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分析甘肃省2000~2010年人间布鲁杆菌病(布病)流行特点,为下一步布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0~2010年甘肃省人间布病监测和疫情调查资料,采用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相应的统计学处理。结果 11年间共报告年内新发病人166例,发病率在0.004~0.271/10万之间,平均发病率为0.054/10万,特别近几年来,全省布病阳性血清地区分布前几位均为兰州市所辖各县(区)。结论全省人间布病感染率逐年上升,流行范围逐年扩大,布病疫情出现大幅回升;疫情重点地区已由传统的牧区逐渐转向农区,并向城镇逼近和蔓延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吉林省人间布病流行特征、疫情变化趋势及原因,为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吉林省2014-2018年人间布病报告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吉林省2014~2018年共有9个市64个县(市、区)报告人布病发病数7 252例,其中男性病例5 406例,女性病例1 846例,男女发病性别比为2.93∶1;年龄上40-59岁发病最多,职业上农民发病最),时间上5月发病最多。地区上白城市和松原市发病较多。结论吉林省布病疫情呈下降态势,加强监测工作,完善控制措施以及强化宣传教育是今后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分析2005~2014年吉林省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14年吉林省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数据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吉林省2005~2014年累计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共49 004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7.90/10万,流行性腮腺炎高发年龄为3~15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比为1.61∶1),病例数最多的职业为学生,占总病例数的66.56%,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高峰期为春夏季和冬季),不同年份的发病率呈现波动性,不同地区发病率分布不同,主要集中在与外省交界密集的城市。 结论  吉林省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较高,应对重点人群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 阐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新疆兵团)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分布状况及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监测方案和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统计描述方法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即网络直报)系统中上报的2005-2011年新疆兵团布病发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11年新疆兵团共报告布病病例797例,男女比例为2.78:1,暴发疫情23起,除建工师和十二师外12个师均有报告,分布于87个团场,占全部团场总数的54%。布病平均发病率为5.16/10万,其中10个师发病率高于1/10万,发病率前五位的师分别是农十师为45.07/10万、农九师为18.68/10万、农二师为15.49/10万、农一师为7.72/10万、农六师为3.72/10万。结论 新疆兵团的布病疫情还处于上升期,为有效控制布病疫情,需要卫生部门和农业部门成立防治工作协调小组,联合开展疫情监测和综合性防控工作,及时对人间和畜间疫情监测结果进行通报和处置,从源头遏制布病疫情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迁安市2007 - 2010年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的流行特点,为制订布病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07 - 2010年布病疫情资料来源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基本信息系统”,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7 - 2010年共报告了86例布病患者,男性68例,女性18例,男女比例3.78:1。年龄主要集中在20~55岁,并以40~<45岁组患病最多,所有患者均为本地感染,职业多为畜产品收购、加工和养殖人员。建昌营镇报告病例最多,为51例,占59.30%。其中,2007年,报告发病13例,报告发病率为2.01/10万(13/647 983),2010年共报告了39例布病患者,报告发病率为5.63/10万(39/657 380),呈波动上升的趋势。2007年仅有2个乡(镇)发生布病,到2010年波及全市的8个乡(镇)和城区。结论 迁安市的布病疫情有扩散蔓延的趋势,建议政府加强对牲畜的检疫和染疫病畜的及时处理,在重点加强建昌营镇布病防治工作的同时,加强全市的布病防治工作。同时加大布病的宣传力度,提高职业人群的自我保护意识,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蔓延。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平顶山市2007~2011年布鲁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的流行特征,为布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布病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共报告布病病例44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78/10万,5年内以2011年发病数逐年绝对增长量最多、环比发展速度和环比增长速度最快。汝州市发病率排序5年间始终为首位,鲁山县发病率提升最快,从2007年的第6位提升至2011年的第2位。常年均有病例报告,春、夏季高发,男性多于女性,年龄集中在30~70岁,发病人群以农民为主,职业分布逐渐广泛。结论平顶山市布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今后应加强健康教育,尤其是重点人群布病防治知识教育,提高其防病意识,减少布病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分析吉林省近10年流行性出血热(EHF)的流行病学特征,了解疾病发展态势,为该病预防控制提供建议和依据。 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2005~2014年吉林省流行性出血热(EHF)发病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0年间,2005年发病率最高,之后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2011年发病率达到最低。发病时间呈现两个高峰,高发月份为4~6月和11~1月。各市(州)均有病例报告,2005年发病率排名前3位的地区分别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白山市、吉林市。2014年为白城市、通化市、辽源市。各年龄组人群均有发病报告,其中男性发病人数均多于女性,主要集中在30~59岁年龄组,职业以农民为主。 结论  吉林省近几年流行性出血热(EHF)发病率有增加趋势,发病年龄后移,发病地区有从农村向城市、从东向西发展的趋势。各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高发地区和发病率上升地区的高危人群的监测工作,并在高发季节来临前做好宣传和环境整治等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大同市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流行现状,为制订预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全国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收集整理2006 - 2009年大同市7个县4个区人间布病疫情监测资料,建立Excel数据库,对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当地人群布病发病率,发病人群的地区分布、时间分布、职业分布、年龄性别分布,总结大同市人间布病流行趋势及特点。结果 2006 - 2009年大同市共发生布病5195例,平均发病率为57.51/10万。各县(区)均有发病,发病时间以春、夏季为主,发病人群以青壮年男性居多。农民发病人数占总发病人数的81.67%(4243/5195)。结论 2006 - 2009年,大同市人间布病疫情呈现“高—低—高”流行态势,建议有关部门加大重点县(区)的防治工作力度,对重点发病人群进行布病防护知识的宣传,提高农民自我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9.
呼伦贝尔市作为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的历史疫区,自20世纪50~90年代布病发病呈波浪状上升,呈现高-低-高的态势[1,2]。进入21世纪,尤其在2005年局部地区布病呈爆发流行,发病率达104.03/10万,发病率创全市历史最高水平。为探讨21世纪第一个10年间人间布病流行趋势及发病规律,进一步改进防治措施,对全市2001~2010年布病流行态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2009-2015年沈阳地区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为制定本地区布病防控策略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布病监测方法按《全国人间布病监测方案》和《沈阳市人间布病监测方案》进行。2009-2015年人间布病疫情资料来自于沈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监测数据库。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布病疫情特征,进一步结合ArcMAP软件分析布病疫情的时空转换特征,绘制沈阳地区布病的时空分布图。结果 7年间沈阳地区共报告布病患者1 356例,其中2014年沈阳市区出现1例死亡病例;布病年均发病率的波动区间为(0.46~4.59)/10万,趋势性检验χ2=541.44,P<0.001,呈逐年递增趋势,而发病率增幅呈逐年递减趋势;春夏季为发病高峰期;病例以30~59岁男性农民居多。从时空分布图上看,2009年布病发病数和发病率最高的都是新民市,而到2015年发病数最高的是沈阳市区;发病率最高的是紧邻市区的法库县;从地理信息上来看,病例高发区由西部的新民市向东部的沈阳市和法库县推移,疫区范围也由2009年的7个地区,扩大为2015年的13个地区。结论 2009-2015年间沈阳地区布病疫情的时空变化特征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疫区由局部地区扩展为整个地区, 病例高发区由西部的新民市向东部的沈阳市和法库县推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和掌握内蒙古包头市人间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的流行特征.方法 收集2008-2011年包头市人间布病监测和疫情调查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相应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内容包括发病率、时间分布、地区分布、职业分布、年龄和性别分布等.结果 4年间共报告2 338例,年均发病率为25.52/10万,年发病率范围为5.37/10万~38.65/10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高发季节为4-8月份,累计报告1 423例,占总病例数的60.86%(1 423/2338).高发地区为达茂旗和固阳县,2个地区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70.66%(1 652/2 338).发病人群以农民为主,占75.53%(1 766/2 338).31~60岁组人群发病人数最多,占75.02%(1 754/2 338).男性发病人数高于女性,男性占75.19%(1 758/2 338).结论 内蒙古包头市人间布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流行范围逐年扩大;布病的发生存在明显的季节、地区、性别、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甘肃省2009和2010年人间布鲁杆菌病(布病)疫情流行特点及规律,为布病防制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数据库以及人间布病爆发调查资料,分别计算2009和2010年甘肃省布病发病率以及新发病例构成,慢性期布病构成,分析病例的三间分布。结果 2009和2010年布病发病率分别为0.37/10万和0.17/10万,新发病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54.6%(83/152)和51.8%(43/83);慢性期病例分别达到53.3%(81/152)和56.6% (47/83)。甘肃省86个县(市、区)约1/3有疫情,病例集中在河西走廊和陇东一带,有3个县发生爆发疫情。5、7、9、12月为发病高峰期,呈锯齿状,9月最高。病例男女性别之比为3:1,平均年龄46岁,67.7%(159/235)为农民,其次为离退人员以及牧民,各约占7%。结论 甘肃省人间布病疫情呈迅速上升趋势,全年均有发病,受累人群主要为男性青壮年农民,布病慢性化比例高。今后应加大防治力度,提高布病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13.
布氏菌病发病趋势的对数曲线拟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内蒙古自治区是布氏菌病的历史疫区,早在1920年即有疑似布病的记载,1953年有临床诊断病例的报道。50年代是流行最严重的时期,41%的旗(县)证实有人间布病的发生和流行。自治区布病防治工作始于1953年,经过30多年基础疫情调查,人畜免疫及综合防治,取得了控制人间发病和畜间流行的成绩,人间布病的发病率由1959年的47.18%/10万下降到1988年的0.06/10万。其间不同时期发病率下降的速度不问,与不同时期采取  相似文献   

14.
2000~2005年河南省焦作市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河南省焦作市布鲁氏菌病流行因素,掌握疫情动态,预测疫情趋势,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常规疫情监测和人间布病主动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焦作市2000~2005年常规疫情监测布病102例,分布在9个县市区;以4~6月份发病较高;发病多为男性青壮年,职业主要为农民,占发病总数的82.4%;感染途径是主要与流产羔羊接触,占41.2%;发病到确诊平均间隔75d;发病比较集中的疫点有2个。主动监测1 119人,皮肤过敏试验阳性65人,阳性率5.8%。结论河南省焦作市布鲁氏菌病发病呈上升趋势,季节发病高峰可能与产羔季节有关,男性青壮年发病较高与牲畜接触的频率相对较高有关,疫点发生在贩卖、屠宰、养殖、皮毛加工比较集中的村庄,人间主动监测阳性率较高,预示可能疫情有扩大趋势;应深入开展布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基层防治技术水平,做好人间和畜间布病监测工作,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疫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吉林省猩红热发病趋势和流行特征,为制订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10-2019 年吉林省报告的猩红热病例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吉林省猩红热三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9 年吉林省累计报告猩红热病例26 614 例,年平均发病率为9. 71/ 10 万。一年四季均有病例发生,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高峰出现在5-6 月和10-12 月。在各个市(州)均有发病,年平均发病率居前3 位的市(州)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23. 12 / 10 万) 、吉林市(16. 68/ 10 万)和松原市(10. 84/ 10 万),不同地区之间发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男性报告病例数明显高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 44 ∶ 1;男性发病率为11. 30/ 10 万,女性发病率为8. 08/ 10 万,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发病患者年龄集中在15 岁以下(占97. 87%),以5~6 岁报告发病率最高,报告发病率为230. 01/ 10 万。职业分布主要为学生(占41. 88%)、托幼儿童(占40. 67%)和散居儿童(占15. 96%)。 结论 吉林省猩红热发病呈周期性波动,学生和托幼儿童是发病的高危人群,冬春季是猩红热高发季节,应加强冬春季学校和托幼机构以及高发病地区猩红热疫情防控工作,有效控制猩红热的发生和蔓延。  相似文献   

16.
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是人畜共患乙类传染病。2000~2009年全国布病疫情持续上升,2010年发病率较2009年下降6.03%,2011年全国共报告人间布病发病42 654例,发病率为3.18/10万,与2010年比较上升21.16%,达到了历史最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2012—2016年新疆和田地区人间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征,探讨疫情上升原因,为制定本地区人间布鲁氏菌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国传染病网络直报信息系统中导出2012—2016年和田地区报告的人间布鲁氏菌病有关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人间布鲁氏菌病在不同人群、地区、职业、年龄及性别的分布差异与变化趋势。结果 2012—2016年和田地区共报告人间布鲁氏菌病病例191例,年平均发病率16.97/10万,2016年报告最高(64例、26.75/10万),2012年最低(17例、8.00/10万),不同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7,P0.05);和田市发病率最高(62例、19.24/10万),发病人群以农牧民(117例、61.26%)、年龄30~55岁(108例、56.54%)的中年人为主。结论近几年新疆和田地区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呈上升趋势,农牧民、青壮年劳动力为高发人群;应在高发季节加强疫情监测和易感人群健康教育,提高畜间检疫率及免疫率,有效预防控制人间布鲁氏菌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2008-2012年哈尔滨市人间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疫情监测结果,掌握哈尔滨市布病疫情的流行特点,为制订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2008-2010年《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相关信息和市级监测点监测结果(包括流行病学调查和血清学监测),分析哈尔滨市布病疫情的流行特点(包括地区、时间、人群分布).结果 2008-2012年,哈尔滨市共报告布病病例1348例,发病率由2008年的1.79/10万上升到2012年的4.62/10万;除平房区(2008-2011年)和方正县(2009、2011年)部分年份没有布病疫情外,哈尔滨市18个区(县、市)5年间均有布病病例报告,其中依兰县发病最多(382例),而双城市和宾县2012年布病发病人数大幅上升,分别为111和73例;布病发病时间集中在3-7月份,占全年发病总人数的62.54% (843/1348);年龄分布以30~60岁青壮年为主(71.59%,965/1348);性别分布以男性为主(75.45%,1017/1348);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84.87%,1144/1348),学生、家务职业5年间发病人数也较高(4.23%,57/1348和2.52%,34/1348).2008-2012年,市级监测点共进行流行病学调查13 010人,其中血清学检测2695人,布病血清学阳性率为3.93% (106/2695),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 哈尔滨市人间布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发病季节集中在春夏季,以青壮年男性高发,职业以农民为主要发病人群,学生、家务工作者也有发病.建议进一步加强监测点监测,及时分析、通报疫情,为保障消灭传染源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应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加强部门协作,为切实控制疫情蔓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布氏杆菌病(布病)在人间感染情况,评价预防控制措施效果。方法2000~2004年采用布氏菌素皮试及流行病学调查等,对重点人群进行连续5年布病监测。结果5年未发现布病疑似病例或现症病例,布病预防知识知晓率由5%~14%,提高到38%~71%。结论加大布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做好重点人群的布病监测,加强牲畜检疫、免疫,是预防、控制布病疫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2003年8月~2005年12月巴彦地区布鲁杆菌病(布病)的流行动态及发展趋势,确定防治对策。方法按全国布病监测方案,对黑龙江省巴彦县人群进行连续监测,并对高发乡镇人群进行了布鲁杆菌素皮试,对阳性者和易感人群做琥红平板试验(RBP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结果2003年8月~2005年12月巴彦县共发生布病79例,年平均发病率为3.9/10万,其中2004年最高,达8.4/10万,并有2名临床医生被感染。结论巴彦县布病疫情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原因是病区牛羊大批私自屠宰和外卖,应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疾病蔓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