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的精神意识和行为的产生、进行、变化与心理活动有着密切关系,而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对外在客观事物的反映,与五脏功能紧密相关。《阴阳应象大论》日:“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又云:“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悲”、“肾在志为恐”。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是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属生理范畴。  相似文献   

2.
思为中医七情之一,与喜怒忧悲恐惊相比有其特殊性。以《内经》为出发点,从认知范畴——“因志存变之思”与情感范畴——“由脾所主之思”来认识“思”的情志生理,从“过用致病之思”与“巧用治病之思”来认识“思”的情志病理,进而多角度多层次地认识“思”。  相似文献   

3.
“肝郁克脾”是最常见的中医病机之一,此病机涉及中医情志与神志理论的内容。“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怒志的生成与表达的矛盾是“肝郁克脾”的核心;“肝藏魂”“脾藏意”“魂”与“意”的内涵和功能是“肝郁克脾”的深层原因。在情志病和神志病范畴的“肝郁克脾”证,认知行为疗法有利于消除肝脾的矛盾,进而为“肝郁克脾”证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杨菊萍 《河北中医》2003,25(11):864-865
中医学将精神 (心理 )因素列为致病因素之一 ,认为精神 (心理 )、情志方面的变化 ,可以导致人体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各种病证。《内经》把人的心理活动称之为“神” ,神的活动通过“五神”和“五志”来表现。所谓五神 ,即神、魄、魂、意、志 ,分属于五脏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五脏又产生五志 ,即喜、怒、思、悲 (忧 )、恐。并认为心在志为喜 ,肝在志为怒 ,脾在志为思 ,肺在志为悲 (忧 ) ,肾在志为恐。各种情志的太过与不极又可影响相应的脏器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  相似文献   

5.
“思伤脾”与“脑肠肽”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思,即思虑、思考,是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灵枢.本神》说:“因志而存变谓之思。”中医学把人体对外界信息所引起的情志变化,即喜、怒、忧、思、恐称之为五志,并分属于五脏,脾在志为思。就是说,正常的思虑、思考是建立在脾气旺盛,气血生化之源充足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6.
脾藏意主思是脾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脾藏象理论同出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内经》原文明确提出"脾藏意"及脾"在志为思"。故探讨《内经》中与脾藏意主思有关内容,分析脾藏意主思的含义,脾藏意中的"意"有记忆、思维两方面的含义,而脾在志为思之"思"只是情感范畴的"思",不应包括认知上的"思"。讨论了脾藏意主思的原因:"脾藏营,营舍意",故脾藏意;"思出诸情"、"脾为四脏本"故脾主思。对《内经》中的思伤心与思伤脾进行了探讨,认为思伤心应早于思伤脾之理论且长期并存,思既可以伤脾又可以伤心。脾为谏议之官也是脾藏意主思的反映,其理论基础是脾藏意生血。  相似文献   

7.
《素问》说 :“春秋冬夏四时阴阳 ,生病起于过用。”即在四时气候阴阳的变化之中 ,导致人体发病的主要原因在于过用。所谓“过用”,即是所用太过 ,包括七情、饮食、劳作等诸方面。七情过用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喜为心之志 ,怒为肝之志 ,思为脾之志 ,悲为肺之志 ,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营与血、营与脑髓关系的探讨来解释"脾藏营,营舍意"的内涵,用以阐述"脾在志为思"、"脾藏意"理论的实质,使"脾在志为思"、"脾藏意"的藏象理论更加深入和具体。  相似文献   

9.
神经衰弱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其病因复杂,病程迁延,目前西医学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中医学有"脾主运化,在志为思"及"思出于心,而脾应之"之说,认为脾胃的运化功能与机体精神思维活动密切相关。基于"脾主运化而在志为思"理论内涵,探讨运用四君子汤加减治疗神经衰弱经验,以期为临床治疗神经衰弱症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探讨中医思志理论的内涵,思与虑、思与意的关系和异同,思志的特性,从饮食、睡眠、运动分析思志与生命活动的关系,提出思志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是因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主气机之枢。  相似文献   

11.
谈情志之变与脾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在志为思,是维持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重要脏器之一。《素问·刺法论篇》云:“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如果情志变化超越了正常限度,脾的功能要受到一定的影响而出现许多病变。本文就情志之变致脾郁的成因、证治略述己见,以求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中记载“思伤脾”,本文在对“思伤脾”理论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思亦伤心”,并从中医基础理论、心脾二者的生理病理联系和经络联系方面阐述,同时指出现代胃肠生理学、病理生理学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也说明了“思亦伤心”。认为“思伤心”的观点很早就出现在中医理论记载中,历代医家也对此理论多有运用,而现代科学发现也不断证明了这一观点。最后结合临床运用讨论“思伤心”理论的意义,冀以抛砖引玉,为之一说。  相似文献   

13.
徐重明 《河北中医》2009,31(8):1172-1173
慢性脾胃病具有病程长、易反复的临床特点,因而常出现虚实夹杂、寒热交织、久病夹瘀等复杂的疑难杂证,笔者就慢性脾胃病的辨证论治作出探讨如下。 1行气活血。消痰化瘀 脾胃居于中州,职司运化,功能是升清,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上输于心、肺、头目以营养全身,即脾以升为健。同时,脾在志为思,思出于心,而脾应之,  相似文献   

14.
金秋话脾虚     
<正>中医认为“脾在志为思”,故有“思虑伤脾”之说,思虑过多,损伤脾气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而出现食欲不振、脘腹胀闷、头目眩晕等症状,进而造成气虚体质。大家想必都曾有过思虑过多、食欲减退的情况。而且“脾在体为肉,其华为唇”,所以脾虚的人,大多数都会有面黄肌瘦或虚胖、口唇淡白的表现。脾的保养保健重点在于避免思虑过多,要劳逸结合。工作时就认真工作,工作之外要放松自己,不要再想工作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文章主要通过对中医“思”“意”的古今释义及“脾主思、脾藏意”的理论分析,探讨了“思伤脾,脾失藏意”的致病作用,认为脾主情感之思,脾为意之宅也,脾运健旺,水谷精微充足,则脾主思藏意的功能发挥正常;若思虑纷纭,脾之精气不足,则不能养意而致痴呆、不寐、情志疾病等。提出以“思伤脾,脾失藏意”作为契入点开展对中医神经系统疾病及情志疾病深入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关于“惊”在情志中地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惊,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问·举痛论篇》云:“晾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至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七气叙论》记载“神静则宁,情动则乱,故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者不同”,使“七情理论”日臻完善,其中也包括“惊”。但七情之中的喜、怒、忧、思、悲、恐,皆可归属于五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只有“惊”不归属于五脏。《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七气叙论》认为“晾伤胆,其气乱”,将惊归属于胆腑。笔者现就“惊”与七情中其他情志异同以及与脏腑之间的联系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7.
脾与胃同居中焦,其经脉相互络属而互为表里,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故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和气血津液的生化,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因而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为意,主肌肉与四肢。  相似文献   

18.
《辽宁中医杂志》2016,(1):21-23
"脾在志为思"是中医情志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情志活动的核心环节。目前对"脾主思"研究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严重不足。虽然怒、恐等情志的动物模型已经建立,但思的动物模型尚未见报道。丰富环境可改善大鼠的认知,增强学习和记忆,模拟思考过程,是脾主思在大鼠身上的体现。因此作者提出丰富环境刺激可改善大鼠认知过程促进思考(学习记忆)的假说,以此为基础建立"思"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9.
主要从东洋医学和西洋医学角度,对脾脏的生理功能进行了比较研究。1)“脾主运化”功能,类似于西洋医学中胰脏的外分泌功能所起的消化作用。“脾在液为涎”功能,可以认为与西洋医学中唾液含有的消化酶amylase和ptyalin对淀粉所起的消化作用,在功能作用上和胰脏的消化功能,在某种程度上相类似。2)“脾主统血”功能,与西洋医学中认为的脾脏(spleen)贮藏循环血液中1/3以上血小板,并参与止血机制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相类似。3)“脾主肌肉及四肢”的观点,和饮食物在胰脏的外分泌功能作用下被充分消化吸收,把营养素供给全身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有一定关系。4)“脾主升清”,“脾在志为思”,“脾在窍为口,其华在唇”等观点,与西洋医学的胰脏或脾脏没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芳 《光明中医》2011,26(6):1299-1301
抑郁症属于现代医学中精神病的范畴,在中医学中没有这样的病名,但对其早有认识。一般将其归属于"郁证"、"不寐"、"脏躁"、"百合病"、"热入血室"、"蓄血"、"奔豚气"等病的范畴。1病因病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