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心肾相交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然此说乃源于《周易》坎、离二卦及既济、未济卦的交感原理。坎离分别应水火,离火下降,坎水上升,坎离相交,组成既济卦,象征心肾相交。坎上离下则坎离不交,卦属未济象征水火不济,心肾不交。笔者从《易经》既济和未济两卦的角度探讨中医心肾之间的关系,包括坎离既济和心肾相交及坎离未济和心肾不交,并从卦象演变的角度研究中医学心肾不交证的形成、转归、治则及治法。  相似文献   

2.
八卦中坎离代表水火,人体的肾心两脏属性为水火,根据《易经》关于坎离卦既济、未济的理论,指导治疗心肾不交的病例,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略论心肾相交及其病变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心肾相交即水火既济,但由于对水火概念的狭义理解,又把心肾不交的病机局限在“肾阴亏虚或心火旺盛,肾水和心火失衡,不能相济”的范围内。作者认为,心肾相交与心肾不交的生理病理关系不仅限于心火与肾水,肾阴虚、心火旺的黄连阿胶汤证,肾阳虚、心火旺的交泰丸证,心肾阳虚的补坎益离丹证,心肾气虚的心肾两交汤证都属于心肾不交的范畴。  相似文献   

4.
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目前对其论述比较混乱。文章从古代论述、阴阳理论、五行角度系统梳理了水火既济和心肾相交的含义,阐述了阴阳冲和、水火既济、心肾相交三者之间的区别及联系,提山了心肾相交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心肾相交是指心肾之气的全面交感,狭义的心肾相交单指肾水与心火的相交,并指出了心肾相交的途径、时间和其他含义。  相似文献   

5.
关于“心肾相交”的概念,后世把“水火既济”理解为心肾二脏阴阳互济,以致对此概念解释混乱。其含义实指心肾两脏互相制约平衡的一种生理状态,是对二脏生理功能相互影响的概括。  相似文献   

6.
试论“心肾相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心肾相交”理论既是临床经验的总结,又是古代医学和哲学相结合的产物。探讨这一理论,对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指导临床施治具有一定的意义。一、“心肾相交”理论的哲学基础“心肾相交”理论渊源于《周易》。《周易》的既济卦、未既卦、泰卦、否卦所表示的阴阳水火升降之哲理,对“心肾相交”理论的萌芽,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既济”则水在火上,得以润下,火在水下,得以炎上,如是则水火相交,两相辅助,各得其用。象征着上、下交感,运动推  相似文献   

7.
心肾相交又称水火既济,是心火和肾水相互升降、协调、彼此交通,保持动态平衡的生理状态。脾胃气血充足,中气升降枢纽正常,是心肾阴阳水火升降的必要条件。脾胃不能斡旋其间以致水火升降异常而致心肾不交。在临证遣方组药时应注意"脾(胃)主交通心肾",于交通心肾的方中伍以调理脾胃之药,每获良效。文章援引历代医家的论述和方剂,以不寐方为例就脾(胃)主交通心肾理论在心肾不交的方剂配伍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张蕴慧教授认为心悸的病机关键为“心肾不交”,指出心肾相交的本质为水火既济,精血同源,精神互用,阴阳相交。并将对心肾不交的认识归纳为以下四种:火旺引起水亏;阴虚不能潜阳;心气不足、肾气不纳;肾气不足、心火独亢。在治疗上主张“欲安心者须实肾,欲补肾者须治心”,协调心、肾二脏的平衡,用药精当,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9.
王剑虹 《北京中医药》2002,21(5):283-284
笔者应用水火既济汤治疗阴虚火旺型妇女更年期不寐,经临床观察,收到了较满意的疗效,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心为火、肾为水脏,肾水充足,上济心火,水火既济,阳入于阴,阴阳调和则寐安。而妇女更年期多因肾阴亏虚,肝肾不足,水不制火,水火不济,心肾不交,致心肝火旺,导致不寐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应用水火既济汤意在补肾水,滋肾阴,使水得滋,火得降,水火既济,心肾相交,阳入于阴,阴阳协调,则神魂安定,夜寐自安。  相似文献   

10.
心肾相交理论来源于《易经》,发展于宋金元时期,完善于明清时期。文章以陈士铎著作中涉及的心肾相交理论为研究对象,提出心肾相交的原理:即以阴阳交感为内在动力,气机升降为基本形式,水火既济为外在证候表现。指出心肾相交包含了“经脉相连,肝胆为介”“水火既济”“精神互用”“君相相安”四方面的理论内涵。进一步提炼陈氏交通心肾的治法并举例加以说明,以期借鉴先贤经验,深入研究心肾相交理论,提高临证水平。  相似文献   

11.
王敏  任伟 《中医药学报》2011,39(5):11-12
考证祖国医学"心肾相交"学说之源,当本于道家内丹术。在丹经的修炼中以"坎离交济、心肾交互"为得道心法,从而达到长生不老之养生目的。祖国医学援道入医,将丹家"坎离交济、心肾交互"的人体阴阳交感的认识引入脏腑范畴的心肾,从而以"心肾相交"立论作为阐述人体脏腑生理病理的理论基础。从这一意义讲丹家养生的理论对中医学"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的立论具有发端意义,为丰富中医学理论起到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12.
蔡慧君  楼毅杰  纪云西 《新中医》2022,54(8):220-223
整理归纳分析脾胃郁火与坎离的关系,基于此指导临床诊治。分析认为,脾胃郁火乃坎离失济、阴阳二气错踞他位不得归于本位,脾胃气机升降失司而致“郁”。基于坎离既济理论辨治脾胃郁火,若坎离既济,心肾相交,脾胃方可行其升降之职,故脾胃郁火在治疗上当透达宣导、调理升降,其本质不离开表、畅中、交通心肾。  相似文献   

13.
心肾相交包括心肾水火相交、心肾阴阳相交、心肾之气相交三个方面的内容,其具体实现途径是心肾之气的升降相交,在此过程中心肾阴阳和水火完成各自的相交。这三个方面任何一方面的平衡协调关系被破坏,均会导致心肾不交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4.
“心肾相交”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佩  辛琳 《四川中医》2008,26(10):48-49
心肾相交,又称为心肾既济,水火既济,是对心肾两脏在生理状态下,阴阳、水火之间相互资助又相互制约关系的概括。其具体含义是指,心阳下交于肾以资助肾阳,抑制肾阴而使肾水不寒;肾阳上济于心以资助心阴,抑制心阳而使心火不亢。  相似文献   

15.
李成文  葛燕萍 《中医杂志》2005,46(7):492-493
心肾相交依据阴阳水火升降学说从生理方面阐释心与肾之间的相互关系,心属火、肾属水,心居上为阳,肾位于下属阴,心火下降于肾,肾水上济于心,"水火既济"心肾协调相交.然而历代在阐述心肾相交理论时混淆阴阳属性、错用五行理论,将阴阳位置属性,混同于脏腑阴阳属性,并运用阴阳理论将五行中的水火作为一对(阴阳)范畴论述心肾相互关系,因此,其理论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16.
各脏腑之间的联系是中医基础理论及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心肾二者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是被归为阴、阳和水、火的关系.而这其中,心肾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和特殊;从五行依存生克推理,肾和心是"克及反侮"的关系,而就这种关系而言主要是指心肾相交、水火既济.那如何理解这种水火既济以及水火失济随之而来的病理变化呢?  相似文献   

17.
这一步的主要要求是心肾常交;主要功法是“二意法”和大、小周天。心气和肾气变则生,分则死。这个道理,道家用阴阳五行学说予以阐明。例如,《性命圭旨》说:“坎离交则生,分则死。”(坎离即心肾)。《伍柳》也说:“肾属水,心属火,火入水中,则水火交媾。”“水火交媾”又叫“水火既济”。第一步意守下丹田等窍位即属“火入水中”。第二步的功法就是要使心气和肾气进一步混合、接交,而产生一气,即和气。正如丹经所说“心肾常交,气则和,和则寿。”相反,如果心气和肾气分而不交,即所谓“水火未济”,则心气如火而上炎,会造成“…  相似文献   

18.
“心肾理论”包括心肾相交与不交两方面,综观历代医论,仁智互现,各显其长。其中以水火升降观点来阐述心肾之生理、病理者形成了解释心肾关系的主流,代表医家如孙思邈、严用和、朱丹溪、周慎斋等。笔者认为此观点以五行之变释生理,以五行之常释病理,有悖于五行归类特性。另外,全国统编五版教材《中医诊断学》认为心火旺肾阳虚型心肾不交的病机是“心火亢于上,火不归元,肾水失于温煦而下凝”。同为亢盛之心火,可出现心火旺肾阳虚与心火旺肾阴虚的不同转归,有臆测之嫌,难以统括临证诸多变化。笔者认为对心肾相交与不交应结合临床,深化认识,不可望文歧义  相似文献   

19.
交通心肾治不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心肾治不寐论431400湖北省新洲县人民医院蔡柳洲交通心肾,亦称升降水火,系为治疗水火失济、心肾不交之证而设。早在金元时期,刘完素就指出:“水火之阴阳,心肾之寒热,荣卫之盛衰,犹权衡也,一上则必一下,是故高者抑之,下者举之”,这是对交通心肾及其临...  相似文献   

20.
基于周易水火"既济"与"未济"理论,从生理、病理方面探讨睡眠与心肾交感的关系,指出肾(坎)中之阳、心(离)中之阴在心肾交感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枢机健运、气机通畅是心肾交感的重要条件,提出以温肾助阳、滋养心阴之法促进心肾交感,以交通心肾、健运枢机之法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