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六经辨证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 ,太阴、少阴、厥阴 ,又分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 ,合为十二经。由于经络的互相衔接和脏腑的互相络属 ,把人体内而脏复 ,外而四肢百骸肌肉皮毛联系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构成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在病理条件下 ,体表受邪可以通过经络而传入内脏 ,内脏病变可以通过经络而反映到体表。下面分而述之。1 反应病痛手足三阳交接于头面 ,故太阳经病头项强痛 ;阳明经病合面赤色 ,少阳经病耳聋目眩。手足三阴交接于胸腹 :故太阴病之腹满而吐食不下 ,自利益甚 ;少阴病之吐利 ,但欲寐 ;厥阴病之气上撞心 ,心中疼…  相似文献   

2.
笔者对火邪所导致的牙痛分下列三型论治,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介绍如下: 一、胃火牙痛:手足阳明经分别上系于齿,若大肠、胃腑有热,则火邪循经上炎而引起牙痛。临床表现:牙龈肿痛,遇冷痛减,口渴口臭,大便秘结,舌苔黄厚,脉洪大。点刺厉兑(双)、商阳(双)出血,则可清泻阳明火邪。二、风火牙痛:多为感受风邪,风邪侵袭太阴、阳明两经、郁于经络而化火,火邪则循经上炎而引起牙痛。临床表现:齿痛龈肿,兼  相似文献   

3.
任永新  李宏斌 《陕西中医》2003,24(3):288-288
“人面独能受寒者 ,何也 ?然人头者诸阳之会也 ,诸阴经皆至颈胸中而还 ,独诸阳经皆上至头耳 ,故令面耐寒也”。语出于《难经 .第四十七难》主要论述面能耐寒的机理 ,文中提及诸阳脉指手足三阳经 ,诸阴经乃手足三阴经。人的面部独能受寒是因为人的头部是手足三阳经聚会的地方 ,而手足三阴经循行至颈、胸而还 ,不上行头面 ,如手阳明大肠经“……贯颊 ,入下齿中……”。足阳明胃经……起于鼻 ,交安页中……。手太阳小肠经“……循颈上颊……。”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 ,上额交巅……。”手少阳三焦经“……下额出出页……”。足少阳胆经“起…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整理古代有关颈痛的针灸文献,分析其取穴及配伍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古代文献的支持。方法:检索12本针灸古籍,以"颈痛、项痛、颈项急痛、颈项强痛"为检索词,摘录针灸治疗颈痛的相关内容。结果:12本古籍中,共有290条文献被纳入统计,其中有关针灸治疗颈痛配伍应用的条文有30条,包含15个针灸治疗颈痛的配伍处方。针灸治疗颈痛的用穴,在十四正经的分布中由多到少依次为足太阳、足少阳、手太阳、督脉、手少阳、任脉、手阳明、足阳明、手太阴、手少阴、手厥阴、足少阴和足太阴经。结论:颈痛取穴以手足太阳经、手足少阳经、督脉为主。针灸治疗颈痛配伍处方,以邻近和远端选穴为主,局部选穴较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颜面脏腑分属、经络循行、色度浅深与黧黑斑的证治关系。方法:以《内经》有关颜面脏腑经络理论为依归,结合笔者的临床经验进行探索。结果:脏腑分属:以鼻为中心,则眉间属肺,鼻柱属肝,鼻准属脾,鼻翼属胃,沿鼻柱两侧至颊部,依次为胆、小肠、大肠、肾,上唇属膀胱、胞宫。经络循行:额部有足阳明、足太阳、手足少阳、足厥阴经;鼻部有手足阳明、手足太阳经;唇周有手足阳明、足厥阴经、冲任督脉;颊部有手足阳明、手太阳、手足少阳、足厥阴经、冲任督脉;颞部有足阳明、手太阳、手足少阳经。色度浅深:与脏腑气血、湿浊、瘀血、光热、燥涩等因素密切相关。笔者据此并结合全身症状、体征,包括经带孕产等,将本病分为胞宫失常、冲任损伤、肝气郁结、精血不足、肾阳亏虚、脾胃不调、浊热内盛、风热袭面等证型进行辨证治疗。结论:这一研究结果丰富了黧黑斑的诊疗内涵。  相似文献   

6.
张小平 《世界中医药》2011,6(2):148-149
"面瘫"即面神经麻痹,在中医学文献中称作"口眼斜",也称"口僻",是指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症的病变。手足三阳经均上行头面,当病邪阻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脉受阻,可导致面瘫的发生。古人认为本病是由风邪所致,历代文献均将其归入风门,概称为"中风"。现代医学称之为贝尔(bell)氏麻痹与亨特(hunt)综合征[1]。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针刺治疗偏头痛时循经取穴与非循经取穴在镇痛效果上的不同,探讨对偏头痛针刺镇痛治疗时循经取穴的必要性,从而为临床针刺治疗偏头痛选穴提供依据。方法选取69例偏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完全随机对照设计试验方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少阳经组、阳明经组、非穴位组3组,每组23例,分别给予针刺足少阳经原穴丘墟穴、足阳明经原穴冲阳穴、丘墟穴与冲阳穴连线中点非穴位处,其中少阳经组为循经取穴,其余两组为非循经取穴。观察比较各组治疗后疼痛程度改善情况,疼痛程度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表来量化。用非参数检验统计方法统计分析3组疼痛程度改善是否有差异。结果经统计分析,各组治疗后疼痛程度明显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各组之间疼痛程度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偏头痛时,循经取穴与非循经取穴(包括非穴位)镇痛效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正>下关穴属足阳明胃经,是足阳明经与足少阳经的交会穴。位于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张口时隆起,闭口取穴。局部解剖:当颧弓下缘,皮下有腮腺,为咬肌起始部;有面横动、静脉,深层有上颌动、静脉;正当面神经颧眶支及耳颞神经分支,最深层为下颌神经、面神经颧支、蝶腭神经节等。《针灸甲乙经》云:失欠,下齿龋,下齿痛,出页肿,下关主之。  相似文献   

9.
翳风穴证治机理浅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翳风穴 ,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归属手少阳三焦经 ,且为手足少阳之会。《经穴释放汇解》曰 :“穴在耳后凹陷处 ,按之引耳中。翳 ,蔽也 ,因喻以耳为之蔽风 ,又穴驱风邪 ,故名翳风。”翳风穴临证以治头面五官疾患为主 ,是临床常用穴之一。本文就翳风穴的生理特点、古今证治、作用机理作一探析。1 生理特点翳风穴居头部 ,头为诸阳之会 ,而风为阳邪 ,易袭阳位。《素问·太阴阳明论》说 :“故犯贼风虚邪者 ,阳受之” ,“伤于风者 ,上先受之”。故翳风穴善治头面部的风邪为患之疾。翳风穴属手少阳三焦经 ,且为手足少阳之会。因为手少阳经“系耳…  相似文献   

10.
浅谈足厥阴肝经的循行特点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耀辉 《陕西中医》1997,18(8):354-355
论述了足厥阴肝脉的特点及其意义:属于阴经却循行于足之阳面—足跗;循行至腹部与元气密切相关;手足三阴经中唯一的上头面至巅顶的经脉;足厥阴肝经在胸部“上注肺”;与督、任、冲等奇经的关系;与足阳明胃经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1.
阳明病证与针炙辨治215003江苏省苏州中医院欧阳八四一、阳明生理:阳明包括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经,与手太阴肺、足太阴脾经互为表里。手阳明经脉,从食指外侧循臂,入肘外廉,由外上肩至面部,络肺属大肠。足阳明经脉,起于鼻梁陷处两侧,络于目,从缺盆下循胸腹...  相似文献   

12.
“三叉神经痛”乃一顽固疾患,以头面部阵发性剧痛为主要表现,现代医学尚乏满意疗法。据其症状,似属中医“头风”、“头痛”、“面痛”等病症范畴。究其治疗则多采用祛风散火、通络止痛之法,以为“高巅之上,惟风可到”,而重用风药。但前人早有明训,如《张氏医通》云:“面痛皆因子火,而有虚实之殊”。三阳之脉皆上于头面,三阳之火皆可引发本病。但因面为阳明之部,如《灵枢·经脉篇》云:“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页安)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凡举三叉神经痛之常发部位,目眶、面颊、鼻旁、耳前、口齿等皆为胃脉所过。故此类头面疼痛,多系胃府胃经之火  相似文献   

13.
<正>口僻即面神经炎,俗称面神经麻痹,也有人将其叫作"歪嘴巴""吊线风",在中医学里被称为口眼■斜,也称面瘫。本病是指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症的病变,多由风邪入侵面部,痰浊阻滞经络所致,以突发性的面部麻木、口眼歪斜为特点。手太阳小肠经和足阳明胃经均上行于头面,当病邪阻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小肠经和足阳明胃经经脉功能失调时,可导致口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曾令烽  彭娟 《光明中医》2009,24(8):1526-1526
"大肠手阳明之脉……是动则病齿痛".十二经脉中,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足阳明胃经人上齿,无论风热外袭还是胃火炽盛,火邪循经上炎均可引起牙痛.在治疗过程里,中医针灸治疗历来为众多医家所推崇.笔者在针灸科临床学习时,深幸于目睹耳闻切记,试着举例浅析针灸的辨证思维在治疗牙痛过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后循环缺血眩晕西医治疗明确病因尽可能针对病因治疗,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等;预防性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聚集剂、抗凝药物、降纤酶治疗等;外科治疗主要应用在有严重血管狭窄情况下,可酌情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动脉内膜切除术或动脉塔桥术等。中医针刺治疗操作简单、副作用小;体针有虚实之分,实当平肝化痰,定眩,取足少阳经、督脉及手足厥阴经穴为主;虚当益气养血,定眩,取足少阳经、督脉、足阳明经及相应背俞穴为主。彭静山眼针疗法有循经取穴:疾病属哪经取哪经区穴位,或同时对症取几个经区;看眼取穴:观眼识病,即哪个经区络脉形状、颜色最明显即取哪一经穴区;病位取穴:按上、中、下三焦划分的界限,病位所属上、中、下哪个区即取对应眼针的穴区。眼针即刻效应更为突出,起效迅速,与体针互为补充,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针刺足阳明经穴对胃运动抑制家兔外周脑肠肽胃动素、P物质含量的影响。方法:45只家兔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阿托品模型组、电针足阳明经穴组、电针足少阳经穴组、电针足太阳经穴组,每组9只。分组处理后,放免法测定血浆、胃窦平滑肌组织胃动素、P物质含量。结果:电针足阳明经穴组血浆、胃窦平滑肌组织中胃动素、P物质含量均高于阿托品模型组(P<0.01),而电针足少阳经穴组和足太阳经穴组与阿托品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足阳明经穴可升高胃运动抑制家兔外周脑肠肽胃动素、P物质的含量,且足阳明经具有经脉的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以面部阳明经穴为主的传统针刺疗法和以乳突及耳周少阳经穴为主的针刺疗法在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两组,阳明经穴组45例采用传统的针刺面部阳明经穴为主的方法治疗;少阳经穴组45例采用针刺乳突及耳周少阳经穴为主的治疗;10天为1个疗程,共观察3个疗程;以面部肌肉恢复症状及House-Brackmann分级评分标准为观察指标。结果:两组在治愈率、总有效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House-Brackmann分级评分标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阳明经穴为主的传统针刺疗法优于乳突及耳周少阳经穴为主的针刺疗法,提示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中刺激面部神经末梢穴位而达到面肌功能恢复的机制比刺激神经干和通过针刺改善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压迫而达到面肌功能恢复机制更占优势。  相似文献   

18.
肩关节周围炎属中医"痹证"范畴。刘渡舟教授认为治疗肩背痛当抓太阳、少阳、督脉三经,肩部为少阳经所循,背部为太阳经、督脉所循,三经之气受邪,邪阻经络,郁滞不畅,不通则痛,致肩部疼痛、活动功能受限,故祛经络之邪,解肌调和营卫,治以柴胡桂枝汤加减。临床按刘老辨证思路治疗每获良效,文章对其经验进行总结,以期为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周围性面瘫多由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乳突位于头侧部,归少阳经所主;阳明经主要循行于面部,是治疗面瘫的主要穴位所在。笔者在乳突附近选少阳经穴,并施以特殊针刺手法,可达到迅速消退局部炎性水肿的目的,解除少阳经的邪气壅滞状态,而令面瘫痊愈,临床效果较好。所取主穴为乳突部、翳风、完骨、风池、远端、阳陵泉、中渚、外炎;配穴为面部、地仓、颊车、上关、阳白。乳突部主穴采用豆提泻法,在针刺得气后,将针轻提豆许。此为轻泻法,既可宣散邪气,又不会加重局部的炎性水肿。远…  相似文献   

20.
电针足阳明经穴对大鼠胃黏膜损伤修复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电针足阳明、足少阳经穴对实验性胃溃疡大鼠胃黏膜损伤修复作用的异同,探讨足阳明经与胃相关的特异性及电针足阳明经穴对胃黏膜损伤细胞修复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胃经组、胆经组。造模采用水浸束缚法。实验结束后取血清及胃黏膜组织,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表皮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含量,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法)分析胃黏膜EGFRmRNA表达。结果电针足阳明经穴均能使胃黏膜损伤指数显著降低,能显著升高胃黏膜EGF、TGF-α含量;电针上调EGFRmRNA在胃黏膜的表达水平,其中以足阳明经穴组作用最强,与足少阳经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电针足阳明经穴对大鼠胃黏膜损伤的细胞修复作用是通过促进EGF、TGF-α等相关因子的合成、分泌与释放实现的;增强EGFRmRNA在胃黏膜局部的表达,可能是电针足阳明经穴对大鼠胃黏膜损伤修复作用的另一机制;足阳明经与胃具有相对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