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部淋巴结未转移(c N0)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老年患者发生中央区淋巴结(CCLN)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在该院甲状腺外科行甲状腺癌根治手术+CCLN清扫术的378例c N0PT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CCLN转移,将其分为CCLN转移组198例以及CCLN无转移组180例,分析CCLN转移数目与原发病灶临床分期的关系,应用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对影响c N0PTC患者术后CCLN转移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随着原发病灶T分期的增加,CCLN转移个数显著增加,两者呈正相关(r=0.452,P=0.000)。经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χ2=23.343,P=0.000)、原发病灶临床分期(χ2=60.538,P=0.000)、术前病灶个数(χ2=63.996,P=0.000)、单侧癌灶位置(χ2=12.544,P=0.000)、甲状腺乳头状微灶癌(χ2=6.376,P=0.012)、包膜侵犯(χ2=50.032,P=0.000)与c N0PTC患者术后CCLN转移显著相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显示,病灶侵犯包膜、原发病灶T3期、病灶位于甲状腺下极为c N0PTC患者术后CC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 N0PTC患者术后CCLN转移率较高,临床应重视c N0PTC患者术后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以降低患者术后CCLN转移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纳米碳混悬液示踪技术在老年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7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直接行甲状腺全切除术,患侧和(或)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观察组在术前10 min注射纳米碳混悬液,然后行甲状腺全切除术,患侧和(或)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对比两组淋巴结清扫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甲状旁腺腺素(PTH)与血钙水平。结果观察组中央淋巴结清扫数目、阳性淋巴结清扫数目以及淋巴结清扫总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TH与血钙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纳米碳混悬液示踪技术应用于老年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中可提高清扫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且有效调节PTH与血钙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的临床病理因素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本院收治的141例行中央区及颈侧区淋巴结清扫的PTMC患者资料,探讨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 141例PTMC患者中出现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有56例.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发现肿瘤多发病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及肿瘤位于甲状腺上极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9例患者(6.4%)出现淋巴结跳跃性转移,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位于甲状腺上极与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相关.结论 对于病理证实的PTMC患者,如出现肿瘤多发病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及肿瘤位于甲状腺上极则需注意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可能.淋巴结跳跃性转移发生少见,当肿瘤位于甲状腺上极时,即使中央区淋巴结未见转移,仍需注意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可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患者术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影响因素,旨在为预防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接受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的125例老年患者临床完整资料,将术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患者35例纳入观察组,将其余90例纳入对照组。设计一般情况调查表,仔细查阅患者病历资料,详细记录两组一般资料,包含性别、年龄、是否合并糖尿病、有无淋巴结转移、单侧或双侧病灶、临床分期、是否进行患侧颈部淋巴结清扫(简称侧颈清扫)、肿瘤直径、术前维生素D水平、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手术方式、是否进行中央(Vi)区淋巴结清扫等。经单因素、多因素分析老年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患者术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影响因素。结果经非条件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肿瘤直径≥4 cm、术前维生素D水平20 ng/ml、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全切及Vi区淋巴结清扫可能是老年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患者术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临床术中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肿瘤直径≥4 cm、术前维生素D水平20 ng/ml、合并桥本甲状腺炎、行甲状腺全切术及Vi区淋巴结清扫患者制定预防性措施,以预防术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月诊治的65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653例甲状腺乳头癌患者中,发生中央淋巴结转移者323例,发生率49.46%;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45岁、肿瘤直径2cm、浸润被膜、多发病灶、T3/T4分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明显高于年龄≥45岁、肿瘤直径≤2cm、无浸润被膜、单发病灶、T1/T2分期(χ2=14.450,16.452,42.839,53.491,80.342,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45岁、肿瘤直径2cm、多发病灶、T3/T4分期是甲状腺乳头癌患者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β=0.726~0.912,Wald=13.214~32.654,95%CI=1.242~3.478,P0.05)。结论影响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较多,对于年龄45岁、肿瘤直径2cm、浸润被膜、多发病灶、T3/T4分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建议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在cNO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6例cNO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84例(A组)行甲状腺原发灶根治切除术,122例(B组)行原发灶根治性切除术的同时行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结果两组术后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相近;两组术后早期复发率分别为29.8%和7.3%,两组相比,P<0.05。结论 cNO甲状腺乳头状癌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安全,能显著降低cN0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术后早期复发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在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6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84例(A组)行甲状腺原发灶根治切除术,122例(B组)行原发灶根治性切除术的同时行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结果 两组术后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相近;两组术后早期复发率分别为29.8%和7.3%,两组相比,P<0.05.结论 cN0甲状腺乳头状癌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安全,能显著降低cN0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术后早期复发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特点及手术清扫范围的选择。方法选取行手术治疗的21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回顾性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与临床病理资料的相关性、术前超声结果、术后石蜡病理检查结果及淋巴结清扫范围。结果 21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均采取颈部淋巴结清扫术,40例单纯采取Ⅵ区淋巴结清扫,其中16例发生淋巴结转移;24例单纯采取侧颈区淋巴结清扫,其中9例发生淋巴结转移;146例采取Ⅵ区淋巴结联合侧颈区淋巴结清扫,其中45例Ⅵ区和侧颈区同时出现淋巴结转移,25例出现Ⅵ区转移而未见侧颈区淋巴结转移,28例出现跳跃式侧颈区淋巴结转移而无Ⅵ区转移。男性、年龄45岁、侵袭至甲状腺被膜、肿瘤直径10.0 mm、术前超声提示颈部淋巴结转移阳性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概率更高。结论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被膜的侵袭情况均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可作为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当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时建议同时行侧颈区淋巴结清扫;甲状腺乳头状癌较为容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多发生在Ⅵ区,建议行首次手术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采取原发病灶切除联合Ⅵ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9.
颈部淋巴结转移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较为普遍.尽管颈部淋巴结转移可独立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复发,但其对于肿瘤预后的影响仍有争议.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价值尚不清楚,尤其是术前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临床或影像学证据时.对于存在危险因素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如男性、年龄大于45岁、肿瘤直径>4 cm、多灶性和甲状腺外侵犯以及BRAF基因突变阳性等,术前应认真评估颈部淋巴结,必要时可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本院2013年4月~2015年10月收治的356例PT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分析患者病理特征(肿瘤大小、数量、位置等)、肿瘤分期、中央淋巴结转移、甲状腺特异性抗体及家族遗传病等情况,先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再用Logistic回归对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356例PTC患者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为51.97%(185/356)。单因素分析中,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患者年龄、病灶大小、病灶数量、肿瘤分期及浸润被膜有显著关系(P0.05)。而与性别、甲状腺特异性抗体、家族遗传病史无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TC患者年龄(50周岁)、病灶大小(癌灶直径≥1.0cm)、病灶数量(多发病灶)及肿瘤分期(T3+T4)是影响中央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OR分别为0.922、2.460、0.397、0.703(P0.05)。结论PTC患者年龄(50周岁)、病灶大小(癌灶直径≥1.0cm)、病灶数量(多发病灶)及肿瘤分期(T3+T4)是影响中央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针对有此类危险因素的PTC患者,应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进行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发生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PTMC发生CLNM的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54例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癌灶大小、被膜侵犯、癌灶数目、癌灶位置及术前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等因素对CLNM的影响。结果 254例PTMC患者男40例,女214例,CLNM的发生率是25.6%(65/254)。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癌灶最大径、多发癌灶与PTMC患者发生CLNM有相关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癌灶最大径、多发癌灶为PTMC患者发生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显示年龄、癌灶最大径对发生CLNM影响最大,是否多发癌灶次之,性别、BMI与被膜侵犯影响较小。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癌灶最大径取7.5 mm,年龄取48.5岁为诊断截点时,诊断试验约登指数(YI)取得最大值。结论多发癌灶、年龄48.5岁、癌灶最大径7.5 mm时PTMC发生CLNM的风险增加,且根据诺曼图可计算出发生CLNM的概率,建议行预防性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pCLND)。  相似文献   

12.
刘超  冯泽荣 《中国临床新医学》2019,12(10):1116-1120
目的比较小肠减压管胃肠减压后施行腹腔镜手术与急诊开腹手术治疗右半结肠癌并梗阻的疗效。方法收集2012-12~2018-12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普外科因右半结肠癌并梗阻行手术治疗的76例患者,将其分为小肠减压管手术组30例,术前经小肠减压管减压后限期施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急诊手术组46例,入院后急诊行开腹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术前电解质情况、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3 d平均引流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住院总天数及住院总费用。结果小肠减压管手术组与急诊手术组比较,术前低蛋白血症及电解质紊乱情况改善得更好,手术时间明显缩短[(183.3±21.1)min vs (222.7±25.7)min,P0.01],术中出血量减少[(105.5±34.3)ml vs (226.2±64.7)ml,P0.01],淋巴结清扫数量增加[(21.9±3.8)枚vs (20.1±2.9)枚,P0.05],术后3 d平均引流量较少[(112.3±44.6)ml/d vs (170.5±46.0)ml/d,P0.01],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缩短[(2.4±1.0)d vs (4.2±0.9)d,P0.01],住院总天数、住院总费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右半结肠癌并梗阻的患者,术前应用小肠减压管进行胃肠减压,有助于减轻患者术前腹胀症状,为纠正患者术前的机体失衡状态争取时间,并且能为腹腔镜微创手术创造条件,腹腔镜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清扫淋巴结数量更多、术后恢复更快,并未增加住院时间及费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根据不同年龄分组研究全切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将全切的78例PTMC患者,按照确诊时的年龄分为≥45岁和<45岁组,回顾性分析不同年龄组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结果进行检验分析.结果 年龄<45岁组患者的平均术前甲状腺球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年龄≥45岁组[(138.61 ±91.87对80.20±85.00)μg/L,P<0.01];年龄<45岁组患者的平均肿瘤大小明显大于年龄≥45岁组患者[(0.64±0.24对0.45±0.25)cm,P<0.01];年龄<45岁组中有73.53%的患者肿瘤为多灶性,明显高于年龄≥45岁组的45.45%(P<0.05);年龄<45岁组中有44.12%的患者肿瘤累及双侧腺叶,明显高于年龄≥45岁组的18.18% (P<0.05).2组患者的术前促甲状腺激素、术前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甲状腺包膜侵犯、颈部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合并各种良性甲状腺疾病的情况未见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 不同年龄阶段的PTMC患者临床特点不同,因此,临床医师应该根据其年龄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微小乳头状甲状腺癌手术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的必要性。方法分析1999年5月~2009年10月收治的微小乳头状甲状腺癌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为单发灶组(42例)和多发灶组(27例),均行中央组(Ⅵ区)、同侧或双侧颈深组(Ⅲ+Ⅳ区)淋巴结清扫术。结果Ⅵ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单发灶组与多灶组分别为2例(4.8%)与7例(25.9%),Ⅲ+Ⅳ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单发灶组与多发灶组分别为0例(0)与3例(11.1%)。两组Ⅵ,Ⅲ+Ⅳ区淋巴结转移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例发生一过性低钙血症,3例短暂性喉返神经麻痹,1例淋巴瘘,1例多灶组术后7个月复发,1例单灶组术后42个月复发。无1例死亡病例。结论多发灶性的微小癌应积极施行淋巴结清扫;单发灶性微小癌可在定期随诊观察下暂不行预防性的颈淋巴结清扫术,既不会影响患者的生存率又能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单操作孔胸腔镜下肺切除老年患者术后引流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行单操作孔胸腔镜下肺切除老年患者65例,依据术后携带引流管时间分为两组A组(n=30,引流时间≤5 d)、B组(n=35,引流时间>5 d)。收集两组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术中的手术切除范围、手术切除部位、淋巴结清扫数目、是否具有胸膜粘连情况、留置胸腔引流管根数、手术时间、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和长期大量吸烟、吸引情况、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DLCO)、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利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引流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性别、手术切除部位、淋巴结清扫数目、留置胸腔引流管根数、FEV1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年龄、手术方式、术中的手术切除范围、胸膜粘连、手术时间、术后早期下床活动(≤24 h)、DLCO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吸引力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65岁、手术方式(单肺叶切除术)、术中的手术切除范围≥12 cm、胸膜粘连、手术时间(≥180 min)...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参数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老年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2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颈部淋巴结是否出现转移分为转移组68例,非转移组53例,对比两组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参数[收缩期加速时间(AT)、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及淋巴结声像图特征,分析各参数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与非转移组对比,转移组患者的PSV显著加快,PI及RI显著升高(P0.05),转移组与非转移组患者的AT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患者淋巴结淋巴门、纵横比≥2所占比例显著低于分转移组,淋巴结钙化、囊性变、纵横比2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PSV、PI、RI与老年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AT与老年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0.05)。结论 PSV、PI、RI与老年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显著相关性,术前对病灶进行血流参数检测,有助于判断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观察术前应用纳米炭混悬注射液在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根治性手术中对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效果的影响及评估其在甲状旁腺功能保护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外科2021年9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0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观察组于术前1 d在原发肿瘤周围注射纳米炭混悬注射液0.2 ml,对照组不注射。两组患者均行单侧甲状腺切除术+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依据手术入路的不同,进一步将观察组分为开放观察组(26例)、腔镜观察组(26例),同样将对照组分为开放对照组(26例)、腔镜对照组(26例)。比较各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检出淋巴结数量、阳性淋巴结数量及甲状旁腺误切率等。结果 104例甲状腺切除患者术后发生甲状旁腺误切14例(13.46%),观察组甲状旁腺误切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检出淋巴结数量及阳性淋巴结数量均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中,腔镜观察组较腔镜对照组甲状旁腺误切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应用纳米炭混悬注射液在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根治性手术中可提高淋巴结检出数量,降低甲状旁腺误切率,在经腋窝腔镜甲状腺癌根治手术中对甲状旁腺功能保护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单操作孔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 2012年3月至2014年5月共施行126例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术中取腋中线第7肋间切口约1.5 cm作为胸腔镜观察孔,腋前线第4,5肋间4~5 cm切口作为主操作孔。所有手术均通过主操作孔在胸腔镜下完成,肺癌患者同时行系统淋巴结清扫。结果全组平均手术时间110±25 min(85-150 min),平均出血70±10 ml(20-150 ml),术后胸引管平均引流量320±60 ml(200-550 ml),术后胸引管平均保留时间4.2±1.6 d(3-6 d),术后住院时间平均7.7±2.5 d(5-10 d)。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及围术期死亡,中转开胸13例。结论术前筛选把握适应症,术中进行胸腔镜探查,细致谨慎地镜下操作,单操作孔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安全可靠,且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乳腺区段切除联合腋淋巴结清扫术治疗对早期乳腺癌患者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水平的影响及其远期疗效。方法乳腺癌患者13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9例。对照组采用改良乳腺切除根治术联合腋淋巴结清扫,观察组采用肿瘤病灶区域乳腺区段切除联合腋淋巴结清扫。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差异,术前及术后1、3、5 d VCAM-1水平;随访2年并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复发、转移率及死亡率,并对生存曲线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术后1、3、5 d VCAM-1水平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两组术后1、3、5 d VCAM-1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2年的复发率及转移率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无病生存期(DFS)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乳腺区段切除联合腋淋巴结清扫术治疗乳腺癌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降低患者血清VCAM-1水平并提高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与直径≥2 cm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之间临床病理特点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5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手术治疗且经病理证实的直径≤9 cm PTC患者( n=1 404)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根据肿瘤直径将患者分为PTMC组和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