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以病案入手,说明气郁、血郁、食郁、痰郁、湿郁、火郁等六郁皆可引起机体阳不入阴,阴不敛阳或卫强营弱等以致失眠.临床分别采用行气、活血、祛痰、化湿、消食、降火等法治本兼以宁心安神以治标.  相似文献   

2.
贾君迪  张杰  徐浩 《山东中医杂志》2023,(11):1151-1155
立足朱丹溪“六郁”理论,认为以气郁为首,火郁、血郁、食郁、痰郁、湿郁皆可致气机升降失司、气血津液运化失常,进而引发高血压。临床治疗高血压应重视理气行气,在此基础上辨治他郁,予宣散清热、活血化瘀、消食导滞、除湿化痰等治疗,郁久应注重滋阴降火、健脾益胃、补气养血等。  相似文献   

3.
熊继柏老师认为 ,胃脘痛的治法虽多 ,但均可概括于《丹溪心法·六郁》中提出的气血痰火食湿六郁之中 ,现代医学之急、慢性胃炎、食管炎、贲门口炎症、消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消化道息肉等 ,均可参此辨证论治。1 气郁者治宜理气解郁黄某某 ,女 ,35岁。因胃脘胀痛月余 ,于 2 0 0 0年 9月 2 3日求诊。诉 1个多月前受精神刺激后 ,出现胃脘胀痛 ,不能进硬食 ,每餐只能啜薄稀粥小半碗 ,嗳气泛酸 ,舌淡红 ,苔薄腻 ,脉细弦。胃镜检查 :胃窦部浅表糜烂性胃炎 ;病理切片示胃窦部呈轻度非典型增生。予香砂三仙疏肝散 :柴胡 10 g 白芍10 g 枳实 1…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肾损害已经成为引起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医药治疗高血压肾损害颇有优势,对延缓病情的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好的疗效。长期的临床实践表明,气、血、湿、痰、热、食等六郁滞在高血压肾病早期发病和进展的过程中占据了重要的作用,气郁、食郁为发病基础,痰郁、湿郁、热郁为主要的致病因素,血瘀为贯穿始终的核心病机。在临床上从六郁论治早期高血压肾损害,治疗“以通为用”,处方选用越鞠丸加减。在把握“郁”的基本病机的同时,判断正邪虚实轻重,注重补虚与开郁并行,维持肾脏聚散平衡的状态,灵活加减用药,扶正固本以助元气、调气机以治郁结、通利三焦以治痰湿、通络消癥以治血瘀。  相似文献   

5.
<正>当肝细胞内脂质蓄积超过5%或组织学上每单位面积1/3以上肝细胞脂质变时,称为脂肪肝。脂肪肝属中医"肥气"、"胁痛"、"胀满"、"积证"等范畴。病因为过食膏粱厚味、肥甘之品;或忧思郁结、情志失调;或养尊处优,过度安逸等。病机为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或脾不健运、水湿内停、湿热内蕴、痰浊郁结、瘀血阻滞,湿浊痰瘀互结,痹阻肝脏脉络[1]。病机转变皆与六郁相关。1郁的内涵郁的概念经历了五气之郁、五脏之郁、气血痰火  相似文献   

6.
“梅核气”在中医内科学中被列入“郁证”,名“气滞痰郁”。其证为“咽中不适如有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胸中窒闷或兼胁痛”。分析为“肝郁乘脾,脾运不健,生湿聚痰,痰气郁结于胸膈之上……”。治用化痰利气解郁,方用半夏厚朴汤。余验之临床,少有效者,乃从《内经》病机十九  相似文献   

7.
正失眠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意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属于中医不寐、不得卧、目不瞑范畴。中日友好医院张铁忠教授业医40余载,学验俱丰,衷中参西,对失眠辨治独具匠心。张师将丹溪六郁学说运用于失眠的辨治,常有桴鼓之效。笔者有幸忝入门墙,随师侍诊,受益良多。现将张师从六郁论治失眠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1情志与失眠的关系《普济本事方》云:平人肝不受邪,故卧则魂归  相似文献   

8.
周勤 《西部中医药》2002,15(1):41-41
梅核气属祖国医学“郁证”范畴,隶属六郁之痰郁。其临床表现以咽中不适,如有异物梗阻,吐之不出,咽之不下,胸闷喘急为特点。在治疗上多数医家首推《金匮要略》之半夏厚朴汤。但笔者在临床应用中发现,其病程较长,并伴有胃部疾患者,收效往往不能令人满意。笔者认为,咽喉为胃系之口,与食道、胃相通,经络相联,共同完成水谷之摄入及营养全身的作用。《素问·太阴阳明论篇》曰:“地气通于嗌”。嗌即咽和食道。《医贯》“咽系柔腔,下接胃本,为饮食之路”。说明胃为根本,咽为苗窍,本有病而上见于苗窍。纵观半夏厚朴汤在其组成中,以…  相似文献   

9.
从郁论治冠心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居正 《光明中医》2002,17(4):20-21
冠心病是发病率高 ,威胁人们身体健康较严重的疾病 ,临床中医治疗多从豁痰宽胸 ,益气活血着手 ,但是随着社会发展 ,生活节奏加快对人们精神压力逐渐加重 ,情志内伤成为首当其冲的致病因素。正如朱丹溪言“一有怫郁 ,诸病生焉”。情志失调可引起气、血、痰、食诸郁 ,从而进一步引起冠心病 ,我的导师袁海波教授致力于冠心病防治近四十年 ,曾对郁证和冠心病的关系进行探究 ,有很多独到见解 ,下面就我跟师学艺的几点心得简述如下 :1 从郁证论治冠心病的理论依据张介宾认为心为君主之官 ,主藏神 ,故情志之变多根源于心脏 ,所谓“情志之余 ,则总…  相似文献   

10.
梁晶晶 《山西中医》2011,27(11):38-38
导师贾文魁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失眠多从郁论治,现结合验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秦永河 《中医杂志》2011,(Z1):42-43
梅核气是以咽喉之中异物堵塞感,如有梅核阻塞于咽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为主要症状的咽喉疾病。其病机为七情郁结,气机不利,以妇人为多见。西医学  相似文献   

12.
摇头从郁论治634000四川省万县市中医院刘立华头摇摆动不能自制,称为"摇头证"。《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笔者认为多系情志郁结,肝失条达,气机不畅,筋脉失去柔润所致。治拟疏肝理气,柔润筋脉。近代中医名家秦伯未常以小柴胡汤去人参加防风治疗,...  相似文献   

13.
杨晓婷  刘文生  张稳 《河南中医》2020,40(3):351-353
胆结石的发病多与情志不疏有关,情志不疏,气机运行失畅,遂生郁滞,进而产生六郁之邪及其他变证。郁证贯穿胆结石的整个发病过程。七情作为外因而致郁,又可因郁而致内在因素如气血阴阳等物质的改变,进而产生六郁,即气郁、湿郁、痰郁、热郁、血郁及食郁,六郁证候各有不同,又相互影响,相互为病,故临床立法当以疏理气机为先,进而根据气郁所致之痰郁、血郁、热郁等不同辨证治疗,用药当以理气药为主,配合活血药、清热药、祛痰祛湿药等共奏标本兼治之效。笔者在辨证选方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对药,如茵陈配金钱草,石菖蒲配远志,瓜蒌仁配瓜蒌皮,白茅根配芦根,柴胡配白芍,桔梗配枳壳,百合配生地黄、天花粉、煅牡蛎等,发挥药物相使或相须的配伍之效,增强了疗效。另外,应嘱患者注意调节情绪,在配合治疗同时放松心情,才有助于减少胆结石的复发。  相似文献   

14.
哮喘从郁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强 《吉林中医药》2007,27(7):12-13
痰、气、血、火诸郁在哮喘发病中互结为患,相互胶结,导致哮喘反复发作。治疗中药针对病因辨证论治,“郁者达之”,以疏通气机为宗旨,以“通”立法。  相似文献   

15.
情志失调、过食辛辣炙煿肥甘、跌扑损伤、久病体虚等致郁,气、血、热、湿诸邪稽留不去,郁阻于毛窍为斑秃复发难愈的主要因素.治疗本病当以通为主要原则,从气郁、血郁、热郁、湿郁辨证分型,以疏肝解郁、活血化瘀、凉血祛风、利湿合营法论治,令毛窍疏通,气血调畅,再据虚实加以清以补,使须发生生而不息.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后造成管壁狭窄或阻塞而引起的心脏病变。临床多见胸闷、胸痛、心悸、气短等症。笔者通过临床深感冠心病与郁有密切关系 ,从郁论治有一定疗效 ,郁有气、血、痰、火、湿之分 ,现介绍如下。1 气 郁常见于隐性冠心病、心绞痛轻症、心电图正常 ,或S  相似文献   

17.
慢性胃炎从郁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鑫梅 《新中医》2000,32(7):3-4
慢性胃炎无典型与特异的临床症状 ,有一部分病人以胃部疼痛为主者应归在“胃痛”范围 ;大多数病人表现为消化不良症状 ,与中医之“嘈杂”相似 ;也有部分病人尤其是伴有萎缩性胃炎者 ,表现为胃纳差、胃部似有物堵塞感 ,但按之虚软 ,应归在“胃痞”范围内。引起慢性胃炎的原因甚多 ,如气候易变季节 ,尤其不耐寒湿之邪侵入 ;饮食不节致胃腑纳、腐负担过重 ,或浓茶、烈酒及对胃有损害的药物直接损伤胃膜 ;精神因素对慢性胃炎的发生与发展更具有明显影响。本病病位在胃 ,脾胃同居中州 ,肝胆肠及其他脏腑与脾胃关系密切 ,上述各种原因均可造成胃膜…  相似文献   

18.
青光眼是眼科临床常见病,是重要的致盲眼病之一,位居致盲眼病的第二位.中医眼科把该病归属于"五风内障"的范畴,在《龙树菩萨眼论》中即有对该病的比较全面的认识.但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医对该病的认识仍有其局限性.本人有幸成为第四批国家名老中医师承学员,师从李宗智老师.李老在多年的中医眼科临床实践中,对该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从郁论治青光眼"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医者在临床上遇到主诉长期关节疼痛难忍的病人,多从痹症常规论治而收效.临证亦有用祛风、散寒、燥湿或扶正与祛邪等法并进,治疗此疾  相似文献   

20.
王春苹 《北京中医药》2021,40(3):253-255
选取张铁忠教授治疗失眠的病案,从张教授对“六郁”的概念认识,到六郁所致失眠的主要病机、辨治要领及体悟等方面,系统阐述其基于“六郁”理论论治失眠的独特思想和经验,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