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氯吡格雷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水英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35):1065-1066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常规方案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4例STEMI符合溶栓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氯吡格雷组(44例),2组溶栓前均给予阿司匹林0.3 g口服,氯吡格雷组于入院后即刻口服氯吡格雷300 mg,次日改为75 mg,1次/d,口服。观察冠状动脉再通率及30 d内再梗死率、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及出血、心血管死亡事件。结果较之对照组,氯吡格雷组梗塞相关血管再通率明显提高(52.5%vs75%,P〈0.05),再梗死率、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总出血事件、心血管病病死率2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尿激酶溶栓、阿司匹林治疗STEMI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溶栓治疗适应证、无溶栓治疗禁忌证发病12 h以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7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4例,给予肠溶阿司匹林片口服,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溶栓12 h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观察组63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负荷量300 mg,以后75 mg/d。对两组间血管再通率、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率和治疗后心肌梗死再发率、出血率、病死率及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患者经治疗后心绞痛发生率、再发心肌梗死率、血管再通率、冠脉内血栓形成率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力衰竭率、出血率、脑梗死发生率、死亡率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杨伟光  张丽  杨昱 《河北医学》2011,17(3):315-31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标准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应用氯吡格雷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60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标准组和联合组。两组均接受尿激酶150万IU 30m in静脉滴入溶栓治疗。溶栓前标准组给予阿斯匹林口服,联合组加服氯吡格雷。观察冠状动脉再通率、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再梗发生率、病死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出血的差别,观察30d。结果:30d时联合组再通率、LVEF高于标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再梗发生率、病死率、总出血事件低于标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后的临床症状和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吴志敏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2):142-143
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静脉溶栓的96例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溶栓前均给予阿司匹林0.3gpo,治疗组于入院后即口服氯吡格雷300rag,次日改为75mg,qd,po。观察两组溶栓厉的血管再通率及心血管不良事件情况。结果治疗组梗死后的血管再通率明显提高(P〈0.05),梗死后心绞痛、心律失常、再发梗死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尿激酶溶栓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重组链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2例,以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链激酶溶栓治疗,观察组在溶栓治疗同时给予氯吡格雷口服。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和非致死性再梗死率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重组链激酶溶栓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再通率,降低梗死复发,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6.
刘艳红 《中外医疗》2011,30(23):33-34
目的通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将168例STEMI符合溶栓治疗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氯吡格雷组88例)和对照组(8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肠溶阿司匹林每天100mg;给予低分子肝素0.4mL,每天2次,连用7d;同时给予抗心绞痛类药物。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入院后即刻口服氯吡格雷300mg,次日改为75mg,1次/d,2组患者共治疗4周。在治疗期间,观察2组患者心绞痛发生率以及使用硝酸甘油的次数等。结果使用氯吡格雷组梗塞血管再通率明显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心绞痛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2组心血管病病死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尿激酶溶栓阿司匹林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明显要优于单一用阿司匹林治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7.
早期应用氯吡格雷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应用氯吡格雷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影响。方法176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标准组和联合组。两组均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溶栓治疗。溶栓前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300 mg口服,联合组加服氯吡格雷300 mg。溶栓结束后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300 mg,每天1次,3 d后改为阿司匹林100 mg,每天1次;联合组同时给予氯吡格雷75 mg,每天1次。观察冠状动脉再通率及30 d内再梗死率、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及出血、急诊血运重建和心血管死亡事件。结果联合组冠状动脉再通率高于标准组,再梗死率、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急诊血运重建事件低于标准组,差别有显著性(2χ=3.98~4.44,P<0.05);总出血事件、心血管病死亡率两组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溶栓时早期应用氯吡格雷可增加冠状动脉再通率,减少再梗死和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使急诊血运重建事件减少。  相似文献   

8.
剧仲华 《中外医疗》2009,28(36):87-8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S-T段再抬高产生的临床特点。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1例首发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按静脉溶栓治疗中有无ST段再抬高分为A、B2组,比较2组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再灌注心律失常、心功能、梗死后心绞痛及并存疾病等。结果(1)A组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61.9%,B组64.9%(P〉0.05);(2)2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心功能分级、梗死后心绞痛、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2组伴发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及吸烟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静脉溶栓治疗后S-T段再抬高,可作为心肌再灌注成功的一种临床表现,可作为成功、有效的再灌注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负荷量阿司匹林和硫酸氯吡格雷联合尿激酶溶栓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在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均分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剂量阿司匹林100 mg/d和硫酸氯吡格雷75 mg/d联合尿激酶溶栓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首日给予负荷量阿司匹林300 mg/d和硫酸氯吡格雷300 mg/d联合尿激酶溶栓进行治疗,此后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硫酸氯吡格雷75 mg/d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溶栓后再通率、溶栓再通临床治疗(胸痛缓解时间、ST回落段、酶峰出现时间、再灌注心律失常)、血清hs-CRP、C3水平、心血管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溶栓再通率分别为61.67%(37/60)和81.67%(49/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酶峰出现时间、再灌注心律失常、血清hs-CRP、C3水平和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胸痛缓解时间、ST回落段、出血事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荷量阿司匹林和硫酸氯吡格雷联合尿激酶溶栓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显著提高患者再通率,改善血清hs-CRP和C3水平,降低心血管和不良事件发生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高方明  宋博凡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12):1619-1622,1625
目的:探讨携带CYP2C19*2、*3无功能型等位基因的汉族和维吾尔族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后口服氯吡格雷的疗效差异。方法:前瞻性纳入确诊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并行PCI术患者400例,根据CYP2C19基因检测结果分为氯吡格雷正常代谢组(A组)与氯吡格雷弱代谢组(B组)。A组患者术后常规给予75 mg氯吡格雷,B组给予150 mg氯吡格雷。均随访(30±3)d,以再发急性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心源性猝死、支架内再血栓、非致死性卒中、致命性和危及生命出血事件为主要终点事件,以次要出血和轻微出血为次要终点事件,比较2组终点事件发生率。结果:A组中汉族患者与维吾尔族患者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2.34%与1.47%)、再发心绞痛发生率(6.25%与5.88%)、心源性猝死(0.78%与0.00%)、支架内再血栓(1.56%与0.00%)及出血事件的发生率(5.47%与7.3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中汉族患者与维吾尔族患者再发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1.87%与0.00%)、再发心绞痛发生率(5.61%与4.76%)及出血事件的发生率(3.74%与4.7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无心源性猝死、支架内再血栓、非致死性卒中、致命性与危及生命出血事件发生。2组维吾尔族患者再发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0.00%与1.47%)、再发心绞痛发生率(4.76%与5.88%)及出血事件发生率(4.76%与7.3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无心源性猝死、支架内再血栓、非致死性卒中、致命性与危及生命出血事件发生。结论:携带CYP2C19*2、*3无功能型等位基因的维吾尔族患者口服150 mg/d氯吡格雷可减弱氯吡格雷抵抗,有效减少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1.
杨芳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9):60-61,63
目的对比研究瑞通立(化学名为瑞替普酶)与尿激酶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溶栓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7年8月~2011年9月收住本院的STEMI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瑞通立)和B组(尿激酶)各30例,观察两组血管总再通率、在发病3h内及3h后溶栓血管再通率、死亡率、出血及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率以及120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A组总的血管再通率(86.66%)高于B组(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3h内较3h后溶栓的再通率有明显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死亡率、并发症及120dLVEF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栓治疗中瑞通立疗效优于尿激酶,两组在发病3h内溶栓冠脉再通率均高于3h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肠溶性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1例AMI病人,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5例,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肠溶性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46例,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氯吡格雷联合肠溶性阿司匹林.比较2组病人治疗3个月后的总体有效率、心功能改善情况、凝血功能指标改变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5.65%)高于对照组(80.00%)(P<0.05);2组病人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1),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4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治疗后明显上升(P<0.01);观察组血管再闭塞发生概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肠溶性阿司匹林两联疗法治疗AMI可取得显著疗效,改善病人心功能和凝血功能,对于提高病人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新发不同类型束支传导阻滞(BBB)的临床意义。方法145例住院的STEMI患者,根据入院时有无伴新发BBB分为不伴发BBB组(A组),伴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组(B组)及伴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组(C组)。观察比较各组临床资料及住院期间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1)STEMI患者年龄越大越易发生BBB,C组多见于前壁心肌梗死,B组多为更大范围的梗死。(2)B、C组患者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1.6%(8/37),与A组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8.3%(9/10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发生率为25.0%(5/20),B组为17.6%(3/1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分别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B、C组患者QRS波宽度与住院期间的心血管事件发生有关。(4)在随访期间各组STEMI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EMI伴发BBB患者住院期间临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高,而伴新发RBBB患者可能比伴新发LBBB院内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5):41-43+47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对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依达拉奉联合拜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依达拉奉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显著,能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基于血栓弹力图(TEG)抗栓治疗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选取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84例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I)患者。随机分为:A组,阿司匹林抗栓治疗;B组,氯吡格雷抗栓治疗;C组,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抗栓治疗;D组,用血栓弹力图仪检测血小板抑制率,选择血小板抑制率高的抗栓药物治疗,每组46例。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微栓子(MES)阳性率改善情况,统计卒中复发率及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4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下降,而ADL评分提高(P?<0.05),且治疗后C、D组NIHSS评分低于A、B组,ADL评分高于A、B组(P?<0.05)。治疗后,C、D两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A组(P?<0.0167)。治疗后,4组患者的MES阳性率均降低(P?<0.05),且C组MES阳性率均低于A、B组(P?< 0.0167)。4组胃肠道不适、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D两组复发率低于A组(P?<0.0167),但C、D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事件B、D两组低于C组(P?<0.0167)。结论 采用基于血栓弹力图个体化治疗ACI的抗栓效果优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单用,同时能够有效降低双抗药物联合治疗带来的出血性事件风险。  相似文献   

16.
卫亚丽  赵玉英  丁超  于敏 《海南医学》2016,(21):3467-3470
目的:比较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且接受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157例急性STEMI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行急诊PCI术后接受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150例急性STEMI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相关指标、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再发心梗的累积发生率,以及治疗后不同时间段内主要安全重点事件的累积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对照组与观察组的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58.23±4.21)%和(55.26±3.91)%,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周后,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87.63±23.92)×109/L和(220.76±20.82)×109/L,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周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7%(4/150)和0(0/157),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周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总体出血累积发生率分别为0(0/150)和1.9%(3/157),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致命出血累计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STEMI合并糖尿病患者应用替格瑞洛治疗较氯吡格雷能够发挥更好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且能减少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术后致命出血累积发生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蒲月英  张万超  何文富 《西部医学》2012,24(1):94-95,97
目的观察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不稳定心绞痛78例随机分成A、B两组,均常规给予硝酸酯类、ACEI类、钙拮抗剂或β受体阻滞剂治疗,A组在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拜阿司匹林100mg每天1次;B组在A组治疗基础上加服氯吡格雷75mg每天1次及阿托伐他汀10mg每晚1次,疗程均为4周。结果 A、B组总有效率分别为52.6%、8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B组发生急性心脏事件及再入院情况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确切、安全,能减少再入院率及急性心脏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与传统对称性、永久性涂层雷帕霉素洗脱支架(SES)比较,评价新型非对称、可降解涂层SES应用于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收集2007年1月—2009年12月行直接PCI的STEMI患者,将单纯植入新型非对称、可降解涂层SES的171例患者纳入研究组,单纯植入传统对称性、永久性涂层SES的249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在术后1年时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随访。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主要研究终点(1年期靶病变失败)的发生率分别为5.8%和5.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再次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和靶血管失败等各项次要研究终点指标的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随访1年,研究组发生1例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对照组发生3例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和1例晚期支架内血栓,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1年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非对称、可降解涂层SES在行直接PCISTEMI患者的中期有效性和安全性与传统SES相当,其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口服双倍剂量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的疗效。方法:80例患者PCI术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每天各1次;观察组口服阿司匹林100 mg,每天1次,氯吡格雷75 mg,每天2次,1个月后改为氯吡格雷75 mg,每天1次。服药1个月后,观察2组血小板聚集率变化,随访1年后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服药1个月后血小板聚集率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年后2组患者心肌再梗死、心源性死亡和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口服双倍剂量氯吡格雷能够降低术后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