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以指导淋巴结清扫方式。方法回顾分析漳州市医院2010年4月至2012年7月手术治疗的328例胸段食管鳞癌的临床病理资料,探讨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全组328例共清扫淋巴结9 937枚,平均30.3枚/例。共437枚、153例有淋巴结转移,转移率46.65%;其中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18.30%,10.46%喉返神经旁淋巴结为唯一转移部位。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部位、长度、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明显相关。胸上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方向主要向上纵隔及下颈部;胸中段食管癌颈、胸、腹均可发生淋巴结转移;胸下段食管癌主要向腹腔、中下纵隔转移。结论食管上段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率高,应行三野淋巴结清扫;下段食管癌清扫重点在腹腔、中下纵隔;中段鳞癌应提倡进行个体化清扫和适度清扫;分化程度差,浸润程度深的病例应适当扩大清扫范围。胸段食管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率高,均应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胸段食管鳞癌双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的转移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探讨合理的淋巴结清扫范围。方法:对120例临床资料完整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双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0例患者喉返神经旁旁淋巴结转移率为34.2%(41/120),其中左侧20.8%,右侧15.8%。影响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因素有肿瘤部位、浸润深度和组织分化程度,而与年龄、性别、肿瘤长度无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51.2%(21,41),明显高于无喉返神经转移组13.9%(11/79)(P〈0.01)。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患者术后局部复发为8.3%,同期非三野清扫食管癌手术组3年局部复发率为18%。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食管癌患者3年生存期为29.3%,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58.2%(P〈0.05)。结论:所有胸段食管鳞癌均应行双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有助于提高根治的彻底性、降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检测喉返神经淋巴结有助于指导食管癌患者是否行颈淋巴清扫术。  相似文献   

3.
胸段食管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2月至2005年10月胸段食管癌现代二野淋巴清扫术101例的资料.分析胸段食管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率为32.67%,转移度18.21%。左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率为17.8%.转移度为14.05%;有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率为24.8%,转移度为21.75%。多因素分析提示病变位于上段、腹部淋巴结转移、隆突下淋巴结转移均是左、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病变位于食管上段、腹部淋巴结、隆突下淋巴结转移为胸段食管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胸段食管癌手术应常规清扫双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对于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病例强调术后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食管癌右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80例行右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的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应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280例食管癌患者中,右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76例,转移率为27.1%.右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979枚,转移118枚,转移度为12.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级、淋巴结转移数、脉管瘤栓、胸部淋巴结转移数、腹部淋巴结转移数、隆突下淋巴结转移以及食管周围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右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结论 右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应该参照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合理地进行清扫.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用Logistic法回归分析本院胸段食管鳞癌术后区域淋巴结转移患者 126例的临床资料,探寻食管癌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全组颈部淋巴结转移比例为43.7%(55/12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原发部位、T分期、N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率、淋巴结转移度、淋巴结转移区域数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均无关。上纵隔右、左1区淋巴结转移是颈部右、左Ⅰ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χ2=12.14、9.27,P=0.000、0.002),左纵隔喉返神经区淋巴结转移可降低右颈部Ⅰ区淋巴结转移风险(χ2=6.04,P=0.014),颈部Ⅲ区和上纵隔2区淋巴结转移是颈部 Ⅱa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χ2=14.56、8.27、8.02、3.93,P=0.000、0.004、0.005、0.047)。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 SUVmax及CT短径双定量分析在良恶性颈部淋巴结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4月~2011年9月期间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行18F-FDG PET/CT检查的82例患者的显像情况。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 对CT、PET、PET/CT图像结果进行定量分析, 绘制SUVmax值及CT短径的ROC曲线, 找到最佳诊断界点, 分别计算单纯CT、单纯PET以及PET/CT双定量分析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等指标, 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当CT短径≥0.65cm且SUVmax≥1.95, 18F-FDG PET/CT显像诊断良恶性颈部淋巴结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79.30%、94.52%、95.15%、77.09%、85.76%, 其准确度高于单纯PET或单纯CT。  结论  18F-FDG PET/CT双定量分析对良恶性颈部淋巴结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其准确性优于单纯PET或单纯CT: 当CT短径≥0.65cm且SUV-max≥1.95.提示颈部淋巴结恶性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7.
姜琳  张艳  郑伟慧 《肿瘤学杂志》2020,26(5):428-432
摘 要:[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右侧喉返神经深面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9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资料,对所有患者的手术情况、临床病理参数、随访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接受手术治疗患者191例,其中病理学诊断确诊右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54.9%,右侧喉返神经深面淋巴结转移率23.6%,右侧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率19.9%。单因素分析显示,右侧喉返神经深面淋巴结转移与性别(P=0.001)、肿瘤直径(1.0cm为界)(P<0.001)、是否包膜外侵犯(P<0.001)、是否喉返神经浅面淋巴结转移(P<0.001)、是否侧颈部淋巴结转移(P<0.001)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P=0.005)、肿瘤包膜外侵犯(P=0.020)、喉返神经浅面淋巴结转移(P=0.007)、侧颈部淋巴结转移(P=0.047)是喉返神经深面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男性、肿瘤有包膜外侵犯、喉返神经浅面淋巴结有转移、侧颈部淋巴结有转移的患者,在有效保护喉返神经及下极甲状旁腺的同时,建议清扫右侧喉返神经深面淋巴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胸中段食管癌胸腹二野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清扫方法,指导临床淋巴结清扫的范围。方法:对95例胸中段食管癌采用右胸及上腹正中两切口术式为基础进行胸腹二野淋巴结清扫,并对淋巴结转移规律进行分析。结果:95例胸中段食管患者淋巴结转移度为20.4% ,肿瘤浸润深度和分化程度对淋巴结转移率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胸中段食管癌既有向上到右颈气管旁、双侧喉返神经链旁、食管旁、癌肿旁、隆突下淋巴结转移,也有向下至贲门旁、胃左动脉旁、胃小弯网膜等处淋巴结转移,呈现双向转移趋势。结论:胸中段食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与肿瘤浸润深度及分化程度明显相关。具有胸腹二野淋巴结转移的倾向,右颈气管旁及双侧喉返神经链是淋巴结转移重要区域,右胸及上腹两切口术式更方便胸中段食管癌切除和胸腹二野淋巴结的清扫,并且以此为基础经右胸顶对右颈气管旁及双侧喉返神经链淋巴结清扫也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背景与目的:食管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率较高,但少有专门报道。本研究分析胸段食管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特点,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993年1月—2003年12月在福建省肿瘤医院行胸段食管鳞癌三野淋巴结清扫根治术患者1 131例,对术后病理证实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376例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全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33.2%,其中胸上、中及下段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3.7%、33.0%和16.0%。单因素分析显示,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部位、病理分化程度、病变X线长度、pT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个数有关(P<0.05),但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只与肿瘤部位、pT分期及淋巴结转移个数有关(P<0.05)。颈段食管旁淋巴结转移最多见,其次是锁骨上淋巴结转移,颈深淋巴结及咽后淋巴结转移少见;胸上、中及下段的颈部淋巴结转移数占该段淋巴结总转移数的比率分别为57.7%、32.0%和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段食管癌右颈部淋巴结转移多于左颈部。结论:影响胸段食管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独立因素是肿瘤部位、pT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数;颈段食管旁淋巴结转移最多见,其次是锁骨上淋巴结转移,颈深淋巴结及咽后淋巴结转移少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胸段食管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构建模型并检验其预测效能。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89例患者为造模组,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转移组与未转移组,分析可能影响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发生的相关因素。根据危险因素权重,构建风险模型。同时,连续性收集2017年2月至2018年12月的47例患者资料,验证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肿瘤位置、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SUV值、CT下淋巴结征象是影响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发生的独立性危险因素(P<0.05)。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可得回归方程:P预测=-0.754-1.347X1-1.361X2+1.282X3+3.380X4+1.912X5,X1:肿瘤位置(1=上段,2=中段,3=下段)、X2:分化程度(1=低分化,2=中分化,3=高分化)、X3:浸润深度(1=T1,2=T2,3=T3,4=T4)、X4:淋巴结SUV值(1=SUVmax≥2.5,2=SUVmax<2.5)、X5:CT下淋巴结征象(1=阴性,2=阳性)。ROC曲线的Youden指数最大值为0.710,截断值为0.662,敏感性为70.9%,特异性为99.1%,曲线下面积为0.918。将验证组患者各因素带入预测模型,检验该模型预测效能,结果发现,ROC曲线下面积为0.79,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χ2=1.52,P=0.93。模型拟合效度好,预测价值高。结论:影响胸段食管癌发生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多,临床应进行及时有效评估。本研究构建的预测模型有较好的评估效能,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同时性多原发食管鳞癌(synchronous multiple primary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MESC)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及预后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56例SMESC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回顾分析各部位的淋巴结转移率,研究不同癌灶浸润深度、长度等因素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结果:56例SMESC患者中34例有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率为60.7%,颈部、上、下纵隔和腹部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6.7%、34.7%、32.7%和38.2%。不同癌灶部位淋巴结转移规律不同,但在上、下纵隔及腹部均有广泛转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与癌灶长度及浸润深度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原发癌灶浸润深度和清扫淋巴结数目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食管癌McKeown术式及系统淋巴结清扫是目前治疗SMESC的最佳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上牙龈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01例上牙龈癌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  结果  101例患者总颈淋巴结转移率为28.7%,中位生存时间为(48.40±2.73)个月。累及龈颊沟患者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38.6%,未累及为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肿瘤累及软腭、窦腔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对患者的预后有显著不良影响(P < 0.05)。  结论  上牙龈癌具有较高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尤其对于累及龈颊沟的患者应行同期预防性颈淋巴结清扫,肿瘤累及软腭、窦腔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可作为上牙龈癌预后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分子标记。  方法  根据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成两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采用约登指数法探讨诊断阈值以及敏感度和特异性,通过ROC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the ROC curve,AUC)评价影响因素的价值。  结果  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氨基酸密码子第一位突变点的野生型碱基GC%水平是影响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OR(95%CI):0.931(0.874~ 0.991),P < 0.05]。该因素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39(P < 0.05,95%CI:0.522~0.756),约登指数为0.277,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56.6%和71.1%。  结论  氨基酸密码子第一位突变点的野生型碱基GC%水平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该分子标记为淋巴结转移的保护因素并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术前老年营养风险指数(Geriatric Nutritional Risk Index,GNRI)对食管鳞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的评估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315例年龄>60岁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及实验室资料。GNRI=1.489×血清白蛋白(g/L)+41.7×(体重/理想体重)。根据GNRI水平将患者分为GNRI正常组和GNRI异常组,χ2检验分析GNRI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  结果  GNRI正常组(GNRI>98)259例,GNRI异常组(GNRI≤98)56例。GNRI与患者年龄、肿瘤部位、肿瘤直径、血清白蛋白水平、BMI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均P < 0.05)。GNRI正常组与异常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41.2%和2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直径、血清白蛋白水平、BMI、GNRI、PLR、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均P <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GNRI(HR= 0.687,95%CI:0.487~0.968,P=0.032)异常是影响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亚组分析显示,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GNRI正常组患者的生存均显著高于GNRI异常组患者(P=0.036和0.010)。  结论  术前GNRI与老年食管鳞癌患者恶性生物学行为相关,可作为预测患者根治术后生存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回顾性研究探讨早期宫颈癌的临床病理特点、预后影响相关因素及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  方法  选择1999年1月至2005年1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妇科住院治疗的、经病理确诊的314例早期(Ⅰb~Ⅱa期)宫颈癌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分析影响其预后及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  结果  314例病例5年生存率为88.0%, 复发率为13.4%。单因素分析显示深肌层浸润、脉管内瘤栓、淋巴结转移为总生存时间不良因素(P < 0.05)。Cox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深肌层浸润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盆腔淋巴结转移组数≥3组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组数 < 3组的生存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32)。单因素分析示SCCAg、FIGO分期、肿瘤直径、深肌层浸润、脉管内瘤栓、宫旁组织浸润均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有关(P < 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 治疗前SCCAg > 3 ng/mL(P < 0.001, OR=4.966)、深肌层浸润(P=0.001, OR=5.503)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有关。  结论  淋巴结转移、深肌层浸润是宫颈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治疗前SCCAg > 3 ng/mL、深肌层浸润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VEGF-C、SDF-1及CXCR4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 并分析其与食管癌相关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和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VEGF-C、SDF-1及CXCR4在95例食管癌切除组织中的表达,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结果  VEGF-C及SDF-1、CXCR4三种因子蛋白表达均主要位于肿瘤细胞的胞质, 阳性率分别为89.5%、84.2%、69.5%, 其中CXCR4在肿瘤细胞中未见到强阳性表达。VEGF-C和SDF-1在肿瘤细胞的表达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转移的个数以及病理TNM分期均有相关性, 其中有淋巴结转移组的VEGF-C和SDF-1表达率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 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319, P=0.012;χ2=5.821, P=0.016)。而CXCR4在肿瘤细胞的表达仅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相关, 且分化越高表达越强。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数目、病理TNM分期及SDF-1蛋白表达为影响预后的独立性因素(P < 0.05)。  结论  食管鳞癌组织中VEGF-C、SDF-1的表达与多项临床病理指标尤其是淋巴结转移程度有关, 其中SDF-1可作为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免疫病理学指标, 同时VEGF-C与SDF-1/CXCR4在淋巴结转移中可能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及胃癌各自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  收集本院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院340例术后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及胃癌病例, 选择13项临床病理因素(性别、年龄、病变长度、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情况、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周围器官受侵情况、残端情况、脉管瘤栓、术中淋巴结清扫程度及出现症状到首诊治疗时间)分别进行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结果  1)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与胃癌比较预后更差; 2)淋巴结清扫及淋巴结转移均为二者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 淋巴结转移个数越多, 患者预后越差, D2式手术较D1式手术可能带来更大的生存获益; 3)浸润深度为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 浸润越深预后越差; 而病变长度为胃癌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 病变越长预后越差。  结论  与胃癌相比,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预后更差, 并且有其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 提示二者有所区别, 今后应将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做为一种独立的疾病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杨清杰  张强  郭明 《中国肿瘤临床》2014,41(17):1108-1110
  目的  分析胸段食管癌腹腔淋巴结转移规律。  方法  对164例胸段食管癌手术病例的腹腔淋巴结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胸上、中、下段三组食管癌病例,在浸润深度、分化程度、病理类型、病理分期等基础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的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胸上段6.9%、胸中段27.4%、胸下段3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6)。不同浸润深度、分化程度、病理类型间,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食管癌存在特殊的跳跃性淋巴结转移,食管胸上段癌只要侵及黏膜下层即有可能通过毛细淋巴管网向下跳跃性转移至腹腔淋巴结,而绝大多数的食管癌诊断时已达T1b期以上,即肿瘤侵及黏膜层以下,因此并不能说早期胸上段高分化食管癌就不易发生腹腔淋巴结转移,手术时常规行腹腔淋巴结清扫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甲状腺髓样癌初治合理手术术式。  方法  回顾性分析73例甲状腺髓样癌初治病例资料, 研究颈淋巴结转移规律及术后复发情况。  结果  多灶性甲状腺髓样癌占26.0%(19/73)。全组颈淋巴结转移率为58.9%(43/73), 其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52.1%(38/73), 同侧颈淋巴结转移率53.4%(39/73), 双侧侧颈转移率11.O%(8/73), 临床NO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率为18.9%(7/3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是该侧侧颈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原发灶T4是对侧侧颈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全组局部区域复发率28.8%(21/73)。全组5年累积生存率为86.4%。多因素分析表明远处转移、年龄≥45岁和原发灶T4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建议甲状腺髓样癌手术应常规行患侧中央区清扫, 并包含上纵隔区域; 术中证实有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病例, 建议行该侧侧颈清扫术; T4病例建议行全甲状腺切除+中央区+双颈清扫术。   相似文献   

20.
食管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淋巴结转移及阳性淋巴结数量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颈淋巴结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是一直研究争议的热点。虽然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术较胸腹两野淋巴结清扫术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并减少复发,但是,该种术式在使患者生存获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术后高并发症。颈淋巴结是否存在转移直接影响着淋巴结清扫范围,虽然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诊断颈淋巴结有无转移,但是敏感性及特异性低。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被认为是食管癌的前哨淋巴结,用于预测颈淋巴结是否存在转移,然而准确率不超过50%。本文将对目前食管癌颈淋巴转移诊治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