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孕中、产时、产后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阻断措施对HBsAg单阳性和HB-sAg伴HBeAg双阳性孕妇母婴传播的免疫效果。方法:将HBsAg单阳性的孕妇分为A组和C组,将HBsAg伴HBeAg双阳性的孕妇分为B组和D组。A组和B组从妊娠20周开始注射HBIG,1次/4周,200U/次,直到临产;C组和D组为对照组,不注射HBIG;出生后四组所有新生儿均于16h内和生后2周注射HBIG200U,满月起按1、2、7月龄分别接种乙肝疫苗,并定期检测婴儿外周血的乙肝病毒感染标志。结果:A组宫内阻断率显著高于B组和C组,B组显著高于D组,均P<0.05。结论:产前、产后多次注射HBIG并联合乙肝疫苗可有效阻断HBV宫内感染和慢性感染发生。单阳性孕妇阻断率要显著高于双阳性孕妇的阻断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HBsAg、HBeAg双阳性的产妇在孕后期及哺乳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HBV宫内传播的阻断作用。方法:按照是否在孕后期及哺乳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将足月分娩的HBsAg、HBeAg双阳性产妇分为HBIG注射组和对照组,其中HBIG注射组121例在孕后期及哺乳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照组201例,为以往的研究对象,未接受HBIG注射,只接种乙肝疫苗正常免疫的HBsAg、HBeAg双阳性的产妇。对比两组产妇所生新生儿的HBV感染率及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性率情况。结果:注射组新生儿中有3例HBsAg阳性,宫内感染率为2.47%(3/121),对照组新生儿中有15例HBsAg阳性,宫内感染率为7.47%(15/201),两组宫内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7,P>0.05)。HBIG注射组的婴儿在出生后1周岁均未检测出HBsAg、HBeAg、抗-HBe、抗-HBc阳性及慢性感染;对照组中有12例在出生后1周岁检测出HBsAg、HBeAg、抗-HBe、抗-HBc均阳性,慢性感染率为5.97%(12/201)。结论:孕期及哺乳期注射高效价的乙肝免疫球蛋白能明显降低HBV宫内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失败原因。方法:选择HBsAg阳性、HBeAg阳性、HBV-DNA阳性孕妇218例,检测孕妇分娩前HBVDNA,新生儿(出生24h内且未进行阻断前)、7月龄及1岁时婴儿的HBsAg、抗HBs;所有新生儿出生后24h内在三角肌注射HBIG200IU,同时在大腿前部外侧肌内注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10μg,2周再注射同等剂量的HBIG,1、6月时分别注射同等剂量的乙肝疫苗。结果:孕妇分娩前血清HBVDNA含量>1×106copies/ml组7月龄、1岁时HBsAg阳性率分别为18.12%、19.38%,HBVDNA含量<1×106copies/mi组为7.50%、7.25%(P<0.05)。注射HBIG及乙肝疫苗后,宫内感染组7月龄、1岁时HBsAg阳性率分别为75.00%、74.19%,非宫内感染组为3.76%、4.19%(P<0.01)。结论:宫内感染及孕妇分娩前血清HBVDNA含量高是HBV母婴阻断失败的主要原因。采取综合措施可提高母婴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4.
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乙肝免疫球蛋白(HBVIgG)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对单纯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母亲和新生儿分别采用:(1)在母亲怀孕后三个月,每月注射HBVIgG三汉,新生儿注射HBVIgG二次,每次200单位。(2)只给新生儿注射HBVIgG二次每次200单位。(3)婴儿不注射HBVIgG,仅注射乙肝疫苗三针。观察其保护效果。同时观察HBsAg阳性的母亲所产新生儿未接种乙肝疫苗及免疫球蛋白。结果三种方案均对阻断母婴传播有效。第一种方案保护率为95.88%,第二种方案保护率为77.39%,第三种方案保护率为63.46%。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探讨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方法。方法按自愿原则将随州市曾都区HBsAg阳性孕妇319例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156例孕妇,于妊娠第28,32,36周肌肉注射HBIG 200IU及10μg基因乙肝疫苗,新生儿出生12h内、1月、6月龄各注射HBIG 100IU及5μg乙肝疫苗。对照组HBsAg阳性孕妇163例,不用药,仅新生儿出生后12h内、1月、6月龄接种乙肝疫苗每次5μg。所有新生儿均随访至3岁。乙肝标志物检测采用酶联免疫法,HBV-DNA病毒载量采用核酸扩增(PCR)荧光定量方法。结果实验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6.41%)低于对照组(16.57%),新生儿HBsAb阳性率(22.44%)高于对照组(4.91%),1年后实验组幼儿HBV感染率(1.28%)低于对照组(13.50%),HBsAb阳性率(95.87%)高于对照组(88.39%),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3年后实验组幼儿HBV感染率为1.90%,低于对照组(14.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10,P〈0.001);但实验组、对照组幼儿HBsAb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能有效地阻断乙肝母婴宫内及生长过程中的感染,提高婴儿乙肝表面抗体应答率,有效地保护儿童健康。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 (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探讨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方法.方法 按自愿原则将随州市曾都区HBsAg阳性孕妇319例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156例孕妇,于妊娠第28,32,36周肌肉注射HBIG 200 IU及10 μg基因乙肝疫苗,新生儿出生12 h内、1月、6月龄各注射HBIG 100 IU及5 μg乙肝疫苗.对照组HBsAg阳性孕妇163例,不用药,仅新生儿出生后12 h内、1月、6月龄接种乙肝疫苗每次5 μg.所有新生儿均随访至3岁.乙肝标志物检测采用酶联免疫法,HBV-DNA病毒载量采用核酸扩增(PCR)荧光定量方法.结果 实验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6.41%)低于对照组(16.57%),新生儿HBsAb阳性率(22.44%)高于对照组(4.91%),1年后实验组幼儿HBV感染率(1.28%)低于对照组(13.50%),HBsAb阳性率(95.87%)高于对照组(88.39%),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3年后实验组幼儿HBV感染率为1.90%,低于对照组(14.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10,P<0.001);但实验组、对照组幼儿HBsAb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能有效地阻断乙肝母婴宫内及生长过程中的感染,提高婴儿乙肝表面抗体应答率,有效地保护儿童健康. 相似文献
7.
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宫内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研究阻断乙肝宫内传播的措施,观察其效果。方法 对162例阳3妣阳性孕妇产前3个月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每月1次,每次200U,新生儿出生后采股静脉血,检测HBV血清学标志,观察HBV宫内感染率,并和196例未注射HBIG孕妇相比较。结果 注射HBIG组的宫内感染率为1.85%,低于未注射HBIG组5.61%,差异未达到显性水平(f=3.33,P=0.068)。未发现注射HBIG对母亲及新生儿有不良反应。结论 初步提示HBAg阳性孕妇产前注射HBIG可能降低HBV宫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阳性孕妇孕期及其新生儿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 IG)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将100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分为两组。A组59例,于妊娠13周始每4周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单位直至分娩;B组41例,仅常规产前检查及监护。两组孕妇于孕13周、分娩前分别抽静脉血检测乙肝两对半及HBVDNA。两组新生儿于生后24 h内、免疫接种前及第2、3次注射HBVac前抽股静脉血检测乙肝两对半及HBVDNA定量。A组新生儿出生后注射乙肝疫苗(HBVac)10μg和HB IG 100u,并于第2、3次注射HBVac时同时注射HB IG 100u;B组新生儿只注射HBVac 10μg,详细记录各项观察指标及不良反应,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A组较B组新生儿出生时的外周血HBsAg阳性率显著降低,两组婴儿6月龄HBsAb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对HBsAg阳性孕妇孕中期始应用HB IG,新生儿出生时应用HB IG和HBVac联合免疫,可以有效减少宫内感染的发生,并可显著提高婴儿6月龄的HBsAb阳性率。 相似文献
9.
不同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以求找到更合理、有效的预防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HBIG剂量。方法对221名乙肝孕妇抽血查HBV DNA,按其载量分为A、B两组,每组孕妇所生婴儿又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应用HBIG 100 U和200 U联合相同方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对比四组的效果。结果四组婴儿HBsAg转阳率及HBV感染慢性化率在HBV DNA定量<10~5 copies/ml时(A组),100 U组与200 U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 DNA定量>10~5 copies/ml时(B组),200 U组的HBsAg转阳率及HBV感染慢性化率较100 U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孕母HBV DNA程度不同宜采取不同剂量HBIG联合免疫阻断HBV的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10.
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HBIG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作用。方法:试验组孕妇于怀孕28周起每隔4周注射HBIG200 IU,婴儿出生4 h内注射HBIG 200 IU,同时按0、1、6个月顺序接种乙肝疫苗(每次剂量5μg)。对照组婴儿仅按0、1、6个月顺序接种乙肝疫苗。观察两组中婴儿HBV感染情况。结果:HBV携带者中HBeAg阴性的试验组与对照组中的婴儿HBV感染差异无显著性;HBeAg阳性的试验组与对照组中的婴儿HBV感染差异有极显著性。结论:HBeAg阳性孕妇孕期及婴儿出生4h内注射HBIG能有效地阻断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研究对象分为4组,第1组HBsAg阳性孕妇使用HBIG,其新生儿联合使用HBIG和乙肝疫苗;第2组HBsAg阳性孕妇不使用HBIG而其新生儿使用HBIG;第3组HBsAg阳性孕妇不使用HBIG,其新生儿单独使用乙肝疫苗;第4组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单独使用乙肝疫苗.乙肝疫苗全程免疫12月后测定HBsAg和抗-HBs.[结果]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使用HBIG组HBsAg阳性率1.17%低于HBsAg阳性孕妇未使用HBIG而其新生儿使用HBIG组6.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抗-HBs阳性率68.48%高于HBsAg阳性孕妇未使用HBIG而其新生儿使用HBIG组4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BsAg阳性孕妇及新生儿使用HBIG组免疫效果优于未使用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免疫阻断方式对HBV母婴传播的阻断作用。[方法]以HBsAg阳性孕妇及其婴儿为对象,按不同阻断方式分组,A组126例采用对孕晚期孕妇及其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同时对新生儿联合采用乙肝疫苗注射;B组102例仅新生儿联合使用HBIG及乙肝疫苗注射;C组215例只对新生儿进行乙肝疫苗接种作为对照。检测分析A组孕妇使用HBIG前后血液HBV-DNA含量变化,比较各组新生儿出生后的宫内感染率及1岁后感染率。[结果]A组孕妇使用HBIG前后血液HBV-DN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C3组宫内感染率分别为4.76(6/126)、4.92(5/102)和4.65(10/2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年后感染率分别为5.92、4.93、8.3,C组HBV感染率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不能降低孕妇病毒载量,对HBV宫内传播也无保护作用。对新生儿联合使用HBIG及乙肝疫苗注射与单纯接种乙肝疫苗相比,能减低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13.
不同方法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HBV宫内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不同方法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对HBsAg和HBeAg双阳性孕妇的乙肝病毒(HBV)宫内阻断作用。方法:A组32例,孕16周起肌注HBIG,每4周1次至分娩;B组32例。孕28周起肌注HBIG,每4周1次至分娩;C组31例未予用药。结果:A组和B组孕妇HBVDNA水平C组显著下降(P〈0.05),其新生儿宫内感染率明显低于C组(分别为5.88%和15.62%),P〈0.05。3组孕妇及其新生儿未发现有不良反应。结论:HBkAg和HBeAg双阳性孕妇孕中期多次注射HBIG可有效减少HBV宫内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87例HBsAg阳性无症状携带者母亲所生之新生儿应用HBIG和?或乙肝疫苗阻断.在1~5岁期间,每年随访一次.当这些儿童的抗-HBs下降到S/N值(RIA)<10时,随即给予乙肝疫苗加强接种,这样共有166例次接受了加强注射.经加强接种后1年复查共有65例次(36.2%)的儿童重新获得有效水平保护性抗-HBs,平均滴度达30.8.本文还观察到初免的应答效果对加强接种的免疫应答有显著相关性,大多数初免反应良好者,加强接种后抗-HBs滴度高;所需接受的加强接种次数少;有效水平保护性抗-HBs维持时间长.结果显示机体的免疫机制状态不仅决定了初免反应的强弱,也决定了加强接种后的免疫应答状况.初免方法及加强接种的剂量与加强接种的免疫应答强弱间在本组未见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预防免疫对阻断乙型肝炎父婴传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阻断乙型肝炎病毒父婴传播的方法。[方法]选取2003年1月~2006年1月,100例孕妇丈夫血清HBV DNA( ),孕前抗-HBs( )孕妇的病例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并根据孕期是否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分2组:Ⅰ组孕期自孕24周产检起,每4周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至分娩,Ⅱ组孕期不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另筛选出孕妇无各种肝炎病毒感染,而丈夫血清HBV DNA( )的病例为对照组(Ⅲ组)。3组病例新生儿出生时均抽脐带血检测HBV DNA及抗-HBs。[结果]观察组Ⅰ组新生儿抗-HBs( ),阳性率为56.00%(28/50),观察组Ⅱ组新生儿抗-HBs( )阳性率为52.00%(26/50);对照组新生儿抗-HBs( )为O(0/45)无一例阳性。观察组抗-HBs( )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Ⅰ组脐血HBV-DNA( )16.00%(8/50),Ⅱ组有18.22%(9/50),Ⅲ组有42.22%(19/45)。观察组新生儿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孕前成功获得抗-HBs( ),可有效阻断父婴传播;孕期加用HBIG未能进一步阻断父婴传播。 相似文献
16.
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母婴垂直感染状况,指导母乳喂养。方法检测378例乙肝病毒携带的孕妇及初生婴儿血液以及产妇乳汁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母亲HBsAg(+)、HBeAg(+)、抗-HBc(+)者婴儿感染HBV占8.97%(258/2875),母亲HBsAg(+)、抗-HBe(+)、抗-HBc(+)者婴儿感染HBV占1.17%(36/2875);母亲HBsAg(+)、抗-HBc(+)者婴儿感染HBV占0.35%(10/2875)。结论①“大三阳”、“小三阳”及HBsAg(+)、抗-HBc(+)产妇都有可能发生垂直传播,使婴儿感染HBV,对这部分孕产妇和婴儿应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以减少HBV在母婴之间的传播;②对HBVM全部阴性的孕妇应加强乙肝疫苗的免疫接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免疫策略对乙肝母婴阻断成功率的影响,为制定乙肝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医院收集2007~2009年HBsAg阳性产妇及其新生儿基本资料,采集儿童静脉血2ml,ELISA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和表面抗体。将乙肝母婴阻断的免疫策略分成A组(孕晚期接种HBIG+儿童出生后接种HBIG+乙肝疫苗)、B组(儿童出生后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C组(乙肝疫苗)3组,比较不同免疫策略的乙肝母婴阻断成功率。[结果]不同免疫策略乙肝母婴阻断成功率不同,A、B两组无差别,但均高于C组(χ2=6.64,P=0.01)。在调查的312名母亲HBsAg阳性的儿童中,乙肝母婴阻断成功率为95.53%(299/313),影响乙肝母婴阻断成功的因素包括分娩方式和母亲是否为乙肝大三阳。[结论]分娩时尽量选择剖宫产,出生后联合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的策略会提高乙肝母婴阻断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在河北省某县9个自然村调查了1651名子女及其母亲的HBsAg阳性率,结果表明,HBsAg阳性母亲的子女,受水平和围产期传播的共同作用,其HBsAg阳性危险性显著高于单纯受水平传播作用的HBsAg阴性母亲的子女。但就人群中HBsAg阳性和携带者的构成而言,仅25.9%的HBsAg携带者来源于受双重传播作用的HBsAg阳性母亲,也就是说,74.1%HBsAg携带者来源于单纯受水平传播作用的HBsAg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乙肝疫苗母婴阻断无(弱)应答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北京市顺义区2005~2008年孕期或住院分娩时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检测阳性母亲所生的儿童,分析乙肝疫苗母婴阻断无(弱)应答发生的影响因素,在单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接种乙肝疫苗阻断HBV母婴传播的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223名儿童,抗-HBs阳性者185人,阳性率为85.7%,无(弱)应答率为14.3%。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epB首针及时接种、儿童完成接种年龄、分娩方式及母亲HBV感染状况是影响儿童抗-HBs无弱应答率的主要因素,其发生无(弱)应答的OR值分别为0.264、2.292、2.158和0.370。[结论]乙肝疫苗接种后的无(弱)应答率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HepB首针未及时接种、儿童完成接种年龄较大、顺产及母亲双阳性的儿童乙肝疫苗母婴阻断时容易发生无(弱)应答。 相似文献
20.
乙肝疫苗接种无弱应答与遗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乙肝疫苗接种后约有5%~10%的人出现无或弱应答(简称无弱应答)其危害在于易发生HBV感染,甚至形成慢性HBsAg携带。无弱应答发生的原因很复杂,可能存在遗传因素。虽然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表明,弱反应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有关,但尚需要群体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证据。本研究为从群体遗传学角度探讨遗传因素的作用。在严格确诊无弱应答的前提下,用配对方法精选强应答作为对照,首先调查分析两组一级亲属各项有关指标均均衡可比,再对两组一级亲属检测HBV感染三项指标并接种乙肝疫苗。从HBV感染率上,无弱应答一级亲属高于强应答;在抗-HBs检出率上则反之,无弱应答低于强应答。在一级亲属接种疫苗应答率和抗-HBsGMT上,无弱应答组均低于强应答。提示,无弱应答与遗传因素存在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