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目的 研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自分泌现象和阻断TGF-β受体信号转导对TGF-β1自分泌的调控。方法 组织块法体外培养瘢痕疾疙瘩成纤维细胞,加入重组人源(rh)TGF-β1(5mg/L)或含缩短型TGF-βⅡ型体的重组腺病毒(50pfu/cell),并用Northern印迹观察它们对TGF-β1极其Ⅰ、Ⅱ型受体的基因调控。结果 rhTGF-β1能上调TGF-β1(30%-50%)和Ⅰ型受体(30%-90%)的基因表达,但不影响Ⅱ型受体的基因表达。短型TGF-βⅡ型受体在瘢痕疙瘩细胞的过度表达减少细胞TGF-β1(50%-65%)和Ⅰ型受体(21%-55%)的基因表达,但不影响Ⅱ型受体的基因表达。结论 瘢痕疙瘩细胞存在TGF-β1的自分泌现象,而缩短型TGF-βⅡ型受体的过度表达可以通过阻断TGF-β的信号转导来降低TGF-β1的自分泌。  相似文献   

2.
SMAD3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与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SMAD3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eloid fibroblast,KFB)和正常人皮肤成纤维细胞(Normal skin fibroblast,NFB)中的表达和分布。方法:采用Western蛋白印迹法和细胞内免疫荧光法测定SMAD3的表达和分布。结果:SMAD3在KFB和NFB两种细胞中的表达差别不大(P>0.05),KFB核内的荧光强度强于NFB。结论:SMAD3在KF3细胞核内的分布高于NFB。  相似文献   

3.
TGF-βRⅠ、Smad2、Smad 3及Smad7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比较瘢痕疙瘩、正常瘢痕及正常皮肤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型受体(TGFβRⅠ)、Smad2、3、7的表达情况,探讨以上信号传导分子在瘢痕疙瘩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运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上述4种蛋白在3种不同组织44例标本中的表达,寻找其规律。结果 与正常瘢痕及正常皮肤相比,瘢痕疙瘩中TGF-βRⅠ表达增强,Smad7表达减弱(P〈0.05),Smad2及Smad3表达增强不显著,但在核内积聚较为明显。结论 瘢痕疙瘩中TGF-βRⅠ表达增强,Smad2、3核内持久积聚及抑制性因子Smad7表达减少,可能是瘢痕疙瘩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增生性瘢痕中TGF—β受体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TGF-β受体在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进一步认识TGF-β及其受体在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正常皮肤用增生性瘢痕中I型和Ⅱ型TGF-β受体染色,并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增生性瘢痕Fb中能检测到I型和Ⅱ型受体,而且随着病程的延长,受体表达逐渐减弱,直至消失;正常皮肤Fb未见受体表达阳性者。结论:①在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中,不仅TGF-β增高,Fb表面I型和Ⅱ型TGF-β受体也增高,使TGF-β作用放大;②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Fb出现表型变异,而且Fb表型随病程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制中药醇提物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FB)Ⅰ型胶原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在体外培养KFB中加入500μg/ml自制中药醇提物,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KFB中Ⅰ型胶原蛋白、MMP-1及VEGF的表达。结果:在自制中药醇提物的作用下,KFB中Ⅰ型胶原蛋白表达减弱,MMP-1表达增强,VEGF表达呈双向性改变。结论:自制中药可能通过影响KFB合成Ⅰ型胶原蛋白、MMP-1及VEGF而发挥治疗瘢痕疙瘩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雌激素、孕激素对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B),利用免疫组化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定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含量。结果 较对照组,17-β雌二醇(17-βE2)各组的HSFB胞浆内阳性信号明显加强(P<0.05);而孕酮(P)各组均不明显(P>0.05)。结论 在体外,17-βE2可以明显促进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TGF-β1合成,而P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periostin在过度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研究其与TGF-β1和受体的相关性,探讨periostin与瘢痕过度增生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正常皮肤组织中periostin、TGF-β1,及其受体Ⅰ、Ⅱ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periostin的蛋白表达。结果在基因水平,periostin在瘢痕疙瘩的表达高于正常皮肤,TGF-β1在瘢痕疙瘩的表达高于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TGF-βRⅠ在瘢痕疙瘩的表达高于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GF-βRⅡ的表达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蛋白水平,periostin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的表达均高于正常皮肤(P〈0.05)。periostin和TGF-β1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periostin在瘢痕疙瘩组织中表达增高,是瘢痕相关基因;其在瘢痕疙瘩形成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该作用与TGF-β1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阻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受体的信号转导对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和I型胶原合成的调控。方法:组织块法体外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加入缩短型TGF-βⅡ型受体的重组腺病毒(实验组,50pfu/cell)或β-半乳糖苷酶重组腺病毒(对照组,50pfu/cell),培养后行细胞计数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增殖率和I型胶原合成状况。结果:缩短型TGF-βⅡ型受体在皮肤成纤维细胞的过度表达能有效抑制细胞增殖达34%-50%,并显著减少I型胶原的合成。结论:过度表达缩短型TGF-βⅡ型受体可以通过阻断TGF-β的信号转导来抑制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增殖和I型胶原合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拟观察5-氟尿嘧啶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Smad7和β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Ⅰ型受体以及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1)瘢痕疙瘩组织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取4~6代传代细胞加入5个不同浓度(10,20,40,80,160μmol/L)5-氟尿嘧啶干预24,48,72h。(2)利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MTT)测定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能力。(3)应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各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Smad7和TGF-βI型受体的表达及对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1)MTT实验中,当5-氟尿嘧啶浓度为10,20μmol/L作用24h时,未发现成纤维细胞死亡,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浓度下作用各组成纤维细胞死亡现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免疫印迹法实验结果如下:①与空白对照组相比,TGF-βI组Smad7表达明显减弱,TGF-βI型受体表达则显著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加入5-氟尿嘧啶干预后可显著增强Smad7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经不同浓度5-氟尿嘧啶干预后,实验组Bcl-2蛋白表达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Bax蛋白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TGF-βI型受体表达无明显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5-氟尿嘧啶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具有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及其受体在胃癌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胃癌发病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方法进行研究,结果:TGF-β表达主要分布于肿瘤细胞浆中,其在胃癌中的表达率71.43%明显高于正常组织的23.21%,P<0.05,TGF-βI型受体表达主要分布于细胞膜和细胞浆中,其在胃癌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TGF-βII型受体表达亦位于细胞膜和细胞浆中,其在胃癌中的阳性表达率44.64%明显低于正常组织的96.43%,P<0.01,结论:TGF-β表达与胃癌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其受体表达的缺失可能是肿瘤细胞逃逸TGF-β负调控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制中药提取物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FB)增殖的影响。方法:在体外培养的人KFB、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NFB)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自制中药水提物、醇提物,采用倒置显微镜、CCK-8试剂盒及生化分析仪对成纤维细胞的形态、增殖活性、生长状况及乳酸脱氢酶(LDH)活性进行观察与测定。结果:在一定浓度中药提取物的作用下,KFB形态发生改变,增殖活性降低,LDH活性增高;其中醇提物抑制KFB增殖较水提物更有效,KFB对中药的抑制反应比NFB更敏感。结论:自制中药可能通过抑制KFB增殖、细胞毒性作用等而发挥治疗瘢痕疙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氧化苦参碱抑制体外培养的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Ⅰ、Ⅲ型胶原合成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不同浓度的氧化苦参碱作用于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分别培养24、48、72h后,采用Western blot检测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中信号分子TGF-β1,TβRⅠ,TβRⅡ,Smad3,Smad4和Smad7的表达,对阳性信号分子采用RT-PCR进一步检测其mRNA的表达.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氧化苦参碱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TGF-β1,TβRⅠ,TβRⅡ,Smad4和Smad7蛋白的表达无明显的影响,但是对Smad3蛋白表达具有明显抑制作用;RT-PCR结果显示,Smad3 mRNA的表达也受到明显抑制.结论 氧化苦参碱可以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TGF-β/Smad信号通路中Smad3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重组腺病毒介导hIL-24基因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表达Bcl—2、IL-6和TGF—β1的影响,探讨IL-24基因对瘢痕疙瘩的生物学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正常皮肤及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用含有hIL-24基因的腺病毒载体感染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ABC—ELISa)检测人正常皮肤及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的Bcl-2、IL-6和TGF—β1的表达水平。结果:瘢痕疙瘩组的Bcl-2、IL-6和TGF-β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瘢痕疙瘩感染Ad.IL-24组的Bcl-2、IL-6和TGF-β1表达水平都低于腺病毒空载体组和瘢痕疙瘩组。结论:IL-24基因可抑制瘢痕疙瘩戍纤维细胞表达Bcl-2、IL-6和TGF—β1。  相似文献   

14.
消瘢醑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复方消瘢醑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的作用,为中药治疗瘢痕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以氢化可的松为实验对照,在体外培养的6例瘢痕疙瘩和6例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不同剂量的消瘢醑,利用3H-TdR掺入法检测12 h,24 h,48 h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FB)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NFB)增殖活性.结果 10、100、1 000 μg/ml消瘢醑和1×10-7 mol/L氢化可的松在12、24、48 h均可抑制NFB和KFB的增殖,P<0.05.氢化可的松对KFB的抑制作用与NFB相似.10 μg/ml和100 μg/ml消瘢醑对NFB和KFB增殖的抑制与氢化可的松相似. 结论消瘢醑能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可能起到治疗瘢痕过度增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PDGFR)-α和PDGFR-β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差异。方法:分别应用免疫细胞化学、western blot及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PDGFR-α和PDGFR-β的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相比,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PDGFR-α的蛋白和mRNA表达都显著升高(P=0.00,0.00,0.02),而PDGFR-β蛋白和mRNA表达的升高不显著(P=0.07,0.06,0.06)。结论:PDGFR-α表达升高与瘢痕疙瘩形成密切相关,可能是其病因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测瘢痕疙瘩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 Ⅱ型受体(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receptorⅡ,TβR Ⅱ)PolyA位点基因突变情况,探讨单发性与多发性瘢痕疙瘩发病机制差异。方法 瘢痕疙瘩标本20例,单发性14例,多发性6例,提取组织中DNA;在TβR Ⅱ基因PolyA位点两侧设计并合成引物,利用PCR仪扩增-TβRⅡ DNA;对PCR产物进行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PCR产物纯化后,利用自动测序仪鉴定基因突变的类型。结果 瘢痕疙瘩组织中TβR ⅡR PolyA位点表现出基因缺失突变,其阳性率多发性瘢痕疙瘩为50%(3/6),单发性瘢痕疙瘩为7.1%(1/14),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发性与单发性瘢痕疙瘩发病机制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17.
瘢痕疙瘩TβRⅡ数量和亚细胞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安纲  蔡景龙  潘博  李惠斌 《中国美容医学》2006,15(1):11-13,i0002
目的:通过对瘢痕疙瘩(K)TGFβ1及其Ⅱ型受体(TβRⅡ)数量、亚细胞分布研究,探讨K发生的病理机制。方法:应用组织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流式细胞仪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20例K、8例正常皮肤组织及其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中TβRⅡ的表达状况,比较K与正常皮肤TβRⅡ表达数量和亚细胞分布的差异。结果:免疫组化显示TβRⅡ在正常皮肤组织中主要表达于表皮的基底层、角质层、汗腺、毛囊及小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的细胞膜和细胞浆,在K组织中主要表达于角质层、基底层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细胞膜、细胞浆与细胞核。流式细胞仪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显示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TβRⅡ荧光表达强度K明显高于正常皮肤,TβRⅡ在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非连续表达于细胞膜和细胞浆,在K成纤维细胞中连续表达于细胞膜,弥散表达于细胞浆和细胞核。结论:K中TβRⅡ的数量和亚细胞分布与正常皮肤存在差异,可能为K重要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8.
五倍子对裸鼠瘢痕疙瘩动物模型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草药五倍子对裸鼠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影响及意义。方法:用Ⅰ、Ⅲ型前胶原cDNA探针原位杂交技术观察五倍子对裸鼠瘢痕疙瘩组织中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表达的影响;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细胞凋亡;电镜观察成纤维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五倍子治疗后瘢痕疙瘩组织中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明显较对照组减弱;成纤维细胞PCNA阳性表达降低,TUNEL阳性细胞增加;明显影响成纤维细胞(细胞核、线粒体、粗面内质网等)超微结构。结论:中草药五倍子能抑制瘢痕疙瘩组织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和细胞增殖,并且加快了细胞的凋亡,从而抑制瘢痕增生,为临床预防治疗瘢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P53蛋白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eloid fibroblast,KFB)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表达的影响;明确在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P53蛋白与MMP1、MMP3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腺病毒介导法将p53基因转染至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将来源于瘢痕疙瘩的成纤维细胞随机分成二组,实验组转染p53基因转染至成纤维细胞中,对照组为空载转染组。分别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P53蛋白的表达;ELISA法检测MMP1、MMP3的表达。结果 p53基因转染组细胞中P53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空载转染组;而MMP1、MMP3蛋白表达明显低于空载转染组(P〈0.01)。结论 P53蛋白能够抑制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MMP1、MMP3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Ⅰ型(angiotensinⅡtype1,AT1)和Ⅱ型(angiotensinⅡtype2,AT2)受体在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组织标本AngⅡ受体的表达,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和放射性配体受体结合测定法检测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AngⅡ受体的表达,用3H-TdR的掺入法检测AngⅡ对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增生性瘢痕组织的成纤维细胞可见AT1和AT2受体表达,阳性染色信号较正常皮肤增强。放射性配体受体结合测定法显示在培养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AT1和AT2受体密度分别为(10.69±2.15)fmol/106个细胞,(4.9±1.05)fmol/106个细胞。RT-PCR结果显示培养的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表达AT1和AT2受体。在培养的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AngⅡ明显促进成纤维细胞3H-TdR的掺入率,AT1受体阻断剂Valsartan明显抑制AngⅡ的这种促进作用,AT2受体拮抗剂PD123319明显增强AngⅡ的这种作用。结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表达AT1和AT2受体,AngⅡ通过激活AT1和AT2受体对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产生调节作用,AngⅡ产生异常和受体表达比例失衡可能导致瘢痕的过度增生和瘢痕疙瘩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