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酵母相马尔尼菲青霉菌体外抗真菌药敏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用E-test法测定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PM)酵母相的药物敏感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M27-p方案中的E-test8法测定6株PM的酵母相(yeast)对伊曲康唑、酮康唑、氟康唑、5-氟胞嘧啶、二性霉素B的MIC值。结果 伊曲康唑MIC值范围0.002-0.016μg/ml,无耐药株;酮康唑MIC值范围为0.016-0.160μg/ml,耐药株1株;5-氟胞嘧啶MIC值范围0.032-0.380μg/ml,耐药株1株;氟康唑MIC值范围1.500-6.000μg/ml,无耐药株;二性霉素BMIC值范围0.047-1.500μg/ml,耐药株2株。结论 伊曲康唑敏感性最强,其次是酮康唑和5-氟胞嘧啶,二性霉素B敏感性相对较弱,酵母型PM对5种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双相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的体外药敏试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比较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effei,PM)分别在25℃菌丝相和37℃酵母相时的MIC值,研究PM菌丝相和酵母相的相位改变对药物敏感性的影响。采用M27-p方案中的E-test法测定6株PM分别在25℃菌丝相(mycelial)和37℃酵母相(yeast)时对伊曲康唑、酮康唑、氟康唑、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等5种药物的MIC值。25℃菌丝相时伊曲康唑、酮康唑、5-氟胞嘧啶、氟康唑、两性霉素B的MIC值范围分别为:0.002-0.032цg/mL、0.016-0.19цg/mL、0.008-0.19цg/L、1.0-8.0цg/L、0.125-6.0цg/mL,仅两性霉素B出现耐药株各2株。37℃酵母相时伊曲康唑、酮康唑、5-氟胞嘧啶、氟康唑、两性霉素B的MIC值范围分别为:0.002-0.75цg/mL、0.012-0.125цg/mL、0.012-0.25цg/mL、1.5ц6.0цg/mL、0.047-2.0цg/mL,对氟康唑耐药株1株,5-氟胞嘧啶和两性霉素B出现耐药株各2株。结果示伊曲康唑敏感性最强,其次是酮康唑和5-氟胞嘧啶,两笥霉素B敏感性最弱。PM在25℃菌丝相和37℃酵母相时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存在差异,但菌丝相和酵母相的相位改变不影响其敏感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成人和儿童皮肤癣菌病临床分离菌株中红色毛癣菌基因型的差异,基因型与发病部位、基因型与药物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利用随机引物OPAA11 5′-ACCCGACCTC-3′,OPD18 5′-GAGAGCCAAC-3′分别对来自成人及儿童皮肤癣菌病的红色毛癣菌菌株进行任意引物PCR,根据产物电泳带型进行基因分型,采用微量液体稀释法对氟康唑、伊曲康唑、特比萘芬、酮康唑、利拉萘酯、布替萘芬、益康唑、联苯苄唑进行体外敏感性分析。结果 两组的主要致病菌都为红色毛癣菌,两种随机引物扩增出的红色毛癣菌不同株带型均稳定清楚,按随机引物 OPAA11的扩增结果,其基因型分为4型。成人中Ⅰa、Ⅲa型分别占41.94%,儿童中Ⅰa型为65.96%,基因型构成在两组人群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体癣、足癣中基因型的分布在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P < 0.05)。甲癣和股癣中基因型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各基因型对8种抗真菌药物的MIC值均较低,特比萘芬的MIC最低,氟康唑的MIC值相对较高,酮康唑和氟康唑对Ⅰa、联苯苄唑对Ⅱa的活性高于其他基因型,伊曲康唑对Ⅲa型的活性略低于其他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或P < 0.05)。结论 红色毛癣菌为南京及周边地区儿童及成人皮肤癣菌病的主要致病菌,成人感染以Ⅰa、Ⅲa型为主,儿童感染以Ⅰa型为主。8种抗真菌药物对各基因型均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但酮康唑、氟康唑、联苯苄唑、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对各基因型的敏感性有差异。  相似文献   

4.
真菌病     
20 0 4 3432 红色毛癣菌基因型与表型的研究 /杨国玲(大连医大附一院皮肤科 )… / /中华皮肤科杂志 .- 2 0 0 3,36 (12 ) .- 6 82~ 6 84用 ITS区域探针与 DNA印迹杂交法对 4 9株临床分离的红色毛癣菌进行基因分型 ,并用传统方法 (如初代菌落特征及色素 ,大、小分生孢子形态等 )进行表型分型。结果共分 2 0型 (A- T型 ) ,其中 A型 9株均为大连株 ,B型 9株有 7株为南京株 ,C型 6株为南京株 ;5种表型除颗粒型外其他 4型均有 A型 ,17株绒毛型和17株沟纹型 B型居首位 ,6株羊毛型和 17株粉末型 A型居首位。源自甲癣的 2 1株以 C型为主 ,股癣 10株及体癣 6株以 A型为主 ,足癣 8株以 B型居首 ,4株头癣以 G型居首。提示红色毛癣菌基因型与表型、侵犯部位及来源地有一定相关性。表 1参 5  (张江安 )2 0 0 4 3433 几种常见真菌的 RAPD指纹图谱的建立 /沈柱 (四军大西京医院皮肤科 )… /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 2 0 0 4 ,18(7) .- 40 0~ 4 0 2以标准株真菌的基因组 DNA为...  相似文献   

5.
目的:确定红色毛癣菌菌落表型和基因型的相关性以及与感染部位的关系。方法:收集红色毛癣菌临床分离株138株,采用传统培养方法对红色毛癣菌进行表型分型,利用红色毛癣菌特异性引物扩增TRS-1区重复序列进行种内基因分型,并分析检测结果与感染部位的相关性。结果:138株红色毛癣菌共分离出3种菌落表型:绒毛型、沟纹型和粉末型;分离出5型基因型,其中Type1 64株,Type2 18株,Type3 19株,Type4 12株,Type5 25株。红色毛癣菌的表型和基因型与感染部位均无相关性(均P0.05),红色毛癣菌的菌落表型与基因型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结论:红色毛癣菌基因型与菌株来源有关而与感染部位无关,可为判断复发和再感染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真菌病     
20 0 0 2 965 临床少见致病酵母的致病力和体外药物敏感性及电泳核型的初步研究 /胡晓莉 (中国医科院、协和医大皮研所 )…∥中华皮肤科杂志 .- 2 0 0 0 ,33( 2 ) .-10 4~ 10 6用经环磷酰胺和氢化可的松联合免疫抑制的小鼠为感染模型 ,分别用 10种酵母攻击 ,然后观察其存活期 ,并计数重要脏器中酵母的 CFU;用微量稀释法测定这些酵母对氟康唑和酮康唑的 MIC值 ;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确定这些酵母的电泳核型。结果表明 ,不同酵母的致病力大小不同 ,但均低于白念珠菌 ,对两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不同 ,各酵母的染色体大小和数目的区别 ,反…  相似文献   

7.
真菌病     
20 0 2 0 80 5 儿童真菌性皮肤病菌种分析 /周文明 (安徽医大一附院皮肤科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 2 0 0 1,36(5 ) .- 394~ 395儿童真菌病病原菌、临床特征与成人有很大差异。为了解儿童真菌病病原菌的菌种分布及菌群动态变化 ,分析了 1980~ 2 0 0 0年间本科儿童真菌培养结果。儿童真菌标本共 2 118份 ,共分离出 110 1株真菌 ,阳性率 5 1.98%。皮肤癣菌、酵母菌、霉菌分别占菌株数的 80 .4 7%、18.5 3%和 1.0 0 %。在浅部真菌病中 ,须癣毛癣菌占首位 ,紫色毛癣菌位于第二 ;头癣中以紫色毛癣菌占首位 (47.37% )。在这 2 0年中 ,紫色毛癣菌相对稳定 ,许兰黄癣菌和断发毛癣菌逐年减少 ,而犬孢子菌和须癣毛癣菌逐年增多。认为儿童真菌病病原菌菌种在 2 0年间有动态变化。表 1参 9  (赵恩兵 )2 0 0 2 0 80 6 脓癣继发感染 6 6例临床及病原菌分析 /张晓呜 (宁夏医学院附院皮肤科 )…∥皮肤病与性病 .-2 0 0 1,2 3(4) .- 5~ 66 6例患者浅部真菌分离结果计有石膏样毛癣菌4 5例 ,羊毛...  相似文献   

8.
用E-test法对菌丝相马尔尼菲青霉进行体外药敏检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用E test抗真菌药敏试条研究酮康唑、伊曲康唑、5 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对马尔尼菲青霉(PM)菌丝相的敏感性 ,判定MIC值。结果5种抗真菌药对PM菌丝相均具良好敏感性 ,尤以伊曲康唑为优。马尔尼菲青霉的药敏试验为临床上选择有效药物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红色毛癣菌随机扩增DNA多态性分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红色毛癣菌(Trichophyton rubrum)是皮肤癣菌中最常见的病原菌,我国大多数地区的检出率在30%以上[1],传统的表型分型法将其分为五型,但是,由于红色毛癣菌大多数为不典型株,而且传代过程中表型特征可发生转变或丧失,因此,表型分型的不稳定性导致它不能准确反映红色毛癣菌的遗传特征。我们应用随机扩增DNA多态性(RAPD)分析法对46株分别从广州、香港、雅加达(印尼)3个城市浅部真菌感染患者获得的红色毛癣菌进行DNA分型,对三地红色毛癣菌的表型特征与基因型别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E-test检测念珠菌和酵母菌对5种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白念珠菌ATCC90028为标准质控菌株,用E-test方法与NCCLS M27-A方法同时检测137株临床分离酵母菌对5-氟胞嘧啶、氟康唑、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酮康唑5种药物敏感性,观察两所测得结果符合率。结果:5-氟胞嘧啶和两性霉素B敏感性较高,MIC和MIC50值小,与M27-A方法测得结果的总符合率均为94.2%;氟康唑、伊曲康唑和酮康唑的MIC和MIC50值最大,出现一定耐药性,总符合率分别为83.0%、74.5%和79.6%。结论:E-test法检测念珠菌对5种抗真菌药物敏感性与NCCLSM27-A参考方法符合率较高,操作简单,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4种抗真菌药物对马尔尼菲青霉(Penicillium marneffei,PM)感染体外药敏试验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①体外药敏试验: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方案中的E—test法测定9株临床分离PM的酵母相对酮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两性霉素B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②治疗方法:根据病情予两性霉素B、氟康唑、酮康唑或伊曲康唑治疗,联合用药或单独给药。结果:①体外药敏试验:伊曲康唑、酮康唑的MIC值范围分别是0.002-0.064μg/mL、0.012-0.250μg/mL,无耐药株。氟康唑耐药株1株,敏感株8株.MIC值范围是1.500~32.000μg/mL。两性霉素B的耐药株4株(44.4%),MIC值范围是0.047~2.000μg/mL。②临床疗效:6例患者(其中2例合并艾滋病)接受两性霉素B、氟康唑及伊曲康唑联合用药,共4~12周,好转率达66.67%。好转后口服氟康唑及伊曲康唑0.5~1年。3例患者予口服酮康唑或伊曲康唑治疗,好转率达33.33%。结论:受试菌株对唑类抗真菌药物有较高的敏感性,两性霉素B的敏感性较差。但对病情严重的播散性PM病患者如尽早给予两性霉素B、氟康唑及伊曲康唑联合治疗,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病情较轻的患者,可给予口服伊曲康唑或酮康唑0.5~1年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真菌病     
980096 微量稀释法测定皮肤癣菌最低抑菌浓度(MIC)的实验研究/刘维达(中国医科院、中国协和医大皮肤病研究所)…//临床皮肤科杂志.-1997,26(4).-228~230 参照NC-CLS推荐的酵母菌药敏试验的标准化方法,测定了皮肤癣菌体外对伊曲康唑和氟康唑的敏感性。结果表明20株红色毛癣菌、4株须癣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和絮状表皮癣菌各3株,对西药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范围分别为≤0.06~4μg/ml和1~32μg/ml,均值分别为0.32μg/ml和7.76μg/ml。证明用微量稀释法测定显示了用药量少、重复性好、结果可靠等优点。表1参7 (张孝友)  相似文献   

13.
真菌病     
20 0 0 3661 烟台市海洋作业人群浅部皮肤真菌病与近海环境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 /成淑闻 (烟台市烟台山医院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 2 0 0 0 ,14( 3) .- 182在烟台市有关海洋作业单位普查 4 82 0人次 ,检出 5.93%患浅部皮肤真菌病 ,而非海洋作业人员中为2 .96% ,差异显著。调查皮肤科门诊患者 30 0 0 2人次 ,6.75%患皮肤癣菌病。致病菌以红色毛癣菌为主 ,石膏样毛癣菌、酵母菌、念珠菌属次之。近海环境物主要携带念珠菌属。表 2参 6  (刘彤 )2 0 0 0 3662 伊曲康唑治疗体、股癣疗效观察 /金学洙(白求恩医大二院皮肤科 )…∥临床皮肤…  相似文献   

14.
真菌病     
20101798红色毛癣菌蛋白酶MEP和SUB的表达及临床意义/陈榕(上海杨浦区中心医院皮肤科),姜培红∥中国真菌学杂志.-2010,5(1).-17~21抽提红色毛癣菌总RNA,采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红色毛癣菌金属蛋白酶(metalloproteinases,MEP)、枯草菌素蛋白酶(subtilisins,SUB)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不同病例的红色毛癣菌SUB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无明显相关性;MEP的表达水平在不同年龄、性别、病程和临床分型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无显著性。提示红色毛癣菌致病力的大小可能与SUB的不同表达有关。图2表7  相似文献   

15.
真菌病     
20 0 32 54 3 多肽 APS体外抗病原真菌活性及其抗菌机理初探 /陈刚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卫生部移植工程与移植免疫重点实验室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 .- 2 0 0 3,34 ( 2 ) .- 2 2 0~ 2 2 2天然抗真菌多肽 A PS是一类由蜡状芽孢杆菌产生的环状肽类分子 ,具有广谱的抗真菌活性。应用微量稀释法测定 A PS对常见人体病原真菌白念珠菌、石膏状小孢子菌、羊毛状小孢子菌、红色毛癣菌、须疮癣菌、申克孢子丝菌、烟曲霉菌、尖孢镰刀菌的最低抑菌浓度 ( MIC)及最低杀菌浓度 ( MBC) ,并检测 APS对脂质平面膜电学性质的影响。结果发现 ,除…  相似文献   

16.
真菌病     
970680 为积极防治皮肤癣菌病而共同努力/秦启贤∥中华皮肤科杂志.-1996,29(5).-309~310分析了癣病发病率居高不下的原因是误诊,对传染性与传播途径知之甚少,对危害性认识不足,治疗不彻底及听之任之等.医务人员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深思.实际上癣病病因明确能够治愈,且能根治,关键是患者的决心和医生的信心.最近十余年先后发现酮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特比萘芬等新药,疗效比较满意,副作用也可避免或预防.今天条件比过去好,作者建议,开展宣传教育,制定统一治疗常规,改革教学内容和加强研究等.(张孝友)970681 须癣毛癣菌随机扩增DNA多态性分型研究/钟志红…∥中华皮肤科杂志.-1996,29(5).-339~342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动物源性皮肤癣菌病病原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情况。方法收集2013年10月—2014年11月就诊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确诊为动物源性皮肤癣菌病的32例患者的菌株。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的M38-A2方案,测定收集的临床菌株对灰黄霉素、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及氟康唑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结果灰黄霉素、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和氟康唑对犬小孢子菌的药敏试验MIC值范围分别为0.125 0~4.000 0μg/ml、 0.031 3~1.000 0μg/ml、0.002 0~0.031 3μg/ml和2.000 0~32.000 0μg/ml,对须癣毛癣菌复合体的药敏试验MIC值范围分别为0.062 5~1.000 0μg/ml、0.0313~0.500 0μg/ml、0.001 0~0.062 5μg/ml和4.000 0~32.000 0μg/ml,对石膏样小孢子菌的药敏试验MIC值范围分别为0.031 3~2.000 0μg/ml、0.062 5~1.000 0μg/ml、0.003 9~0.0625μg/ml和0.500 0~16.000 0μg/ml。结论灰黄霉素、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和氟康唑对犬小孢子菌、须癣毛癣菌复合体和石膏样小孢子菌的体外药敏试验提示,特比萘芬的抗真菌效果最好,其次为伊曲康唑和灰黄霉素,氟康唑抗真菌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8.
琼脂稀释法检测6种药物抗皮肤癣菌MIC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了29株皮肤癣菌对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伊曲康唑、咪康唑、克霉唑和环吡酮胺的MIC值。材料和方法受试菌种:须癣毛癣菌12株,红色毛癣菌4株,紫色毛癣菌1株,断发毛癣菌1株,石膏样小孢子菌2株,犬小孢子菌7株,絮状表皮癣菌2株。须癣毛癣菌所有菌株均为临床分离的菌株,纯化后结合菌落和显微镜下特征鉴定菌种。  相似文献   

19.
应用M38—P方案测定皮肤癣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 我们在国内首次应用 (NCCLS)M38 P方案测定临床近期分离的皮肤癣菌的药敏试验 ,以探讨该方案用于皮肤癣菌的可行性和重复性 ,比较不同抗真菌药物对皮肤癣菌的药物敏感性。方法 : 本试验共包括 5 2株临床近期分离的皮肤癣菌 ,其中红色毛癣菌 2 4株 ,须癣毛癣菌 14株 ,犬小孢子菌 11株 ,絮状表皮癣菌 3株 ,包括 8种抗真菌药物即伊曲康唑、益康唑、咪康唑、特比萘芬、克霉唑、氟康唑、5 氟胞嘧啶、制霉菌素。方法采用M38 P方案微量稀释法 ,并适当调整试验参数。结果 : M38 P方案经过调整适用于皮肤癣菌药敏实验 ;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益康唑、咪康唑对皮肤癣菌的MIC值较低 ,其几何均数分别为伊曲康唑 0 .2 8± 0 .5 4μg ml,特比萘芬 0 .0 0 32± 0 .0 0 μg ml,益康唑 0 .3± 1.14μg ml,咪康唑 0 .31±0 .17μg ml,不同抗真菌药物对皮肤癣菌的药敏有明显差别 (P <0 .0 0 1)。结论 : M38 P方案适用于皮肤癣菌药敏实验 ,具有重复性和稳定性 ;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益康唑、咪康唑对皮肤癣菌的MIC值较低 ,未发现交叉耐药现象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体外真菌药敏结果和不同抗真菌治疗方案的疗效。方法将酵母相马尔尼菲篮状菌调成菌悬液并转移至药敏培养基中混匀,然后将混匀的酵母菌悬浮液接种到ATBTMFUNGUS 3酵母样真菌敏感性检测试纸条上孵育,可以通过肉眼判读杯状凹中酵母菌的生长情况,获得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氟胞嘧啶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同时临床观察不同抗真菌药物治疗的疗效。结果84株马尔尼菲篮状菌均显示两性霉素B MIC<0.5 mg/L,伊曲康唑MIC<0.125 mg/L,伏立康唑MIC<0.06 mg/L。73株(86.90%)马尔尼菲篮状菌显示氟康唑MIC≥1 mg/L。69株(82.14%)马尔尼菲篮状菌显示氟胞嘧啶MIC≥4 mg/L。药敏结果显示马尔尼菲篮状菌对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的MIC均处于低水平,而对氟康唑和氟胞嘧啶MIC均处于高水平。84例患者中有7例未接受抗真菌治疗者均死亡,77例患者接受了抗真菌治疗,其中74例治疗好转,治疗好转率96.10%。两性霉素B治疗组好转率96.88%,伏立康唑治疗组好转率92.3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结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可以选择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和伊曲康唑治疗,不推荐选择氟康唑和氟胞嘧啶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