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开江县为稻田型钩端螺旋体病 (简称钩体病 )流行区 [1]。自 196 3年暴发流行以来 ,每年皆有病例发生。为了解钩体病在我县健康人群隐性感染情况和感染菌群 ,给防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我们于 1987~ 2 0 0 0年每年 8~ 9月对健康人群血清进行了钩体抗体检测。1 材料与方法1.1 监测地点 :永兴镇是开江县钩体病流行的老疫区 ,流行类型为稻田型 ,曾有暴发流行史 ,常年发病较稳定。该镇属水田旱地相间的浅丘地貌的农作景观。1.2 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 ,随机抽取无钩体菌苗接种和患钩体病史的健康人群为研究对象。1.3 血清标本 :按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清远市钩端螺旋体病人群及宿主动物钩体血清抗体水平和菌群更迭情况。方法对1992~2009年清远市钩端螺旋体病血清学进行监测:采用钩体MAT法检测健康人、疑似病人、鼠、鸭和犬类动物,以及重要疫点的调查资料汇总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健康人群钩体血清抗体阳性率为24.32%;宿主动物的钩体血清抗体阳性率:鼠22.53%,鸭5.50%,犬12.15%。通过两个时期观察比较,发现近年人群和宿主动物(鼠、犬)感染的钩体血清群均转为秋季热群为优势群;鸭感染钩体优势群为七日热群。结论我市人群和主要宿主动物的钩体血清抗体维持在较高水平,推测近年人群和宿主动物感染的钩体血清群可能发生更迭,我市钩体病流行的优势群为秋季热群。在鸭和犬血清中分别鉴定出(鸭8种、犬6种)钩体血清群。  相似文献   

3.
<正> 1975年以来,闽西上杭县太拔乡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呈散发流行状态。1975~1991 年共发生钩体病43例,但发病者多为病势凶险的肺大出血型病人。病死率高,为9.30%(4/43)。为探讨其流行规律,作者于 1991年 8月在太拔乡开展了钩体病人群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对该乡临床医生报告的钩体病例均按文献进行核实诊断,确定为钩体病例者按统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研究我省皖南山区钩端螺旋体病自然人群感染情况及宿主动物带菌情况,掌握流行规律有效控制钩体病爆发流行。方法采用血清学、病原学、分子生物学,对钩体病进行监测。结果自然人群钩体病特异性抗体阳性率为15.36%,,黄疸出血群为33.94%、赛罗群为33.02%,流感伤寒群为19.27%。宿主动物带菌率蛙为11.42%、黄疸出血群59.26%、流感伤寒群30.43%、赛罗群棉兰型26.09%。黑线姬鼠带菌率为7.65%、黄疸出血群59.26%、流感伤寒群22.22%、秋季热14.81%、赛罗群棉兰型3.70%。猪为0.00%。结论该地区自然人群钩体病流行菌群发生明显改变出现菌群(型)更迭现象。并从金线蛙(Rnanplancyi)肾组织中首次分离出致病性及新血清群钩体代表株为EG79。研究发现蛙所带菌群与自然人群流行菌群相一致,蛙在钩体病流行病学意义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四川省钩端螺旋体病高发地区报告钩体病例准确性,为进一步控制钩体病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2012年钩体病高发地区报告临床诊断病例血清进行钩体菌培养,血清学诊断,对钩体病检测结果为阴性的标本进行乙脑、出血热和立克次体检测。结果共采集87例报告病例的血清标本,培养出4株钩体菌,钩体菌培养阳性率为4.6%。采集64份病例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进行钩体病检测,其中54例阳性,阳性率为84.4%,采集23份病例单份血清,其中6份钩体菌检测阳性,阳性率为26.1%。对27份钩体检测阴性标本进行乙脑ELISA检测,阳性1例,出血热、立克次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四川省钩体病高发地区临床诊断钩体病准确性较高,但依然需要加强病例双份血清采集和检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四川省钩端螺旋体病高发地区报告钩体病例准确性,为进一步控制钩体病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2012年钩体病高发地区报告临床诊断病例血清进行钩体菌培养,血清学诊断,对钩体病检测结果为阴性的标本进行乙脑、出血热和立克次体检测。结果 共采集87例报告病例的血清标本,培养出4株钩体菌,钩体菌培养阳性率为4.6%。采集64份病例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进行钩体病检测,其中54例阳性,阳性率为84.4%,采集23份病例单份血清,其中6份钩体菌检测阳性,阳性率为26.1%。对27份钩体检测阴性标本进行乙脑ELISA检测,阳性1例,出血热、立克次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四川省钩体病高发地区临床诊断钩体病准确性较高,但依然需要加强病例双份血清采集和检测。  相似文献   

7.
云南屏边等县健康人群钩端螺旋体病抗体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所已对云南省 16个地、州市的 92个县市进行了钩端螺旋体病血清地理流行病学调查 ,对我省钩体病水平分布差异不明显 ,立体分布差别很大的地理分布规律进行了阐述〔1〕。作为对以往研究的补充 ,2 0 0 2年笔者对云南省屏边、凤庆、绿春县部分健康人群血清做了钩体显凝试验 ,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 1 健康人群血清 采自三县入伍新兵等人群。1 2 抗原 采用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保存问号钩端螺旋体(致病性钩体 ) 15群 16个代表型参考株。1 3 显微镜凝集溶解试验 (MAT) 试验方法为国际通用的暗视野显微镜凝集溶解试验 (MAT) ;试验…  相似文献   

8.
用人群抗体水平探索钩端螺旋体病监测数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影响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流行的因素很多,人群易感性是其中一个主要方面。搞好预防接种,保护易感人群是作为预防钩体病的有力措施。本文引用桃源县1972~1983年钩体病有关资料,分析人群抗体水平与钩体病发病的关系,探索其数学规律。 一、流行病学调查 桃源县的钩体病,1968年经血清学和动物试验证实。1970年全县大流行,发病率高达147.29/10万,1974年至1980年疫情逐年下降,1981年后发病率稍有上升。病例分布在稻田作物区,均有疫水接触史,属  相似文献   

9.
江西省吉水县1999年钩体病暴发流行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9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我省吉水县水田乡发生一起钩体病暴发流行,疫情发生后,我们对该起疫情进行了调查处理,现将结果分析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对该县集中发生钩体病例的水田乡石鼓、富塘、孔巷、杜下等4个行政村的63例钩体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1.2 收集63例钩体病人的临床资料及有关治疗记录。1.3 采集63例钩体病人的血清,同时采用当今国际上公认的显微镜凝集试验(MAT)和酶免疫斑点试验(Dot-ELISA)进行检测。MAT检测,血清稀释度为1∶400;Dot-ELISA检测,血清稀释度为1∶10.两种方法同步测定钩体病人抗体水平,同时用MA…  相似文献   

10.
钩端螺旋体病奇特反应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钩端螺旋体病(下称钩体病)流行菌型相当复杂。至1985年国外已分为25群168型,国内至少有14群 56型。人群和动物受钩体感染后,血清中一般都能检出相应血清型的抗体,如在病后几天内,血清中检出异型菌抗体者,文献上称为奇特反应现象。至于这种现象在临床上出现的频率及其机制如何?则未  相似文献   

11.
钩端螺旋体病 (钩体病 )在一些地区呈周期性流行[1] ,宜昌市亦然[2 ,3] ,约每 10年有一次较大规模的流行。流行期间 ,预防措施易于实行 ,而流行过后随着发病率的降低 ,人们对流行放松了警惕。在钩体病流行前期应采取何种预防办法、实施后效果如何是本病预防工作的重要问题。对之 ,我们采取接种钩体菌苗控制流行的研究 ,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 1 疫区的选择 选择宜昌市内钩体病发病较高的宜都市和枝江市为观察点 ,前者为钩体菌苗接种人群 (干预组 ) ,后者为不接种菌苗的对照组。观察时期为 1986~ 1997年。1 2 干预组与对照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严有望 《传染病信息》1999,12(4):161-161,158
钩端螺旋体菌体菌苗(菌体苗)和外膜菌苗(外膜苗)的血清效果早已被证实。已有报道显示菌体苗的流行病学效果也是很理想的,外膜苗能保护实验动物免受钩体野毒株的攻击,但那都是在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下得出的小范围的试验结果。在大面积人群接种的情况下,菌体苗和外膜苗的流行病学效果如何,值得评价。荆州区1985年出现钩体病暴发流行,自1986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采用血清群特异性PCR技术了解贵州省近年钩端螺旋体(钩体)流行菌群,为贵州省钩体病的防控提供技术手段和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致病性钩体特异性PCR方法(G1/G2-PCR)对来自贵州省近年的钩体分离菌株进行鉴定,进一步应用基于致病性钩体O抗原基因的血清群特异性PCR(O-PCR)对贵州省近年的58株钩体分离株进行血清群鉴定,并采用显微凝集试验(MAT)对O-PCR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验证。结果 G1/G2-PCR检测结果显示58株菌株均为致病性钩体,O-PCR将58株致病性钩体菌株鉴定为黄疸出血群,与传统的MAT法鉴定结果一致。结论 O-PCR技术可作为我省钩体快速分群鉴定可靠的实验室诊断技术手段,贵州省近年的钩体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群。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血清群特异性PCR技术了解贵州省近年钩端螺旋体(钩体)流行菌群,为贵州省钩体病的防控提供技术手段和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致病性钩体特异性PCR方法(G1/G2-PCR)对来自贵州省近年的钩体分离菌株进行鉴定,进一步应用基于致病性钩体O抗原基因的血清群特异性PCR(O-PCR)对贵州省近年的58株钩体分离株进行血清群鉴定,并采用显微凝集试验(MAT)对O-PCR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验证。结果 G1/G2-PCR检测结果显示58株菌株均为致病性钩体,O-PCR将58株致病性钩体菌株鉴定为黄疸出血群,与传统的MAT法鉴定结果一致。结论 O-PCR技术可作为我省钩体快速分群鉴定可靠的实验室诊断技术手段,贵州省近年的钩体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群。  相似文献   

15.
<正> 钩体病是本区多发的人兽共患病,菌群复杂,变化多样,影响流行强度。为了摸清其变化规律,我们收集了 1972~1991 年全区从钩体病人及鼠类分离并鉴定的217株钩体菌,井对其血清群进行动态分析,现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一)菌株分离:取早期钩体病人血、鼠肾作常规柯氏培养; (二)鉴定:分离出钩体菌由本站或四川省卫生防  相似文献   

16.
<正> 我市钩端螺旋体病(下称钩体病)为黄疸出血群。自1965年在市郊农村首次发生流行以来,每年在郊区农村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而防治对策则是连年接种钩端螺旋体菌苗(下称菌苗),但由于菌苗反应大,群众不愿受种,实施难度大。如何做到菌苗的使用既有效且又合理,为此,我们对菌苗的免疫后效果及其持久性,进行了两年余的血清抗体的动态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湖南省钩端螺旋体病地理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本文用地理流行病学、描述流行病学、血清流行病学等多种方法对湖南省36年钩体病进行了综合分析,阐明了我省钩体病疫区分布、流行强度、流行形式,查明了主要宿主及菌群(型)分布,人群带菌菌群以及血清抗体水平,对今后防治工作有意义。二、发病率以Ⅳ区湘东丘陵区16.78/10万最高,其次是Ⅵ区洞庭平原区次之14.86/10万,Ⅴ区湘中丘陵区4.62/10万最低。三、我省钩体病自1958 ̄1993年以来,平  相似文献   

18.
我县自 196 3年有钩端螺旋体病 (以下简称钩体病 )病例报告并暴发流行以来 ,至 1998年每年均有病例发生。经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 ,逐步控制了该病的发生和流行。现将我县 38年 (196 3~ 2 0 0 0年 )间钩体病发病趋势及预防控制效果分析如下。1 资料来源病例资料来源于开江县各级卫生医疗机构 196 3~ 2 0 0 0年钩体病疫情报告。传染源、病原血清学和流行型等资料来源于我站多年调查监测结果。人口资料由开江县统计局提供 ,196 8和 196 9年因疫情资料散失 ,未统计。2 发病趋势分析196 3~ 2 0 0 0年共发生钩体病 35 31例 ,年均发病率 2 1.19…  相似文献   

19.
湖北省90年代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监测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钩端螺旋体 (下称钩体 )病是湖北省重点流行的传染病 ,从 1960年报告钩体病人以来 ,至 1999年累计发病 15万余例 ,病死 2 0 0 0余例 ,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法定报告传染病前 10位。为了控制钩体病流行 ,掌握钩体病流行规律 ,我们从 1990年开始 ,按照全国钩体病监测方案要求 ,在长江流域一带选择了仙桃、宜都、新州等市钩体病流行较为严重的地区作为钩体病监测点 ,进行了传染源、血清学等监测 ,结果报告如下 :1 内容与方法1.1 基础资料收集与整理 各监测点收集当年人口、气象、牲畜饲养方式、钩体病人流行病资料等。1.2 人间钩体病疫情监…  相似文献   

20.
接种钩端螺旋体菌苗(钩体茵苗)是预防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的有效措施之一。但因注射剂量大、次数多,局部肿胀较重,群众不易接受。为此,我们根据中医“足三里是强身固本之穴”的原理,于1987年5月和1988年5月对醴陵市黄哒嘴乡等村民515人进行微量钩体菌苗足三里注射和400人皮下常规法注射,以免疫前后血清抗体测定一个流行季节作为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