀血的理论和症状一直分述在我国各代医籍之中,对瘀血腹证研究较为突出的是清代几位医家,内容丰富,记载详实,与腹部气血的关系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现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7.
诊脉,这是中医特有的一种诊病手段。《内经》谓“按其脉,知其病”、“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后世医家都将脉诊做为中医诊法的重要内容之一,甚至把诊脉做为中医的代名词,所谓“大方脉医生”、“小方脉医生”。自《难经》首创“独取寸口”诊脉法以来,历代医家对脉诊也多有创见。仅据《中国医籍提要》载自晋&#183;王叔和《脉经》始,至清&#183;周学海的《脉简补义》止,仅脉学专著就有16部之多。可见,前人对脉诊的重视。但由于“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历代医家对脉诊的认识也多有不同。现就个人的学习体会,试对脉诊略做探析。  相似文献   

18.
《小儿推拿要诀》先由明人周于蕃补辑、再由清人张振錾增校,并被其易名为《厘正按摩要术》。《厘正按摩要术》“卷一·按胸腹”共列有38条文,至少引用了11位日本腹诊医家的论述,所引用的腹诊观点多数可在日本腹诊著作《诊病奇核》中找到出处。本文对这38条文逐一进行了详细梳理和考证,得出日本腹诊是《厘正按摩要术》“卷一·按胸腹”的学术渊源的结论,同时也指出中国推拿是日本按摩和腹诊的学术渊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香薷古今应用的差异。方法:通过梳理魏晋至明清时期大型官修本草及影响力较大的本草著作中有关香薷的记载,总结香薷的古代应用情况;并以中国知网为主,超星、万方与维普数据库为辅,检索有关香薷现代应用的文献,总结近20年来香薷的应用情况。然后对香薷的古今应用情况进行对比。结果:香薷古今均为药食两用之品;古代医家治疗暑温相关病证皆以香薷饮为首选方剂;现代医家多以新加香薷饮为宗,随证加减。古籍记载香薷还可治疗鼻衄、脚气、口臭、小儿发迟白秃等其他病证,此类应用在现代临床文献中未见。结论:现代医家对香薷的应用在古代基础上既传承又发展,真正做到了辨证用药,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20.
舌诊作为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历史悠久,而且随着中医理论与临床的不断发展,其在诊断疾病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笔者拟从舌诊的发展角度,对历代医家舌诊的临床应用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以供临床医家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