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中药炮制与药物疗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药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和矿物 ,多数要经过加工炮制后才能用于调剂配方。历代对中药炮制都很重视 ,明代陈嘉谟称 :“凡药制造 ,贵在适中 ,不及则功效难求 ,太过则气味反失。”可知 ,中药炮制与药物疗效有着重要关系。1 净选加工与药物疗效净选是中药的初步加工 ,对于某些药物 ,经过净选后就可直接用于调剂。净选的目的就是清除杂质 ,去除非药用部位 ,使药物达到净度标准 ,同时便于切片、炮制、调剂和服用。中药在生长过程中 ,由于受温度、光照、土壤等自然因素影响 ,以及自身因素 ,同一植物不同部位所含成分不同 ,作用亦异。1.1 不…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党参、黄芪、白术和甘草提取部位对IEC 6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 :IEC 6细胞培养 2 4h后分别加入不同剂量的党参、黄芪、白术和甘草的各种提取部位 10 μl,2 4h后用MTT法观察细胞增殖。 结果 :不同提取部位对小肠上皮细胞增殖的作用各异 ,有些部位促进细胞增殖 ,有些部位抑制细胞增殖 ,有些部位无明显影响。同一部位剂量不同其作用方向也不同。结论 :益气健脾药物通过调节小肠上皮细胞增殖发挥其粘膜保护和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3.
藏药与中药之药性理论与临床应用既有差异,也有相同之处,如在药性理论的内涵方面,中药较藏药要丰富许多;两者的药性分类与性能有部分相同,但差异十分明显。在具体的药物上,藏医与中医对同一种药物的功效和主治认识部分一致,特别主治某些病症完全相同,但同药不同用的现象更为突出;同一种药物,藏医与中医使用药材部位有些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4.
肖健 《辽宁中医杂志》2001,28(2):115-115
中药的双向性调节作用,是临床应用的一大特点,随着对中药药理的不断深入研究,越来越显示出中药运用的复杂性,灵活性和西药不可替代的多效性,双向性是指同一种药物作用于人体后在功效、作用部位等方面产生截然相反的两种效果,有些中药,直接应用就可以产生双向性作用,其中有的同一种药对人体不同部位产生双向性,有的同一种药对人体同一部位即可产生双向性,还有些中经通过不同的炮制,不同的剂量或不同的配伍谱亦产生双向性。  相似文献   

5.
药物外治的吸收及机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药物外治法,是中医外治法中单纯采用药物施用于某一特定部位或感官的一种外治方法。其方法简便,疗效确切,安全稳妥,价格低廉,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但由于所用药物不同,施用部位各异,以及其他因  相似文献   

6.
中药归经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归经的概念归经是中药学理论的一部分,它用来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归”是药物作用部位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统称十二经)。由于每一脏腑都有它的经络,故药物标明归某经,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主要在某一脏腑或其经络。药物作用部位较广者,可归几经,甚至归十二经。归经就是药物对机体不同部位的选择作用。所谓药物的选择作用,现代药理学认为:  相似文献   

7.
中药中有的同一种药物兼具两种相反功效或主治相反疾病,此所谓"同药反效"。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炮制方法、药用部位、配伍以及药性理论的不同,前三种原因并非总是单独存在,三者可以同时影响药效。另外,用药剂量的不同、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亦会影响药物功效的发挥,甚至能够产生相反的功效。  相似文献   

8.
笔者在学习中药过程中,发现不少药物,虽然来源于同一植物,但由于药用部位的不同,其功用颇有差异,有的甚或相反。将之进行收集,在此作一介绍,供大家临证时参考。1、马兜铃、青木香、天仙藤原植物:马兜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马兜铃。(1)马兜铃:马兜铃的成熟果实。止咳平喘药。性味苦、微辛、寒,归肺、大肠经。功用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清肃之中,  相似文献   

9.
由于米糠甲醇提取物可以抑制促癌物TPA诱发的炎症,故对其活性成分进行了筛选。 小鼠TPA诱发炎症试验:小鼠耳廓内、外涂布TPA 1μg诱发炎症,在涂布TPA前30min在同一部位涂布受试药物。以袖珍厚度量规测量涂布TPA 6h后(肿胀最显著时)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静脉穿刺部位水疱原因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脉输液是一种侵入性操作,对人体皮肤有损伤作用,由于治疗需要,住院患儿常需要静脉输液,在输液过程中由于各种不同原因,常引起穿刺部位肿胀、药物渗漏,新生儿由于皮肤薄嫩、松弛、皮下脂肪少,穿刺部位一旦发生肿胀和渗漏,容易形成水疱,若不及时处理,易造成局部皮肤感染、坏死。我科2003年1月-2005年6月对32例发生穿刺部位水疱的患儿采用美宝湿烫伤膏局部治疗,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通过以下五个方面论述在学习《中药学》中,如何运用对比法来提高中药学的学习效果。其一,同一章节药物功效和应用的对比;其二,不同章节类同药物的对比;其三,主要病证相同、病因不同的药物对比;其四,来源、入药部分及炮制的对比;其五,药名近似药物的对比。  相似文献   

12.
影响药物的双向调节的因素有很多,本文根据中医药传统理论及现代药理研究、临床实验观察,试从同一味药物所含不同成分、剂量变化、采收时节、炮制方法、入药部位、不同配伍、机体状态等几方面阐述中药双向调节作用的形式、表现以及临证时如何根据具体病症的不同灵活运用药物,以有目的地发挥药物的双向或者单向的治疗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理瀹骈文》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为完善中医外治理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药物外治不仅仅是中医特色,西方医学也有很多外用制剂。起源于蒙古族医药的何氏骨科,其一大特色为外敷药物的分部位用药,具有独特的辨证方法、用药大法。并以此为理论基础研制出何氏16种散剂,针对同一疾病的不同部位运用不同的外敷散剂治疗疾病,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辨证论治的思想。其核心是根据临床患者病症辨证施治,运用分部位用药,几种组合,达到用药精、准、稳、简、廉、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二种静脉输注法静点胺碘酮引起静脉炎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穿刺部位连续静点胺碘酮与同一部位连续静点胺碘酮发生静脉炎的情况。方法:对100例连续静点胺碘酮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50例,实验组采用不同的部位静点,对照组采用同一部位静点。结果:实验组静脉炎未发生率高于对照组8%,2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静点胺碘酮发生静脉炎率与连续静点时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多位点微透析技术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兆恩  王丹巧 《中国中药杂志》2010,35(13):1765-1768
微透析(MD)作为一种活体生物取样技术,可以在不同组织、不同器官或同一器官不同部位进行化学取样,为阐明药物的体内过程、作用机制以及靶向性提供依据。本文介绍近年来有关多位点微透析技术在药代动力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现状和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16.
熏蒸疗法是祖国医学一种传统治病方法,凡是通过药物燃烧产生的烟雾,煎煮产生的蒸气,或利用自然的气味,作用于病变部位或肌表体窍,从而达到治病目的的方法统称熏蒸疗法。其特点是药物并不与肌体直接接触,而是通过烟、气、味发挥作用。为了发展和普及祖国医学这一传统方法,特将近年临床应用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在中药材里,复杂性不仅仅表现在中药的来源上,而且也表现在其药用不同部位的结合上,使之变得错综复杂。本篇文章举几个例子,对同一种植物,不同的用药部位功效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十八反研究中的药材同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现今与古代,现今各地区间十八反药物在基源,入药部位,炮制方法上的不同之处,指出这正是全国30多年十八反应研究中重现性,准确性不好的重要原因。方法:查阅文献50余篇,结果与结论:为保证实验的重现性和准确性良好,十八反研究中应以古代梁至宋时用药习惯为标准,做到古今同一,各地区同一。  相似文献   

19.
进针方向,即将针刺入肌肉应保持的角度。目前临床中较多应用的直刺、斜刺、横刺均指此而言。因腧穴的部位和治疗的目的不同,则针刺方向随之亦异。笔者于多年临床实践中,体会到掌握和运用不同的进针方向,不仅是为了于不同的穴位针刺,也是构成得气和施行补泄手法的主要组成部分。故既使同一腧穴,通过不同的方向进针,确能取得不同的治疗效果。1腧穴的作用与进针方向腧穴的作用:必须通过刺或灸才能表现出来,就刺法而言,由于手法不同,同一穴位,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甚至可以完成相反。如合谷穴进针后针尖向上可以止上牙痛,针尖向下…  相似文献   

20.
地黄血清药物化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首次研究地黄的血清药物化学。方法:在建立地黄HPLC指纹图谱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地黄药材各提取部位、给药及未给药大鼠血清的HPLC指纹图谱,筛选、研究地黄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理。结果:地黄水溶性部位给药组大鼠血清的HPLC指纹图谱与其他给药组及空白对照组有明显不同。结论:水溶性高分子部位是地黄的主要有效部位,对其血清药物化学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阐明地黄的药理活性、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