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行吐衄主要表现为每逢经行期间即出现有规律的吐血或鼻出血 ,常伴月经量少或闭经。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 1例 ,现介绍如下。典型病例患者 2 0岁 ,未婚 ,因经期鼻出血 1年来诊。患者平素月经规律 ,初潮 1 5岁 ,周期 30日 ,经期 4~5日 ,量中等 ,经色红 ,无经期腹痛。近  相似文献   

2.
逆经汤治疗经行吐衄3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宁 《中国中医急症》2002,11(3):205-205
笔者1991年以来自拟逆经汤治疗经行吐衄37例,获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63例,年龄16~47岁;病程2个月至2年。1.2治疗方法逆经汤由柴胡、白芍、旱莲草、白及、大黄、栀子、金银花组成。每于月经来潮前或病情发作前7d服用,  相似文献   

3.
清肝引经汤治疗经行吐衄4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英  杨冬玲 《四川中医》2007,25(10):83-83
目的:观察中医中药治疗经行吐衄的疗效。方法:对40例患者采用清肝泻热、降逆止血法治疗。结果:总有效率为95%。结论:清肝泻热、降逆止血法治疗经行吐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经行吐衄辨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行吐衄属中医月经前后诸症范畴,中医辨治有着独特疗效。本文强调了该病的发病机理与内科吐衄有着本质区别,认为该病所逆之血不是局部的络伤血出,而是经血的逆行,故治疗不能循其常理,切勿见血止血,而以清降顺气为主,引血下行。并附2例典型病例。  相似文献   

5.
卢苏 《国医论坛》1996,11(3):34-34
经行吐衄,系指经行期间或行经前后所发生的周期性口鼻出血。《傅青主大科》曰“经逆”,《叶天上女科》称“逆经”、“倒经”。患者多伴有经水减少,甚至经闭不行.类似于现代医学之“代偿性月经”。前人治疗本病多从调肝着手,笔者积临床之验,以为治肾为要,试就其治疗体会介绍如下。经行吐衄.总由血热气逆而成,夫气热则血热而妄行,气逆则血逆而上浇,《内经》所谓“诸逆冲上,皆属于火”.但之所以形成血热气逆,动乎冲任,是与肾阴肾阳的失调有关。笔者临床所见,逆经之病因病机大凡有三:①肝经郁火:抑郁悉怒,肝气佛逆.相火内盛…  相似文献   

6.
经行吐衄是指在行经期间或行经前后出现吐血、鼻衄,甚或眼目出血者,往往伴有经量减少,甚至经闭不行,现代医学对本病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浙江省中医院妇科主任中医师、首批国家名老中医药专家裘笑梅教授(1912—2001)从医近70载,既娴熟于中医传统辨证论治,又善于衷中参西,病证同治,  相似文献   

7.
周惠芳教授以国医大师夏桂成调周法为准绳,治疗经行吐衄,牢牢把握经后期、经前期的生理特点以及用药规律,结合辨病与辨证论治,经后期治以滋阴降火、宁心敛精,经前期治以降逆肝火、引经下行,并辅以清热、宁心、健脾之法,取得满意效果。本研究选取了周惠芳教授在临床治疗经行吐衄的验案,并分析其用药规律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辽宁中医杂志》2023,50(2):62-65
  相似文献   

9.
例 1.刘某 ,女 ,16岁 ,学生。 1996年初诊。患者自述 :近半年每于月经来潮前 1~ 2天 ,鼻窍衄血 ,量多色鲜 ,经行量少 ,伴面色红赤 ,心烦易怒 ,头痛且胀 ,口干味苦 ,舌红苔黄 ,脉弦数。此乃肝火炽盛 ,载血上逆 ,溢出清窍所致。治宜清肝泻火解郁 ,降逆止血。处方 :龙胆草 10g、黄芩 10 g、栀子10g、生地 10 g、川楝子 12 g、怀牛膝 10g、石决明 30 g、丹皮10g、白茅根 30 g。 3剂 ,水煎 ,经前服。服上药后 ,经前鼻衄减少 ,经量增多 ,面赤头痛诸症减轻 ,经后又投养阴柔肝之杞菊地黄丸加减治疗 3月 ,经前鼻衄未见复发。例 2 .岳某某 ,…  相似文献   

10.
女子在月经将要来潮前的1~2天,或是正值经行之际,或月经刚刚干净的1~2天,口鼻出现周期性的少量出血,但数日之后可自行消失者,称之为"经行吐衄"。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为肝肾阴虚、肝郁化火、胃火炽  相似文献   

11.
王文川 《中医杂志》2002,43(2):132-132
经行吐衄亦称倒经、逆经,现代医学称为代偿性月经.笔者应用本地民间治衄偏方进行改良,自拟方名脂黄逆经宁,于1980年以来治疗妇女经行吐衄屡获良效.现简介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2.
13.
14.
本文阐述张锡纯对吐衄病因病机、治法用药等方面的独到见解;张氏论治吐衄,以胃气上逆立论,以降胃为要旨。降胃之品,推崇赭石。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圆法活机,重在变通;自拟方剂,确有奇效。时值今日,对临证仍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经行吐衄     
<正> 唐某,女,37岁,已婚,1981年11月29日初诊。2年前,因劳累过度,渐觉全身乏力,两肘、膝、腰背等关节酸痛,随天气变化而加剧,屡服中西药治疗未见好转而入院治疗。住院期间,给予温经、散寒、驱风等药20余剂后,诸症好转。12月22日,适逢月经来潮,突然鼻衄,色鲜红,量多,伴腰腹胀痛。近2年来,每次月经来潮均有鼻衄发生,曾服中草药(药物不详)未见效果。个性向来急躁易怒,面色略红,口干而苦,食  相似文献   

16.
养阴清火法治疗经行吐衄岑伟良经行吐衄,古称倒经或逆经,是措女子在月经来潮期间或经前经后一二天出现吐血、衄血,而月经量少或不行之病症。古人多以血热气逆为其病因,认为月经来潮时冲脉气盛,血海满盈,如素有郁热者血为热迫,则上逆而为吐衄。笔者在长期的医疗实践...  相似文献   

17.
学习彝医应用夏枯草经验治疗经期吐衄22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经期吐衄现行教科书多主张用顺气汤或清肝引经汤治疗,但证之临床,收效甚微.辨证加减用药虽多,然少有运用夏枯草者.多年来,笔者学习彝族民间医生运用单味夏枯草治疗妇女经期吐衄22例,取得较好疗效,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滋肾清肝法治疗经行头痛3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青之 《四川中医》2008,26(4):92-92
目的:探讨滋肾清肝法治疗经行头痛的疗效.方法:将52例符合经行头痛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用滋肾清肝法治疗,时照组20例用逍遥丸治疗,两组均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共治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59.4%,总有效率为96.9%.对照组治愈率为25%,总有效率为7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滋肾清肝法治疗经行头痛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9.
经行浮肿并肌衄治验一例李振东田东县中医院531500广西田东县平马镇庆平街619号谢某,女,28岁,1988年6月22日初诊。1年来,每于行经前2天,即出现全身性浮肿,面部及足跗较甚,月经来潮第2天四肢紫斑多处,双下肢尤甚,呈对称性,大小不一,月经后...  相似文献   

20.
<正> 经行吐衄亦称例经或逆经。本病在临床上虽不多见,但治疗效果往往不佳,甚至反复发作。笔者多年来用张锡纯的秘红丹治疗本病,均收到良好效果。现将治愈的37例总结如下。一般资料发病年龄:最小的17岁,最大的42岁。其中20岁以下者4例,20~25岁者6例,26~30岁者13例,31~35岁者8例,36~40岁者4例,41~42岁2例。发病时间:吐衄发生在经前者12例,发生在经后者2例,经行期者9例,经前和行经期间者14例。发病状:单纯吐血者3例,单纯鼻衄者21例,吐衄并见者13例。秘红丹的药物组成及服用方法大黄3克,肉桂3克,生赭石细末18克。将大黄、肉桂研细末和匀,用生赭石煎汤送下。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