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观察滇总黄芩黄酮提取物的小鼠急性毒性及对乌头碱诱发大鼠实验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方法 :①以Bliss法测定滇黄芩总黄酮提取物的急性毒性;②通过测定大鼠心电图研究滇黄芩总黄酮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结果 :①滇黄芩总黄酮提取物对小鼠有一定急性毒性,但半数致死量(LD50,4.438 8 g ·kg-1体重)与抗心律失常实验所采用的中剂量(20 mg ·kg-1体重)的剂量距离较远;②滇黄芩总黄酮提取物能明显增加乌头碱诱发大鼠室早(VP)、室颤(VF)和室性停搏(CA)所需的阈剂量;可剂量依赖性地缩短肾上腺素致麻醉豚鼠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 结论 :滇黄芩总黄酮提取物对小鼠毒性小,但有明显的抗实验性心律失常作用。  相似文献   

2.
滇黄芩总黄酮抗心律失常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滇黄芩总黄酮对大鼠和豚鼠实验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动物用10%水合氯醛麻醉后随机分为正常组、阳性药组(奎尼丁20 mg·kg~(-1),维拉帕米1 mg·kg~(-1)),滇黄芩总黄酮低、中、高剂量(10,20,40 mg·kg~(-1))组,用哇巴因、氯化钡或氯化钙诱发豚鼠和大鼠心律失常模型,观察哇巴因诱发心律失常所需的累积剂量和氯化钡及氯化钙所致的心律失常出现时间.结果:滇黄芩总黄酮可提高哇巴因诱发豚鼠致室性早搏(VP)和心室纤颤(VF)的阈剂量,推迟氯化钡诱发大鼠室性心动过速的出现时间,延缓氯化钙诱发大鼠心室纤颤的出现时间.结论:滇黄芩总黄酮具有对抗动物实验性心律失常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苦参碱对豚鼠心室肌细胞钠离子通道电流(INa)的影响,探讨其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方法: 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乌头碱组和苦参碱组。每组8只。乌头碱组以50 μmol·L-1乌头碱灌流10 min, 苦参碱组在乌头碱组基础上,以10,50,100 μmol·L-1苦参碱灌流20 min。采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记录豚鼠单个心肌细胞钠电流并绘制电流密度电流强度(PA)/细胞膜电容(pF)曲线。结果: 50 μmol·L-1乌头碱显著增大INa(-92.62±6.5) pA/pF[和对照组比较(-66.24±4.8) pA/pF,P<0.05]。在乌头碱灌流基础上,10 μmol·L-1苦参碱对INa没有明显作用,50 μmol·L-1可使INa减小至(-49.21±5.1) pA/pF(和乌头碱组比较P<0.05), 100 μmol·L-1又使INa稍微增大(和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 苦参碱抑制INa电流,呈浓度依赖性,浓度较高时抑制INa电流作用减弱,表现为双向调节的药理作用,可能是苦参碱抗心律失常作用温和持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提取方法对滇黄芩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方法:以滇黄芩总黄酮得率、干膏得率为指标,对煎煮法、乙醇回流提取法、纤维素酶-磷酸缓冲水溶液提取法、乙醇超声提取法、纤维素酶-乙醇超声提取法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考察五种提取方法对考察指标的影响,计算综合评价指标Y值,Y值的大小顺序为纤维素酶-乙醇超声提取法乙醇超声提取法煎煮法乙醇回流提取法纤维素酶-磷酸缓冲水溶液提取法。结论:滇黄芩总黄酮的提取方法以纤维素酶-乙醇超声提取法为佳。  相似文献   

5.
炙甘草汤含药血清对兔心肌细胞钠电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用血清药理学的方法研究炙甘草汤含药血清对兔心肌细胞钠通道电流(INa)的影响.方法:进行单个心室肌细胞的分离和膜片钳全细胞记录,实验分为对照组、空白血清组及5%、10%、20%、40%含药血清组,分别以普通细胞外液及加入上述浓度血清的细胞外液进行灌流,检测各组对INa的影响.结果:空白血清组及5%、10%、20%、40%含药血清组INa峰值分别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炙甘草汤含药血清对INa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新生鼠心肌细胞培养液中加入龙芽楤木皂苷(Aralosides As)后,对细胞膜上钠离子流产生的效应进行观察。方法: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不同浓度的As(1μg/ml,10μg/ml,100μg/ml)对培养大鼠心室肌细胞钠电流(INa)幅值的影响。结果:1)As使培养心室肌细胞的INa电流-电压(I-V)曲线明显下移,原有的(I-V)依赖特征不变。2)As在10μg/ml,100μg/ml浓度时,均明显剂量依赖性增加INa的峰值,分别使峰值增加29%和41%。结论:As增加培养心肌细胞INa幅值,可能是实现其正性肌力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甘松挥发油对大鼠心室肌细胞膜钠通道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甘松挥发油对大鼠心室肌细胞膜钠通道的影响,探讨甘松挥发油在离子通道水平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急性酶解法分离大鼠心室肌细胞,采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技术,观察不同浓度的甘松挥发油对钠通道的影响.结果 ①浓度为1,3,5,10,20,100 μg /g甘松挥发油可浓度依赖性地抑制钠电流;②可使心肌细胞钠电流-电压曲线上移,但激活电位、峰电位及反转电位无改变;③使激活曲线向正电位方向变化,V_(1/2)从(-43.65±0.98)mV右移至(-40.25±1.01)mV(n=6,P<0.05);④使失活曲线向负电位方向变化, V_(1/2)从(-100.92±0.68)mV左移至(-111.20±0.86)mV(n=6,P<0.05).结论 甘松挥发油可通过浓度依赖性地抑制大鼠心肌细胞膜钠通道电流,在不同膜电位水平对钠通道电流具有均匀一致的抑制作用;使激活曲线右移,使失活曲线左移.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地方药材滇黄芩进行生药学研究。方法:通过和药典收载的正品黄芩进行原植物、性状、显微和薄层色谱的对比研究。结果:滇黄芩与正品黄芩在原植物、性状、显微上稍有不同,但薄层色谱显示两者含有多种相同的成分。结论:滇黄芩尚可考虑作为黄芩的新资源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地方药材滇黄芩进行生药学研究。方法:通过和药典收载的正品黄芩进行原植物、性状、显微和薄层色谱的对比研究。结果:滇黄芩与正品黄芩在原植物、性状、显微上稍有不同,但薄层色谱显示两者含有多种相同的成分。结论:滇黄芩尚可考虑作为黄芩的新资源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金雀花碱(Cy)对大鼠心室肌细胞钠离子通道电流(I_(Na))的影响,探索Cy在离子通道水平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方法使用Langendorff恒温恒压灌流装置,单酶解法分离SD大鼠心室肌细胞,将心室肌细胞分为对照组、100μmol/L Cy组和300μmol/L Cy组。应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技术,观察Cy对大鼠心室肌细胞I_(Na)的影响。结果 Cy(≥100μmol/L)能显著抑制I_(Na),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与对照组比较,100μmol/L和300μmol/L Cy可使I_(Na)Ⅰ~Ⅴ曲线明显上移,I_(Na)峰值由(-32.81±3.93) pA/pF依次降为(-21.77±4.07) pA/pF和(-14.8±2.99) pA/pF (P0.01),但不改变其激活电位、峰电位和反转电位;使稳态失活曲线显著左移,半数失活电压V_(1/2)降低(P0.05,P0.01);失活后恢复曲线显著右移,恢复时间常数γ延长(P0.05,P0.01)。结论 Cy对大鼠心室肌细胞的I_(Na)呈浓度依赖性的抑制作用,并可改变其失活及失活后恢复动力学特征,可能是其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滇黄芩(Scutellaria amoena)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9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滇黄芩地上部分,所得浸膏用水悬浮后用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分为不同极性部位。继而通过硅胶柱色谱,LH-20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MS,~1H-NMR,~(13)C-NMR)鉴定化学结构。结果:从滇黄芩地上部分的9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黄芩素(1),黄芩苷(2),千层纸素A(3),千层纸素A-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4),汉黄芩素(5),去甲汉黄芩素(6),白杨素(7),白杨素-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8),野黄芩苷(9),5,7-二羟基-6,8-二甲氧基黄酮(10),β-谷甾醇(11)。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的地上部分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10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盔状黄芩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取干燥的盔状黄芩全草,粉碎后用95%乙醇回流提取,减压浓缩得总浸膏。将浸膏悬浮于水中,依次用石油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进行萃取,得石油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取乙酸乙酯部位分别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高效制备薄层等方法对盔状黄芩中的苷类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其化学结构进行阐明。结果:从乙酸乙酯部位共发现11个化合物,包括9个苯乙醇苷和2个黄酮苷,分别为isocrenatoside(1),osmanthuside B6(2),eutigoide A(3),plantainoside C(4),calceorioside B(5),isomartynoside(6),verbascoside(7),acteoside(8),desrhamnosyl acteoside(9),5,7-二羟基-8,2'-二甲氧基-7-O-β-D-葡萄糖苷(10),洋芹素-7-O-鼠李糖苷(11)。结论:化合物1~4,7~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发现;同时,文献调研发现,分离得到的plantainoside C,洋芹素-7-O-鼠李糖苷等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炎、抗氧化活性,为进一步开展盔状黄芩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及该药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应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高效制备薄层色谱等方法对沙滩黄芩中的二萜单体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其化学结构进行阐明,发现并鉴定了9个二萜化合物,分别为6-乙酰氧基-7-烟酸酰氧基半枝莲碱 G(1),6-烟酸酰氧基-7-乙酰氧基半枝莲碱 G(2),6,7-二烟酸酰氧基半枝莲碱 G(3),半枝莲碱 K(4),半枝莲碱 B(5),6-乙酰氧基河南半枝莲碱A(6),6-烟酸酰氧基半枝莲素 A(7),6,7-二乙酰氧基半枝莲素 A(8),半枝莲碱 F(9)。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 ~ 9均为首次从沙滩黄芩中发现。  相似文献   

14.
应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高效制备薄层色谱等方法对念珠根黄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其化学结构进行阐明,发现并鉴定了19个黄酮单体,分别为芹菜素(1),木犀草素(2),汉黄芩素(3),千层纸素A(4),6-甲氧基柚皮素(5),5,7,4'-三羟基-6,8-二甲氧基黄酮(6),5,7,8-三甲氧基黄酮(7),3,5,6,7-四甲氧基黄酮(8),7-羟基-4',5,6,8-四甲氧基黄酮(9),5,7,2'-三羟基-6-甲氧基二氢黄酮(10),5,7,4'-三羟基-6-甲氧基黄酮(11),5,7-二羟基-6,8-二甲氧基黄酮(12),5,2',6'-三羟基-7,8-二甲氧基黄酮(13),5,7,2'-三羟基-8-甲氧基黄酮(14),5,2'-二羟基-7,8-二甲氧基二氢黄酮(15),2'-羟基-5,7,8-三甲氧基黄酮(16),5-羟基-7,8-二甲氧基黄酮(17),5,2'-二羟基-7,8-二甲氧基黄酮(18),5-羟基-6,7,8-三甲氧基黄酮(19)。化合物1~19均为首次从念珠根黄芩中发现,化合物6,8,9,12,19为首次从黄芩属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优化牛蒡根总黄酮的超声提取工艺。方法:以总黄酮提取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考察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粉碎粒度、提取次数、超声时间、温度及功率对牛蒡根总黄酮提取工艺的影响;选取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超声功率及粉碎粒度为考察因素,通过正交试验法优化牛蒡根总黄酮超声提取条件,并使用SPSS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乙醇体积分数、超声时间、超声功率和粉碎粒度是影响牛蒡根总黄酮提取效果的主要因素。优选的提取工艺为牛蒡根最粗粉加20倍量60%乙醇提取3次,每次40 min,超声功率60 W,温度60℃。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稳定可行,可推广于大生产应用。  相似文献   

16.
肖凯  张雷  韩庆通  戴胜军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18):3366-3370
应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高效制备薄层等方法对盔状黄芩中的二萜单体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其化学结构进行解析,发现并鉴定了14个新克罗烷型二萜,分别为半枝莲碱D(1),scutolide A(2),scutolide K(3),scutebata J(4),scutebata I(5),6-乙酰氧基河南半枝莲碱A(6),半枝莲素C(7),scutolide E(8),barbatine C(9),半枝莲碱Y(10),半枝莲碱B(11),scutestrigillosin A(12),scutebata O(13),scutolide B(14)。化合物1~14均为首次从盔状黄芩中发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果胶酶法提取翠云草中总黄酮的工艺条件。方法:以总黄酮提取率为指标,选取酶用量、酶解时间、pH值及酶解温度为影响因素,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含量,通过L9(34)正交试验优选总黄酮的提取工艺。结果: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果胶酶质量浓度0.075 g·L-1,酶解时间2.5 h,酶解pH 5.0,酶解温度50℃,总黄酮平均提取率1.40%。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稳定可行,且较大地提高了提取效率,为翠云草药用价值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黄芩茎叶总黄酮(scutellaria baicalensis stem-leave total flavonoid,SSTF)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I/R)大鼠海马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SSTF预处理组.SSTF预处理组术前1周给予SSTF 100 mg·kg-1·d-1,其余两组给等量PBS.各组大鼠分别灌胃给药1周后,采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2h再灌注24 h后观察海马区病理形态学改变及神经元密度,检测海马Fas,FasL蛋白的表达和海马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的改变.结果:SSTF预处理可减轻损伤海马组织的病理学改变,使存活的神经元增加(180±13.2).与I/R组比较,SSTF预处理组海马Fas,FasL阳性细胞明显减少(分别为13.26±3.18,19.08±2.76).SSTF预处理可降低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海马组织MDA含量增加(P<0.05),提高GSH-Px,LDH酶活性(P<0.01).结论:SSTF预处理对I/R损伤海马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Fas,FasL表达和提高I/R大鼠海马组织抗氧化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