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室性心动过速或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终止后可出现T波倒置,ST段压低,QT间期延长,ST-T改变可持续数日或更长时间,这种T波叫电张调整性T波,在临床工作中遇到如下病例.  相似文献   

2.
电张调整性T波是指心脏经过一段时间激动顺序改变之后重新恢复窦性节律时 ,仍“记忆”着异常的心室激动顺序 ,心电图表现持续T波倒置。目前认为它是心肌的一种生理特性 ,而非病理改变。现报告持续室性心动过速电转复后电张调整性T波 2例。1 临床资料例 1,男 ,47岁 ,因持续心悸 3d入院 ,入院前在其他医院先后应用心律平静脉注射 ,总量 2 10mg ,无好转。既往健康。体检 :血压 12 0 / 70mmHg(1mmHg =0 .133kPa) ,神志清楚 ,心律齐 ,心率 16 0次·min-1,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 ,双肺呼吸音清晰 ,体表心电图及食管和体表同步记录心电图示持…  相似文献   

3.
特发性室速终止后的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48岁.因反复心悸多年、复发3 h入院.体检:Bp60/50mmHg.心界不大,心率200次/min,律齐,未闻及杂音.患者入院时疑诊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室内差异传导且伴血压偏低故给新福林3 mg加5%葡萄糖20ml静注,心动过速终止后见有与心动过速时形态相同的频发室早,后经胸片、UCG、血糖、血脂、电解质及心肌酶学检查均无异常.临床诊断:特发性室速.  相似文献   

4.
心律失常后伴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10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潘素娥 《浙江医学》1998,20(9):544-545
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在儿科中报道不多,现将我科于1991年8月至1997年6月收治的10例心律失常后伴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0例均为我科心律失常住院患儿,男4例,女6例,年龄8~13岁。有心悸史9例。X线心脏三位片及心脏彩超检查均未见异常。均在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性,27岁,以“心悸、气短反复发作11年,加重2天”为主诉于1998年9月28日入院。查体:T36.2℃,R18次/分,P180次/分,BP18/11kPa(135/80mmHg),心界无扩大,心律规整,心率180次/分,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  相似文献   

6.
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是心脏在经过一段时间激动顺序改变之后重新恢复赛性心律时表现的一种“记忆”现象,可见于多种情况。本文报告1例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终止后的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  相似文献   

7.
8.
9.
黄显南  陈向阳  潘征 《右江医学》2007,35(2):131-132
目的观察各种原因引起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临床特征。方法对右室起搏恢复自主心率后25例、阵发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行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后17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VT)终止后9例进行动态心电图观察。结果右室起搏、PSVT行RFCA、特发性VT终止后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发生率依次为60.0%(15/25)、23.57%(4/7)和55.6%(5/9),差异无显著性(P>0.05)。三组心电图的共同特点为:TⅡ、Ⅲ、avF均倒置;其QRS主波与心室除极顺序异常时的QRS主波方向相反;无ST段移位。未经任何处理,约1-2周后T波改变自动恢复正常。结论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是心肌正常的电生理特性,了解其特征有助于与心肌缺血、损伤、坏死等所致的T波改变相鉴别,避免临床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0.
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患者误诊为急性心肌梗塞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患者被误诊为急性心肌梗塞的原因.方法:对7例显性预激综合征患者成功射频消融术后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而被误诊为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进行镇静、止痛治疗,而不进行溶栓治疗.并观察其临床表现、心电图、肌钙蛋白T、肌酸磷酸激酶的同工酶(CK-MB).结果:7例患者均为显性预激综合征,其中右后间隔旁道3例、左侧游离壁旁道4例,所有患者术后心电图T波的方向与术前心脏激动顺序改变时QRS波群方向一致.3例右后间隔旁道患者下壁导联T波倒置深度Ⅲ>aVF>Ⅱ.出现ST压低;4例左侧游离壁旁道患者高侧壁导联T波倒置深度aVL>Ⅰ,V1~V6导联出现不同程度J点抬高、J波和ST段水平抬高;镇定和止痛等对症治疗2~3 d,心前区疼痛消失,肌钙蛋白T阴性(射频消融术后4~6 d),CK-MB均正常,随访8~10 W后心电图恢复正常.结论:急诊专业的医师对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缺乏认识;医生没有仔细询问病史,对射频消融术治疗预激综合征认识不足;对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认识不全面.以上是导致错误诊断的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不同原因所致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心电学特征。方法:选取本院64例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患者,分为三组:起搏组、射频导管消融术组、室性心动过速组,进行十二导联常规心电图记录、随访、观察直至T波恢复正常为止。结果:三组患者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起搏组明显较其他两组高;T波倒置最大幅度和最深时间三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心电学特征分析可以作出电张调整性T波的诊断,避免不必要的特殊检查,减少临床误诊、误治,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特发性室速射频消融术后3d内电张调整性T波(EMTV)产生的相关性、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87例特发性室速患者(左室特发性室速47例,右室特发性室速40例)行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观察心室除极顺序及术后3d内心电图EMTV产生的相关性。结果(1)EMTV的产生与心室异常除极顺序有关,右室流出道室速RFCA后不出现EMTV;(2)左室特发性室速比右室特发性室速更易产生EMTV(P〈0.01);(3)EMTV的产生与术中消融的即时有效时间呈负相关,与其他的诱发条件无显著相关性;(4)不同部位的心室最早异常除极产生EMTV的导联分布特征及其深度、宽度不同。结论特发性室速射频消融术后可出现EMTV,EMTV是一种心肌电生理特性,根据其特性可与缺血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T波改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13.
孙立红  左颖   《中国医学工程》2012,(6):175-175
患者男性,27岁,因胸闷,心悸反复发作3年,加重5h入院,体检:T36.5℃,P 140次/min,Bp70/50mmHg,神清,口唇无发绀,无颈静脉怒张,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界不大,曾于哈尔滨医大二院行心电图检查诊断为心律失常,予可达龙静注后症状好转,此后间断发作,超声心动描记术检查显示心脏大小,形态和结构无异常。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右心室心尖部及流出道两部位起搏与电张调整性T波的相关性.方法 动态观察72例安装R波抑制型起搏器(VVI)或房室万能型起搏器(DDD)患者心电图的T波,其中右心室心尖部起搏58例,右心室流出道起搏14例.结果 58例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患者均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且在下壁、前间壁导联明显;14例右心室流出道起搏患者均未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结论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产生的电张调整性T波有其独有的规律性,动态观察有助于与心肌缺血鉴别.  相似文献   

16.
心电图T波变化分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类。近年来有不少作者相继发现另一种T波改变Rosenbaum称之为T波电张性调整改变,是正常电生理变异表现,在临床上需与病理性T波相鉴别。最近我们遇到一例甲亢术后复发合并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引起电张调整交替性T波改变,报道如下。病历摘要患者,女性,50岁,两年前因甲亢做甲状腺大部切除术,术后出现四肢及面部肌肉间断性抽搐伴有心慌气短,夜间时常憋醒,逐渐加重一周,伴腹痛腹泻,水样便7~8次/日。查体了37.6℃,P100~146次/分,R28次/分,BP16/8kPa,体质消瘦呈恶液质,巩膜轻度黄染,甲状腺两侧呈弥漫性肿大,质较  相似文献   

17.
患者 ,女性 ,2 0岁。因左肘关节陈旧性脱位伴肱骨上段粉碎性骨折入院。患者平素健康 ,发育中等 ,月经正常。无家族性及传染性疾病病史。体检 :血压 114/ 75mmHg ,X线胸、心、肺正常 ,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晰 ,未闻及干湿罗音。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近期无感冒及胸部不适。食欲正常。入院后行常规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示 :窦性心律 ;T波改变 ,心率 88次 /分 ,P -QRS波无异常 ;ST段无异常偏移 ,T波ⅠavL直立 >R/ 10 ,TⅡavF直立 <R/ 10 ,TⅢavRV1- 4倒置 ,V5呈正负双向。嘱患者吸屏气再次描记心电图示 :窦性心律 …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各种原因所导致的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心电学特征。方法回复2010-2012年在本院存档的70例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包括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的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40例,室性心动过速的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12例,室上性心动过速并且伴室内差异性传导8例,预激综合征10例,根据具体情况进行12导联常规心电图记录,并随访观察直到T波恢复到正常水平为止。结果上述四种情况都可能引起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并且每种情况都不相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胸前导联所引起的T波改变最为明显,室性心动过速导致T波改变也是存在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所引起的T波改变特别广泛,甚至会引起12导联同时出现,预激综合征虽未出现导联,但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结论通过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不同特征进行诊断,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还可以减少一定程度的误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1 临床资料患者男,32岁.2006年3月起无明显诱发因素的情况下出现心悸,自测脉率为150~160次/min,突发突止,多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最长一次连续发作持续2d,可自行缓解.2006年5月24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心电图检查结果示:窦性心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率84次/min,P-R间期220 ms,QRS时限100 ms,QRS电轴84°,Q-T间期346 ms,Ⅱ、Ⅲ、aVF和V3~V4导联J点抬高(图1).2007年10月5日,患者在睡眠中突觉胸闷,自测脉率为130~140次/min,持续2 h后至我院急诊.  相似文献   

20.
微伏级T波电交替与室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是猝死的主要机制,为预防猝死,用有效的诊断方法对心律失常的高危病人进行危险分层极其重要。目前各种检查如左室射血分数,心室晚电位,动态心电图监测确定的室性异位搏动,心率变异性和通过QT离散度反应的心室复极异常可用来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高危病人。然而,其预测价值有限,寻找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新的预测指标,以期对高危病人进行适宜的预防性治疗是临床医师一项艰巨的任务。近年来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