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络脉络病与病络   总被引:47,自引:12,他引:35  
古往今来络脉络病早为医家知晓 ,通达络道乃是医家常用之法。然而络病学说做为中医学基础临床的重要研究领域 ,或者说是中医学一级学科的重大研究方向则始于上个世纪 90年代。首先有学者梳理文献 ,进而有用虫类药物组方搜剔风瘀之邪 ,通络止痛 ,开发新药治疗心脑病证 ,获得推广应用 ;重要的是在基础理论上提出气络、病络之新说 ,在临床基础研究上有毒损脑络 ,疫毒浸淫肺络的研讨 ,及至临床内、外、妇、儿、骨伤各科。内科中脑病、心病、肾病、肝病、肺病 ,以络病学说为指导辨证治疗 ,提高了诊疗水平 ,同时丰富了络病的证治内容。仅就北京中…  相似文献   

2.
<正>基于"气血相关"的中医络病理论特色,"脉络学说"和"气络学说"成为中医络病学科两大分支,其中"脉络学说"作为《内经》"血脉"理论的传承和发展,已由吴以岭系统构建了脉络学说理论体系,出版了《脉络论》专著,并提出脉络学说的核心内容——营卫理论~([1])。并结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通过实验研究揭示了营气与血管内皮、卫气与血管外膜及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相关性,从内、外膜相互影响及其对动脉硬化、血管痉挛发病影响,更全面  相似文献   

3.
简述络病理论的发展历史,以及运用络病理论对中风病证治的认识.认为中风病病位在脑之络脉,脑之脉络瘀塞,在脉络末端供血供气、津血互换、营养代谢障碍,引起脑之气络失养、脑神失用.论述了运用络病理论辨治中风病方法,主要包括解毒通络法、补肾活血通络法、益气活血通络法.  相似文献   

4.
变应性鼻炎是一种小儿常见的多发病,久病可能会增加哮喘等相关疾病的风险,甚至影响患儿心理健康、加重家庭负担。“气络-血络”理论是基于络病学说发展而来的一门应用理论。从络损角度认识小儿鼻鼽病机,肺脾肾三脏气络虚损为儿童变应性鼻炎发生发展的基础,气血失调是其发生发展的核心病机,风、寒、痰、瘀为重要病理因素,久病入血,发展为血络损伤。疾病病机虚实夹杂,以“实则通络,虚则补络”为治疗原则,为儿童变应性鼻炎的中医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5.
《内经》络脉络病理论整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络脉与络病学说奠基于《黄帝内经》,文章在全面整理《内经》有关条文的基础上,系统勾画出《内经》对络脉解剖、生理、病因病理、病证及诊断治疗的认识,揭示《内经》时代络脉与络病学说的发展概况。  相似文献   

6.
《内经》络脉络病理论整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络脉与络病学说奠基于<黄帝内经>,文章在全面整理<内经>有关条文的基础上,系统勾画出<内经>对络脉解剖、生理、病因病理、病证及诊断治疗的认识,揭示<内经>时代络脉与络病学说的发展概况.  相似文献   

7.
从络病学说论治糖尿病肾病及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络病学说探讨糖尿病肾病中医病机,指出气阴两虚是糖尿病肾病的发病基础,络脉瘀阻、津凝痰聚是其主要病理环节,络息成积为主要病理改变。依据"益气养阴、祛瘀化痰、通络消积"法制定的通肾络胶囊组方,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功能有明显保护作用,对细胞外基质成分及调控机制有明显的影响。理论及实验研究初步阐明,络息成积的病理改变与糖尿病肾病肾脏细胞外基质成分及其调控机制具有内在相关性,佐证了络病学说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叶天士为吴门医派的代表性人物,通过对叶氏《临证指南医案》的分析研究,系统整理叶氏对络病学说的认识及其在内伤杂病临床应用的经验。叶氏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著名论点,阐明了络病的病因病机,并在前人基础上创辛香通络、化瘀通络、虫蚁搜络等治疗大法与方药。深入研究其络病学说对提高辨治疑难杂证的临床疗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既往以中医络病理论为指导提出从“脾”论治2型糖尿病(消渴症),随着近年络病学科形成气络学说和脉络学说两大分支方向研究,并在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多种临床重大疾病防治中的研究不断深入,文章从气络学说核心理论“承制调平”出发,探讨“形气转化—气血津液精—物质能量代谢”异常与该病的关系;从脉络学说切入,探讨脉络末端的孙络与胰岛微血管之间关系及其在糖尿病并发症中的影响,据此提出2型糖尿病“运脾津,通脾络”的治疗原则,以期为中医原创理论指导2型糖尿病研究开拓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络病是区别于血瘀证的新研究领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以岭 《疑难病杂志》2006,5(3):189-190
络脉与络病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血瘀与活血化瘀也是中医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重要证型和有效治法,特别是自20世纪70年代开展的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为其推广与应用奠定了基础。络脉与络病学说历史上虽经历三次里程碑式的发展,但始终未引起历代医家充分重视和深入研究,亦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近年随着应用络病学说指导治疗难治性疾病取得显著疗效,络病学说逐渐引起医学界关注并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和焦点。但也应注意到历史上存在把络病与血瘀证相混淆的现象,至今也未能把二者完全区分开来,这无疑阻碍了络脉与络病学说的继承发…  相似文献   

11.
从络病学说论治骨质疏松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骨代谢病,以络病学说为基础探讨骨质疏松症的病理与治疗,对其病因病机从络虚不荣、络脉瘀阻、络气郁滞方面分析,并将与之对应的虚、瘀、郁作为症候类型进行辨证论治,运用补肾健脾,通络荣骨;活血化瘀,搜剔通络;疏肝理气,开郁通络论治。为骨质疏松症的辨证论治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络病学说是祖国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络病学说对整个中医药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挖掘络病治疗方剂当是重中之重。汉代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内载治疗络病方剂颇多,奠定了络病学临床治疗方剂的基础,本文试从流气畅络﹑化瘀通络﹑散结通络﹑解毒通络﹑袪痰通络﹑祛风通络﹑络虚通补七种治法来略论《金匮要略》中的治络方剂,为中医药后学者服务。  相似文献   

13.
络病理论探微   总被引:127,自引:16,他引:127  
约略回顾几千年来络病理论的演进脉络,探讨络脉病证的病因病机,并试从西医学角度阐明络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以期更深刻地理解络病学说,充分认识其理论意义及临床实用价值,进一步提高中医治疗多种疑难病症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内经》、《难经》中提出络脉的概念及相关内容,可作为络脉理论的奠基之作。至汉代《伤寒杂病论》问世,络脉理论应用于,临床,络病证治初见端倪。其后至明清以前,众多医家对络病理论及临床做出了一定贡献,使其得以持续发展。明清时期,以喻昌、叶天士为代表的医家,使络病学说的发展达到一个高峰,承前人之所成,启后世之法门。现代医零将络病学说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为络病学说增添了现代化气息,为其发展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15.
从《临证指南医案》探讨叶天士络病学说的主要思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临证指南医案>中有关络病的论述入手,论述了叶天士络病学说的主要思想.络病的形成,多因六淫外邪、情志、劳倦、跌仆等损伤脉络,或久病、或久痛、或络脉空虚皆可导致络脉病变,形成络病.络病的治疗,当分虚实,实证用辛味通络诸法,虚证用补虚通络诸法.其"久病入络"和"久痛入络"说,是对内伤杂病理论和治疗学上的一大发展,也为后世活血化瘀法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启发了新的辨证思路和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16.
络脉在中医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络,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络脉包括经络之络与脉络之络。经络之络是对经脉支横旁出的分支部分的统称;脉络之络是指血脉的分支部分,脉络在《灵枢》亦称为血络。狭义的络脉仅指经络的络脉部分。从古至今,历代医家非常重视对络脉的运用。  相似文献   

17.
络病病机特点与病机变化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吴以岭 《疑难病杂志》2004,3(5):282-284
络病学说是探讨络病发生发展规律及辨证治疗的学术理论,络病是广泛存在于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中的病机状态,研究络病的发病因素、发病特点及病机演变过程,对建立络病发病学及病机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络病学说研究的“三维立体网络系统”,络脉是从经脉支横别出,逐级细分,遍布人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络病”的理解分析,以及中医对胃癌的认识,认为胃癌之病当属络病范畴。二者皆因正虚、气滞、痰瘀而致脉络瘀阻不通,蕴久化毒损络而为病。因此,基于络病理论对胃癌进行论治,应以通络为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19.
络病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络病理论的思想渊源,其根源于《黄帝内经》,成形于清末,目前已逐渐深入于临床各科疑难杂病的诊治,逐渐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文章旨在运用中医“络病学说”指导肺问质纤维化的临床用药治疗j笔者认为肺间质纤维化病位在气络与血络,主要病机为肺络痹阻、从发病过程来看,肺间质纤维化起病隐匿,病程目久,缠绵难愈,符合络病学说“久病入络”理论、临床多以理气化痰活血通络作为其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20.
中医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研究的思路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等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加强其防治研究已成为我国重大疾病防治的主要任务.络病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络脉是从经脉支横别出,逐层细分,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广泛分布于脏腑组织间的网络系统,把经脉运行的气血津液输布、弥散、渗灌到脏腑周身,是维持生命活动和保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网络结构.络病是广泛存在于多种难治性疾病包括血管病变中的病理状态,创新发展络病理论对于提高包括血管病变在内多种难治性疾病防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络病理论研究的"三维立体网络系统",络脉分为运行经气的气络与运行血液的脉络,笔者在运用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研究中,提出"脉络-血管系统病"和"气络-神经-内分泌-免疫(NEI)"网络概念,对运用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研究提供了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