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通过认真研读《读医随笔》,对《读医随笔》中基于体质辨识从辨别中风有阴虚阳虚、富贵贫贱体质有异、瘀血内伤皆可内热、阴虚注夏阳虚注秋、阴盛阴虚各有不同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归纳与总结。本书中从阳虚阴虚体质论治中风,实为发前人之所未发。并首倡富病之人和贫病之人其体质有异,治疗亦不能相同。从体质辨别对瘀血、阳虚致内热的症状描述、治则治法均较前人明显更进一步。从体质来辨识注夏注秋,实为开医学之先河。从体质辨识出发,在同一病机中,进一步辨识其区别之处,从而有利于提高辨证论治的水平,周学海确开将体质辨识运用于临床之先河。综上所述,周学海对体质辨识的贡献非常大,在许多方面首开临床之先河,值得反复深入学习。  相似文献   

2.
浅谈诊治老年病的思路江苏省靖江市中医院(210000)刘灿康【关键词】老年病体质思路1重视体质因素,明辨虚实主次在诊治老年疾病的临床中,要重视老年人体质因素。因为老年人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结构及功能相应出现衰退,从而使人体的气血阴阳失调。故《寿世新编...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整理和分析慢性肾脏疾病在中医体质学方面的研究,发现慢性肾脏疾病以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为主,而病程中多出现湿热质、血瘀质、痰湿质等兼夹体质。从对慢性肾脏疾病的整体概述到常见具体疾病分析,归纳慢性肾炎、IgA肾病、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衰竭、糖尿病肾病、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及高血压肾病等在中医体质学方面的研究现状,总结出各自发病的体质特征,在此基础上总结思考,以期为今后慢性肾脏疾病的诊治及预防提供中医体质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四象医学太阳人体质与中医湿热体质的比较,发现虽然成因、方药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在体质特征、体质相关疾病、养生方面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此项研究可为朝医四象医学与中医体质学理论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老年体质分类与调理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一贯重视对体质的研究。早在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里,就对体质学说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如对阴阳十五型人的分析。美国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等一批西方学者也深刻指出:体质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医学中经过时间检验的方法学,体质学可用于干预、预防和治疗疾病,这将有利于全球性的公共健康。由此可见,中医体质学蕴含着丰富的生命科学内容,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近年来,中医体质研究已成为中医研究的热点,取得许多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6.
体质是人与自然、社会相适应的个性特征,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预后起关键作用。中医体质学以生命个体的人为研究出发点,旨在研究不同体质构成特点、演变规律、影响因素、分类标准,从而应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治、康复与养生。目前对于中医体质学的研究日渐深入,现就体质分类、影响因素、与健康状态的相关性、体质与预防调摄、体质与基因组学等5个方面,对近年来关于中医体质学的相关文献和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朝医体质学与中医体质学,在诊断、治疗以及预防养生保健等各方面,都十分重视体质因素。朝医、中医早就认识到体质因素在诊疗过程中的重要性,尤其是朝医体质学理论形成中受到不少中医体质学影响的,也可以说中医体质学对朝医体质学理论形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所以探讨朝医体质学与中医体质学理论的相关性是进一步完善朝医、中医体质学理论体系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8.
梁峻 《北京中医》2007,26(12):804-805
清朝的光绪皇帝自幼禀赋虚弱,经常生病。成年后,患有遗精、肠胃病、神经官能症等多种慢性疾病,其中遗精病最为严重,并由此引发其他疾病。于是始召天下名医来京诊治。至光绪三十四年春天,病情加剧,复召天下御医诊治。本文即重点介绍了此一段的治疗经过。由于光绪皇帝久病知医,能自拟药方,故对其自恃知医,于御医处方的擅加改动及拒绝服用等情形,亦做了介绍。并连类而及,文中对清朝御医的含义,及其对光绪皇帝的治疗水平也一并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9.
中医体质学说有着丰富的内容。先秦两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及《伤寒论》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晋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民国时期的医著都对体质学说有了进一步发挥,并充实其学说。建国后是体质学说的大发展时期,尤其是王琦教授编著的《中医体质学》一书,集历代之大成,又结合现代医学的一些观点,使中医体质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医体质学,是在历代体质学说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中医体质学的建立,中医体质研究有了较大进展,中医小儿体质学是中医体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小儿独特的生理病理特点,使得小儿体质与成人体质存在一定差异。小儿体质的深入研究对指导临床疾病的预防和诊治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诸多医家都对小儿体质研究各有心得。通过查阅近年中医小儿体质的相关文献,总结归纳各医家的研究经验,从小儿体质特点、分类及其与疾病的相关性等方面对中医小儿体质的研究现况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复发性流产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妇产科疾病,由于发病率高、病因复杂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如何对复发性流产患者进行早期干预及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尤为重要。中医体质与疾病密切相关,不同体质个体对相同的环境与致病因素的反应并不一致,对中医体质的研究能够有效地预防和诊治疾病。故总结近年文献简要论述中医体质学说在复发性流产中的应用概况,探讨复发性流产妇女的易感体质类型,希望从中医治未病角度找寻预防复发性流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初晓 《内蒙古中医药》2022,(11):139-140
小儿体质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小儿疾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奠定了基础,并指导临床对小儿疾病的预防和诊治。当前,从六经血气理论对小儿体质研究仍然较少,本文基于《黄帝内经》和《伤寒论》对六经血气理论的阐释,初步探讨六经血气理论在小儿体质中的应用,为小儿体质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王洪彬  赵舒  崔建美  李雪青 《河北中医》2013,(11):1709-1710
中医体质学认为,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1]。体质与疾病的发生、性质、诊断、治疗、转归及预防等密切相关,我国古代医家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因此在诸多医籍的医案中有着明确的体现,现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医学指南》共分为五卷,卷一为医论,论述了作者诊治疾病的观点;卷二为内科和男科证治,记述了作者诊治头痛、鼻病、齿病等内科疾病,遗精、白浊、阳痿等男科疾病的经验和用方;卷三为妇科和儿科证治,记述了作者诊治月经病、胎产病、产后病等妇科病,内热外热、惊风、吐泻等儿科疾病的经验和用方;卷四为眼科证治,记述了作者诊治不能远视、不能近视、昏花等眼科疾病的经验和用方;卷五为医案,记述了作者诊治各种疾病成功和失败的真实医案。《医学指南》没有长篇大论地论述中医理论以及病因病机,而是提纲挈领地指出某种疾病的诊治要点,是作者李德中几十年医学实践经验的精炼总结和真实写照,且在记录自己诊治疑难杂症成功经验的同时,还把失败经验,以及不解之处如实记录,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医学著作。  相似文献   

15.
体质对六淫具有特定的选择性和易感性,六淫致病其发病形式、病变类型、疾病转归都与个体体质因素关系密切。故探讨六淫的概念及其致病机理、体质的相关问题及其形成机制,旨在阐释个体体质偏性对六淫致病的影响,进一步揭示体质偏性与六淫致病的关系,这将为临床上诊治疾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从文献和临床角度探讨了傅青主《傅青主女科》中关于体质与疾病关系的认识,主要从"体质与发病的相关性"、"体质与疾病的临床治疗"、"体质与疾病的预防"、"体质与妊娠"等方面探讨了其对后世中医体质学的影响,对中医妇产科临床具有较好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院沈英森教授是广东省名中医,全国第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业医40余载,学验俱丰,临证诊治疾病持"辨证求本,三因制宜"的原则,治疗疾病根据岭南气候特点、岭南人体质特点灵活施治,疗效显著。笔者有幸侍诊于旁,获益匪浅。现将沈师因地制宜辨治慢性咽炎经验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8.
湿热体质与疾病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湿热体质是以中医湿热证如胸满痞闷、身重体倦、身热缠绵、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等临床表现为主,缠绵难愈为特点,发生相关疾病的一种病理体质类型。明代医家陆晋生明确提出湿热体质的观点,他在《鲆溪医论选》中依据病邪的从化规律,从病情的湿、燥、寒、热角度,将体质分为湿热、燥热、寒湿、寒燥四种类型。近年来,在中医体质分类研究中,大都认为有湿热体质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宗教文化背景入手,系统阐述了傣族疾病观的形成以及发展,傣族先民最早认为人类疾病的产生是神灵惩罚,随羞傣族人民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疾病的发生与体质、气候、饮食等因素有关。最终在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后形成了以傣医四塔五蕴理论为核心基础的傣医疾病观。  相似文献   

20.
《诸病源候论》提出,凡妇人发病皆与之阴血亏虚或素体虚弱的体质因素有关,且妇人经期、孕时及产后更易为风冷寒邪等淫气所伤,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常、冲任督带损伤、胞宫受损,甚则影响胞胎发育。故在疾病预防、临床诊治及保健养胎方面均当重视妇人自身的体质状态,做到辨体论治,从而更好地实现“未病先防”和“治病求本”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