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正>患者男性,68岁。2021年9月因“胸闷气喘1个月”就诊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CT示:双侧胸腔积液,贲门部胃壁增厚。双侧胸水涂片检查见癌细胞(图1A)。完善胃镜示:距离门齿40 cm处贲门见不规则隆起,表面糜烂、坏死;胃体小弯侧、胃角、胃窦大弯侧见多处不规则溃疡,伴瘢痕形成。胃镜病理示:贲门、胃角及胃窦低分化腺癌,部分印戒细胞癌(图1B)。免疫组织化学示:癌细胞表达Her2 (2+),FISH未见扩增,PD-L1(肿瘤细胞-,间质免疫细胞-),MLH1(+),MSH2(+),MSH6(+),PMS2(+)。原位杂交:EBER(-)。全身骨ECT示:全身多发的骨转移。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性,69岁.因"腹胀,反酸伴恶心3个月"于2019年6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患者于入院前1周行胃镜活检示:胃腺癌.入本院后行全腹部增强CT(图1)示:胃窦部胃壁不均匀增厚,黏膜欠规整,增强后轻度不均匀强化,浆膜层略毛糙,周围脂肪间隙浑浊,胃小弯近贲门可见淋巴结影,短径约为1.0 cm(cT4aN1Mx);胰腺...  相似文献   

3.
1病历摘要患者男性,47岁。中上腹疼痛4月,发现贫血1月。患者今年3月起出现中上腹疼痛,呈发作性疼痛,无明显诱因和缓解因素。无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排便习惯改变及黑便。1周前外院就诊,粪隐血(+),Hb 99g/L,腹部CT提示:胃胰间隙欠清,胃小弯侧淋巴结肿大。PET/CT提示:胃窦部胃壁增厚,FDG摄取增高,考虑胃窦癌并胃窦周围多发淋巴结转移。胃镜示(图1):胃窦部黏膜充血,前壁见一巨大溃疡,底部覆白苔,周边环堤状隆起,提示胃窦癌。拟"胃癌"收治入院。6个月体重减轻6kg。乙肝病毒"小三阳"。其父  相似文献   

4.
<正>患者男性,31岁。因咳嗽、胸闷、胸痛10余天,2020年12月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广东省人民医院。既往患者吸烟史15年,10支/天。PET-CT示:右肺下叶肿块灶,区域多组淋巴结增大,肝内多个结节,左侧肾上腺肿物,胃小弯淋巴结肿大,全身多发骨质破坏,糖代谢增高,考虑右肺下叶来源恶性肿瘤并全身多发转移(图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 124.30 ng/mL。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43岁,42岁自然绝经,因绝经后阴道不规则流血半年,出现外阴肿物,伴排尿困难、尿频、尿痛,伴间断性咳嗽、咳痰、痰中带血20 d,于2012年03月12日就诊于我院妇外科。入院查体:外阴发育正常,阴蒂可见一肿物,大小约2.5 cm ×1.5 cm ×1.0 cm,质韧,活动度不良,触痛(+),表面皮肤轻度破溃,阴道前壁下1/2,侧壁及后壁质硬,可见少量血性分泌物,无异味,宫颈肥大,子宫前位,宫体较大,活动度不佳,双附件区未触及明显异常,双侧腹股沟均可触及大小约2.5 cm ×1.5 cm淋巴结,各1枚。入院后行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结果报告:多数细胞为退变坏死细胞,并见少量细胞团,未见明显异型细胞。胸部CT(图1)见:双肺散在大小不等结节状密度增高影,较大者约13 mm ×8 mm,纵隔内气管前腔静脉后、主动脉弓旁、支气管隆突下多发大小不等淋巴结影,较大者短径16 mm,心包内可见条状液体密度影。阴道壁活检病理学(图2a)回报:恶性肿瘤,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符合小细胞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CK(AE1/AE3)(+)、Vimentin(部分+)、LCA (-)、Ki67(阳性率50%)、TTF-1(-)、Syn(+)、CgA(-)、CD56(-)、CK5/6(少量+)、CK20(-)、p63(-)、CD99(+)。行支气管镜检查,后病理(图2b)回报:(右肺上叶)恶性肿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p63(-)、CK5/6(个别细胞+)、CK14(-)、CD56(-)、CgA(散在+)、Syn(散在+)、CK7(-)、CK8/18(+)、TTF-1(-)、Ki67(阳性率40%)。结合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及肺部CT表现,患者明确诊断为阴道癌ⅣB期、肺转移。因患者不适宜手术,转入放疗科进一步治疗,CT模拟定位(图3)见:外阴部肿物,阴道壁增厚,盆腔及双侧腹股沟可见多个肿大淋巴结影,较大者短径约18 mm。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66岁,以“进食后打嗝,上腹闷胀1个月”为主诉入院。体检:无异常发现。辅助检查:胃镜检查示:胃窦小弯侧可见一溃疡性病变,大小约5.0 cm×4.0 cm。病理活检诊断:胃窦溃疡癌变。腹部彩超示:肝S6段可见两个高回声光团0.5 cm×0.4 cm,有声影;胆脾胰未见异常;双肾形态大小正常,皮髓质界限清晰,双肾窦无分离,双肾血流显示良好。胃CT平扫 增强示:胃窦部可见胃壁局限性增厚,呈软组织密度影,与胰头及胆囊间界限不清晰,增强后可见明显强化。右肾上极可见类圆形肿物影,周边界限清晰,内部密度不均匀,增强后肿物周边更加清晰,内部不均匀强化,…  相似文献   

7.
汪颖  冯丹  傅强 《肿瘤研究与临床》2011,23(12):864-864
患者 女,57岁。于2009年初以上腹部隐痛不适起病,当地医院行胃镜检查示胃窦腺癌。于2009年3月27日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胃窦低分化腺癌,部分呈印戒细胞癌,浸透胃壁全层及浆膜外脂肪组织,神经束衣见癌浸润,送检上切缘见癌浸润,胃大弯淋巴结(3/4)见癌转移,胃小弯淋巴结未见癌浸润(0/4)。  相似文献   

8.
贲门癌的CT表现及CT检查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贲门癌CT表现及临床CT检查的意义.方法 选取109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并经内窥镜活检和手术病理证实的贲门癌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贲门癌的直接征象为贲门壁不均匀增厚,平扫密度不均匀,增强呈不均匀强化,内缘呈不规则锯齿状,异常增厚贲门壁与正常胃壁形成阶梯征和鼠尾征.间接征象为贲门形态改变——鸟嘴征的变浅、消失及食管下段的扩张.CT检查可发现贲门癌病变大小、范围、外侵程度及淋巴结转移、肝转移情况.结论 CT检查可对贲门癌进行TNM分期,是临床确定治疗方案,提供手术方式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73岁,因进食梗阻2周就诊.上消化道造影显示,贲门部黏膜破坏,扩张受限,病变长约4cm.电子纤维胃镜检查见贲门菜花样新生物.活检病理诊断为低分化腺癌.CT示食管下段、贲门及小弯侧壁异常增厚,贲门旁、肝胃韧带间和腹腔动脉旁淋巴结肿大.  相似文献   

10.
1病案摘要 患者男性,63岁,因“左侧胸闷,咳嗽半年,痰中带血1月”于2006年5月13日入院。胸部CT检查示:左肺上叶中央型肺癌,伴左肺上叶阻塞性炎症。行纤维支气管镜活检示:恶性肿瘤。腹部彩超及头颅CT检查均未见异常。于2006年5月16日行左肺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检查示:“左上肺”恶性肿瘤,结合免疫组化结果考虑为肉瘤样癌,支气管切缘(-),支气管旁淋巴结0/3(-)主动脉窗淋巴结0/2(-)。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62岁.慢性胃炎病史40余年.2006年11月,因上腹部疼痛不适加重10余天,人院行胃镜检查.结果显示,胃小弯侧近贲门处可见一形态不规整的黏膜缺损,边界不清,约3 cm×2 cm,周围黏膜充血水肿,灰色隆起,质地脆,易出血.活检病理诊断为胃腺癌.上腹部CT检查显示,胃小弯壁局限性增厚,最厚处达1 cm,腹膜后胰颈后方多发肿大淋巴结,最大者直径2.5 cm.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29岁。因反复咳嗽50d,气促20d,于2002年6月14日入呼吸内科。胸片示:右全肺不张,气管右移。CT示:右肺门肿块伴右主支气管狭窄,右全肺不张,考虑为右肺癌。PET示:右上肺团块状FDP异常高代谢灶,高度提示恶性病变。纤支镜检查发现:右主支气管开口被球形肿物完全堵塞,表面光滑,有局部出血灶,可随呼吸上下移动。针吸病  相似文献   

13.
<正>患者女性,47岁,因“发现左侧颈部淋巴结肿大2日”于2020年5月就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颈部触诊发现左锁骨上窝一枚约1.5 cm×1.3 cm×1.0 cm肿大淋巴结,形态规则,边缘光滑,无触痛,无融合,对侧淋巴结未触及。颈部淋巴结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双侧锁骨上窝淋巴结异常肿大,左侧大者为1.4 cm×1.4 cm,右侧大者为1.0 cm×0.83 cm(图1A)。胸部CT:右肺中叶周围型肺癌(约4.2 cm×3.5 cm),纵隔及锁骨上窝多发淋巴结转移(图2A)。肿瘤标志物肺癌5项异常(图3)。  相似文献   

14.
摘 要:[目的] 探讨胃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胃IMTs的CT检查资料,所有病例均经外科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肿瘤发生部位以胃体为最常见(5/6),其次为胃底(1/6),无发生在胃窦的病例;肿瘤呈肿块结节型、胃壁增厚型或肿块结节伴邻近胃壁增厚型,瘤体大小不一,呈软组织密度,均匀或不均匀,瘤体内可出现小的坏死灶,钙化可见但较少见;动态增强扫描除坏死灶无强化外,肿瘤强化均较明显;肿瘤边界大部欠清,胃浆膜层、胃周脂肪间隙可受浸润,尚未发现胃周、腹膜后等淋巴结肿大,亦未发现其他脏器转移等征象。[讨论] 胃IMT的CT征象较多,有一定的特征性,但目前确诊上仍需依靠病理。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54岁。缘于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食欲不振,与饮食有一定的关系,以进食1h后症状明显,曾用中药治疗无效。近3个月以来腹胀加重,伴有反酸、打嗝、嗳气,并感腹部隐痛,疼痛无明显规律性,于2009年12月23日入院。心、肺CT检测均未发现异常,上腹部CT平扫示:贲门胃小弯壁增厚,待排除肿瘤,须定期CT复查,注意其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贲门腺癌淋巴结转移(LNM)规律及分站标准。方法依据预后、转移率及转移度指标,对736例经手术切除,术后生存≥3个月的贲门腺癌患者的LNM资料,进行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1)最重要预后因素为:转移度、胃左动脉旁LNM、胃小弯旁LNM和贲门旁LNM;(2)无LNM组预后较好(P<0.001);(3)LNM有一相对固定的途径,单一部位LNM组与多部位LNM组间转移率和转移度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4)按胃左动脉旁、胃小弯旁及贲门旁不同LNM情况分组,第1组(单一贲门旁LNM和单一胃小弯旁LNM),第2组(单一胃左动脉旁LNM,贲门及胃小弯旁同时LNM),及第3组(与胃左动脉旁有关的多部位LNM)间转移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1)LNM以肿瘤为中心,由近及远,由单一部位、单个淋巴结到多部位、多个淋巴结扩散转移。(2)依转移度的不同建议将以上3组分别归为第1,2,3站。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术前螺旋CT检查对于胃癌可切除性的意义。方法:将术前螺旋CT所显示胃壁厚度,胃周围脂肪间隙及胃周淋巴结影情况与手术中探查情况及手术切除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96例胃癌患者中,进行手术切除患者88例,总切除率为91.6%。当CT显示胃壁增厚,胃周脂肪间隙清晰,不论周围是否存在淋巴结影,可考虑进行手术切除。当胃周脂肪间隙消失,伴有或不伴有腹水出现时,应考虑进行新辅助化疗,根据病变缓解情况,考虑二期手术治疗。结论:术前进行螺旋CT检查对于肿瘤手术可切除性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70岁.2013年6月13日于北京协和医院行全胃切除胃癌根治术(D2)与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术后病理示:胃贲门中低分化腺癌,累及胃壁全层,紧邻浆膜面,累及食管,距离食管断端最近距离<0.4 cm,淋巴结转移癌(第6组0/5、胃小弯侧9/18、胃大弯侧0/9),免疫组织化学检测HER-2 (+).临床诊断:胃中低分化腺癌(pT3N3M0,ⅢB).术后先后给予紫杉醇联合替吉奥方案3个疗程、单药希罗达方案2个疗程,因不良反应不耐受,停止治疗并观察.2015年3月CT示:胃癌术后局部模糊不均,强化软组织密度影较前明显,腹膜后淋巴结较前增大.胃镜病理示:(吻合口)中低分化腺癌.临床评价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肿瘤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为20个月.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性,26岁,左侧臀部疼痛2个月,于2016年3月7日就诊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查体:左臀部可见弥漫性肿胀区域,该区域大小约8 cm×5 cm,触之较硬,边界不清,压痛(+)。实验室:C反应蛋白为17.9 mg/L,血沉为18 mm/h,肿瘤标志物CA125>800 U/mL,余查体未见异常。骨盆MRI示右侧髂骨、双侧髋臼、耻坐骨、左侧股骨头及股骨上段骨质内见多发团片、结节样异常信号影、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左侧骶骨骨质破坏,局部可见混杂信号团块影,臀大肌、臀中肌内见弥漫不规则结节样、团块样异常信号影,T1WI呈低信号, 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边界模糊,与左侧髂骨界限不清(图1)。术中见左侧臀大肌、臀中肌内弥漫鱼肉样组织,边界不清楚。术后病理巨检:黄褐色不整形组织1堆,体积13 cm×12 cm×3.5 cm,切面局部呈灰白色、实性、质韧,有光泽,余组织淡黄、实性、质软(图2)。镜下表现:肿瘤呈浸润性生长,肿瘤组织以上皮样异型细胞为特征,于胞质内可见空腔,核仁明显,可见核分裂像。肿瘤组织内可见明显的不规则血管结构,内衬异型性明显的内皮细胞。术后病理诊断:左侧臀部上皮样血管肉瘤(图3)。免疫组织化学:vimentin(+),CD31(+),CD34(+),AE1/AE3(+),EMA(+),Ki-67>50%(+)。北京积水潭医院病理科会诊结果:血管肉瘤(部分有上皮样分化)(图4~6)。  相似文献   

20.
1病案摘要 患者男性,53岁。2003年因“上腹部不适1个月”在当地医院行胃镜示:胃小弯中-高分化腺癌。于2003年10月23日在全麻下行胃癌根治术,术中见肿瘤位于胃小弯侧,大小约3 cm×4 cm,质硬,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周围淋巴结无肿大。术后病理报告:胃小弯溃疡型中-高分化腺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