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一次徒步旅行中,因寻找水喝,我叩开了一户老夫妇的家门。男主人腮飘银髯,双目炯炯,精神矍铄,对我这个不速之客表现了极大的热情;女主人银发光洁,于脑后挽了一个精巧的纂儿,一身洁净的布衫,脚踩一双尖尖鞋儿,给人以恍如隔世之感。老夫妇问清来意之后,忙提着暖瓶,摆放茶碗,坐在院里的木墩上招待我这个素昧平生的远道来客。 我痛快地饮进一碗茶水后,和两位老人攀谈起来。 “二位老人家,您们高寿?”我小心地问他们。 “九十一”,两位老人报出的竟是一个相同的岁数。 “真是高寿。儿孙们都在身边生活吗?”  相似文献   

2.
蒋光宇 《校园心理》2007,5(11):63-63
杰克和约翰是多年的好同事、好朋友,都有看报的习惯。 一次,他们两个人一同去曼哈顿小差。第二天早上,当他们存旅心点完饭菜之后,约翰说:“我出去买份报纸,一会儿就回来。”[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搁浅的快乐     
A 有一次,一对年轻的父母在阅读了一位教育专家对日本“苦难”教育的评论之后,感觉此举非常有意义。于是,在一个周末,他们开车带儿子一起到乡下去挖野菜。  相似文献   

4.
看轻你自己     
一位年轻作家初到纽约,马克·吐温请他吃饭,陪客有30多人,都是本地的达官显贵。临入席前,那位作家感到紧张得发抖。“你哪里不舒服吗?”马克·吐温问。“我十分紧张”,这位年轻作家说,“我知道,他们一定会请我发言,可是我实在不知道该说什么,一想起可能要在他们面前丢丑,我就心神不宁。” “你不用害怕,我只想告诉你——他们可能要请你讲话,但任何人都不指望你有什么惊人的言论。” 马克·吐温的话对很多  相似文献   

5.
铿锵三人行     
杨涿 《校园心理》2005,3(6):12-13
中国有句古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所以我特自豪地告诉他们两个,我身上一定有他们没有发现的优点,我就是他们的老师,可他们从来不服,于是打成一片。还有俗语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可我们是三个男人,不知道该是几台戏了,于是就在那间二楼的屋子里从高一疯到高二,也演绎了一个  相似文献   

6.
一日,我正在给学生上心理健康课,发现教室最后面有两名男同学在不停地嘀咕着,引得周围同学不时回头看。我用目光示意,他俩稍有收敛,但不一会儿又开始讲话了。这两名同学我略有了解:一个是降级生,课堂表现散漫,爱溜号。另一个是因种种不良行为无法在原学校学习而转入的“问题学生”。如果不及时对他们进行教育,恐怕在今后的课堂上他们会更加“肆无忌惮”。  相似文献   

7.
下面介绍两位关于分子生物学争论的通讯,译自1978年“分子生物学论文选辑”期刊的一般论述编第一卷,W.T.Astbury是正式公开提出“分子生物学”这个学科的创始人,二、三十年来,他一直在英国利兹(Leeds)大学生物分子结构系(Department of BiomolecularStructufe)任教授,从事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作。C.H.Waddington是艾丁堡大学动物遗传学研究室(Institute of Animal Genetics,University of Edingburgh)的教授,从事动物遗传学的研究工作。 Astbury原来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或化学物理学家,Waddington是一位著名的遗传学家,他们两位的争论是颇有代表性的。“分子生物学论文选辑”的第一卷就把这两位专家的通讯刊登出来,是很有意义的。虽然原文早在60年代的Nature杂志中出现,但他们关于分子生物学争论的焦点,仍然是今天“分子生物学”这门边缘基础科学的实质问题。——译者  相似文献   

8.
快乐秘诀     
一位弱冠少年去拜访一位年长智者。 他问:“有什么秘诀让我成为一个自己快乐、也能让别人快乐的人呢?” 智者笑着望着他说:“孩子,在你这个年龄有这样的愿望,真是很难得。很多比你年长许多的人,从他们问的问题本身就可以看出,不管给他们多少解释,都不可能让他们明白真正重要的道理。于是就让他们去吧。”  相似文献   

9.
编辑同志: 您好!我是个爱幻想的女青年,总想着未来有个“白马王子”与我海誓山盟,永伴终身。在读大三的时候,中文系那个风度翩翩的男生开始注意到我,而我对他的印象也是不错的。在多次浪漫的接触之后,我们便进入了热恋。大概因为我是数学专业的,一切都要按“公式”推理、求证,我认为后面就是顺理成章地结婚了。后来在他的要求下,我们同居了,就这样一晃两年过去了。那晚,在没有任何解释的情况下,他突然提出分手,几天之后便不知去向了。  相似文献   

10.
前段时间,“阿里高管性侵女下属”丑闻曝光。在该丑闻发酵之后,我在心理咨询室陆续接待了好几位在职场遭到性骚扰的女性。  相似文献   

11.
编读往来     
单位里有两位非常相似的老同志——论工作都是一丝不苟,论廉洁都是一清二白,论人品都是一本正经,走路轻而稳,说话少而精,处处表现得老练而深沉。相继退休之后,一位继续“深沉”,难以适应新的生活方式;一位却能“入乡随俗”,变得轻松自然,过得有滋有味。说一个人深沉,往往是夸奖其思想深邃,见解深刻,处事沉稳,做人有板有眼。然而,“深沉”却是来之不易的。真正的深沉不是一种表情,而是一种综合分量。要“深沉”就要学富五车,谈吐不凡,见解超群,还要注重仪表。如果退休之后仍要继续“深沉”——戴惯了的面具难以摘下,模式化的举止不肯变更,想…  相似文献   

12.
黄杰 《心理与健康》2006,(10):16-16
有一对年青男女正处在恋爱之中。女孩儿的父母得到消息,对男孩儿进行了仔细的考察。考察结果让他们大失所望,男孩儿的家庭条件一般,也没有过人的能力和智慧。于是,他们千方百计想拆散女儿与男孩子的恋爱关系。结果,在闹得沸沸扬扬的情况下,女儿与男孩子却越走越近了。女孩儿的父母非常焦急,但又束手无策。一天,他们把苦恼对一位研究物理的教授说了。教授听完,微微一笑,说:“我和你们俩做个游戏!”他拿出两个用细线牵着的轻质塑料球,两球之间隔了一小段距离,他对女孩儿的父母说:“你俩往两个小球吹气,努力把两球吹开。”“那还不简单,往两个…  相似文献   

13.
来稿须知     
一位父亲带着儿子去参观凡·高故居,当看过那张小木床和裂了口子的皮鞋之后,儿子问父亲:“凡·高不是一位百万富翁吗?”父亲答:“凡·高是一位没娶上妻子的穷人。”第二年,这位父亲带儿子去丹麦,在安徒生的故居前,儿子又困惑地问:“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父亲答:“安徒生是位鞋匠的儿子,他就生活在这栋阁楼里。”这位父亲是一个水手,他每年往来于大西洋各个港口,他的儿子叫伊东·布拉格,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普利策奖的黑人记者。20年后,在回忆童年时,伊东说:“那时我们家很穷,父母都靠苦力为生。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认为像我们…  相似文献   

14.
上军校时,一位同学曾给我讲过一则故事,我至今记忆犹新。他告诉我,很小的时候,在他家乡有几头猪逃进山里。在经过多年的“磨砺”之后,这些猪变野了,变凶悍了,乃至威胁到过路的行人。这些野猪很机警,村里几位富有经验的猎人屡屡猎捕均未成功。一位老人来到村庄,说他能捕捉野猪。村里人不以为然,回之以嘲笑,人们不相信老者能做到村里那些精明而又强悍的猎人所做不到的事情。可是,两个  相似文献   

15.
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路易丝·布朗诞生于1978年7月26日,这是英国的爱德华(Edwards)和斯特培德(steptoe)两位学者经十余年的艰苦工作才取得的成果。之后,印度、澳大利亚、美国等国也陆续有“试管婴儿”降生。据报导,英国最近又将有60个“试管婴儿”出生。明年澳大利亚每月将有七个“试管婴儿”出世。这里着重介绍英国爱德华和斯特培德两位学者的工作,同时简述“试管婴儿”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少时教我语文的潘老师要退休了,我特地回老家参 加他的退休告别宴。宴会中,一位已近中年的师兄 举手示意大家安静下来,说是要送老师一份特别的礼物。 只见他从身后拿出一个包装精美的礼盒,在众人期待的 目光中小心翼翼地打了开来。“哇——天哪!是老师的教 鞭!”众人齐声惊呼。  相似文献   

17.
在我们身边骗人成性者不乏其人。人们对骗人者多有一种必戳穿之后快感觉,似唯此不足以警示和惩戒。无奈戳谎者忿忿然,骗人者欣欣然,依然我行我素,习以为常。有趣的是那些戳谎者更易被骗人者所骗,时常听见他们惊呼:“可恶啊,我怎么又上当了!” 我的一个同事就是这样一个戳谎者。一天他闯进我的办公室大呼道:“我又倒血霉了!楼下那小子竟然又把  相似文献   

18.
前一阵子刚结束一个为期三个月的课程。结业典礼上,一位表现相当出色的学员上台发表感言,她说:“这三个月来,我的收获真是一箩筐,每次来这里上课,我都像赴宴一样,满心期待,全力以赴。”  相似文献   

19.
压力是把双刃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古到今,有很多人用他们优美的文字称赞过教师,有人说他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人把他们比做永远不知疲倦的“春蚕”和无私无畏的“蜡烛”……然而,我们可敬可亲的教师们,在这些荣誉和赞美面前,心底里其实有股说不出的酸楚,近年来的教育体制改革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有的老师挺住了,他们积极地将压力化为动力,继续耕耘在教学领域;但也有不少教师自己无法调节心理偏差而选择了体罚学生、自残甚至自杀等极端行为。9月10日,又一个教师节到了,小编在衷心祝福他们节日快乐的同时,特意在本栏目中以“教师如何进行心理调适”为题组稿,从中挑选出两篇比较有操作性的稿件,作为送给教师们的一份特殊的“节日礼物”,祝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心身健康!  相似文献   

20.
在沙漠中有两个筋疲力尽、“弹尽粮绝”的年轻人,他们碰到了一位挎着鱼篓、提着钓竿的老人,鱼篓里装满了鱼。老人很同情两位年轻人的处境,便提出将满篓的鱼和鱼竿送给俩人,并告诉他们往前约十天的路程可见一个绿洲,那里的水中有鱼,可作为走出沙漠的补给站。两个年轻人欣然接受了老人的帮助。其中一个人接受了鱼,而另一个人则选择了鱼竿并且向老人细心请教了钓鱼的技巧。然后他们告别老人,又踏上了旅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