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临床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资料回顾分析,探讨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策略。方法:按《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对某二级甲等综合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各类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7266人次输血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55人次,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76%,主要表现为过敏及发热反应,其中过敏反应33人次,占60%,以输注血浆引起为主,发热反应20人次,占36.36%,以输注悬浮红细胞引起为主,其他反应2人次,占3.64%。结论:重视科学合理用血及输血新技术的应用有助于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本地区不同血液制品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情况,为血站采用血液制品精细化管理来有效预防输血不良反应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统计2017年1~12月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发放至郑州市签订供血合同医院的各类血液制品,收集并查阅同期医院反馈的183例临床输血反应反馈单,记录血液制品种类和输血不良反应类型,比较不同血液制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统计分析不同血液制品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类型的差异。结果 2017年1~12月共发放血液制品751 490袋,发生输血反应183例,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0.024%(183/751 490),其中全血、悬浮红细胞、去白悬浮红细胞、普通冰冻血浆和病毒灭活血浆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869%(2/107)、0.052%(89/172 366)、0.024%(15/62 247)、0.030%(47/155 337)和0.005%(7/147 460)。输血不良反应以过敏和发热为主,过敏的患者中,由普通冰冻血浆引起的输血反应38例(40.43%)高于病毒灭活血浆6例(6.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的患者中,由悬浮红细胞引起的输血反应54例(75.00%)高于去白悬浮红细胞6例(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血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其次为悬浮红细胞和普通冰冻血浆;去白悬浮红细胞和病毒灭活血浆可以显著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回顾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及影响因素,为临床输血及有效避免输血不良反应提供帮助。方法 查阅近3年输血不良反应资料,记录输血人次及输血不良反应类型,比较不同血液制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对悬浮红细胞及血浆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类型的差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7553人次输血发生输血不良反应24例,发生率0.14%,输血不良反应以发热反应、过敏反应为主。悬浮红细胞主要引起发热,血浆主要引起过敏,悬浮红细胞及血浆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类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多种影响因素,难以完全避免,科学合理用血,加强输血管理可减少输血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不适当的输注全血或各种血液成分制品将造成不良后果,轻者导致各种输血不良反应,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受血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可多达1%~10%[1]。特别是随着免疫血液学的发展,逐渐对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清型等血型及血型不相容性导致的免疫性输血反应有了充分的认  相似文献   

5.
<正>凡在输全血、成分血过程中或以后,受血者发生了新的症状或体征,不能用原来的疾病作解释的,均属于输血不良反应。输血并非绝对安全,可能发生多种不良反应。随着血型检测技术的发展,仔细核对血型、严格交叉配血,血型不合所致溶血性输血反应已经减少,但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仍较常见[1]。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去白红细胞在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中的效果。方法随机将1168例输血者分为观察组(去白红细胞组)和对照组(未去白红细胞组),观察分析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结果对照组946例,发热反应56例,占5.91%;过敏反应24例,占2.53%;其他反应12例,占1.26%;总反应率为9.72%(92/946)。观察组:发热反应2例,占0.09%;过敏反应1例,占0.045%;其他反应0例;总反应率为1.35%。结论对于临床二次或二次以上输血患者,选用去白红细胞,可降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希望临床医师能正确认识并及时处理输血不良反应,掌握输血指征,安全合理用血。方法统计我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五年输血不良反应记录。结果发热反应的有40例,过敏反应的有23例,1例循环负荷过重,1例离子紊乱高血钾。结论通过统计我院输血不良反应中以发热反应居多,占61.5%,过敏反应占35.4%。临床医师在采取输血治疗的同时,应该考虑到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风险,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处理输血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袁强 《中国医药指南》2012,(35):132-133
目的对输血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为降低输血不良反应,提高输血安全相应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在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我院8896次输血记录单与输血反应回报单,对其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统计发现,8896例患者中有50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56%。结论临床上应对输血指正进行严格掌握,合理实施输血治疗措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9.
张哲 《首都医药》2021,(2):25-26
目的 分析老年肿瘤患者输血治疗中行去白细胞成分输血效果.方法 将2018年3月~10月接受悬浮红细胞血液制品输注的43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2018年11月~2019年3月接受去白细胞成分血液制品输血的44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对比两组输血量、输血前后血红蛋白(Hb)水平变化、切口愈合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感染发生率.结...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临床上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临床观察及研究分析,探讨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方法通过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制度对临床输注血液制品后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本院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在输注全血的患者中输血不良反应率最高,其次是新鲜冰冻血浆。输血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和发热反应。结论建立规范化的制度并严格执行时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临床上输血导致不良反应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寻找有效降低此类不良反应的措施。方法对4853例住院输血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4853例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8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3%,主要的表现为过敏反应和发热反应,其中发生过敏反应51例,占不良反应总人数60.71%,主要是输注血浆引起的;发热反应29例,占34.52%,主要是输注红细胞引起的;负荷过重的1例;占1.19%;其他反应3例,占3.57%。结论在临床上要密切观察输注的整个过程,特别是有妊娠史或输血史患者的输血,从而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葛根素注射液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根素(Puerarin)是从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n Lobata(Willd.)Ohwi的干燥根中提取并分离出来的一种单体,其化学结构为4,7-二羟基-8-D-吡喃葡萄糖异黄酮苷。葛根素注射液具有广泛的肾上腺素β受体阻滞作用,能改善高黏血症和高凝血症,改善微循环,扩张冠状动脉和脑血管,降低缺血心肌乳酸的产生,降低心肌耗氧量,抗血小板聚集,消  相似文献   

13.
彭莹  任肖霞  屠帅 《贵州医药》2013,(9):794-795
输血是急救的重要措施,但输血也可引起不良反应,有时甚至非常严重,带来了一定危险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一般为1%~10%。本文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发生的150例输血反应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李彩芳 《医药论坛杂志》2007,28(8):50-50,52
目的 通过对科室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分析,探讨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手段和措施.方法 通过输血反应回报单制度对临床输注血液相关制品后的输血反应进行统计和分析,记录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 我科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在输注机制PLT的患者中输血不良反应率最高,输注浓缩红细胞悬液引起的不良反应以发热反应多见,而输注血浆引起的不良反应则以过敏反应常见.结论 建立规范化的制度并严格执行,同时应用输血新方法和新技术能够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我院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调查分析,以寻找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有效措施.方法 通过查阅我院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3455例输血患者的病历和输血反应回报单,对输血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次调查输血病人3455例,输血不良反应有30例(发生率为0.87%),其中以悬浮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和机采血小板等三种血液成分引起输血反应发生率最高.30例输血不良反应均为非溶性输血反应,包括有发热反应19例、过敏反应9例及全身不适2例,其中1h内发生的有23例,2h内发生的有5例,3h内发生的有2例.结论 坚持科学合理的用血原则,输血前有针对性采取适当措施可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率.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医院输血不良反应现状的调查,将各类成分用血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提高医护人员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选择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住院患者输血病例发生不同种类输血不良反应的53例作为观察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不同血液制品成分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输血不良反应,且不同血液制品种类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主要不良反应类型为FNHTR(47.83%)和变态反应(37.68%);老年组的输血不良反应类型与非老年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多种血液制品均能够导致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以FNHTR和变态反应为主,年龄对输血不良反应无影响。  相似文献   

17.
梁静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8):252-253
目的通过对我院临床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资料回顾分析,分析我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特点,探讨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管理对策。方法对我院2010至2012年输血不良反应反馈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11721人次输血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51人次,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44%,100%为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无溶血性输血反应;主要表现为过敏和发热反应,其中单纯发生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红斑等)的15人次,占29.4%,主要是输注血浆引起;单纯发生发热反应的14人次,占27.5%,主要是输注红细胞引起,同时发生发热和过敏反应22人次,占43.1%。结论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科学合理用血和制定适合我院临床输血管理的措施能有效降低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38岁。月经来潮时下腹部间歇性钝痛,月经过后痛疼减轻。10d前,经后淋漓不净,每天大约60ml左右,同时还伴有下坠感,在当地医院治疗不见好转来我院就诊。查体:体温36.4℃,脉搏87次/min,血压90/45mmHg(12/6kPa),精神差,贫血面容;下腹扪及23cm×18cm一包块,硬度适中,无活动。其它脏器未见异常。B超检查示,下腹部有一23cm×18cm的回声区和多个大小不等的回声区,最大有3cm×2cm,子宫表面光滑。初步诊断为子宫肌瘤。实验室检查:血型A,Rh阳性,血红蛋白68g/L。经家属同意行子宫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析去白细胞输血及常规输血患者在大剂量输血应用的疗效。方法 461例需要大剂量的输血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224例)采用去白细胞输血,对照组(237例)选用常规输血。观察比较两组输血患者输血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相比,观察组的患者所产生的不良反应率5.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率2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白细胞输血能有效的降低大剂量输血而引起的不良反应,能使患者的脏器功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非感染性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预防措施,从而提高医务人员对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建立安全、科学、合理的输血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济宁医学院附属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发生的81例输血不良反应,分析非感染性输血不良反应的科室分布、时间分布、年龄分布、血型及血制品种类分布等。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结果 各种血液制品的输注过程中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输血不良反应。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期间接受输血的患者共24 608人次,发生输血不良反应81例,总发生率为0.33%;发生科室主要集中在妇产科,年龄主要集中在20~<60岁,其中女性发生率为0.23%(56/24 608),男性发生率为0.10%(25/24 608);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中有输血史54例(66.7%),无输血史27例(33.3%)。4年间2018年、2020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较多,共54例,占总数的66.7%;2019年和2021年较少,共27例,占总数的33.3%;不同年份之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28,P<0.05)。输注血液成分以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0.66%(22/24 608)],其次为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0.31%(43/24 608)]、病毒灭活冰冻血浆[0.31%(16/24 608)],其他血液制品未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与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病毒灭活冰冻血浆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良反应类型以过敏反应为最多,为58例,其次是非溶血性发热反应8例。结论 临床输血作为救治危重症患者一项重要治疗措施,医护人员要严格按照规范和制度用血,尽最大努力地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发生,使临床输血更安全、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