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十二经补泻穴,又名“十二经子母穴补泻法”,即《针灸大成》“十二经病井荥俞经合补虚泻实”(以下简称补泻穴)。此法是每经都有一补穴一泻穴,十二经共有24穴。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凡是十二经脉中的阴阳失调,或在某经的循行通路及其相连脏腑出现邪盛正衰的各种疾患时,都可运用该经的补泻穴施行补虚泻实,以调整其有余和不  相似文献   

2.
<正> 命关穴(即脾经左食窦穴)位于左乳下一寸六分,旁开二寸处。《扁鹊心书》云:“能接脾脏真气,治三十六种脾病,凡诸病困重,尚有一毫真气,灸此穴二、三百壮,能保固不死。一切大病属脾者,并皆治之。”脾与胃相表里,胃之大络“虚里”即在命关穴内侧。笔者曾在临床上艾灸命关穴治虚危症有效,现介绍如下,藉对灸法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3.
复溜穴是足少阴肾经之经穴,出自《灵枢.本输》云:"行于复溜,复溜,上内踝二寸,动而不休,为经。"位于太溪穴上2寸。究其字义,复是重返与轮回之意;溜,本通流,水流貌。复溜即以肾经循行至太溪绕踝回转之后,复直流向上而得名。复溜为肾经之经穴,五行属金,为肾水之母穴,肾多虚证,"虚则补其母";故取本穴多行补法,具有滋阴补肾之功效。笔者在临床上选用此穴为主,结合辨证配穴治疗多种病症,均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刘世红  张红 《江西中医药》2011,42(12):63-64
足三里穴,在临床中应用广泛;既能补虚泻实,又能清热温寒;为胃肠病之要穴,调气血之主穴,降血压之良穴;既有健脾和胃、调理大肠、补益气血、行气活血、疏通经络之效,又有镇痛退热、醒神开窍、回阳固脱之功;对临床多种胃肠疾病,疗效尤其显著。  相似文献   

5.
牙痛为常见的口腔疾患,临床上有虚、实之分;实痛多是由风火、胃火所引起的;虚痛每因肾亏虚火所致。治则;清热降火止痛、滋阴降火止痛治法;以循经取穴和辨症取穴相结合,取手、足阳明经输穴为主。手法以点、按、揉、摩,主穴加运热气。  相似文献   

6.
樊云 《国医论坛》2011,26(1):11-12
足三里穴始载于《内经》。随着针灸学的发展,其功效逐渐丰富,因“此穴治病万端,有白术之强,有桂附之热,有参茸之功,有硝黄之力”(《会元针灸学》),所以一直以来,此穴都是健脾和胃,补益后天,扶正壮阳,颐养气血,补虚培元之要穴叭。  相似文献   

7.
针刺神门为主配合心理护理治疗失眠10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门穴,为手少阴心经之输穴、原穴,具有宁心安神、开郁散结之效。笔者近年来采用针刺神门穴为主,结合辨证分型,随症配伍按照“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配合心理疏导、心理暗示调节植物神经,通过对机体的良性调整从而达到安神的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8.
王晅 《现代中医药》2012,32(1):45-46
传统医学认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病理变化多与肝脾密切相关,在临床上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相兼等症.董氏奇穴所创肾关、肠门为治疗慢性肠炎之要穴,配合脾胃二经腧穴共奏健脾益气,除湿升阳之功效.本文拟举临床验案一例与同道共享.  相似文献   

9.
丰隆是足阳明胃经经穴,位于外踝上八寸,胫骨前嵴外两横指处。丰隆在胃经上的连接,大都是从膝下沿胫外廉下行至上巨虚处,再向后上折至丰隆穴,续而下行。然《经络学》等书将丰隆穴置于下廉三寸而别的,从足三里穴引支脉至中指外间的连线上。本人认为,这种联系方法不符合《内经》经旨,有商榷之必要。  相似文献   

10.
耳鸣治验举隅耳鸣有虚有实,临床上以虚中夹实尤为常见。治疗时用益气聪耳、滋肾平肝、宣通耳窍之穴。迎香、听会、口禾、液门、侠溪、肾俞、关元适用于上气不足、耳脉经气不充、司听失聪之证。迎香穴本是治鼻疾的有效穴,吾师邱茂良曾说:“此穴可通治清窍闭塞而致的五官...  相似文献   

11.
<正>内关被誉为"诸穴之冠",首载于《灵枢·经脉》篇,《针灸穴名解》曰:"阴溢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1]。"也就是说阴气闭塞于内,不得与阳气交通,继而阴气逆行于上,致使胸中疾患,本穴可以治之,故名内关。历代医家对内关的应用进行了广泛的载录,文献众多,诸如《针灸大成·玉龙歌》记载:"腹中气块痛难当,穴法宜向内关防。八法有名阴维穴,腹中之疾永安康。"[2]《普济方·心烦闷》云:"凡心虚则心烦穴内  相似文献   

12.
针刺人迎穴为主治疗气血两虚型面瘫48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针刺人迎穴为主治疗气血两虚型面瘫48例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针刺人迎穴为主配合气海、太溪、足三里、三阴交等补气益血之穴治疗气血两虚型面瘫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48例面瘫经2个疗程治疗后痊愈率在95.8%,总有效率为100%.结论:针刺人迎穴对气血两虚型面瘫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为治疗一些顽固性面瘫提供了一种高效、便捷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五行俞配穴法为临床配方选穴的一种方法。即古人按照经脉流注的道理,借助于五行生克的规律,并结合子母补泻的原则,依次配属俞穴。人身各经脉之气互相之间都有密切关系,尤其表现在发病后及治疗效果上。不论经气偏虚偏实,都能相互影响,所以在治疗上必须探求其产生虚实的原因,结合五行学说中“母能令子实,子能令母虚”的理论和采用“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方法以调平衡,达到病愈疾除。现将具体运用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气机升降话“天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人体有小宇宙之称,宇宙有天枢星关乎天地之阴阳转化,人有一穴天枢关乎人体之阴阳之升降。古人正是参照道家思想,取类比相天枢星来命名天枢穴名和理解天枢的作用。天枢穴对多种病症均有显著效果。所治病症总的来看主要和人体气机升降失调有关,既用于补虚,也用于泻实,具有非常典型良性双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朱现民  刘小庆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1):1790-1791,1816
<正>针灸穴位中的"行间"功专疏闭祛瘀,使气血流行而百病皆愈;而"太冲"为经气盛大冲突之处,能通调全身气血,两穴功效相近。行间为肝经"荥穴",以清肝热、息肝火、平肝风、泻肝实为用;太冲同为肝经"输穴"和"原穴",以疏肝郁、理肝气、通肝经、益肝虚为用。两穴既能用于足厥阴经脉循行部位之病证,又能用于肝脏胆腑之病证,既可调补以治虚,又可泻邪以治实。行间、太  相似文献   

16.
运用计算机对130种古医籍中用艾灸治疗咳嗽的内容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多灸膀胱经穴、督脉穴、任脉穴、胃经穴、肝经穴和肺经穴;多灸上背部穴与胸脘部穴,还灸小腹部穴及足三里;对于寒、风、痰、虚、热诸咳,均灸膏肓俞、风门、肺俞、天突,痰咳又取胃经穴,虚咳又取小腹部穴;除采用普通灸法外,还可采用"太乙神针"、"炼脐"、灸舌、熨法等方法。  相似文献   

17.
针刺神门为主治疗失眠10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神门穴,为手少阴心经之输穴、原穴,具有宁心安神、开郁散结之散。笔者近年来采用针刺神门穴为主,结合辨证分型,随证配伍按照“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共收治失眠100例。结果痊愈率72%,有效率100%。疗效满意。针刺治疗是通过对机体安神的良性高速作用达到其治疗目的,无药的依赖性及毒、副作用,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8.
柳氏认为,疾、瘀虚是颈椎病发生的关键,治疗上重视脾胃,经穴按摩注重选穴与配穴,针药并用。  相似文献   

19.
作者采用针刺“崑崙”穴治疗牙痛34例,效果满意,其中即时止痛者28例,减轻者5例,仅一例无效。治法简介如下:患者取侧臥位,患侧在上,进针崑崙穴时针尖对内踝前缘,手法依据辨证虚实采用“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以施针,刺入深度为3~5分,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针一次。  相似文献   

20.
一、填空:(20分,每空0.5分) 1.《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 2.中脘上下左右各二寸,分别是:巨阙,下脘,梁门,梁门。 3.颧髎是手太阳小肠经穴,禾髎是手阳明大肠经穴。巨髎是足阳明胃经穴,和髎是手少阳三焦经穴。 4.外踝上七寸平线上是足少阳胆经的阳交,外丘;是太阳膀胱经的飞扬,足阳明胃经的下巨虚。 5.太洲穴位于腕横纹桡侧端,是手太阴肺经的输穴,肺的原穴,八会穴中的脉会。 6.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7.关于经脉的气血多少,《素问·血气形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