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缺血性脑血管病阿司匹林规范应用共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急性缺血性卒中1.1证据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已经评价过阿司匹林的作用,尚未评价过其他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包括噻氯吡啶、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和双密哒莫的复合制剂)。目前已经完成两个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包括国际脑卒中试验(IST)和中国急性卒中试验(CAST)[1,2]。两项研究均在卒中发病48h内应用阿司匹林(IST平均用药在卒中发病后19h,CAST则是25h)。IST研究一共入选了19435例患者,结果显示阿司匹林组患者14d病死率显著降低(9.0%比9.4%,2P=0.03),缺血性卒中复发率明显减少(2.8%比3.9%,2P<0.001),出血性卒中则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抑郁是卒中后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与转归不良和病死率增高相关。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管理指南推荐应对PSD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文章对PSD的药物治疗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fibrinogen to albumin ratio, FAR)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临床转归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1月至2022年8月在阜阳市人民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 收集临床、影像学和实验室资料。在发病3个月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进行临床转归评估, >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FAR与转归不良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FAR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转归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62例患者, 转归良好组114例(70.4%), 转归不良组48例(29.6%)。单变量分析表明, 转归不良组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it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空腹血糖、纤维蛋白原和FAR显著高于转归良好组, 而血清白蛋白显著低于转归良好组(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 基线NIHSS评分[优势比(odds ratio,OR)1.176, 95%...  相似文献   

4.
背景:缺血性卒中时血液供应突然丧失可导致神经元内钙离子水平增高,抑制这种增高可能会保护神经元,减轻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残疾和残障。 目的:确定钙拮抗剂是否能降低急性缺血性卒中后死亡和残疾的危险性,评估不同药物、剂量、给药途径和卒中后开始用药间隔的时间以及试验设计对转归不良危险性的影响。 检索策略:检索了对照试验的专门研究资料库(最后检索时间为1999年3月)。  相似文献   

5.
在缺血性卒中发病后进行他汀治疗能够有效预防不良血管事件。然而, 许多患者在缺血性卒中后并未使用他汀类药物。芬兰图尔库大学医院的?ivo等进行了一项基于人群的研究, 探讨了缺血性卒中后不使用他汀类药物对转归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药物依从性调查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Wu D  Ma RH  Wang YL  Wang YJ 《中华内科杂志》2005,44(7):506-508
目的评估缺血性卒中患者抗血栓药物和危险因素用药的依从性、停药和药物变更原因及影响因素。方法通过电话随访获得卒中患者出院后1年时用药等方面的情况。结果2002年10月至2003年4月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缺血性卒中患者412例,其中374例患者进入调查,其中完成电话随访者296例(79.1%)。患者抗血栓药物的依从性为35.1%;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患者1年后仍接受治疗者的比例分别为77.9%、80.2%和48.4%。医保或公费(OR2.117,95%CI1.174~3.821)可促进患者对药物的依从,非阿司匹林抗血栓药物(OR0.352,95%CI0.153~0.812)和较低的日常生活能力指数(62.5±13.3)(MannWhitneyU检验,P=0.000)可明显降低卒中患者的药物依从性。结论卒中二级预防中药物依从性差主要表现为停药和剂量减小。支付方式、收入水平、抗血栓药物的种类以及患者的个人生活能力等可影响卒中患者的药物依从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氟西汀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氟西汀治疗。对2组老年患者治疗后的运动及认知功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不同时间后对老年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中文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评分,2组老年患者间入院48 h内、卒中后治疗7 d、卒中后治疗1月后,MMSE及Mo CA评分、NI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月后,在NIHSS评分、Mo CA评分、时间定向、注意计算、延迟记忆和结构能力方面,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西汀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明显改善老年患者在治疗期间的认知障碍以及运动障碍。  相似文献   

8.
研究显示,卒中后组织化卒中单元(SU)治疗可减少死亡、生活不能自理和需要公共机构照料的人数。SU治疗的主要特点是专门的多学科小组、早期康复、预防和对并发症的适当处置及患者和亲属参与康复过程。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体温升高、组织缺氧、血压过低和心律失常可使脑损害加重并产生不良结局。Geert Sulter等对收住卒中治疗监护单元(SCMU)和常规卒中单元(SU)的患者进行了随机研究,比较了两者的生存和功能结局。  相似文献   

9.
C-反应蛋白与缺血性卒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反应蛋白(CliP)是一种炎性标志物,其主要通过凝血纤溶、炎症和补体系统等发挥作用。已有大量研究证实CRP与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性相关,并且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后的循环中有高水平的表达。它的水平增高是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发生的危险信号,也预示着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不良。降低ClIP水平有望可减少缺血性卒中的复发,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记忆强化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随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tDCS假刺激联合记忆强化训练,研究组患者采用tDCS联合记忆强化训练;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WAB)评分及临床效果、治疗满意度,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两组患者治疗前自发言语、听理解、复述、命名、失语商(AQ)评分及治疗后听理解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自发言语、复述、命名及AQ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2)研究组患者临床效果、治疗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tDCS联合记忆强化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语言功能,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尼可地尔、辅酶Q_(10)联合治疗缺血性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临床治疗(抗心肌缺血+抗心衰),研究组在常规抗心肌缺血+抗心衰治疗基础上加用尼可地尔、辅酶Q_(10)。记录两组缺血性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指标(LVEF、LVEDD、NT-pro BNP)、心功能分级(NYHA)变化情况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缺血性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分级、LVEF、LVEDD、NTpro BNP等指标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经治疗后两组心功能分级、LVEF、LVEDD、NT-pro BNP等指标均较之前显著改善,但研究组改善效果更为理想(P0.05);研究组缺血性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经治疗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8.89%)显著低于对照组(20.00%)(P0.05)。结论对缺血性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给予尼可地尔联合辅酶Q_(10)治疗可显著提高其临床疗效,有利于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2.
尼莫地平可预防和治疗脑组织缺血性损害 ,但对脑梗死体积变化的作用尚无一致的评估。一些动物实验证明 ,在脑缺血前后使用尼莫地平能减轻脑损伤 ,而另一些研究则未能证实这一作用。为此 ,1984— 1989年 ,作者对尼莫地平进行了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对缺血性脑梗死进行了CT检测 ,评价药物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最终梗死体积的影响。随机选取 15 3例患者 ,年龄 16~ 6 9岁 ,均为急性幕上梗死 ,发病 48小时内入院 ,神志清楚 ,分为尼莫地平组 (男48例 ,女 2 4例 )和安慰剂组 (男 5 6例 ,女 2 5例 ) ,入院后立即行CT检查。其中有深部小的腔隙…  相似文献   

13.
卒中是中国居民死亡的首位原因.脑出血占所有卒中的10%~20%,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往往较缺血性卒中更严重.皮质脊髓束受损是卒中后运动功能缺损的重要机制.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目前唯一可无创性检测脑白质纤维束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可客观评估纤维束受损程度,预测患者的运动功能转归.文章对DTI在脑出血患者运动功能转归预测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合并缺血性卒中史的冠心病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年间行PCI 195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合并缺血性卒中与无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主要不良事件,对出现心源性死亡的患者进行回归分析。结果:1950例患者中,合并有缺血性卒中病史的患者234例。对比非缺血性卒中患者,前者的年龄更大、吸烟史患者更多、高血压患病率、糖尿病患病率和多支病变比例更高(均P0.05)。平均随访时间(61.0±40.5)个月,有缺血性卒中史患者的心源性死亡(9.0%vs 5.4%)、脑梗死(6.4%vs2.5%)及脑出血的发生率(2.1%vs 0.7%)较无缺血性卒中患者高(均P0.05)。患者发生心源性死亡的因素包括年龄、吸烟、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结论:合并有缺血性卒中史的冠心病患者心源性死亡、脑梗死和脑出血的发生率更高。诊断和治疗上要综合考虑患者年龄、吸烟史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等因素。  相似文献   

15.
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 CMBs)是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CSVD)的一种影像学标志物。研究表明, CMBs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再灌注治疗后出血性转化和转归不良的危险因素。文章就CMBs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再灌注治疗后转归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尿微量白蛋白(microalbuminuria, MAU)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短期转归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纳入住院治疗的连续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后次日晨起留取首次尿标本测定尿白蛋白/肌酐比率(urine albumin/ creatinine ratio, UACR),UACR 30~300 mg/g定义为MAU阳性.入院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价卒中严重程度,出院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价功能转归,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结果 共纳入24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53例(21.72%)MAU阳性,67例(27.50%)转归不良.单变量分析显示,MAU阳性组患者年龄、基线NIHSS评分、收缩压、空腹血糖、球蛋白、D-二聚体、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以及缺血性心脏病构成比显著高于MAU阴性组(P均<0.05).转归不良组基线NIHSS评分、空腹血糖、纤维蛋白原、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C反应蛋白、D-二聚体、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以及MAU阳性患者构成比显著高于转归良好组(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AU[优势比(odds ratio, OR)1.520,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151~1.794;P=0.031]、基线NIHSS评分(OR 1.570,95% CI 1.357~1.808;P<0.001)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短期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MAU发生率较高,MAU阳性可作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短期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糖指数(stress hyperglycemia ratio, SHR)与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后成功再通患者转归不良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且血管成功再通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SHR定义为空腹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的比值。在术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估患者转归, 0~3分定义为转归良好, >3分定义为转归不良。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患者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SHR对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后成功再通患者90 d转归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59例患者, 男性98例(61.6%), 年龄(69.8±8.9)岁, 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12.6±4.3)分, SHR为1.17±0.46。105例(66.0%)转归良好, 54例(34.0%)转归不良。转归不良组SHR、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基线NIHSS评分以及侧支循环不良...  相似文献   

18.
越来越多的资料证明,释放谷氨酸(Glu)的兴奋性神经元损伤在局灶性脑缺血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抑制Glu蓄积的药物可使实验性卒中梗死体积缩小。目前对人类兴奋性氨基酸(EAA)的释放时程尚未作研究,因此,使用Glu释放抑制剂以及Glu受体拮抗剂的治疗窗尚不清楚。 本研究目的是要明确稳定性缺血性卒中(SIS)和进展性缺血性卒中(PIS)Glu升高的时程。研究对象为1992年~1995年首发半球缺血性卒中24h内收住院的病人,共184(男117,女67)例、年龄39岁~89岁,平  相似文献   

19.
据第55届美国神经病学会年会报道,体温可保护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半暗带组织,为挽救缺血组织提供了更大的机会。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国家卒中研究中心的Wright等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研究,包括35例男性和25例女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平均74岁,在卒中发病后24h内(平均4.23h)进行弥散和灌注MRI检查。48%的患者有高血压,17%有糖尿病,4%早期血糖水平高于11.1mmol/L(200 mg/dl)。以弥散损害估计梗死组织体  相似文献   

20.
再灌注治疗(包括静脉溶栓和血管内治疗)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治疗方法。作为再灌注治疗后的常见并发症, 出血性转化与患者转归不良密切相关。早期通过临床特征、影像学和血液生物标志物进行评估可预测出血性转化风险, 从而更好地指导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再灌注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